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教你如何依止上師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教你如何依止上師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教你如何依止上師

文:靜怡苑?心靈樂園

今天講的內容,是慧燈禪修課。

在此之前的兩年中,大家已經修了四加行。其中大多數人完成了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是苦、因果不虛每個修法150小時的任務。但這只是時間上達到了要求,有沒有達到最終的標準,每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其中有些人達到了,有些人卻沒有達到。

出離心的標準

什麼是標準呢?就是在坐上修了每個修法150小時後,有了標準的出離心,這樣四加行的目的就達到了。如果還沒有出離心,則即使時間上達到要求,質量還不過關。生起出離心不是很難,大家基本上應該可以做到。雖然做不到像《三主要道》所要求的高標準的出離心,但低標準的也不是很難。

簡單地說,就是在靜下來打坐觀察思維時,有這樣的出離心——下定決心要走上解脫道,不想再輪迴,這就是有了低標準的出離心。

高標準的出離心,是時時刻刻、隨時隨地,除了深度睡眠以外,都有標準的出離心。

大家可以自己觀察,只有自己對自己最清楚,看自己有沒有出離心,有了什麼樣的出離心。

修行要一步一步地修,前一步沒有修好,後面的修法就會受到影響,不會修得很標準。前面的修法修好了,就能成為後面修法的基礎,這樣每一步都有好的結果。

出離心有兩個標準:

第一個標準:深深體會到,六道輪迴充滿各種痛苦,即使有一些幸福,也是短暫的,故而不想再流轉輪迴。即使以後再回來,也不想再以如今的身份出現在這個世界上。

以前世的福報,我們遇到了大乘佛法,如果我們以後再回來的時候,全部都忘了,那就太可怕了。既然今世遇到了大乘佛法,我們一定要解脫、成就,即使以後再次來到人間,都是為了度化眾生,是有使命、有目的地回來。

如今我們的投生,都是業力的安排,沒有使命、沒有目的,如果今世修行沒有修好,就沒有任何把握。輪迴中的所有幸福快樂,都轉瞬即逝,如果為此付出沉重代價,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追求解脫。當修到一定程度時,就來去自如沒問題了。

第二個標準,是發誓一定要成佛。

走解脫道的首要條件

修四加行的目的,就是出離心。有了出離心,意味著我們要修行,走上解脫道。準備走解脫道的時候,需要什麼條件呢?

第一個,就是依止善知識。所以,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修完四加行,緊接著講到依止善知識。有了善知識,我們就能在解脫道上順順利利地走下去。今天,我們簡單地講講依止善知識的內容。

依止善知識的方法與重要性,之前講過很多次。

依止善知識的三個步驟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將依止善知識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步驟,是觀察上師。

第二個步驟,是在找到標準的善知識以後,以什麼樣的方式去依止,什麼叫做依止善知識。

第三個步驟,是依止正行。修學上師的意——出離心、慈悲心與空性慧,隨學上師的行——弘揚佛法、聞思修行。

第一個步驟,是觀察上師。

與善知識相反的,是惡知識,他們會以各種形象出現,有些是以上師形象出現,有些是朋友、親人、兄弟姐妹,包括世俗中最親的人,都有可能是惡知識。遇到惡知識,他們不教我們出離心、菩提心等正法,反而把我們帶到相反的方向,讓我們去造惡業,或以佛法的名義去做一些追逐世俗名利、殺盜淫妄等伎倆。

尋找善知識,是修行非常重要的條件,能不能找到標準的善知識,取決於我們的福報。有些人表面看起來很偉大,看似有一些神通,能夠算命、打卦等等,幫我們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問題和難題,但最後卻讓我們不但在修行上沒有收穫,反而違背了解脫正法。

前世依止有邪見的人,今世會容易遇到惡知識。雖然依止善知識與自己的福報有關,但我們也不是不用努力。

末法時代,每個人的心都非常浮躁,沒有機會靜下來思考佛法中的見解,不願意去修一座或者兩座法。大家的目標不是名就是利,想找到合格的善知識很難。實在找不到,只能以戒為師,守持居士戒、菩薩戒等等,儘力行持善法,學習佛法。

如今有很多形象上的善知識,加之我們都是初學者,沒有能力去分辨,再被洗腦之後,反而會認為不如法的是如法,聽不進別人的勸告,反而越滑越遠。假使什麼都不學還沒有什麼問題,如果學了之後惡跡斑斑甚至走火入魔,那就太可惜了。

學佛有兩個層次,人天乘與解脫道。

人天乘因為沒有涉及到太多的修行,只要相信因果輪迴,盡量斷惡行善就可以了。即使沒有標準的善知識,也沒有太大問題。當然,如果遇到講神通、講迷信的人,就會走上邪路,所以,即使學人天乘,善知識的引導也非常重要。

但如果想修解脫道,想按照次第一步步修,善知識就特別重要。尤其是遇到高級的修法,如果沒有上師的引導和加持,內在的證悟是不可能獲得的。書本、文字語言不起任何作用,全靠上師加持。如果沒有善知識,根本無法修行,所以我們務必要觀察。

佛教一般是往內觀察,不主張觀察別人,但如果要依止對方為上師,就必須觀察。

不要迷信那些自稱高僧大德、活佛轉世、瑜伽師、空行母等等的人,佛教講依法不依人,要依止對方,首先要看對方是否有教法——懂不懂佛理。和證法——是否有戒定慧。

如果一個人說自己有正法,自己又想依止,就要依照標準去看。有些人口才很好,滔滔不絕、說得天花亂墜,加之身邊很多人的吹噓,就容易讓我們上當受騙,我們一定要觀察。

依止上師的原則,是依法不依人。法,就是懂不懂三藏十二部經典與密乘續部的教義。有沒有菩薩戒、密乘戒,有沒有禪定,有沒有智慧。如果都具備,就可以依止為上師。

小乘、大乘和密乘,各有自己上師的標準,大家可以參考《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的相關內容。其中講了十二個條件。其中每個條件,都有高標準和低標準。

一、成熟相續:獲得不間斷成熟的灌頂。如果自己都沒有灌過頂,或沒有得到標準的四級灌頂,或是在灌頂時尚未長大,什麼都不懂,或語言不通的時候接受的灌頂,就不是標準的灌頂。灌頂有相應的因緣,如果因緣不具備,就不能成為密法的上師。

二、持守凈戒:沒有違犯灌頂時的誓言和戒律。密乘戒很容易違反,違反了一定要懺悔,如果拒不懺悔,後果很嚴重。犯了戒需要重新受戒,最好是重新灌頂。實在沒有上師灌頂,也可以修持上師瑜伽觀想自受灌頂。

三、調柔寂靜:煩惱及分別念微弱。沒有分別念和煩惱很難,至少不能太重。

四、精通顯密:精通金剛乘基道果一切續部的教義。

五、念修圓滿:面見本尊,念修之相已經圓滿。即使沒有真實見到,至少在夢中得到過本尊的加持,本尊修法已經比較完美。

六、解脫相續:已經現量證悟實相。如果自己都沒有開悟,想作為密法上師很難。達摩祖師也說,禪宗的上師都需要開悟。大圓滿和密法上師更需要開悟。

七、一心利他:大悲心遍滿。

八、極少瑣事:已經斷除對現世世間的貪執,不像普通人那樣去追逐現世的名利。

九、精進修持:為出輪迴,為來世精進修持正法。如果不修行,只是通過各種手段去追逐名利,連普通上師的資格都沒有,更不要說密法上師了。即使世俗上的生意夥伴或朋友,都需要觀察人品等等,更何況解脫道的上師?世間夥伴如果觀察錯誤,只是今世工作生活受到影響。解脫道的上師觀察錯了,不但家庭工作生活會受到影響,生生世世的解脫都會受到很大損失,這很嚴重,必須找到好的上師。但末法時代找到好上師不容易,現在培養這種人才的地方越來越少,寺院越來越商業化。

我們不要以為,寺院金碧輝煌,裡面充斥了佛塔佛像,就是佛法興盛的象徵。很多號稱世界第一、東南亞第一的寺院,只要沒有聞思修,沒有人講法,沒有人聽聞,也沒有人思維修持佛法,就算不上正法興盛。如果寺院不務正業,不培養佛教人才,除非是佛菩薩的化身可以突然間出現,下一代的人又到哪裡去尋找上師呢?這樣的道場就是僅有場沒有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場。這些地方不能培養善知識,善知識就沒有來源,只會越來越少。

如今新一代的人都非常浮躁,外面亂七八糟的誘惑太多,凡是人都是一樣,能在花花世界中靜下心來是很不容易的,除非有了很高的境界。所以,尋找善知識很難。

如今老一輩的上師一年比一年少,有這樣的上師時,大家要努力。這樣的上師們走了以後,大家更不容易找到合格的上師了。當然,佛菩薩不會停止度化眾生的腳步,相信以後會有其他的殊勝因緣。但如果沒有善知識,就沒有人告訴我們如何去修,那時只有看書本,但書本只能告訴我們一部分的內容,不可能為我們將正法和盤托出,所以要珍惜與善知識在一起的時光。

十、厭離世俗:現見輪迴痛苦,具強烈出離心,並以此勸戒他人修持。

十一、攝受弟子:以各種善巧方便調伏弟子。如果不攝受弟子,雖然自己很了不起,其他人也得不到法益。

十二、具加持力:依照上師言教行持,具清凈傳承加持力。作上師的,首先要做好弟子。就像大學教授首先必須是一個好學生,最後才能成為優秀的教授一樣。如果連弟子都沒有做好,怎麼可能做好上師呢?依照上師教言去行持、修持的人,才會具備上師傳承的加持力。

以上十二個,是中等偏上的密法上師的標準。

簡而言之,作為上師,應該有真實的出離心,無偽的菩提心與證悟的見解。

最低的標準,作為一個大乘善知識,首先,必須要有真實無偽的世俗菩提心。

第二,必須是開悟明心見性的人,如果自己都沒有開悟,就不可能讓別人開悟。

第三,是有善巧方便,能夠讓別人也具有出離心、菩提心等等。

如今的社會真假難辨,每個人都說自己很了不起,沒有一個人說自己不行,但好像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了不起。我們必須懂得觀察,不要盲目地崇拜、迷信。我們不要依人不依法,而要依法不依人。之所以要長期觀察善知識,就是要以法為主。如果以人為主,那我們喜歡誰就依止誰,但因為我們是要學法,所以要依法,如果沒有法,就不能依止。

有些人在被惡知識及其團隊洗腦之後,不管朋友、道友、親戚如何勸阻、告誡,都無濟於事,那就為時晚矣。趁著我們現在還沒有加入他們的行列,還來得及睜大雙眼,就一定要仔細觀察。在觀察之前,一定要閱讀《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和《大圓滿心性休息》,其中講了很多依止上師的注意事項。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教你如何依止上師

第二個步驟,是在找到標準的善知識以後,以什麼樣的方式去依止呢?

依止上師不僅存在於密法與藏傳佛教當中,顯宗或漢傳佛教也有相關要求,《華嚴經·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中,講到一些依止善知識的內容:


善男子,汝求善知識,不應疲倦;

我們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不要覺得辛苦、疲倦,就像密勒日巴依止馬爾巴上師的時候那樣,再累再苦都要依止。

見善知識,勿生厭足;

見善知識的時候,不要認為麻煩、辛苦就不見了;也不要因為見過一次就足夠了,不再去見、不再去聽、也不再問問題。


請問善知識,勿憚勞苦;

向善知識請教求法的時候,不要怕辛苦。


親近善知識,勿懷退轉;

跟著善知識學習聞思的時候,善知識要求我們聞思修行,布置了一些功課時,我們不要因為做不到而退轉。


供養善知識,不應休息;

以自己的能力幫善知識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如提供一些弘法利生的幫助,發心做義工等等,也是供養善知識時,不要間斷。這裡的休息不是說一點都不休息。


受善知識教,不應倒錯;

我們聽善知識的教言時,不應該錯誤理解。

學善知識行,不應疑惑;

學習善知識的行為時,不應該心生疑惑。


聞善知識演說出離門,不應猶豫;

出離門是指,能從輪迴中出離的方法。比如四加行、五加行、出離心、菩提心、證悟空性的智慧,都叫出離門。

善知識講解脫的方法時,不能猶豫。


見善知識隨煩惱行,勿生嫌怪;

眾生有各種煩惱,每個人根基不一樣,為了能夠適合各種不同煩惱的人,善知識調伏眾生的方法不一樣,所以,當善知識有各種行為時,不要覺得奇怪。

真正的善知識在度化眾生的時候,會和我們通常的標準有所不同,不要有感到奇怪的想法。


於善知識所生深信尊敬心,不應變改。

對善知識生起恭敬心以後,不應改變。

這些是華嚴經講的依止善知識的方法,下面講善知識為何如此重要。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因善知識,聽聞一切菩薩諸行,

作為一個菩薩,能夠聽到大乘佛教所有的教義,都是因為善知識。如果沒有善知識,我們無法聽到大乘佛法,也無法聽聞到一切菩薩的行為。


成就一切菩薩功德,

因為善知識,成就一切菩薩的功德。


出生一切菩薩大願,

我們發願也好,發菩提心,還有《普賢行願品》中講到的大乘佛教各種各樣的願,都是因為善知識。沒有善知識,我們不會知道如何發願。


引發一切菩薩善根,

我們學了三殊勝,又因為有三殊勝,所有的善偶成為菩薩的善根。如果沒有善知識,我們怎麼知道要如此發心、如此迴向呢?正因為有了善知識,我們才知道應該行怎樣的善根。


積集一切菩薩助道,

我們積累資糧的時候,也就是因為有了善知識,才懂得積累福資糧。

……

總而言之,我們聞思修、戒定慧的所有功德,都是因為善知識。有了善知識,我們才懂得持戒、禪定、修智慧,因為有了善知識,我們才懂得聞、思、修,正因為善知識如此重要,所以我們依止善知識不應感到疲倦。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教你如何依止上師

接下來,又講了一些善知識的功德。

善男子,菩薩由善知識任持,不墮惡趣;

如果有善知識攝受,我們不會墮入惡趣。

由善知識攝受,不退大乘;

如果有善知識攝受我們,我們不會從大乘佛法退轉。

由善知識護念,不毀犯菩薩戒;

護念的意思是,善知識常常保護、垂念我們,這樣我們才不會毀掉菩薩戒。

由善知識守護,不隨逐惡知識;

惡知識,是讓我們離開聞思修、戒定慧、菩提心等善行的人。不管是親人還是朋友,都叫惡知識。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守護,我們有可能跟著惡知識走。這是善知識如此重要的原因。

……

下面又講到:


善男子,善知識者,如慈母,出生佛種故;

善知識如慈悲的母親一樣,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之所以出生在人間,是因為慈悲的母親,因為有了善知識,我們才能出生為佛種。雖然母親讓我們成人,但是卻沒有讓我們成為佛種。善知識讓我們發慈悲心、菩提心,我們才能再出生於佛種,所以,善知識像慈母一般。


如慈父,廣大利益故;

在修行的道路上,善知識對我們有很大幫助,像慈悲的父親一樣。


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故;

過去條件比較好的家庭,在孩子出生以後,就會交給其他幾位婦女撫養,其身份有點像現在的保姆。善知識像乳母一般守護我們,不讓我們作殺、盜、淫、妄等惡業

後面的內容都很類似,大家可以自己看看。其中有一句:


如雪山,增長一切智葯故;

有的能入葯的草藥,都長在比較高的地方,像在雪山下面,比如雪蓮花就不會長在海拔比較低的地方,所以善知識就像高高的雪山一樣。

下面講,我們應怎樣依止善知識,在依止的過程中,應該怎樣做。


複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

我們依止善知識的時候,應該怎麼樣依止,依止過程怎麼做。

依止善知識的時候應該發大地一樣的心 。人類、動物、植物、建築物……所有的這些,都依靠大地存在,大地承載這麼多重量沒有絲毫怨言。同樣,我們依止善知識時,要承侍善知識的一切善事情,像當年米勒日巴大師依止馬爾巴上師時那樣,承受再大的壓力、再多的事情都要不疲倦做地去做。

……


複次,善男子,汝應於自身生病苦想,於善知識生醫王想,於所說法生良藥想,於所修行生除病想;

你要把自己當作病人,把善知識當作高明的醫生,善知識給我們講的法當做良藥。聽了善知識的法後,把修行當做治病。

《華嚴經》的內容要好好學習。這些講的都是依止上師的方法,藏傳佛教講依止上師時,都引用了《華嚴經》中的內容。我們直接在這當中學習,應該就會明白。

這以外的內容,大家自己去學習。我們要通過以上的這些方法依止善知識。《華嚴經》的內容都是佛親口說的。我們知道如何發願,都是因為聽了善知識的教導,這一切都來自於善知識。沒有善知識,我們的路無法走,證悟以後,沒有善知識也可以自己修,但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善知識。

依止上師最好的方法,就是上師讓我們修的法自己要去修。三種供養中,最上等的供養是法供養。如果我們依止了非常優秀的上師,不聞思修行,通過其他世俗的手段去依止,沒有任何意義。

第三個步驟,是修學善知識的意行。

善知識有慈悲心,我們就要像善知識的慈悲心學習,得到與善知識一樣慈悲心。

善知識如果證悟了智慧,我們也要像善知識的智慧學習。我們要明白,在善知識身上要得到的不是世俗的東西,而是法,法就是「教」和「證」。教,就是聞思修;證就是戒定慧。我們依止上師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戒定慧,聽聞佛法、思考佛法的教義,如果我們依止了某位善知識,既有聞思修,也得到了戒定慧,我們就達到了依止善知識的目的,圓滿了自己的心愿。

如果依止了上師,既沒有聽聞佛法,更沒有思考,也就沒有得到教法;沒有得到戒定慧,就沒有得到證法。教法和證法一無所得,這樣依止上師就沒有意義了。

如果依止了一位上師,只是讓你修廟,或者幾十個人去朝山,或者做火供、薈供……自以為是學佛,但實際上卻不一定是在學佛。

所以,我們不能把時間浪費得太多,哪怕花一點時間在聞思修方面,我們也能得到一些回報。

我們要知道依止上師最終是要修學上師的意行——意,就是出離心、菩提心、證悟空性的智慧;行就是弘法利生、六波羅蜜多的行為。

像過去的佛菩薩學習,向善知識學習,他們怎麼做,我們也怎麼做,這才是依止善知識的目的。

最後證悟的時候,需要上師的加持,否則根本沒有辦法證悟,所以我們需要找到有加持的上師。如果上師沒有加持,只是一位非常普通的人,而我們有非常虔誠的信心,也會有一些功德,這不是上師好,而是我們的信心帶來的一些收穫。但是上師沒有加持,我們再虔誠也得不到很大的成就。所以我們必須找到有加持的上師。

找到真正的善知識,不管是我們外在的行為,還是內在精神方面,都會有很大多的收穫和改變。

以上是修五加行之前給大家介紹的依止上師的方法。

節寫了大家要學習《大圓滿前行·普賢上師言教》,這是慧燈禪修班學習的重要參考,在《慧燈之光》中,對如何依止善知識也有介紹。除此之外《大圓滿心性休息》也要學習。另外,《華嚴經》與其他論典不同,是佛說的依止善知識這麼重要,而不是某位高僧大德或者某位學著所說說的。所以我們要認真要的學一下《華嚴經》中講的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教你如何依止上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思修佛學 的精彩文章:

你只知不信佛的竇文濤親述《地藏經》治癌,可知這背後的奧秘?
續祥法師:關於活在當下,我有幾點小建議
如孝法師:一念誠心,佛也能被你請來

TAG:聞思修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