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他用盡全力也沒換來滿意,真正的菩提心有多難?

他用盡全力也沒換來滿意,真正的菩提心有多難?

文:如孝法師

聖人門中,所有的事情都不簡單,沒有所謂的大事、小事,都是非常重要的解脫的事,都是聖賢的事。比如一個眾生遇到災難,來到道場,拿出一塊錢,甚至一粒米,都是帶著甚深的期望。

當我們意識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就不會把這個事情看成一般意義上的事情,這份殷重心就是功德,就能夠堪受眾生的供養,而且享用了他的供養,還能為他生福生慧,不會慚愧。這就是寶,世間的三寶。三寶門前福好修,舍一得萬報。

「善門難開,善門難閉。」,我們發了這個菩提心,就不能以任何挫折、理由、我見、懷疑而退失菩提心。菩提心好發易退。

他用盡全力也沒換來滿意,真正的菩提心有多難?

圖 | 阿難尊者

阿難尊者曾經在佛陀跟前發願:「我要發菩提心。」

佛陀說:「那好啊,你要怎麼發呢?」

阿難尊者答:「我要效彷彿陀的精神,願捨身為民。」

佛陀說:「好,你去兌現吧。」

阿難尊者不知道眾生在哪裡,也不知道眾生的需求。於是,就坐在一個集市的十字街頭,說:「我這個身體的一切東西,只要有人需要,我就給他。」

於是,有一個人來到阿難尊者面前說:「我的一隻眼生翳,想跟你換一隻眼睛。」

阿難尊者:「好,拿去吧。」然後把右眼挖了出來。

那人看了看說:「不對,我要的是左眼,你怎麼把右眼挖出來了。」

阿難尊者心想:「這怎麼辦?眾生的要求怎麼這麼高呢?算了,我還是回去打坐吧。」

他用盡全力也沒換來滿意,真正的菩提心有多難?

圖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所以菩提心難發。眾生的需求很多是不理性的,你怎麼幫助他呢?大家看《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菩薩們為了利益眾生,真的是什麼都可以做。

我們有時候說修行難,有些人發菩提心時說的很好,可是別人眼眉稍微抬一下,就受不了,玻璃心,碰不得。這樣怎麼修?認識不夠,要求還挺高,做也做不來,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還想做菩薩。

總想著自己的利益,怎麼能成就眾生呢?沒有生活經驗,也不知道眾生說的話是什麼意思,比眾生還傻,怎麼度眾生呢?其實這些事情,都是菩薩的學處。

他用盡全力也沒換來滿意,真正的菩提心有多難?

圖 | 六和敬

在現實生活當中,很不容易。要是那麼容易,佛法能流傳幾千年嗎?所以要六度齊修,心要定得住是禪定,心要忍辱,心要很智慧善巧地看待眾生的需求。要度化眾生,就要知道哪些事不能做,那就是要和大家配合,就是以六和敬的精神,無條件地執行。

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開始是兩個觀念都可以,但最終你要知道尊重團隊。團隊的目標來自於佛教的羯磨製度,通過羯磨產生的,必須無條件地執行,無話說的。

在專業上尊重專業人員,專業人員說什麼就是什麼。無論是專業管理,還是管理人事都需要明明白白,有的時候是對事不對人,有的時候是對人不對事。

他用盡全力也沒換來滿意,真正的菩提心有多難?

佛教有個典故「修福不修慧,猶如大象披瓔珞」是說國王養的一頭白象(過去白象是皇家才有的稀罕的品種),有專門的御廚。一出門,侍候大象的僕人前呼後擁。大象身上披的瓔珞,一個寶珠都富可敵國。這就是因為它前幾世修行的時候,覺得沒有福報,就發心修福報,但是很愚痴,結果得到一個象身。還有一句話「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所以要福慧雙修,理事等持。

佛門中「先有虛,後有實」 「先有歡喜,後做事」,不能顛倒。這個顛倒了,一旦這個模式開啟了以後就回不來。做事的原則是從外到內,從大到小,從人到事,從發心到修福。

今日智慧增長點:

1、要度化眾生,就要知道哪些事不能做,那就是要和大家配合,就是以六和敬的精神,無條件地執行。

2、佛門中「先有虛,後有實」 「先有歡喜,後做事」,不能顛倒。

他用盡全力也沒換來滿意,真正的菩提心有多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思修佛學 的精彩文章:

你只知不信佛的竇文濤親述《地藏經》治癌,可知這背後的奧秘?
續祥法師:關於活在當下,我有幾點小建議
如孝法師:一念誠心,佛也能被你請來

TAG:聞思修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