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讓英軍付出最慘代價自焚殉職,卻沒留下好名聲

他讓英軍付出最慘代價自焚殉職,卻沒留下好名聲

原標題: 他讓英軍付出最慘代價自焚殉職,卻沒留下好名聲



1840年12月,道光皇帝調滿洲鑲白旗郭絡羅·海齡為正二品京口副都統,駐守鎮江。英軍在此雖受到自鴉片戰爭以來最大重創,卻也成了老將軍戎馬生涯的終點,留下終生遺憾。

海齡駐守鎮江,極為上心。他從僅兩千名的守軍隊伍中,挑選精幹力量組成800人的攻堅突擊隊,嚴格訓練。且根據戰爭預想和個人素質特長,給每一兵丁都明確任務角色,頗具單兵協同作戰的前沿思想,兵丁個個鬥志昂揚。為強化防線,他一方面親率軍民加固城牆,上奏皇帝要求阻塞長江航道;另一方面,加強安全保衛,防止英軍間諜刺探軍情,大力肅清漢奸,兢兢業業。


1841年8月,定海、鎮海、寧波相繼失守,大清朝鐵杆主戰派、兩江總督裕謙於絕望中投水,自盡殉國,戰事急轉直下。9月,海齡深感鎮江防務力量之單薄,上奏皇帝要求增加兵力,並預存至少半年糧草。道光皇帝即諭旨兩江總督牛鑒:「體察情形調派,毋誤事機」。牛鑒則判斷英軍斷不會深入長江,他不但拒絕了海齡的請奏,還撤走駐守鎮江的江寧旗兵。在以後的工作中,海齡不顧牛鑒阻擾,一再奏請增兵鵝鼻咀、圌山要塞,自己則僱用船隻、趕扎木排,以增強長江水路防務,可謂恪盡職守。


清軍自廣州一路敗北,海齡深知英軍實力,但除了勤練精兵,完善既有防務設施外,並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進一步提升鎮江守軍的防禦能力。他既沒權調動兵力,也沒錢鑄炮修樓,還與總督牛鑒有隙。在這種尷尬處境下,忠勇可嘉又誓死效命皇上的老將軍,能想到的另個辦法就是嚴防姦細滲透,大力肅奸,這也成了他壞名聲的開始。


1842年6月19日,攻陷吳淞和寶山縣城的英軍在得到全部增援後,按英政府既定戰略,沿黃浦江直取上海,於7月5日集結大規模兵團浩浩蕩蕩開進揚子江,共7000多人、70餘艘艦船直撲戰略要地鎮江,以圖徹底切斷大清國水路命脈。

面對洶洶而來的英龐大軍團,海齡抓緊了城門的肅奸排查。7月15日,他下令緊閉城門,嚴禁進出。拚命逃難的城中百姓連連抗議,紛紛要求出城避難逃生,情急中的海齡則以漢奸通夷罪下令拘捕,併當眾刺殺13人。城中百姓無處購買食物,早晚在大街小巷尋找,即被海齡部署在城內大肆搜捕漢奸的兵丁隨意殺死。至21日晚英軍破城的6天時間裡,城內民怨沸騰,官民矛盾急劇惡化,海齡老將軍惡劣的名聲也由此傳開。


鎮江保衛戰不可謂不激烈,面對具有絕對優勢的英軍,他率隊在鎮江城內的巷戰中組織了極其頑強的抵抗,大部分將士視死如歸,以血肉之軀相搏,寧死不降,給英軍自發動鴉片侵略戰爭以來,最沉重的傷亡代價,共戰死39人,負傷130人。清軍則犧牲260多人,傷亡率為30%。道光皇帝聞訊硃批:「不愧朕之滿洲官兵,深堪憫惻。」恩格斯在《英軍對華新遠征》一文中指出:假如英軍到處都遇到鎮江那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儘管海齡後來終因寡不敵眾失去城池,連同妻、孫自焚殉國,不可謂不忠烈,卻依然留下了不良名聲,沒有得到大清皇朝殉國忠烈的應有待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代史筆記 的精彩文章:

鐵血總督縱身一躍,給大清皇朝帶來怎樣的思考
近代化中的奇葩,中英交戰一年多君臣依然如此認識
冰火兩重天,地方大員盡職盡忠的另一面

TAG:近代史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