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AI成互聯網大會「爆款」話題 全球人工智慧「競賽」火熱升級

AI成互聯網大會「爆款」話題 全球人工智慧「競賽」火熱升級

【編者按】12月3日,為期三天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開幕。本屆大會以「發展數字經濟 促進開放共享——攜手共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吸引了來自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國際組織負責人、互聯網企業領軍人物、互聯網名人、專家學者等共1500多名嘉賓參會。人工智慧(AI)、5G技術、大數據、雲計算等成為本屆大會談論頻繁的話題,而人工智慧(AI)堪稱本屆大會的絕對關鍵詞。

每經記者 李卓 實習記者 許戀戀 王星平 每經編輯 魏文藝

人工智慧(AI)再次成為「爆款」話題。在12月3日~5日在烏鎮舉行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和往屆大會上互聯網大佬各抒己見不同,包括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蘋果CEO庫克等科技圈大佬都談到了人工智慧,使得人工智慧成為本屆大會的絕對關鍵詞。

人工智慧被認為是繼電力和互聯網之後又一次對人類社會產生顛覆式影響的技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包括阿里、騰訊、谷歌在內的全球互聯網公司過去一年在人工智慧領域動作頻繁,不僅斥巨資成立人工智慧工作室,同時大手筆投資相關公司謀求全方位布局。新技術風口下,全球的科技公司展開了一場火熱的人工智慧「軍備競賽」,希望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用AI掌握更多話語權。

互聯網巨頭爭相布局AI

據賽迪研究院預計,2018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到2697.3億元,增長率達到17%。同時,有媒體根據Wind數據粗略統計顯示,國內有30餘家上市公司布局人工智慧產業鏈,主要包括軟體演算法核心系統、圖像語音識別技術、計算機視覺及感測器等領域。

雖然烏鎮互聯網大佬的豪華飯局吸引了不少目光,然而人工智慧才是主角。大會現場充滿了各種人工智慧元素,聞聲「識」人的智能垃圾桶、AI機器人、人臉識別等等。12月4日,在互聯網大會人工智慧分論壇上,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小米會把人工智慧上的技能應用到下一代的手機上。

馬雲則在大會上發表演講認為,未來製造業將不再是主要的僱主,人工智慧和自動化將取代工人。李彥宏則認為,互聯網人口紅利的結束是所有互聯網公司大力發展AI的原因,人工智慧還處在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機會及成長空間巨大。

庫克表示,「當很多人都在談論AI,我並不擔心機器人會像人一樣思考,我擔心人像機器一樣思考。」對於人工智慧威脅論,馬雲表示,人類對自己大腦的認識不到10%,所創造出來的機器不可能超越人類。「擔心機器會威脅人類,會替代很多工作,不如擁抱技術解決新的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與人工智慧最為接近的互聯網公司早已嗅到了AI的商機,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行業在人工智慧研究和商業化探索上走得最早,以一種積極追趕的心態布局人工智慧。百度在2017年初宣布了自己All in AI的戰略,從2014年到2016年,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發投入逐年增加,三年的研發成本佔總營收比分別為12.9%、14.2%和15.3%,李彥宏此前還表示將在2018年開始量產無人汽車。

騰訊和阿里在AI上的布局此前被認為比較保守,然而2017年,騰訊和阿里的布局明顯加速。騰訊今年成立了公司級的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並在美國西雅圖設立首個海外實驗室,同時先後在美國投資超過5家AI技術公司。阿里則在今年3月份推出「NASA」計劃,7月份成立人工智慧實驗室,主要研發消費級AI產品。在投資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公開信息統計,目前阿里也已經投資了包括商湯科技在內的5家AI公司。

《互聯網進化論》作者、人工智慧學者劉鋒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巨頭們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布局是互聯網進化的必然,他們在數據和人才技術儲備上佔據更大優勢,由於人工智慧涉及的面很廣,因此巨頭們不會選擇什麼都自己做而是會投資相關公司,這對創業公司來說也是機會。

用好人工智慧成為關鍵

人工智慧發展至今,公眾對人工智慧的期待已經不再局限於技術上。2017年被業界稱為全球人工智慧商業化、產品化運用元年。各大企業也都試圖通過深厚的技術底蘊持續擴展應用場景。

「之所以近兩年人工智慧商業化會成為熱議話題,主要是因為目前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具備人工智慧商業化的基礎了。」劉鋒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互聯網的發展為人工智慧提供了大數據基礎,還提供了巨大的算力,這讓人工智慧有了快速發展的土壤。同時,互聯網的觸角廣闊,為人工智慧落地提供了豐富的應用空間。

在人工智慧的發展中,與產業或者場景的結合成為其必然歸宿。在劉鋒看來,人工智慧只是一個工具,人類如何用好人工智慧,使其意義發揮到最大才是關鍵。

業內人士認為,以「智能語音操作系統」為核心的人機交互、以「人臉識別」為核心的智能圖像識別、以「智能駕駛」為核心的機器大腦,以及他們背後所連接的家居場景、交易和身份識別場景、汽車場景等,將逐漸成為AI商業化落地的主戰場。如果說之前AI角逐還是技術上的較量,現在起競爭點已轉移到商業化的落地。

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快地將人工智慧技術成果商業化落地成為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劉剛認為,任何一個新技術都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是市場技術識別,第二是資源整合,第三是合法化。

而在劉鋒看來,目前人工智慧商業化推進相對緩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技術與應用場景的脫離。「很多AI公司擁有技術,但沒有商業化場景,而很多傳統大企業有著豐富的應用場景,但自身沒有相應的人工智慧技術,這種尷尬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AI商業化落地的進程。」劉鋒說。

相比之下,BAT等互聯網巨頭在AI商業化方面表現較好,他們在今年互聯網大會上所展示的AI科技成果尤為亮眼。阿里推出阿里雲ET大腦用於交通系統,滴滴展示基於大數據的新一代移動出行平台服務出行,百度推出對話式人工智慧系統Duer OS應用於日常生活場景……

「之所以互聯網巨頭企業在人工智慧商業化方面步伐較快,主要是因為這類企業不僅擁有技術,還擁有豐富的大數據與應用場景。」劉鋒說。

當然,目前人工智慧發展火熱,除了商業自身發展外,還有政策的助推。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在4日的互聯網大會上表示,正在組織編製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行動規劃。這充分表明國家對人工智慧領域的重視和推動力。

產業發展和政策助推,讓資金等大量的社會資源逐漸向人工智慧領域傾斜,這也使得人工智慧領域出現了魚龍混雜和拔苗助長的不良現象。劉鋒認為,商業化是人工智慧的必然,但在此過程中,企業不能操之過急,應該用商業的力量來推動商業化,這樣才能在轉化技術成果上避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經濟新聞 的精彩文章:

TAG: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