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一雙爆款球鞋背後的「非主流史」?

一雙爆款球鞋背後的「非主流史」?

FENTY Creeper ,我們的天后 Rihanna 就是憑藉這一系列鞋款,不僅讓自己的 FENTY PUMA by Rihanna 系列逐漸在時尚圈站穩腳跟,去年更斬獲了《Footwear News》「最佳球鞋」的稱號,擊敗了 Kanye 的…嗯,你懂(當然,相信它能給每個穿的人額外帶來幾公分 「身高」 也是能暢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最厲害的,還是讓這種大家印象里有點 「非主流」 的松糕鞋能夠「徹底洗白」。你知道的,對於這類鞋底,大家的印象普遍都是…

(圖片來源:Tokyo Fashion)

來自里原宿的蜜汁街拍。如果你曾經翻開過那些知名的日本街拍雜誌,上面這類妹子你肯定是見過的,然而頻頻曝光在她們腳上的,正是 FENTY Creeper …

這種款式應該不陌生吧,你對它的印象是…?(圖片來源:TUK)

背後的那雙「非主流鞋款」靈感 — Brothel Creeper 。

時間往前推半個多世紀都不為過,那會兒全世界的 Cool Kids 可不像現在是以穿 Sneaker 為潮流的,而是一種名叫 Brothel Creeper 的厚底鞋,不管是外形還是名字,FENTY PUMA by Rihanna 這款 Creepers 都是以它為原型進行設計的。

雖然 Brothel Creeper 現在看來被打上了濃重的 「非主流」 標籤,很可能一輩子不會出現在多數人的購物車中,但不得不說…

Brothel Creeper 可能是 「目睹」 過最多亞文化產生、發展的鞋子

它最早出現在二戰北非戰場士兵們的腳上,每天那麼操勞當然很費鞋,應該是出於延長鞋子壽命的考量,士兵們用赤道地區盛產的橡膠為原料,給皮靴加上厚厚的橡膠底,這種做法確實省不少鞋,於是就在軍隊里流行起來。

隨著戰爭結束,士兵們回到歐洲,也把這種鞋帶回了家鄉,緊接著就能在倫敦的夜總會、酒吧里看到穿著這種鞋子的士兵。不難理解,在外征戰多年,戰後出入聲色場所也是人之常情,于是之前伴隨士兵們征戰殺敵的鞋就有了 Brothel(妓院)Creeper 這個新名字。

George Cox 早期版本的 Creeper (圖片來源:George Cox)

當然,作為國家英雄的他們本身自帶光環,加上身材也都不差,很容易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他們腳上的鞋子作為標誌性的身份符號也帶上了一層光環。商業嗅覺敏銳的英國製鞋品牌 George Cox 從中看到商機,開始生產並銷售這種款式的鞋子,並給它命名 「The Hamilton」,第一雙商業製造的 Creeper 就這樣在 1949 年誕生。

「奇裝異服」、喝酒跳舞、鬧事撩妹成了 Teddy boys 的 「標配」 (圖片來源:monovisions)

到了 50 年代,戰後的英國亞文化處於一觸即發的狀態,第一個亞文化群體——Teddy Boys 應運而生,他們由工人階級的小年輕們構成,穿著長輩完全不理解的衣服招搖過市——愛德華七世造型的西裝、襯衫搭配細領帶(繩子領帶)、窄腿褲並露出一截襪子,最重要的是,腳上必須來一雙橡膠底 Creeper。這種源於上流階級的打扮不僅是對真正上流階級的挑釁,也似乎能讓他們更加自信。

這種打扮,放在現在也一點不奇怪 (圖片來源:Pinterest)

當然,這樣一身兒下來並不便宜。和之後大部分亞文化一樣,Teddy Boys 也是叛逆的代名詞,他們通常都衣著 「光鮮」、成群結隊出現在舞廳、酒吧,喝點小酒鬧點小事都是家常便飯,用與眾不同的穿著打扮和過激的行為向社會展示追求自由和渴望認同的心態。穿得與眾不同沒什麼不對,但打架鬧事、甚至跟警察對著干就不提倡了。

那時的 Teddy boy,人人都很 「貓王」 (圖片來源:Edwardian Teddy Boy)

時尚和音樂一直都是相伴而生的,比如現在的 Hip-Hop 音樂就帶動了街頭潮流的發展。Teddy boys 引領了當時的穿搭趨勢,那會兒的明星也都喜歡把自己打扮成 Teddy boys 那種風格,因而也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比如貓王 Elvis Presley、Bill Haley。

著名朋克樂隊 The Clash (圖片來源:Genius)

俄羅斯電影《Стиляги》還原了前蘇聯時期 The Stilyagi 的穿著,比 Teddy boys 要花俏不少 (圖片來源:google)

隨著搖滾樂的發展和風靡,Rockers 群體逐漸壯大,Creepers 逐漸變成他們不騎重機時的選擇(底太厚沒有腳感?);不止是英美,同為二戰戰勝國的前蘇聯也產生了一個叫做 The Stilyagi 的亞文化群體,同樣以穿這種橡膠厚底鞋為潮流。

年輕的 Malcolm McLaren 也是個走在潮流最前線的人 (圖片來源:Paul Gormanis)

你可能之前並沒有聽過 Teddy boys,也不了解他們的穿衣風格,但說起朋克,或多或少對他們穿 Creepers 還是有點印象的。說到朋克文化,不得不提到朋克教母 Vivienne Westwood 的男友 Malcolm McLaren,他被稱為 「朋克教父」,情侶二人早年在倫敦著名的 「Let It Rock」 開始了自己的服裝生意,店內也有賣 Teddy boys 的東西,包括 Creepers,後來這個店改名為 「SEX」。

由 McLaren 一手打造的 Sex Pistols,那會兒 Sid Vicious 還沒加入(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之後的故事大家就比較熟悉了,McLaren 找來經常光顧 「SEX」 的失業青年與店員組成樂隊,並用店裡出售的一件 T-Shirt 上的標語為這支樂隊命名——Sex Pistols,在他的經營下,Sex Pistols 成了最偉大的朋克樂隊之一。除了音樂,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他們在 Vivienne Westwood 打造下的時髦另類穿衣風格,不僅帶火了 Creepers,直到現在,Sex Pistols 也會隔三岔五被時尚品牌們拿出來致敬一番。

隨著歐美髮達國家 70-80 年代亞文化的集中爆發,Creepers 被更多亞文化類型所接受,包括 Indie、Ska、New wavers、Psychobilly,以及哥特、日本視覺系等。但進入千禧年後,他們隨著嘻哈音樂和街頭文化的興起而逐漸變得邊緣化,90 後對 Creepers 為數不多的印象可能來自 Avril Lavigne、Rihanna、Rita Ora、Miley Cyrus 等女明星的上腳。

許多女明星都愛穿 Creeper,增高又舒服很重要(圖片來源:Pinterest)

當然,Rihanna 肯定是近些年復興了這種增高鞋的功臣,雖然現在的 Creepers 已經做了 「球鞋化」、「街頭化」 的處理。

除了 PUMA,不少品牌對 Creeper 都偏愛有加

TUK 是 1890 年起源於英國,1990 年誕生於美國的朋克潮鞋品牌,以高性價比的 Creepers 著稱。 (圖片來源:TUK)

上面提到的 George Cox,近些年也與時裝品牌進行聯乘,這一系列是與 COMME des GAR?ONS Homme Plus 的合作款 (圖片來源:George Cox)

George Cox 還和 mastermind JAPAN 進行聯乘,朋克元素與骷髏圖案相得益彰 (圖片來源:George Cox)

這雙大家應該不陌生,來自於 Dr.Martens 與 Supreme 的聯乘鞋款,你們愛的 Supreme 都出 Creepers,有什麼理由不來一雙? (圖片來源:Supreme)

Alexander McQueen 這種深受英倫文化影響的品牌當然少不了 Creeper 鞋款 (圖片來源:Shopbop)

Saint Laurent 2014 秋冬靈感源自 Teddy boys,一系列 Creepers 也成為了當時的熱門單品 (圖片來源:Vogue)

Johnny Depp x Underground (圖片來源:Underground)

今年,以 Creepers 出名並專註於各類 Creepers 設計的英國品牌 Underground,也迎來 30 周歲的生日,為此,它近日攜手《Dazed》創始人 Jefferson Hack 展開了聯乘系列,致敬上世界末英國亞文化的標誌性鞋款。

Jefferson Hack (左)與友人在 Underground 合作系列 Party 上 (圖片來源:Dazed)

「Creepers 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聊天話題,我不敢相信遇到的很多人都深愛這款鞋,從紐約到南安普頓,穿著這雙鞋能讓他們輕鬆吸引眾人的目光。」 在談到為什麼會與 Underground 合作一系列 Creepers 時,Hack 不吝表達自己對這款鞋的喜愛。

這一組大片取景於柏林街頭和地鐵,不妨感受一下當年最潮(sàng)流(bī)青年們的日常生活和穿搭:

造型對了,但少了點真實的頹廢感 (圖片來源:Dazed)

雖然代表著 「壞孩子」,但追求自由、時髦、個性的態度沒什麼毛病 (圖片來源:Dazed)

雖然到今天,嘻哈文化和街頭潮流早已經取代 Punks、Teddy boys 這類 「過時」 的亞文化,甚至更落得了「非主流」的外號。但作為濃縮這些亞文化的重要符號,Creeper 並不是那麼簡單,在成熟的時尚界里,這款鞋子早已成為了那個時代青年文化的縮影,代表著打破性別、種族以及文化隔閡,代表著自由、獨立,這種強烈的文化符號不只記錄了那段歷史,也未嘗不是穿著它的人強烈個人態度的彰顯

對比現在的 Sneaker 大行其道,為了一雙鞋排隊、加價,但又有多少人了解它背後的文化屬性,僅僅是為了樣式單純地追隨嗎?

You Are What You Wear!

作者: 0033

熱門內容

點擊以下圖片查看

FASICART – 時尚、音樂和藝術共同構建的交流載體

燒掉 15,000 公斤的 H&M 衣服,還不如給她拿來改造

35 年後,它還是街頭文化最重要的一個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OWRE現客 的精彩文章:

TAG:NOWRE現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