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揭秘:緬甸比丘尼,粉色僧袍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揭秘:緬甸比丘尼,粉色僧袍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用神秘之國來形容,並不過分。

緬甸,是世界上佛塔最多的國家,也是著名的「千佛之國」,被旅行者賦予詩意的文字和美麗的風光。

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得緬甸成為人們朝聖般的旅遊勝地。

早在唐宋以前,中國人民就與緬甸少數民族有交往。古代的「絲綢之路」,就是從現今的騰衝、梁河、隴川一帶進入八莫等地,再從緬北克欽邦通往印度的。

陳毅副總理生前曾賦詩一首:《贈緬甸友人》,詩中寫道:「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兩國人民之間深厚的情誼,及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關係。

走在緬甸大街小巷,你會發現滿眼都是和尚、比丘尼。有意思的是,僧侶著裝色彩是紫紅色,比丘尼的著裝是粉紅色,小沙彌則是純白色,在熱帶的金色佛寺背景下分外耀眼,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緬甸是個佛教國家,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幾乎是全民信佛。和尚在緬甸擁有相當高的地位。男人只有出家當一次和尚,社會上才承認其成人,還俗以後才能夠享有結婚的權力。

因此,男人出家當和尚是很普遍的現象,但是女人沒有要求必須出家當比丘尼,而且也不被承認。

即便如此,緬甸還是有許多比丘尼。為什麼?據當地一位長者稱,可能是她們自己覺得出家為尼,顯得對佛的虔誠。

緬甸的男女權利十分不平等,社會上把人分成五個等級:和尚是一等公民,男人是二等公民,女人是三等公民,比丘尼是四等公民,人妖是五等公民。馬哈穆尼寺的金佛就不允許女性靠近,更不允許像男人一樣上前給金佛貼金箔。

馬哈穆尼寺建於1784年,1884年因火災而燒損,後來重新修復。走入佛寺,迎面是一條長長的廊道,廊道的柱子下端貼著紅色瓷磚,上端及門楣上貼著金箔,門楣上還有十分精美的雕塑,金光閃閃,金碧輝煌,到處閃爍著金色的光芒,看來金佛也要金色的廊道烘托氛圍。

馬哈穆尼寺因靈驗而聞名,每天清晨4:00開始,就有很多信徒來這裡排隊朝拜。主殿上供奉的金佛祖,每天都會有很多信徒來給金佛貼金箔,無數雙手,無數張金箔,歲歲年年,年年歲歲,信奉人生輪迴的信徒們,十分虔誠地對著金佛祈福許願,期盼來生。

緬甸佛教規定女子不能接近佛像,只有男信徒才能近距離朝拜和給佛祖貼金箔,女信徒只能遠距離上供、朝拜和祈福。

即便是出家修行方面,男女也是不一樣的。男人可多次出家多次還俗,而女人出家為尼不允許還俗。出家意味著一入佛門難回頭,一生就要獻給佛祖和寺廟,長年與青燈古佛為伴,誦佛誦經,幾乎沒有還俗的可能。

而另外一種說法則是只有一次還俗機會。一旦還俗,會受到各種歧視,嫁人難,謀生難。要麼終生為尼,要麼還俗後再不能踏入佛門。

無論哪種說法是正確的,與男人相比,女人的地位十分低下。不過與男僧侶絳紅色的僧袍相比,緬甸比丘尼的服裝卻是相當靚麗。

我們常見到一些國家比丘尼的衣服是灰褐色的,緬甸的比丘尼服裝是淺粉色的,上裝搭配橙紅的紗籠,加上一條即可搭在肩上也可頂在頭上的紅布,在陽光下顯得分外搶眼。

在曼德勒皇城西側的路上,遇到十幾個比丘尼,排成不算整齊的一行,沿街道化緣。沿途的居民或商家把準備好的食物放進她們手裡的托缽,有的市民給的是鈔票,不用客套也不用感謝,默契間完成布施。

粉紅色的長外衣一襲及地,內襯硃紅色紗籠,手裡提拎著盆缽或袋子,在斑駁的樹影中穿行而過,視線里分外耀眼。一抹耀眼的粉紅,為這個古老的城市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和特殊的色彩。

幾個大約5、6歲左右的小沙彌尼,透著兒童特有的頑皮固執,雖是幼年,但已經有了很沉穩的神情,也許這是佛門弟子獨有的修行使然吧。淺淺的笑容,專註的神情,在你不留意的時候,結隊走過。

比丘尼的形象看起來比和尚清新,但其地位比和尚低了一級,甚至連托缽也不是高級的漆器。

比丘尼過午不食,他們認為「晨朝是諸天食,日中是諸佛食,日西是畜生食,日暮是鬼神食」。因此,到了下午就看不到布施的場面。緬甸的傳統重男輕女,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年紀稍長就要學著從事各種繁雜的日常勞作。

對那些出身貧寒的孩子來說,也許出家為僧尼是接受正規教育、能夠識文斷字的唯一出路。難怪看見很多6、7的小女孩出家為尼。

由於出家的年紀太小,所以照料看護的責任和義務當然就落在了年長一些的女尼身上。這種關係和感覺,既像母女,又似姐妹,或者師徒也許更恰當一些。

緬甸,這個神秘的佛教國度里,有的不只是金碧輝煌的仰光大金塔、世界上最好的翡翠玉,還有泛濫的人口走私和販賣現象,緬甸女孩時刻面臨著被拐賣的威脅。很多人(絕大多數是女性)被賣往泰國、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做勞工或妓女,過著奴隸般的生活。因此,許多緬甸北部的窮人家,為了避免女兒被拐賣,都會把她們送到尼姑庵,為的是尋得一處避難所。

比丘尼的日子是相當清苦的,不僅自己化緣,一切粗活、重活也都要自己干,但這些似乎不能在她們的臉上留下任何印記。

好久沒見過那麼純凈的笑容、那麼清澈的眼神了,把一塵不染、超凡脫俗、笑顏如花等讚美的字眼兒都放上去也不會覺得有一絲過分。

緬甸的佛教屬於上座部佛教,嚴格遵照佛陀以及聲聞弟子們的修行方式,奉行過午不食的傳統,每天只有早、午兩餐,餐飲則主要來自信眾的施捨,每天上午外出化緣也是佛家弟子修行的重要功課。

對於緬甸的僧人,我曾認為可能和國內的寺廟裡的和尚差不多,自給自足。我錯了,這裡的僧人和民眾聯繫非常緊密。大街上很容易看到化緣的僧人(其中又以僧尼居多),而在一些貧民窟到了吃飯時間,會有僧人用車拉著飯菜發送給他們。

緬甸人對僧侶總是很慷慨,每天一大鍋的伙食算什麼,他們的信念就是:奉獻與施捨使人生變得更加美好,不管今生還是來生。所以,他們也像我們知道的藏人一樣,會把珠寶捐給寺院,寺院的生計也全靠人民來合力完成。

緬甸的比丘尼衣服色彩鮮艷漂亮,也跟和尚一樣,每天早上去化緣,人們也同樣會對她們施食,所到之處每家都會提供米飯或糧食給她們。

據觀察一般給比丘尼的大多是乾糧,因為她們「化緣」拿的不是瓦罐而是簸箕(緬甸和尚化緣是拿瓦罐的),人們給她們的東西就放在頭頂的簸箕中。緬甸的比丘尼跟和尚一樣沒有年齡限制,也有很小的小女孩去當沙彌尼。

在緬甸,寺院也是學校,尤其對窮人而言,把小孩子送到廟裡,既解決了果腹問題,又讓他獲得基本教育,等長大後再重新返回社會。

緬甸寺院眾多,僧侶無數,通過正式教育學佛的人也很多,所以佛學院也隨處可見。佛學院似乎也是分男女的,我們在仰光走訪的是一處女子佛學院,溫和的比丘尼們沒有拒絕參觀,對外很開放,有些比丘尼學歷很高,是大學畢業後才來這裡修習佛教的。

這所學校佔地面積不是很大,進了大門是一進院子,一幢主樓分上下兩層,主樓右側和後邊是比丘尼們的宿舍樓,主樓左側是個能容百餘人吃齋的大飯堂。除了偶爾傳來的朗讀聲,到處都靜悄悄的。

有人說,緬甸的比丘尼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比丘尼,清一色的粉色僧袍讓她們顯得煞是嫵媚動人。

稚嫩的臉龐,明媚的笑容,聲音也一定是甜美的。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些純潔的小姑娘自小就要面對國內惡劣的生存環境。

小沙彌尼們的生活除了每天的祈禱以外,還要上課,學習數學、寫作、閱讀和英語。受教育在她們窮困的家鄉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這是一張張眉清目秀的面容,沒有粉飾,無關鉛華,看不到各種矯揉造作,只有青春印記的淡淡微笑和超脫凡世的優雅氣度。

這目光,溫潤友善;這微笑,淡雅從容。它源自虔誠的信仰,沒有摻雜半分慾望雜念,足以穿透世俗的阻擋,直抵人的內心深處,見證根緣,映照本真,讓你領悟什麼是純凈、安詳,和靜如止水。

來源:鳳凰博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念念觀自在 的精彩文章:

一位比丘尼的素食料理,卻征服了米其林大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國際巨星比丘尼瓊英卓瑪,用梵音拯救了無數命運悲慘的孩子……
他得蒙韋馱菩薩加持,擺脫了日本人追捕,脫險後卻呆在當場
唯美圖文:修行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修行中正知正見有多重要,你知道嗎?

TAG:念念觀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