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武王伐紂 為啥那麼快就解決了戰鬥?

(揭秘)武王伐紂 為啥那麼快就解決了戰鬥?

原標題:(揭秘)武王伐紂 為啥那麼快就解決了戰鬥?


西方歷史發源於兩河流域,再輻射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臘等地。印度上古時期被人稱為「有悠久歷史卻沒有歷史記載的古國」,關於那段歷史的記載,已經湮滅,不可考證,而東方歷史則世代相傳,以發源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為開端。


中國第一女戰神

回溯中國歷史,大約4000年前建立的夏朝至今還沒有發現文字記錄,從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證實了商朝的存在,提供了最早的上古興衰史。無論是傳說中的夏朝,還是有甲骨文記載的商朝,都是奴隸制國家。大禹領導黃河沿岸的部落治水成功後,被推舉為頭領,禹的兒子啟世襲了王位,形成了最早的王國夏朝。不過嚴格而論,夏商時期國家形態還不完善,國王僅相當於一個部落聯盟的頭領。


據夏商周歷史斷代工程研究發現,商朝的開國之君是湯,大約在公元前1675年滅亡了夏國,被尊為共主。不過當時經濟水平十分落後,交通也不便,國王無力對外圍部落和小方國直接進行統治,只好採取讓其臣服納貢或者以武力征服的方式維護統治。這些行動都需要用武力完成,因而夏朝時就建立了中國古代史上最早的軍隊。



從商代甲骨文記載中可以看出,國王在一般情況下充當軍隊統帥的角色,大臣們不分文武,平時理政戰時統兵。那時的常備軍主要是國王的衛隊,大都由貴族和上層平民子弟組成。平民中的男性青壯年亦兵亦農,即戰時當兵,平時務農。商朝的軍隊基本都是步兵,雖然出土過少量馬車,並未廣泛使用。

商朝的武力在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后婦好。1976年在河南安陽殷墟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一座婦好墓,是公元前12世紀商王武丁的妻子的陵墓。從墓中的發現和甲骨文記載中,可以大致看出商代的軍事情況。婦好可能是一個部落或同商關係友好的小邦的公主,嫁過來後深受寵愛,而且這個王后還有封地和自己的3000人衛隊,人稱她可算作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女將軍。在一次出征中,武丁讓婦好統率出徵兵力達1.3萬人,約佔商朝全部軍隊的一半略多。那時作戰和大規模械鬥差不多,婦好雖然貴為主將,恐怕也要上陣作戰,從出土文物來看,婦好在戰場上使用一把重9千克的青銅大斧,可見這個女人身體強健,武藝超群,力大過人,在婦好之後的中國女將,就再也沒有使用大斧的了。這也說明了商代軍隊已主要使用青銅武器。裝備這種初級金屬兵器的軍隊,同周圍使用石斧、木棒的原始部落或方國已有「代差」,因而絕大多數出征都能獲勝。


商朝是一個典型的奴隸制國家,平民因為經常服兵役,農業和手工業勞作主要靠奴隸,而奴隸的來源除了靠原有奴隸繁衍就是靠抓捕外族俘虜,因而需要不斷對外征戰。據殷墟出土甲骨文記載,商朝滅亡前的幾十年間還曾上百次征伐其他部落。商人又非常迷信,每逢出征必要占卜,而且要舉行盛大的儀式求神靈保佑。直到商朝滅亡前夕,紂王(帝辛)還在率軍出征,而且此人按《史記》記載是「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可見是一位親自上陣的勇猛統帥。



河南省安陽縣的「婦好」墓


商朝擁有這樣一位能征善戰的君王,為何在公元前1046年突然國覆君亡了呢?古書上一般稱紂王荒淫無道,如寵妖妃妲己、剜忠臣之心、設炮烙、「以酒為池,懸肉為林」,在小說《封神榜》中,更把商紂寫成有史以來頭號暴虐魔王。其實,「女禍亡國論」本是後世封建文人為昏君開脫的謬論,魯迅一針見血地概括了幾千年古代史都是「吃人」史,君主淫亂殘暴者各朝各代俯拾皆是,為何商紂王卻偏偏國滅身亡呢?

商紂王妖魔化記述流傳了三千多年,古史專家郭沫若為此專門進行考證,並為其做過翻案文章,認為「後人是深中了周人宣傳的毒」。郭沫若說:「商紂王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他的英雄末路「有點像後來的楚霸王」。195811月,毛澤東在閱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後的談話中表示同意郭沫若的考證,認為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又認為,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


其實「紂王」並不是正式的帝號,是後人硬加在他頭上的惡謚,意思是「殘又損善」。再莫名其妙的人,也不會如此不堪地往自己的臉上抹灰吧!他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商代的第32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如果拋開周朝為顯示伐紂正義性而做的歪曲宣傳和後世文學想像,以科學研究和考古成果為準繩,應該肯定紂王開拓山東、淮河下游和長江流域的功績。商朝疆域的擴展,促進了中原先進文明的傳播,有助於華夏大地的生產力發展。


牧野之虎賁大戰,商朝一戰而亡


誰也沒有想到,就在帝辛帶領軍隊四處征戰,忙著開拓疆土時,維持500年的商朝即將走到終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一些早懷二心的諸侯在黃河邊的孟津(今洛陽附近)會盟,突然發起「武王伐紂」之戰。此時周軍聯合諸侯武裝4.5萬人(這個記載數字也可能有所誇大),其主力是「虎賁三千」,即駕著馬拉戰車的部隊。此時商軍有戰車的主力在東部征戰未歸,參戰的主要是守衛首都朝歌的步兵,臨時又補充了大批來自東夷的奴隸。兩軍在河南北部的牧野遭遇。


這些過去的戰俘自然不願為仇家賣命打仗,紂王又缺少嫡系骨幹監押,結果出現戰場倒戈。商軍的步兵又擋不住戰車的衝擊,經過一番「血流漂杵」的廝殺後全軍崩潰,周軍乘勢殺入朝歌,心高氣傲的紂王自焚。他的兒子武庚一時被迫臣服周武王,有500年國祚的殷商就此覆亡於突然事變。《詩經》對這場戰爭也曾有過記錄,「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彭彭」。這一仗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場車戰。


商朝在首都附近的牧野一戰而亡,而此前雙方並無邊境交鋒,現代人恐怕會感到奇怪,商朝為何滅亡得如此迅速。若仔細研究歷史,從當時的地理環境可以發現,夏、商時期地廣人稀、部落林立,統治者還沒有「面」的疆土意識,只有「點」的概念。商王朝以首都為統治中心,以向周圍部落聯盟不斷征伐的方式鞏固統治和擴大貢賦區。紂王因自恃強大,一直未認真考慮國都設防,將安全單純地寄託於攻勢之上。


在冷兵器時代,築城是最主要的防禦措施,裡面有一定守兵和充足糧食,便可堅守待援甚至能拖垮攻城者。河南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證實,夏代都城就修築過用於防禦的城牆。商後期在殷墟(今安陽)建都270余年,臨近滅亡才遷都到附近的朝歌。然而,殷墟遺址考古發現,商代都城殷墟城區面積達24平方千米,設有宮殿宗廟、洹北商城、手工作坊等,卻沒有修築城牆,只有一條與洹水相連的壕溝。朝歌同樣沒有城牆,一旦在野戰中失敗,國都即危,即使從遠方調兵也緩不應急。


紂王東征南討連戰連捷,獲得大量奴隸和財物,位於周原(今陝西寶雞)一帶的周文王又裝出一副謙恭模樣納貢,這使他幾乎沒有憂患意識,征戰回來便享受淫樂。商朝人又迷信占卜,出土的甲骨文內容很多是問神鬼討凶吉,這使當權者不能理智地看待局勢。武王伐紂的成功,有效地利用了對手長期總體性用兵方略的失誤,掌握有利時機,以弱襲強一舉成功。從戰術角度看,這也顯示了在平原地區的作戰中,車兵對步兵具有很強的優勢。


烽火戲諸侯的亡國之路


「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中國古代兵學,正是在一次次戰爭的感性知識積累中逐漸發展起來。西周滅商之後以前朝為戒,一方面繼續征伐不聽命的部落、方國,一方面在各統治中心修築堅城,進攻與防禦兼備的思想就此樹立起來,在某些意義上這也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一次大變革。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代,西周以鎬京(今西安)為首都、以成周(今洛陽)為陪都統治254年。此時的國家機構仍不完備,國王僅直轄都城及其附近,諸侯各管其屬地履行貢賦義務。據記載,當時中原常常行百里還只見一片荒野,生產力水平低下使剩餘產品很有限,朝廷無法養活大量脫產常備軍,只能實行兵農合一。西周諸王平時只保留宮廷衛隊,也稱為禁軍,其他應服役的自由民仍要參加生產,遇戰事或「秋狩」即農耕季節結束才編入軍隊操練或出征。西周服兵役的人均是平民,奴隸只能在監管下服苦役。如商朝滅亡後被俘的殷人就被周朝稱為「頑民」,被看押著做築城修路一類勞作,有不服從者便嚴懲。


西周出土的周鼎金文記載,周軍最大建製為「師」,轄2500士兵、100輛戰車。西周在鼎盛時有22個師,平時卻多是空額。自周成王后幾任君主,農閑時都親自集合軍隊出征,或討伐不及時進貢的諸侯,或顯示兵威。史籍還稱,周穆王曾乘八駿馬(八匹馬拉的車)從鎬京西行萬里,直至西王母之邦瑤池(有人考證是新疆天池)。按一些現代人的觀點,周穆王恐怕算得上是長途自駕游的先驅。



在西周多數地區的生活還保留在蠻荒的時代,駕車遠征並非旅遊而是艱苦的磨鍊。周穆王西巡時,沒有後勤支援,沿途地廣人稀,吃食主要靠衛隊狩獵。國君能率隊靠捕殺野獸進行遠征,足以說明自身保持著尚武精神,這對臣屬也是一種激勵。此次周穆王所率車隊西巡能行駛這麼遠,可以看出西周養馬業、木工和製革水平也很高,在保障戰車長途行軍的同時還是打仗的主力。


周厲王當政時,為了壟斷資源,採取了「專利」和「弭謗」的經濟政策,宣布山林川澤為國有,不許百姓漁獵,對發怨言者格殺勿論,這一惡政破壞了寓兵於民的動員機制。公元前841年,生計無著的都城四郊國人自發地集結起來,手持木棍、農具做武器,從四面八方撲向都城的王宮,歷史上稱這次事件為「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有記錄的平民暴動。此刻,周厲王身邊只有少數衛隊,想臨時召集的兵士,恰恰又是這些暴動之民,自然無法鎮壓。厲王狼狽出逃,只在歷史上留下兩個知名成語「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這場中國歷史上首次有記載的平民暴動即「國人暴動」後,西周的自由民便不大聽從王室徵兵的動員,而國家規定奴隸不能當兵,此時周朝的常備軍就很難徵集。古代王朝承平日久,必然滋生享樂之風,作為奴隸制國家的西周又基本實行「世卿世祿」,指揮官由貴族世襲,這種體制的實行使得後世兒孫養尊處優,丟棄尚武精神。自厲王起幾代周王長住深宮不再出征,派貴族統兵征伐分散弱小的周邊部落,還能憑藉軍隊數量和戰車優勢勉強取勝,而對付擅長機動的北方游牧民族就接連失利。



周室的常備軍衰落後,主要靠周邊諸侯指揮私兵來防禦外敵,為此要求各諸侯國建立一套應急動員制度,看到煙火警報馬上來援。周朝在鎬京外圍建立連綿相望的烽火台網,發現入侵者,白天放煙,夜間縱火,稱得上歷史上最早的預警系統。


然而,在君主和長官意志起決定作用的條件下,縱然有好的制度也會任由昏人所廢。西周最後一個君主幽王在位10年,昏庸無道,為求得寵姬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平時發警報取樂玩耍,失信於諸侯。周幽王為進一步討褒姒歡心,又枉顧老祖宗的規矩,廢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冊封褒姒為後,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公元前771年,廢太子宜臼借外祖父申侯之兵,並聯合西北犬戎的軍隊進攻鎬京。此時,周室已沒有多少常備軍可動員,烽火發出的警報被各諸侯國視為如同「狼來了」的遊戲,不肯救援。幾天後,都城便被游牧部落攻破,周幽王逃跑時遇追兵,一刀斃命,美人褒姒被擄去獻給犬戎王,繁華的鎬京被焚掠成一片廢墟。


公元前770年,原來的太子姬宜臼為天子,史稱周平王。周平王勾結外族,從父親手中奪回君位,原有統治中心鎬京已經殘破得無法居住,被迫東遷成周(今洛陽)。周王室直轄區從此大大縮小,諸侯勢力超過王權,歷史進入了東周階段也稱春秋時期。被尊為天下共主的西周滅亡,重要原因在於君王為一己私慾隨意亂制,作為其代表的厲王、幽王也被史學家罵作古代昏君的典型,「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若從軍事角度進行深層次分析,西周的滅亡,也是厲王、幽王這兩個君王的昏暴之政造成了軍隊動員體制的廢弛,對軍制不適時進行有效的改革,任其衰敗,這也正是喪身亡國之道。


本文經《軍事文摘》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張傳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環球軍事 的精彩文章:

(深度)現代聯合作戰中的「坦克反導」
(深度)致人而不致於人—穿越古今的戰爭密訣
(揭秘)白天「打游擊」,晚上布地雷——俄特種兵敘利亞特戰記

TAG:新環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