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護國元勛蔡鍔傳奇之二十八:援藏平叛

護國元勛蔡鍔傳奇之二十八:援藏平叛

原標題:護國元勛蔡鍔傳奇之二十八:援藏平叛



蔡鍔(1882-1916)

如果說滇軍援川、援黔是應請之作,那麼,滇軍援藏則是蔡鍔主動之為。


1912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以後,英帝國主義乘內地戰亂之機,積極策動和支持西藏上層反動分子製造「西藏獨立」活動,在「驅逐」清政府駐藏官員,迫使日喀則、江孜、拉薩等地駐防清軍繳械離開藏境的同時,又派遣叛軍向四川西部進犯。1912年4月,西藏叛軍在英國的支持下,乘川邊局勢不穩的機會,先後攻佔了鄉城、定鄉,阻斷了川藏的交通,接著,又相繼攻陷江卡、乍丫 、稻城、三壩、南敦等處,理塘、河口、鹽井也先後失守,巴塘、昌都被圍數重,康定(打箭爐)大震。


西藏毗連川、滇,一有危迫,直接威脅到四川、雲南的安全。4月22日,袁世凱任命四川都督尹昌衡為征藏司令,率川軍西征平亂。5月,巴塘統領顧占文致函雲南都督蔡鍔求援:「定鄉逆番,聚守要隘,害我川、滇商旅,當派兵往剿,而匪焰甚熾,結連藏番不下萬人,且多快炮[槍]。我兵糧彈告罄,水道斷絕,潰圍而出,全隊返巴。現定鄉既失,牽動各區,鹽井鬧厘,道途被困,里塘抗糧,紛紛告警。邊務關係川滇,貴治毗連鄉境,且為商家必經要道,若不早為肅清,川滇受害匪淺。乞貴都督大力維持,早示良策。」


對於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分裂中國的圖謀,蔡鍔洞若觀火。對於川邊的嚴重形勢,蔡鍔絕不袖手旁觀。實際上,早在是年2月初,蔡鍔就對藏亂十分關注,12日,在致李根源電中說:「近時俄以獨立煽蒙,英亦添兵入藏,皆關係大局,為可慮耳。」20日,蔡鍔曾致電時任四川都督的尹昌衡,希望化解川滇矛盾,共同應對西藏危機:「現在清帝退位,南北調和,陝事自當解決,惟藏、衛為滇、蜀屏蔽,自當協力經營。現聞藏事不穩,應如何釋內訌以御外侮,尚希裁復。」21日,又致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報告西藏叛軍竄入察木多(今西藏昌都縣)等地及派滇軍在滇川交界處分兵防堵的情況。27日,又電尹昌衡:「西藏為我國屏藩,內部近頗不穩,似應及早經營,免為後患。」當藏川邊界形勢進一步惡化後,蔡鍔又於4月30日致電袁世凱北京政府,揭露英國在西藏的分裂活動,並指出「西藏為我國雄藩,外人垂涎已久,非亟早經營,則藏衛終非我有。西藩一撤,後患何窮?應請大總統早為布置,以固邊圉,而懲後患。」袁世凱複電:「已令川督籌辦,該督亦應隨時確探情形,密為籌備。」次日,蔡鍔接騰越李根源轉來印度華商陸興祺關於西藏形勢的告急電後,又立即電報袁世凱指出:「西藏毗連川滇,一有危迫,影響所及,關係匪輕,應請設法維持,以顧西南大局。」 5月6日,蔡鍔再電袁世凱政府指出:「藏衛西藩,關係大局,一有破裂,則滇、川有唇亡之虞。現藏事危急至此,不能不早為之圖。惟滇軍早經撤還,未便復出,且懸軍數千里,滇力亦恐難勝,況前經川人固拒,派兵又必生疑。坐視危疆,焦急萬狀,應請迅為籌處,以救危機,並請裁示。」5月16日,蔡鍔得報藏中局勢進一步危迫,即再電袁世凱,主動請纓入藏平叛:「雲南軍隊訓練夙精,前經援蜀援黔,均屬耐勞敢戰,現已陸續抽調回滇,若以之防剿藏亂,必能得力。」

在蔡鍔的強烈要求下,袁世凱政府直到5月18日,才複電蔡鍔同意雲南「迅撥勁旅,會同蜀軍協力進行,奠安藏境」。


蔡鍔接電後立即任命參謀廳總長殷承瓛為司令官,撥出一混成旅組織西征軍實施援藏計劃。但在選擇滇軍入藏路線時,蔡鍔卻頗費思慮。由滇入藏,向有兩路:一取道寧遠(今四川省西昌市)、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轉入巴塘入藏,一取道(雲南)中甸經阿墩子(今雲南省德欽縣)由(四川)巴塘入藏。蔡鍔經深入分析後認為,這兩條路均需經四川巴塘,且會師巴塘後滇、川兩軍同趨一路,這樣,滇軍不僅繞道太遠,而且滇、川兩軍同路後,由於滇軍援川時兩軍的積怨尚未完全消除,極易再度發生衝突。因此,蔡鍔向袁世凱提出建議:滇軍與川軍「分途並進,川循巴塘大道而西,滇則特辟新路,由維西、茶硜、馬必立之間出口,經珞瑜(今西藏林芝地區)野人地方,向西北作一直線,以拉薩為目的點,期於必達而後已」。其理由是:「此路辟出,滇藏間之交通,略可省千數里,而國防上尤有莫大之益」。因為「滇緬界務,自尖高山以北,英已自由行動,前歲侵佔我小江以南片馬等地,今小江以北之浪粟又見告急,駸駸北進,恐五年後席捲怒俅夷,直搗巴、里塘,不惟藏危,而川亦危。今趁彼力難驟入,以此路預佔地步,則將來國界在犭怒犭求夷珞瑜地方,勿論如何伸縮,而巴里塘、前藏猶為內地。」顯然,蔡鍔上述建議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不僅考慮了當時滇軍入藏平叛的近期需要,而且對於釐定西南地區及西藏地區的國界、加強這些地區的邊防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殷承瓛(1877--1945)


然而,袁世凱政府卻否定了蔡鍔提出的入藏路線,複電說:「三路內,除取道寧、雅至巴塘一路,繞越過多,毋庸置議外,其擬由維西出口,取道珞瑜野人徑至拉薩一路,則工艱費巨,非急切所能濟事,只可漸次經營,為將來自固地步。惟中甸北至巴塘一路,不過千餘里,且有可以通車之處,現議救藏之急,仍以取此路為最宜」,並命令蔡鍔「先援巴塘,再救藏急」。

對此,蔡鍔仍堅持己見,再電袁世凱,進一步申述自己的意見。他認為,取中甸北至巴塘一路有四弊:「一、滇軍北趨巴塘轉察木多(今西藏之昌都縣),繞越太多,蹈兵家疲遠之忌;二、援川同趨一路,重兵雲集,糧秣轉運,供難給求;三、援川之役,疑謗滋多,川軍人眾,或不能悉捐芥蒂,長途逼處,易滋誤會;四、巴塘近在川邊,川督率師出關,不難指日蕩平,無俟重煩滇力」。而由維西出口,經珞瑜野人地方直抵拉薩,則有四利:「由維西出口,經珞瑜地方向西北進至亞巴爾,即入藏境,溯雅魯藏布江而上轉西北至甲穆達,與川藏大道匯合,計程當省千數百里,其利一;中經怒俅、珞瑜野人地方,氣候較溫,出產亦富,間有平原,可資屯墾,其利二;此路鑿通,則滇犄其南,川搗其東,首尾策應,形勢都歸掌握,其利三;早佔地步,使將來國界遠在怒俅、珞瑜野人之間,不致近逼川西、前藏,其利四。最後,蔡鍔強調指出:「若滇、藏間之便道鑿成,省程途,因地利,勤屯墾,儲軍實,一氣銜接,西藏經營可得而言矣。」



蔡鍔建議的滇軍援藏路線和屯墾、改流地區正好在紅線範圍之內


儘管蔡鍔的建議理由充足,但仍未被袁世凱採納。7月22日,蔡鍔發布《西征誓師文》,宣布「奉大總統令,將出師恭行天罰,弔民伐罪,出藏民於水火。」當日,殷承瓛率一支3000多人的混成協從昆明出發向川滇邊境的中甸、維西及巴塘開進。曾有記者記錄了雲南征西軍出發時的盛況:


殷承瓛率全軍抵麗江後,分軍為兩縱隊前進,以鄭開文為左縱隊長,率步兵四大隊,騎兵一分隊,炮兵、機關槍各一小隊,取維西大道直趨鹽井縣(今西藏芒康縣境內,當時屬四川)。以姜梅齡為右縱隊長,率步兵三中隊,騎兵一分隊,炮兵、機關槍各一小隊,取中甸大道直趨川邊的鄉城縣。司令本部及其餘各隊暫駐麗江。分軍既定,殷承瓛正擬令西征軍前進,蔡鍔突然接到川督來電說,川軍已圍攻里塘,不日可復,無庸滇軍前赴巴塘。蔡鍔只得電令殷承瓛暫駐滇邊之阿墩,再行相機進止。

8月15日,雲南西征軍前衛司令、西防國民軍維西協李學詩部與西藏叛軍在阿墩(今雲南德欽縣)溜筒江遭遇,擊斃喇嘛一人,藏軍十六人。西藏叛軍退至距江40公里的墨里村。李學詩部乘勝追擊,並在夜間向叛軍發起進攻,戰至次日下午,擊斃叛軍7人,俘虜1人,跳江死者20餘人,傷30餘人,滇軍無一傷亡。溜筒江之捷後,袁世凱政府曾致電蔡鍔予以嘉獎:「我軍迭次獲勝,足寒匪膽。該都督調度有方,將士奮勇用命,深堪嘉獎。」殷承瓛於是令李學詩部乘勝前進,直搗鹽井。


滇軍首戰告捷,使英帝國主義當局大為震動。8月17日,英使朱爾典就袁世凱政府派兵入藏平叛事向外交部「抗議」,提出不得干涉西藏內政等5項無理要求。9月7日,朱爾典再次提出「抗議」,聲言如北京政府繼續派兵入藏,則英國將不承認中華民國,並助藏「獨立」,加之此時川督又以滇軍若占巴塘,則川軍右臂全斷,邊藏用兵無從聯絡,電請袁世凱速阻滇軍入巴,袁世凱遂以「軍費難籌」、「恐釀交涉」等理由,致電蔡鍔令滇軍停止前進。


但不久,蔡鍔接到巴塘川軍參贊顧占文的求援電,說叛軍攻下鄉城後,大股猛撲巴塘,將巴塘四面圍住,巴軍數少糧絕,固守待援。在這種情況下,蔡鍔急電殷承瓛率兩路西征軍繼續前進,支援巴塘。


8月27日,鄭開文率左縱隊在赴巴塘途中夜襲鹽井,並一舉克複。鹽井克複,巴圍遙解。蔡鍔致電袁世凱,在報告戰事的同時,請求中央撥款接濟滇軍,以利再戰。而川督尹昌衡唯恐滇軍佔了他的地盤,又恐滇軍在平叛中功居榜首,迭電袁世凱「阻滇軍勿進」。袁世凱致電蔡鍔,不僅未答應撥款,反而應川督要求命令滇軍將鹽井交川省接管後「撤扎滇境,以免(兩軍)逼迫,致生節枝」。


川督尹昌衡(1884-1953)


9月16日蔡鍔根據殷承瓛意見致電袁世凱,建議分兵三路,「甲趨江卡,出昌都,乙趨長春壩,丙趨密波,甲乙兩路會於洛隆宗,經川自榆與丙師會於江達」,然後直搗拉薩,一面劃清界限,免於川軍衝突;一面協力進行,期於早平藏亂。並請求撥款四百萬接濟。9月20日,袁世凱複電蔡鍔:「所稱援藏一節,現餉款難籌,英人干涉,民國初建,豈容輕啟外釁。……至川邊撫剿,尹督既自任專辦,籌兵籌款,皆由該督經營,滇自不必與爭。」


為避免與川軍發生矛盾,繼續實施援藏平叛計劃,蔡鍔與殷承瓛又向袁世凱提出,滇邊之珞瑜、波密等處概不屬藏,亦不屬川,滇軍可由擦瓦龍(今西藏察隅縣察瓦龍鄉)進入此地屯守,「近可以置叛番之死命,遠可以戢強英之野心」。但袁世凱卻複電說:「現因藏事關礙交涉,已飭尹督先清川邊,暫勿西進。來電所擬滇軍由擦瓦龍入藏一節,自應緩議。」在此情況下,蔡鍔只得扼腕長嘆,於10月5日將袁世凱的撤軍令轉給殷承瓛,要求他「酌留陸軍一大隊,防軍一二營」,「經營野人山珞瑜一帶,從事改流,一以固滇藏之邊隅,一以防英人之侵軼」,「余悉撤還」。


接到撤軍令,殷承瓛「憤懣殊甚」,徑電國務院:「將來亡藏史上,若有滇軍西征之一字一姓,滇軍雖死,不為雄鬼以奪其魄,亦為厲鬼以擊其腦。」 10月16日,滇軍撤出藏境,11月10日抵達麗江,12月10日回到昆明。


滇軍援藏雖然由於川方的猜忌和袁世凱對英的妥協沒能達到預期的結果,但它有力地打擊了英帝國主義者和西藏上層反動分子的囂張氣焰,有效地維護了川邊滇邊的穩定,也反映了蔡鍔反對西藏「獨立」,抵禦英帝國主義侵略,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愛國思想和堅強決心。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深諳國際法的蔡鍔當時提出的滇軍「由維西出口,經珞瑜野人地方直抵拉薩」援藏路線和「早佔地步,使將來國界遠在怒、俅、珞瑜野人之間,不致近逼川西、前藏」的國防戰略思想更反映其遠見卓識。但由於袁世凱政府未能採納蔡鍔的建議,事情的結果不幸被蔡鍔言中。


滇軍撤還一年後,即1913年10月,英國迫使袁世凱政府派代表參加由其策劃的在印度西姆拉召開的中英藏三方會議,討論所謂內外藏劃界問題。會議期間,英國代表、英印政府外務大臣亨利·麥克馬洪以贈給西藏槍支彈藥、支持西藏「獨立」、幫助西藏趕走漢軍等條件為誘餌,誘惑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背著中國中央政府代表進行私下交易,以秘密換文的方式,於1914年3月24日在英方提出的標有一條以喜馬拉雅山山脊為界的藏印東段邊界線的地圖上簽字,把我國西藏門隅、珞瑜、下察隅地方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當時英國統治的印度。秘密換文中的這條線就是所謂的「麥克馬洪線」。由於這條「麥克馬洪線」是英人和夏扎背著中國政府進行的一筆「以土地換獨立」的骯髒交易,就其法律地位而言,完全是非法的。當時,英國政府也感到炮製這條「麥克馬洪線」的非正義性,所以長期對此保密,不敢公開。直至24年後,即1938年,英印政府才在其公開出版的地圖中,改變過去同中國主張的傳統習慣邊界線相同的畫法,用「未經標定」的符號,畫出了「麥克馬洪線」。「麥克馬洪線」拋出後,當然不能得到中國政府的承認。但儘管遭到了中國政府的堅決抵制,1943年春,英印政府仍利用中國抗日戰爭和國內戰爭的時機,悍然佔領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大片領土,並正式宣告成立「東北邊境行政特區」,負責掌管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的各項行政事務。這也是英印政府自1914年以來,首次將這塊主權歸屬仍備受爭議的地區納入其正式管轄範圍之內。隨後,英印政府先後在察隅地區的重要據點瓦隆、珞瑜地區的里嘎,以及門隅地區提朗宗以南的盧帕等地分別設立了軍事要塞。1947年印度獨立,英政府將非法佔領的這塊中國領土移交給了印度政府,致使這塊中國領土至今仍被印度非法佔領。


(摘自鄧江祁著《護國元勛蔡鍔傳》之「支援鄰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鄧說史 的精彩文章:

護國元勛蔡鍔傳奇之二十七:援黔平匪
護國元勛蔡鍔傳奇之二十五:鞏固邊防
史事辨正 ┃ 秦力山不是時務學堂的學生
探究:毛澤東的老師徐特立是如何辦學的?

TAG:老鄧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