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理鐵血宰相,劍斬使者誓死不降,忽必烈率十萬大軍只為追殺他

大理鐵血宰相,劍斬使者誓死不降,忽必烈率十萬大軍只為追殺他

大理鐵血宰相,劍斬使者誓死不降,忽必烈率十萬大軍只為追殺他

大理王朝立國三百餘年,和北、南宋兩朝幾乎相始終。與金庸小說不同,真正的大理皇帝不僅不是武林高手,反而個個都是軟柿子,印把子一直攥在宰相高氏家族的手裡,史稱「政歸段家,權出高氏」。好在,高家有個規定:世世代代只掌權,不廢帝。所以段家皇帝就安心地做了傀儡,只管簽字畫押。大理國的文天祥——高泰祥(又名高祥)作為高家嫡系後裔,就這樣成了宰相。

他比文天祥幸運,生來就是掌握權力的命;他又和文天祥一樣不幸,因為在他擔任宰相之前,一支騎兵在從蒙古高原上旋風般興起,在其元首成吉思汗的率領下橫掃歐亞,彷彿一個絕世剃頭匠,無人敢及鋒而試。此時距離成吉思汗起兵已過去半個多世紀。蒙古騎兵早已百鍊成鋼,劍鋒所指,一切軍隊都得逃之夭夭。

最不幸的是,成吉思汗雖然已死,但高泰祥逢著的對手,卻是「允文允武,與其祖可比肩」的忽必烈。

在忽必烈親征之前,蒙古兵曾與大理壯士正面PK過一次。百勝之兵鮮遇一敗,那次卻被大理壯士的刀槍剁得一頭鮮血。忽必烈當時還不是國君,國君是他大哥。於是,他屁顛屁顛跑進宮去,自告奮勇地要去把大理搞掂。大哥同意了,忽必烈就興顛顛地帶著十萬精銳出發了。蒙古士兵「人上一萬,天下無敵」,現在竟然有十萬,可見忽必烈真是重視大理人了。

忽必烈智商高,他不再正面攻打大理,而是和吐蕃拍膀子稱兄弟,借道用兵,從大理背後捅刀子。高泰祥絲毫沒料到敵人的奸詐,他把精兵仍布防在前一次戰鬥的地方,枕戈待敵。

忽必烈覺得這招還不夠,又分兵三路,自統中路軍,分路進攻,以分散大理的戰鬥力。最腹黑的是,他不打硬仗,竟然運用閃電戰,千里奔襲。三路大軍從西北高原突然出發,取高屋建瓴之勢,分頭衝出,如三把長劍,直插大理的軟肋。忽必烈帶著中路軍強渡金沙江,佔據了三賧(今雲南麗江)。從這兒,騎兵兩日夜就可到達大理國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

大理鐵血宰相,劍斬使者誓死不降,忽必烈率十萬大軍只為追殺他

等到其他兩軍到達三賧,十萬蒙古軍沖向羊苴咩城,開始三面圍城——另一面因是高高的點蒼山,圍不成。

剛開始,忽必烈並不想血戰,想招安。他派出三個使節進入大理國都,告訴高泰祥,讓他趕快投降,不然,大軍一旦攻入,三尺以上的人,一人一碗「刀削麵」,平均分配,決不食言。誰知高泰祥並不吃這一套,他嘿嘿一笑,手一揮,喊聲:拖出去宰了。

忽必烈還坐在牛皮大帳中,等著大理人打著白旗,送上降書,迎接他進城開聯歡會呢。可是左等右等,兩位使者一直不見消息,不由得很是受傷地猜測:「兩位使者都沒回來,看來高泰祥是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了吧?」於是他不再等了,而是指揮三軍,發動進攻。

在他想來,以百勝騎兵攻打羊苴咩城,還不是舉手之勞?但他很快發現,騎兵攻城,好看無實用。蒙古高原的駿馬走平地日行千里,爬城牆卻寸步難行。城下,蒙古勇士的屍體層層堆疊,流血盈野,讓忽必烈心痛得冒虛汗。他繞城細看,眼光突然一亮:他要組織一支敢死隊,翻越點蒼山,給羊苴咩城守軍的後背再捅一刀。

當時是十二月,點蒼山上白雪皚皚,高泰祥怎麼能想到忽必烈有滅亡一國的決心?所以,當蒙古人的敢死隊以途中死傷達到十之八九的沉重代價出現在點蒼山頂時,對大理人的震撼是毋庸置疑的。原來拚死抵抗的大理士兵抬頭一看,背後竟然出現敵人了,心理防線立刻崩潰,大理都城也瞬間易手。

滅了大理國,忽必烈並不高興,因為高泰祥見到情況不好,已經帶著親信突圍而去了。

大理鐵血宰相,劍斬使者誓死不降,忽必烈率十萬大軍只為追殺他

忽必烈劇照

高泰祥是大理的靈魂,他打仗不怎麼樣,但治國很有幾下子,執政以來,「舉賢育才,時和年豐」,國內大治,因此在國內很有威望,很有號召力。這人一天不消滅,都有可能會上演一曲驚天大逆轉。於是,忽必烈帶著十萬大軍再次出發,去做大事了——追擊高泰祥。

此時的高泰祥一路煙塵一路汗水,逃到統矢邏(今屬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豎起了勤王大旗。一時間,大理百姓無論文武義士,奔走相告,紛紛響應,沒幾天,就組成一支游擊隊,鑼鼓聲聲,開始訓練。

忽必烈得到消息後,當然不會給他們足夠的時間,立即率大軍趕到此地。高泰祥無路可退,一咬牙,帶著自己的游擊隊沖了出來,和蒙古兵擺開陣勢,準備決一死戰。

可惜,他們人馬太少了,而且是一群烏合之眾,在蒙古人快馬彎刀的進攻下,馬上作鳥獸散。高泰祥沒有跑,他做了蒙古人的俘虜,被一輛囚車裝著,送回羊苴咩城。

山河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點蒼高聳,洱海清澈,可是,故國已在鼙鼓烽煙里,化為歷史的一行文字。進城的那一刻,高泰祥表面剛強,內心如鋼鋸拉過,連著血帶著肉,扯著筋動著骨。

忽必烈在羊苴咩城見到了他,兩人對視著,良久良久。忽必烈知道對方的價值,就像三十多年後,抓住南宋宰相文天祥後,他知道文天祥的價值一樣。他對兩人採取的招降方法也前後輝映,高度一致:首先,待遇良好,讓他們吃好喝好,沐浴更衣,住在凈室里,充分尊重他們的人格,以此讓他們心存感激,為後面的勸降做好鋪墊;其次,封官許願,因為此時的忽必烈還不是元首,因此宰相之類是無法許諾的,但從後來封高泰祥兒子的官職並令其世襲來看,給高泰祥的官不會小,一定是主管一方的大員。

可高泰祥冷冷一笑拒絕了。整整30年後,同樣性情剛烈的文天祥在大都面對大元皇帝忽必烈許下的宰相職位,也是同樣的嗤之以鼻。兩人的身份地位相同,面對國破家亡的慷慨赴死精神也何其相似!

高泰祥拒絕投降,忽必烈無奈,命令在羊苴咩城的五鳳樓前斬之。臨死,高泰祥仰天長嘆天道不公,又說自己「為臣殞首,吾事畢矣」!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高泰祥一定有著無限的遺憾和不甘。但他並不孤獨。多年後,文天祥臨終前,遙望臨安的時候,用一句詩道出了他們這樣的人的內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大理鐵血宰相,劍斬使者誓死不降,忽必烈率十萬大軍只為追殺他

高泰祥死時正是正午,萬里無雲的天空忽然烏雲密布、雷聲陣陣。史書這樣記載,也許是紀實,也許是為了映襯他的忠烈,大概有感天動地一說。但這應該並非高泰祥心中的願望。他為國殞命,是盡心、盡職,無須別人的讚歎,更無須蒼天落淚。

忽必烈對他十分敬佩,稱讚他是忠臣,讓人以禮葬之。文天祥也誓死不願仕元,讓原不忍殺他的忽必烈不得不遵從他的遺志。

高泰祥和文天祥,名字相似,性格相似,經歷更是雷同。儘管文天祥映照史冊,熠熠生輝,高泰祥則淹沒在歷史的煙海波濤中,鮮有人知,但他們都是民族精神的豐碑。後世,這樣的碑很不少,如四行倉庫,如台兒庄,如長城內外,莫不如是。英靈不滅,精神確實是可以薪火相傳的。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余顯斌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被遺忘的大唐軍隊,孤守西域40年無人支援,滿頭白髮戰死沙場

此人被處烹刑,臨死前問劉邦兩個問題,不僅沒死還當上大官

50萬同胞在新加坡受審,被問三個問題,回答完10萬人喪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 的精彩文章:

厲害了我軍!憑一根斷裂的樹枝,將敵軍間諜一網打盡
真正的孤家寡人,兄弟、功臣全死完,太監和宮女組成滿朝文武
基督教為何在日本一度絕跡200年?原來是被這三大酷刑嚇跑了

TAG: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