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劉亦菲主演花木蘭,看迪士尼的公主之路

從劉亦菲主演花木蘭,看迪士尼的公主之路

恭喜劉亦菲拿下花木蘭主演~

自從迪士尼宣布2019年真人電影《花木蘭》由中國演員劉亦菲擔任主演以來,全球的影迷都被瞬間點燃了。

因為這不僅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知名IP,更是迪士尼難得一見的大女主配置;並且,這是第一次由中國人來主演的迪士尼公主系列電影

這含金量不可謂不高,甚至可以說是有史以來華人女演員拿到的最具有商業價值的好萊塢資源。

按捺一下激動的心情,其實《花木蘭》可以算是迪士尼最獨特的一位公主,因為她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公主形象,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有著家國情懷的巾幗英雄。

關於迪士尼的公主們,一直以來都在不停變化。

從1937年第一部公主電影《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問世到2013年《冰緣》熱賣,十二部公主電影,跨越了八十年的時代變遷,這些影片雖然沒有故事上的連續性,但仍有一條清晰可見的線索熠熠發光:

女權主義的發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毫無女權意識的無腦公主:白雪、灰姑娘和睡美人。

1937年《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橫空出世,可是電影史上的一件大事,此片開創了動畫長片的先河。白雪公主——作為迪士尼首席公主——卻是十三位公主中最無聊的一位。

除了「肌膚如白雪,黑髮如檀木,嘴唇如玫瑰」,白雪還有最純潔的靈魂和最善良的天性。可以說,她是一個完美到不適合做電影主角的人物,因為對於電影角色來說,完美就等於無聊了。

除了無聊,白雪顯然還是弱小又無腦的一位,她在片中沒有表現出任何反抗或獨立精神,除了唱歌跳舞並和小動物交朋友——這三個特徵就此成為之後所有迪士尼公主的標準配置。

甚至她的主打歌《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 (總有一天我的王子會出現)》都充滿了盲目樂觀和消極等待的心態。

1950年,二次世界大戰剛剛過去。她的故事再次沿襲好事多磨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治癒系模式,又一次全球熱賣。其實當時的迪士尼公司已經嚴重負債,正是靠著《灰姑娘》的成功,迪士尼公司才避免了破產的厄運。

公主,再一次給迪士尼帶來了好運。

所以和平年代出場的公主《睡美人》(1959)就不大招人待見。奧若拉公主同樣美艷動人,純潔善良,當然這一次公主的厄運是不幸昏睡不醒,直到被王子解救。

但是《睡美人》沒能享受之前兩位公主的無上風光,以至於迪士尼公司在《睡美人》後的三十年中都沒有再拍公主電影。

其實1937之前,美國的第一波女權主義運動已經結束,然而第一次女權主義運動的目標在於為女性爭取投票權,女性在社會生活以及婚姻生活中的其他權益仍然沒有改善,所以這三位公主可以稱為「前女權主義公主」。

除去顯赫身世、傾國容貌、美妙嗓音還有控制小動物的本事,白雪、灰姑娘和睡美人三位公主還擁有一個共同的能力:會做飯!

她們都是由男性視角出發、由男權社會定義的完美女性形象:貌美人傻會幹活兒。男人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美艷的妻子,還需要一個家務活樣樣精通的老媽子。而只有這樣的女人們,才會得到男人們(電影里的王子們)的救贖。

其實仔細想想這是很不合理的,宮裡長大的白雪,什麼時候學會的燒火做飯?!還會烤蘋果派?!

可以說,在前女權時代的三部公主電影中,女權主義元素均以反面教材出現:白雪公主的邪惡皇后,灰姑娘的變態後媽,睡美人的魔鬼教母(還會變身噴火巨龍),甚至後女權時代出品的《小美人魚》(1989),反派人物章魚大媽依然是個女兒身。

這些女人要麼對權利充滿慾望,要麼嫉妒心膨脹,要麼就是單純的抽象化的邪惡。她們不切實際的邪惡,是公主們不切實際的善良的另一個極端。這些女性反派們,是男權社會對於有能力的女性存在的普遍偏見:女人對權利充滿了慾望,就是邪惡了。

1959年的《睡美人》反響平平,迪士尼公司在之後的三十年內都沒敢碰公主話題,直到1989年《小美人魚》搖著尾巴出現,公主才回歸大銀幕。小美人魚一出場,就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味道——不、不是海腥味,而是清新的女權主義味道。

這一時期的公主終於開始有人味兒了,她們不再是做作死板的高大全形象,而是像凡人一樣,有小缺點小毛病。

小美人魚一改之前三公主深閨美婦的形象,更像是一個普通的青春期叛逆女孩兒,為了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她私自用美妙歌喉換來兩條大長腿(說走就走也要有腿不是),勇敢主動地追求自己的男神。

而1991年出現的美女貝兒(出自《美女與野獸》)更是了不起,她是他們村兒唯一一個愛讀書的人!

讀書——這可是歷來男權社會中男性獨享的特權,也是男性獲得權力的基石。要不然古今中外的祝英台和楊朵(猶太版祝英台)們也不需要女扮男裝混進學校讀書了。

貝兒的性格是獨立、聰明、勇敢、倔強的,而且她霸氣外露地愛上了一隻怪獸!

她可以稱為迪士尼公主中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權主義者,也是時至今日最受好評的迪士尼公主。

種族平等就和女權運動聯繫在一起。一頭紅髮的小美人魚已經代表了進步,不再是金髮碧眼的盎格魯薩克遜人種,小美人魚可是白人社會中長期不受人待見的「Ginger」亞種。

90年代初迪士尼公司掐指一算,目前為止的五位公主可都是高加索人面孔,為了體現自己的政治覺悟,迪士尼在未來十幾年內猛造且只造少數民族公主:1992年《阿拉丁》中的阿拉伯公主(此人還可能是個穆斯林)茉莉,1995年《風中奇緣》中的印第安公主寶嘉康蒂,1998年《花木蘭》中的中國(亞裔代表)公主木蘭(花木蘭就是一平民家的孩子哪兒是公主啊),以及2009年《青蛙公主》中的黑人公主蒂安娜(奧巴馬都當了總統了還不麻溜兒造一個黑人公主?!)。

終於迪士尼長噓一口氣,這下你不能說我種族歧視了吧?於是我們看到,這之後的公主電影只專註造白人了。

《小美人魚》、《美女與野獸》、《阿拉丁》、《風中奇緣》和《木蘭》這五部電影稱作」後女權運動公主電影「。

後女權時代的公主們(小美人魚開始,木蘭為止),終於學會了做男人做的夢,她們夢想變得和男人一樣,甚至做男人做的事情,馳騁沙場,建功立業,起碼花木蘭是這樣。

然而,更為深層次的女權主義,不是要女人變得和男人一樣,更不是要女人和男人一決雌雄,而是要拋開男性對女性的審視,由女性自己定義女性的身份、思考自身的優勢和弱點。

女性的夢想應該在於取悅「自己」,而不是取悅男權社會。所以自信的女權主義者應該這樣問自己:我究竟想要什麼?男人?關男人屁事?

在迪士尼公主當中,從2009年出場的《青蛙公主》開始,包括《長發公主》中的Rapunzel,《勇敢傳說》中的Merida,直至2013年《冰雪奇緣》中的Elsa和Anna,都帶著這種自我意識的覺醒,所以可以將她們稱作「新女權時代公主」。

《花木蘭》帶給世界的,不僅僅是一部優秀的影片,一個巾幗英雄的形象這麼簡單。

花木蘭的故事也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女性以及男性都不應該被社會的舊框框限制。男性不需要總是主宰,剛強的同時也可以敏感脆弱;女性不需要僅僅做家務,柔和的同時也可以很剛強。

男人和女人不是截然不同的物種,我們的共同點比不同點更多,共同點讓我們結合在一起,不同點讓在一起的我們更強大。

- End -

你可能還想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赤椒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G:赤椒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