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銅川藥王山摩崖造像

銅川藥王山摩崖造像

藥王山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長期隱居之處,因民間尊奉孫思邈為「藥王」而得名。藥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巒組成,山巒頂平如台,形如五指,俗稱五指山,為紀念醫學大師孫思邈改稱藥王山,後人在此修廟、建殿、塑像、立碑,藥王山成為著名的醫宗聖地。遠遠眺望,綠樹叢中,殿宇環山依岩而建,氣勢壯觀迷人。

藥王山古建築主要分布在「顯化」「升仙」兩台,兩台隔澗相望,直線距離也僅百步而已。山門進入左手邊為「顯化」台,藥王殿、碑林、唐代摩崖造像景區,右手「升仙」台為南庵,傳為孫思邈隱居之地,上有道家殿宇若干,有元代壁畫,金代殿宇,唐代石棺,清代魁星樓。山體不高,一刻鐘即可登臨山頂。但其承載的文化力量確實非常厚重。

每年的二月二是朝山之日,信眾熙攘,多有耳聞,登山道路勾欄上的石雕都被摸的黑亮發光。

山門之上傳為孫思邈洗葯池,文人題字頗多,此池形似日月,也稱日月池。

藥王山摩崖石刻。在長約二十米的崖面上鑿有7座洞窟、23個佛拿、45尊造像和20餘處摩崖題記,造像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傑作。這也引出了一段佛為道占的公案,此山原為佛寺,當地人感念孫思邈,改祀藥王,於是改佛殿為藥王殿,但是摩崖石刻未毀。

整個石窟落在一個大殿內,各窟造像自成單元。第一窟為東方三聖造像,中為藥師如來,結跏趺坐,坐於亞字形仰蓮台,手作與願印。左為日光遍照菩薩,右為月光遍照菩薩,手有鐲,臂有紃,頭部有背光。下面有供養人二人,峨冠博帶,形似儒生。

二窟造像,被推論為明代造像,著褒衣博帶的冕服,掌心向上作禪定印,法相莊嚴。座下雕刻有盤龍戲雲弄水圖,四周有繞佛禮佛的通道。

第三窟為思維菩薩像,頭戴花蔓冠,胸掛瓔珞,頸帶項圈,頭部有背光,有龍雲紋和火焰紋。菩薩右腿盤曲,左腿下垂,右手扶膝,左手殘,腳踩蓮台,推論為宋初作品。

該窟下層為「華嚴三聖」造像,中為毗盧遮那佛,著通肩式袈裟,結跏趺坐於蓮台。左為文殊菩薩,專司智慧,坐在雕有雄獅的蓮台上,右為普賢菩薩,騎在白象的蓮台上。三尊造像除文殊菩薩外,面部均毀損,均有背光。該造像靠近地面,看客關注不夠,毀損也較多。考古推論其為金大定元年作品。

左四窟也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釋迦摩尼佛,佛頭為扭絲紋的波狀肉鬃,身披通肩袈裟,僧衣緊貼身軀,結跏趺坐,伸開五指向下,作與願印。

第四窟的造像最為精緻,最上層為大方形龕,為二觀音立像,二像左右對稱,俗稱「等身觀音」,此造像離地面較高,故保護較好。二造像均頭戴花冠,腰微微扭動,一手側舉挽帶,一手下垂提凈瓶。項式精美,衣著華麗,緊貼身軀,如曹衣出水,緩步而來。

等身觀音下有二座觀音立像,頭戴花蔓高髻,一手挽帶,一手持凈瓶。面部表情柔美。

第五窟造像,中為阿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為盛唐時期的代表作。

下層也是釋迦牟尼造像,結半跏趺坐,有背光左右各雕龍雲紋雲團三組,騰空旋轉,左為虎、象、獅,右為三位仙人,神態各異。佛祖左腿曲盤,右腿下垂於蓮花上,該造像推定為唐中期作品。

第六窟造像為整個石刻群最大,佛龕高4米,刻有彌勒菩薩造像,該像面目清秀,鼻樑隆起,耳垂厚實,頭戴寶珠花蔓冠,用寶鏡,蓮花紋等組成複雜的瓔珞,頸處有兩道蠶結紋,右手殘,左手向上托有寶珠,背部有圓形頭光和火焰紋背光,刻有七個圓形光輪,光輪中有七宗化佛。整體造像莊嚴大方,考古推定為北周后期造像。

第七窟觀音像,跣足立於蓮台上。左手殘損,右手持凈瓶。

第七窟下部,一鋪三尊造像,中為阿彌陀佛,結跏趺坐,身著通肩袈裟,有身光,面部殘,二菩薩袒肩披肩,手提凈瓶,佛塵立於蓮台上。此組石刻造像,年代從北朝至明代,風格各異,保存尚好。

(原文作者:西風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賢法師 的精彩文章:

夢殿觀音
敦煌紙本彩繪珍品:《行腳僧》
來果妙樹禪師悟道因緣
憨山大師:參禪世人以禪當作道理講,殊不知禪乃是自心
元代佛畫精品《姨母育佛圖》

TAG:明賢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