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曼妙的國土——土耳其遊記

曼妙的國土——土耳其遊記

編者按

繼《非洲行》一文之後,保馬今日繼續推送董之林老師《邊走邊看》一書中《曼妙的國土》一文。承續上文董老師對南非現狀的反思,本文依舊以幾個重要城市為依託,帶領我們探尋土耳其神秘豐富的異域文化。作者既陶醉於土耳其五彩斑斕的豐厚歷史,又對當前土耳其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政治衝突乃至對古老伊斯蘭文明的消損表達了憂慮。

本文由作者授權推送,感謝董之林老師對保馬的支持!

寫在前面的話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每當夕陽西沉的時候,我總是在這裡盼望你,天空中雖然飄著雨,我依然等待你的歸期」。這是上世紀80年代台灣歌手齊秦演唱的流行歌曲,原本表現戀人相思之苦,卻意外對應了大陸青年一心要出國闖世界的夢想,哪怕其中有各種「無奈」,也依然嚮往未曾經歷過的「精彩」。

但80年代對於50後這代人並不輕鬆,有返城、就業、婚姻和家庭的種種壓力。早已過了「而立之年」的我又重返學校,經歷各式各樣考試,倍感精疲力竭。看朋友們出國的出國,留學的留學,我只有羨慕,與那份「精彩」失之交臂。等到退休,終於有機會出國看看,圓幾十年前一個舊夢,卻沒成想,如今要去的國家竟然不是最初特別想去的,像土耳其、南非、以色列、約旦、芬蘭、挪威和日本,都是我以前不太了解的國家。

用文學陌生化效應來解釋這種選擇,似乎有一定道理。歐美思想文化幾十年來盛行文壇,連同美式炸雞、星巴克咖啡、好萊塢影視娛樂也遍及都市日常生活,一種較為膚淺的自由民主價值觀成為不容置疑的判斷是非標準。而好萊塢大片之外,一些反映域外生活的文學作品卻格外吸引了我。那些生動的人物故事就像騎上了女巫的掃把,極大僭越了被各種流行觀念框定的版圖。像這樣一些小說,描寫南非種族隔離制度被推翻、後革命時代經歷的《恥》;表現特拉維夫日常生活的《另類戒指》;追溯奧斯曼帝國宮廷繪畫史的《我的名字叫紅》;與歐亞大陸歷史密切相關的《地獄》;反映冷戰負面遺產的「千禧年三部曲」之一《龍文身的女孩》;還有展示日本傳統與現代彼此纏繞的散文隨筆集《平常心看日本》,等等。翻閱這些作品,對於長期從事中國當代小說史研究和寫作的我來說,有一種試圖逃離主流宏大敘事的天然認同感,寫書評其實就是記下我當時一些體會。

看小說與選擇旅遊目的地互為因果,因此我把遊記和有關書評放在一起,取名為《邊走邊看——旅行閱讀筆記》。其中一些書評寫於旅行之前,遊記中想法雖有變化,但我對書評觀點未加改動,為讓讀者看到比較真實的認識過程。有的書評寫於旅行之後,旅行更激發我閱讀的熱情。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小說好看,對認識一個國家也不可或缺,那些人情掌故散發著生命氣息,無論如何是地圖冊和歷史年表等「正襟危坐」的知識都遠遠無法給你的。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是古人的求知方式,也是一種自我修養的途徑。有書籍引路又身臨其境,使旅行者不僅看到他鄉異地的人事,也看到與異域歷史和人性相關的自己,看到「吾國吾民」的他者鏡鑒。還有一些在旅行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書籍,我引用時盡量註明出處,來不及單獨撰文,而且有些材料只在旅遊手冊或導遊說明書上,難以註明更詳盡出處,這也是讓我遺憾的地方。好在當前旅遊業發達,讀書旅行已成為不少人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大概無須擔心如何補救,惟願這本小書能拋磚引玉,為大家今後出行提供一些線索。

董之林

2016年1月20日

曼妙的國土

——土耳其遊記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於1923年10月29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戰敗,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奧斯曼帝國內亂不止,已是被列強宰割「瀕死的病人」。這時,被稱為土耳其國父的穆斯塔法·凱末爾領導革命成功,創建獨立的土耳其共和國,並出任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從此改變了土耳其人的命運。

我們中旅旅行團一行十七人抵達土耳其時,正值土耳其國慶期間,大街小巷到處懸掛凱末爾的巨幅畫像。土耳其紅色的國旗與畫像並列,國旗上一輪新月抱五星,是伊斯蘭教象徵。這裡隨處可以感受土耳其國民對凱末爾的擁戴。凱末爾領導革命勝利後建立共和制國體,將首都由奧斯曼帝國時期的伊斯坦布爾,遷往位於土耳其中部的安卡拉,在國民百分之九十九為穆斯林的國家實行政教分離、採用拉丁字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這些基本國策對土耳其發生了深遠影響。當地導遊、土耳其小夥子哈桑說,凱末爾是一位博覽群書的將軍,因此他能在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下,對國家獨立後長治久安有明智的選擇。

如果說,土耳其的亞洲部分安納托利亞地區、與在馬爾馬拉海峽的歐洲部分,擁有五千多年的人類文明,是一部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歷史巨著;那麼,我們的土耳其之旅可謂只掀開巨著一角,但其中錯綜複雜、五彩斑斕的內容已讓我們驚嘆不止。

第一站 卡帕多基亞

乘土耳其T20航班從北京首都機場起飛,經過十小時飛行,當地時間早4:59抵達土耳其歷史名城伊斯坦布爾。出了海關,再搭乘土耳其國內航班飛行一小時,從土耳其西部沿海地區抵達安納托利亞中部高原的卡帕多基亞。數億年前,當地埃爾吉耶斯火山爆發,火山噴出的岩漿逐漸堆積,四百多米厚的火山灰構成卡帕多基亞獨特的地質結構。熔岩高處受風雨侵蝕,變成像蘑菇似的岩石群;低處是灰濛濛一片,幾乎見不到綠色。火山灰形成的表層硬殼下面不是土壤,而是鬆散的火山灰,不適於植被生長。我在這兒見到一種像沙棘似的灌木,枝頭結滿鮮紅的小果子,路旁一簇一簇,色彩絢麗。

旅遊巴士把我們送到格雷梅露天博物館,隨著參觀人流,我們走進一個又一個建在凝灰岩上的洞穴。它們實際上是基督徒避難所,但又只能被稱作「洞穴」。山上沒有土,依山開鑿的山洞和層層疊疊的布局,有點兒像我國北方窯洞,卻遠遠比不上窯洞舒適。如果一定要拿窯洞和這兒的洞穴相比,那可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洞穴四壁全都是堅硬冰冷的岩石,周圍寸草不生,連一扇木製門窗都沒有,簡直讓人無法想像這裡曾經是傳教士生活過的地方。公元4世紀前後,基督徒為躲避迫害來到這裡,在洞穴的牆壁和頂部留下精美的壁畫和耶穌畫像。洞穴有上下多層,分為飯廳、懺悔室、講經室等。據說,耶穌的門徒曾來這裡佈道,當時一定有不少聽講的信徒。我們在露天博物館入口處被告知,一面山岩上的洞穴是男信徒宿舍,另一面山岩上的洞穴是女信徒宿舍。

看著四下灰突突的山岩,我問導遊哈桑,當時傳教士在如此不毛之地吃什麼?哈桑說,周圍農民接濟他們。農民中有些人是信徒,自不必說,他們會給傳教者食物,但也有些人不是信徒。不是信徒卻接濟傳教者,大概出於對這些堅守信仰人的同情,或對受迫害者的憐憫吧?這是我給出的答案。時光流逝,滄海桑田,如今這裡的人大都信仰伊斯蘭教,但沒有誰去破壞那些基督教傳教士的壁畫,毀壞見證他們信仰的洞穴。作為堅守信仰者生活的遺迹,格雷梅洞穴被不同教派的人保存下來,供後人瀏覽、瞻仰。參觀者來自世界各地,其中一定也有基督徒,在亞洲伊斯蘭文明土地上憑弔、考察自己的先人,對於人類彼此相通的宗教情感,人們在此地一定有更深領悟。

在卡帕多基亞,我們還參觀了位於地下幾十米的地下城市。從一個不起眼的洞口,順著石階往下走到地下城入口。入口處有紅、綠兩色箭頭,綠的指進去的路,紅的指出來的路。導遊一再叮囑大家要跟緊他,跟緊我們這一伙人;裡面四通八達,千萬不要走岔路,迷失方向。否則專業救援也很難找到失蹤者,那他下輩子可就真的變成地下市民了。地下城是在溶洞基礎上由人工開鑿而成,有點兒像我們的地道和人防工事,但規模要大得多。據說這個地下城遍布卡帕多基亞高聳的奇峰底部,可同時容納五千人。我們跟隨導遊只走了很少一段路,已經氣喘吁吁。一路上,地勢彎彎曲曲,高高低低,高的地方有兩三人高,低的地方几乎要匍匐前進,遇到狹窄的過道,身材苗條的人也須弓腰收腹才勉強通過。我們經過的地方有供聚會用的大廳,儲存糧食的倉庫,還有酒窖、水窖,馬廄和畜欄,石壁上隨處可見雕鑿平整的燈台……令人驚訝的是像磨盤似的能滾動的石門,放在幾處狹窄通道附近,如果關上這些安放在關鍵部位的石門,任憑千軍萬馬,也難攻入這個地下城市。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地歷史上曾多次發生戰亂。地下城市完全是防禦性的,為逃避劫難,當地一代又一代人不斷開鑿,一代又一代人曾長期在裡面居住。從遠古時起,不知有多少人躲進這個地下城市,祈盼、等待戰亂結束。

第二站 孔亞

清晨的曙光中,十幾隻熱氣球升起在卡帕多基亞蘑菇岩石群上空。我們從酒店乘大巴車出發,行程四個多小時,沿途原來灰突突的大地逐漸變成黃綠相交的秋天景色。

旅遊車駛入位於卡帕多基亞西南部城市孔亞,遠遠望見一排又一排巨型的現代儲備設施。哈桑介紹,孔亞是一座十分奇特的城市:一方面它歷史悠久,至今還保留著比較保守的穆斯林傳統,土耳其國內很多穆斯林會到這裡朝聖;另一方面它又是土耳其小麥和其他農作物、機械產品出口的聚集地,與外部世界有十分密切的交往。

孔亞的特殊性,讓人不能不追溯這座古城的歷史。11世紀塞爾柱帝國興起於中亞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系王國,勢力範圍在美索不達米地區,其旁支蘇萊曼·賓·庫塔爾姆休(塞爾柱帝國創建者的堂兄)創建了魯姆塞爾柱帝國,遷都孔亞。至13世紀上半葉,這座城市空前繁榮,來自印度、大馬士革等東方各地的藝術家、建築家和科學家紛紛匯聚在這裡,修建清真寺,開辦各類學校,使孔亞成為伊斯蘭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我們到達孔亞,已接近下午1:00,直接到飯館就餐。飯館門前,迎面一尊雕像,是一位身著土耳其傳統服裝、正在旋轉舞蹈的男子。早就聽說這裡是旋轉舞故鄉,直到下午來到梅烏拉那博物館,才知道旋轉舞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舞蹈,而是蘇非派穆斯林與神靈溝通的一種宗教形式。走進梅烏拉那博物館,先參觀神學校。神學校是一排像普通民居似的平房。平房前面有走廊,房間里陳列著書籍、樂器和各種服飾,這是過去信徒們上課的地方。再往裡走,進入博物館陵寢殿,裡面放著長長的一排棺柩。棺柩覆蓋著絲絨,絲絨面上由金線織成的精美圖案與燈光交錯輝映,盡顯華貴。據說,陵寢殿下面埋葬著梅烏拉那的父母和他本人,上面的棺柩是衣冠冢,供人祭奠。臨近出口,一對身穿婚禮服裝的新郎、新娘正彎腰親吻玻璃罩保護下的一個盒子,盒子里是先知默罕默德的鬍鬚。

旅遊的人絡繹不絕,但並不影響前來朝拜的穆斯林。環顧四周,來這兒祈禱的人與清真寺內有所不同,雖然也有男子,但人數遠不及婦女,而且多為中青年女子,也有少數老年婦女。她們全都穿戴整潔,帶著鑲有頭飾的圍巾,靠殿堂一側,雙手抬起、掌心朝向胸前,手指彎曲像倒卷的蘭花,面目虔敬而肅穆。遊覽者在祈禱者面前走來走去、東張西望,我有些內疚:打擾她們與神對話了。事實上,這只是我的錯覺,祈禱者並不在意遊覽的人群,全然沉浸在她(他)們的宗教世界。遊客也比較安靜,盡量做到互不相擾,這也是尊重彼此信仰自由的一種表現吧。

梅烏拉那是伊斯蘭蘇非教派(即遜尼派)的創始者,他的全名叫梅烏拉那·傑拉勒丁·魯米,梅烏拉那是信徒們對他的稱呼,意為「我們的導師」。哈桑說,傑拉勒丁·魯米是土耳其歷史上著名的詩人和哲學家。13世紀,他跟隨軍人的父親去了戰場,親眼目睹戰爭的冷酷、殘忍。後來他創立伊斯蘭神秘教派梅夫萊維教團,諭示現實不是真實的,真實只存在於人與神勾通所達到的境界。旋轉舞就是達到這種境界的一種方法。告別博物館,我在鴿子谷商店買了一盤土耳其傳統音樂碟,我們的司機阿里巴巴喜歡這張碟,請導遊哈桑問我可不可以在車上播放?我說當然可以。音樂在車廂內回蕩,曲調曼妙、細膩而婉轉,帶著一絲憂傷,似乎在傾訴作曲家複雜的人生感悟。音樂傳遞的信息,與一般人對伊斯蘭民族孔武強悍的印象截然不同。我後來還買了一盤土耳其民間音樂碟,上面標明由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看來土耳其美妙的地方音樂,已經引起西方藝術經銷商關注。

晚間,我帶著對神秘主義哲學似懂非懂的一頭霧水,走進賓館小賣部。負責小賣部的一位土耳其小夥子見我們亞洲人面孔,就用日語和韓語與我們打招呼。土耳其懂中文的人不多,但年輕人一般都會說些英語。我用英語說對不起,我們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韓國人,我們是中國人,來自北京。沒想到他聽了之後,一臉驚喜地用標準的漢語對我們說:「你好!你好!」大有他鄉遇故知的勁頭兒。以前我看一本導遊書上說,與當地人交談勝過最好的導遊手冊。我們遇到這位熱情、會說一些漢語的土耳其小夥子,就半是漢語、半是英語地和他聊天。小夥子名叫阿里,在我們賓館附近的梅蘭那大學學習中文,利用休息時間來賓館小賣部打工。他說,他的姐姐在越南生活,那邊離中國很近,他很想去中國學習漢語,也許明年能爭取到北京語言大學學習的機會。我聽中旅導遊說,在土耳其,懂中文的導遊收入比較高(大約三千里拉,相當於九千人民幣),這份工作也受人尊敬,因此許多年輕人希望有機會學習中文。阿里問我對孔亞的印象,我告訴他,我們今天參觀梅烏拉那博物館,對梅烏拉那深邃的哲思表示欽敬。臨別,阿里送我們一張印有梅烏拉那箴言的明信片,上面的英語譯文(原文為土耳其語)這樣寫道:

Come, come, whatever you are,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you are an infidel, an idolater or a fire-worshiper.

Come, our convent not a place of despair.

Come, even if you violated your swear

A hundred times, come again[1]

——Mevlana

第三站 安塔利亞

告別孔亞,一路南行,我們到達地中海城市安塔利亞。安塔利亞是一座美麗的現代海濱度假城,沿地中海岸,各大酒店錯落有致。以海岸酒店為界,一面是藍色的大海,清澈的海水在陽光下熠熠閃光;海岸線生長著高大的棕櫚樹,枝葉搖曳,令人賞心悅目。另一面,寬闊的柏油路上車水馬龍,路旁樓群毗鄰接壤,再加上繁華的商業與摩肩接踵的遊人,一派現代都市喧囂景象。這裡與孔亞的傳統風尚完全不同,給我的感覺,就像剛才還站在五六十年代北京衚衕的老槐樹下,突然來到21世紀光華路的世貿天階……在孔亞,多數婦女圍頭巾(與阿拉伯婦女不同,她們不以頭巾蒙面),穿戴傳統服飾;安塔利亞的姑娘和小夥子們普遍穿牛仔裝、或西式短裝,與北京街頭年輕人穿著沒什麼區別。我想,這些現代著裝打扮、開朗熱情的年輕人,還會像梅烏拉那衣冠冢前的婦女那樣,花大把的時間虔誠地祈禱,或親吻默罕默德的鬍鬚嗎?

宗教形式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各國皆然。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誤認為自己到了別的歐洲國家,只要說英語、法語就好了。如果你與當地人說一句「梅爾哈巴」或「古德納登」(土耳其語「你好」、「早上好」的意思),他們臉上立刻露出燦爛的笑容,隨即表達土耳其人對你的祝福。特別是當你到一些商鋪或餐館,如果說兩句表示問候的土耳其語,一下子就拉近了與對方的距離,讓你感受諳熟經商之道的土耳其人帶給遊客的周到服務。

從安塔利亞開始,我們踏上土耳其的歐洲文明之旅。距離安塔利亞39公里,我們先參觀阿斯潘多斯古城遺址。阿斯潘多斯古城是公元2世紀古羅馬人修建的,傳說公元前1000年前後,希臘人在特洛伊戰爭後到了這裡,這片肥沃的土地適於農耕,又靠近埃爾利斯河,於是這兒由最初的殖民地逐漸發展為繁榮的貿易港口。公元前400年左右,這裡曾一度被年輕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但因為忙於徵戰、擴張領地,亞歷山大來去匆匆,甚至沒留下什麼王朝的痕迹。至公元2-3世紀的古羅馬時代,阿斯潘多斯再次繁榮。

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阿斯潘多斯古羅馬劇場,據介紹,它是小亞細亞保存完好、最大的古羅馬劇場遺址,也曾經是塞爾柱王朝的宮殿。在遺址前面,有當地政府根據原圖紙仿造的劇場。哈桑說,它就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因為真正的劇場遺址正加緊修繕,我們看到的是即將完工的古羅馬劇場真跡。劇場可容納兩萬名觀眾,為露天半圓形建築,一面是半圓形的樓梯式座位,一面是上下排列的包廂。劇場的座位分上下兩層,中間是寬敞的過道,與各出口相連;觀眾席最好的位置在過道下方几排,正對舞台,用大理石鋪成,專供王宮貴族享用;其它座位均由巨型花崗岩拼對鋪成。舞台上方是羅馬柱和雕刻精美的三角形匾額。劇場後台更令人嘆為觀止,有高大寬敞的化妝間;還有通向舞台的巨型甬道,可供馬匹、戰車等實物道具毫不費力地從這兒登台演出。聯想世界著名作曲家和鍵盤演奏家雅尼1994年在家鄉雅典衛城的演出,頗具歷史感的背景為演出增色不少。阿斯潘多斯的古羅馬劇場近年來也舉行音樂會和旋轉舞表演等各種活動,每年6月還舉辦國際歌劇和芭蕾舞節。走齣劇場,我們參觀了山丘北側的古水道遺址,還有一段連接城牆的古建築基座。雖說已是殘垣斷壁,但古羅馬人對城市的想像以及宏偉的建設藍圖,由此可見一斑。

第四站 帕穆卡萊

帶有世俗氣息的神話傳說,使我們的歷史之旅不時跳動著詼諧的音符。哈桑說,帕穆卡萊(即棉花堡)[2]古時候叫做希拉波利斯。傳說古羅馬國王在帕穆卡萊修建了一座美麗的城市,有劇院、浴室、議政廳、運動場、神殿、墓地,等等,凡是古羅馬城市具有的設施都一應俱全。當時城市多以神的名字命名,比如阿波羅、雅典娜,但國王的妻子希拉認為,為什麼非要以神命名?這座城市應該以「希拉」命名,讓她的名字隨著這座美麗的城市而千古流芳。希拉很厲害,國王懼內,於是把這座城市命名為希拉波利斯。波利斯是城堡的意思。

棉花堡顧名思義,此地盛產棉花。但還有另一層含義,公元1世紀大地震後,地下水噴湧上來形成溫泉,由於水中含碳酸鈣,逐漸形成梯田似的、一圈又一圈石灰岩,遠遠望去,像一朵一朵雪白的棉花。如今這裡的石灰華已被列為世界遺產。石灰華即孔石、石灰石或大理石,由溫泉的方解石沉積而成。土耳其大理石加工製造業非常發達,在我們國內建材市場也有不小份額。由於地下水經年累月地噴涌、流淌,一部分石灰華變成天然的溫泉水池。水池中的水呈蔚藍色,加上石灰岩的白邊,藍是藍,白是白,自然形成的景緻巧奪天工。

我們坐在水槽邊,雙腳和雙腿浸泡在汩汩流動的溫泉水中,帶上墨鏡,靜靜地眺望遠處石灰華丘陵上方的艷陽。更多的遊客只穿泳衣、泳褲,讓身體盡情地裸露在陽光和泉水中。他們棕色皮膚上掛著清亮的水珠,皮膚像緞子一般閃著光。在這樣的旅遊勝地,只有這種膚色才是最美的;如果選美比賽,我們平時看中白皙幼嫩的皮膚肯定不佔優勢。果然,在嬉戲打鬧的人群中,一對皮膚深棕色的母女跑過來,請我為她們拍照。聽口音她們不是本地人,好像是南歐的遊客。鏡頭裡她們苗條的身姿、鮮艷的泳衣襯著棕色皮膚,的確很美。

古羅馬人很早發現溫泉有治療風濕、皮膚病的療效。據說當時有許多住在阿斯潘多斯的病人,滿懷求生的渴望,跋山涉水,到帕穆卡萊溫泉治病。治好病的人回家了,但也有很多沒治好的。帕穆卡萊墓地的墳 一座挨著一座,哈桑說,這些墳墓並不都是當地人的,許多是從阿斯潘多斯或外地來這兒治病的人。病入膏肓之際,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讓身體浸泡溫泉後,闔然長逝,也算享受了當時最好的醫療條件。

從溫泉出來,我們參觀了當地博物館。博物館其實就建造在古羅馬人巨大的浴室旁,有一部分與浴室相連,展出古羅馬時代一些帝王和貴族的石棺。石棺上有死者生前的雕像,還有記錄當時狩獵、演戲和祭祀情景的浮雕。石棺上的個人雕像比較一般,也許更接近死者生前的模樣?類似於我們現在的照片,但若論其藝術造詣,比起公元前四五百年古希臘時代的《宙斯像》、《擲鐵餅者》、《拉奧孔》等,則顯得局促而粗糙多了。由此推測,古羅馬人當時急於擴張勢力範圍,每佔領一地,必然耗資無數,修建頗具規模的劇場、浴室、運動場、神殿、墓地等一整套設施,至少我們在土耳其參觀的所有古羅馬遺址模式都差不多,只是規模大小不同而已,因此使真正的藝術家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看來古羅馬人急劇擴張的雄韜偉略與藝術家創造完美的藝術品之間,存在著實際上的矛盾。

但歷史上許多事往往很難說得清,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帕穆卡萊溫泉博物館的石棺雕塑具有濃郁的世俗氣息。與古希臘專註於神與個人偉力的雕刻藝術不同,這裡不單有接近真人的塑像,還有表現牧童與羊嬉戲、飲酒、慶典等世俗生活場面的群像浮雕。中國墓葬研究有「事死如事生」的說法,通過雕塑表現內容的變化,可以看到古羅馬人對城市世俗生活的熱愛。人死後,親朋好友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受生前的樂趣。

第五站 庫薩達斯

從帕穆卡萊到庫薩達斯,再經過伊茲密爾到恰那卡萊,我們的旅遊大巴車駛向愛琴海岸。土耳其雖然是擁有現代工業、現代金融貿易和現代國防科技的現代化國家,但同時也是一個美麗的農業國。從孔亞到地中海沿岸,到處是橘子園、石榴園,沉甸甸的果實壓彎了枝頭,許多石榴熟透落在地上,紅紅的一片。不必看枝葉形狀,僅憑顏色就能分辨白色的是棉花,黃色的是橘子,紅色的是石榴……到處都有賣鮮榨石榴汁的小販,三個石榴榨一大杯酸甜可口、濃濃的石榴汁,只需4里拉(12元人民幣)。橘子更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水果,土耳其橘子味道純正,比我們的冰糖蜜桔味道酸,反而讓人覺得正宗。愛琴海沿岸的土壤和氣候環境更適合橄欖樹和無花果樹生長,不僅有大面積的果園和經濟作物種植園,而且房前屋後、街道兩側,隨處可見枝繁葉茂、果實累累的橄欖樹和無花果樹。

特別令人神往的是從安納托利亞直到地中海、愛琴海邊,田邊地頭隨處可見一棟棟美麗的農家別墅。別墅房間的朝向不同,功能也不同。朝陽的一面光線充足,每扇窗都掛著白色透明的紗簾;背陰面用作避暑、庫房和酒窖,上下兩三層閣樓的布局井然有序。在土耳其,不論賓館還是民居,到處窗明几淨,充分顯示穆斯林民族良好的衛生習慣。院牆也不是壁壘森嚴的那種,院內花卉競相向路人綻放。路過這些宅院,經常看見幾位老人圍坐在葡萄架下,方桌上一把茶壺、幾個茶杯,他們一邊聊天一邊喝茶;有時候院里沒人,也不見大門緊鎖,只有狗兒懶散地躺在台階上曬太陽,好像它早已習慣了路上來往的行人和車輛。總之,一派安寧、殷實而又簡樸自然的生活景象。

這條旅遊線路的目的地之一是白加孟(又稱貝爾加馬)葯神殿,在伊茲梅爾附近。白加孟古城始建於公元前400年直至公元400年,現在貝爾加馬河東部還保留著古希臘人的衛城、體育館和神廟等遺迹。這座古城讓人特別驚異的地方是葯神殿,它不同於一般祭祀神靈的地方,而是一所治療精神疾病的醫院。葯神殿位於古城西北角,入口處右側是一排高高的石柱,雖然殿堂早已不在,但考古學家認為這裡曾經是一座圖書館,其中有許多醫書供行醫者參考。所謂醫生其實是當時的神職人員,病人被指引走進一條長長的地下隧道,隧道里非常安靜,山泉從隧道內石壁的下方潺潺流過,起催眠作用,病人在這種環境進入睡眠狀態。隧道上方每隔一段距離有一個天窗,病人醒來後,向守候上方天窗的神職人員講述自己的夢和困惑不解的問題。神職人員根據病人的傾訴傳達神的旨意,為病人解惑。看來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很有來歷,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兩千多年前就以一種精神分析法為病人解除心理疾患,在靈與肉問題上,他們不持絕對的兩分法,即人的肉體痛苦與精神疾患絕非互不相干的兩回事,而必須統一加以解決。不過這所「醫院」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接納,葯神殿入門處說明,凡不能獨立行走約五百米的病人,不在此治療範圍。或者那些病人可以去棉花堡或周邊其它溫泉治療。地下隧道北側是一座劇場遺址,據說那裡還嘗試過對病人使用音樂療法,診療理念和手段之前衛,簡直令人不可思議!在當時學者看來,解決人的精神疾患比解決人身體某些部位的不適更重要,更有價值。

由於說到古希臘、古羅馬人如何對待疾病,本文就從上面的棉花堡溫泉說到白加孟葯神殿。實際上,我們愛琴海之行的第一站是庫薩達斯附近的以弗所。以弗所是古羅馬遺址,但其始建年代比別的古羅馬遺址更早,大約在貝爾加馬河畔的古希臘衛城前後期。能容納2.5萬人的劇場最初由古希臘人建造,後來古羅馬人又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工,才變成現在的模樣。遺址入口處左邊是一個大型體育場,是古羅馬時代有錢人捐助建造的。我們參觀的古羅馬城市遺址都有體育場,有的體育場自古希臘時代就有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歷史巨人——哲學家、藝術家、數學家、運動健將之所以如此眾多,如此出色,大概與當時人注重體育鍛煉,因而具備強健的體魄、大腦和意志有關。正因為體育傳統深厚,在土耳其人生活中,體育始終是一項名副其實的全民健身運動。在土耳其社區街道、綠地和馬路兩旁,隨處可見籃球和足球場,年輕人在球場上奔跑,切磋球技,新人隨時可以加入,大家一起玩兒就是了。我們的中方導遊趁等車機會,也在路邊籃球場與土耳其小夥子們一試身手。在古城遺址赫拉克勒斯大門旁,擺放著勝利女神奈基(Nike)雕像,據考證,這座雕像本來放在大門頂端。女神奈基體型健碩,有一對天使翅膀,好像在飛翔,左手揮動象徵和平的橄欖枝。原來風靡全球運動品牌的Logo,即出自以弗所這位女神。

這裡還有許多令人咂舌的古建築和有趣的傳說。塞爾蘇斯圖書館高大雄偉的輪廓依稀可辨,木質結構部分早已焚毀,但大理石的柱子、橫樑連同上面雕刻的花紋卻保留下來。據記載,館內藏書曾經有1.2萬冊。不過,當時光顧圖書館的人並不全為讀書而來。傳說當時有些王公貴族來到圖書館,說是看書,但他們多情而敏感的妻子卻不放心,就坐在門前守候。圖書館下面有地道直通後面的商業街,那些男人通過地道,到商業街與情人幽會。圖書館對面是通往商業街的大門,大門由巨型大理石建造,以當時兩位建造者的名字命名。哈桑說,由於這兩位建造者的功績,皇帝宣布他們不再是奴隸,並授予自由人身份。但也有旅遊書介紹說,這兩位建造者是因為感謝奧古斯皇帝給予他們自由人身份,才建造了這座大理石門。但無論先有大理石門、還是先有自由人身份,這座大門連同城中所有建築都是曾為奴隸的人參與設計、建造的,而且古羅馬每一座城市也都凝聚著奴隸的智慧和心血。

古代公共廁所和街道路況也很值得一提。公廁離商業街不遠,由高出地面約40公分的石板鋪成,與現代坐便器高度差不多。石板上面均勻排列著幾十個馬桶式坐坑,原來的圍牆和隔斷已經損毀。公廁周圍是沖水用的石槽,並連接整座城市的水循環系統。城市的主幹道由大理石鋪成,四通八達,連接圖書館、商業街和廁所。街道兩側有路燈,當時路燈以橄欖油為燃料,大概是世界上最昂貴的照明資源了。

第六站 特洛伊古城

我們的旅行好像歷史倒敘,從古羅馬再到古希臘。告別以弗所行至傍晚,我們來到恰那卡萊。當年好萊塢在這裡拍攝《特洛伊木馬屠城記》,電影拍攝完成,攝製組把那隻巨大的木馬道具留贈給恰那卡萊市。我們在恰那卡萊市政廳對面先看到好萊塢木馬,這時天色已晚,只能第二天一早參觀特洛伊遺址。特洛伊遺址距恰那卡萊四十多公里,開車一小時。

在以弗所,哈桑曾指著遺址北面的大海說,當初古希臘人攻打特洛伊的戰艦曾經過這裡,後來幾次地殼變動,大海後退將近五公里,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特洛伊遺址不在海邊,不同於電影所表現的歷史地理狀況。特洛伊遺址被發現,始於19世紀末德國商人謝里曼對《荷馬史詩》的痴迷。《荷馬史詩》流傳數千年,是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其中《伊里亞特》即描寫特洛伊戰爭。但畢竟是文學作品,其中融會了神話、傳說的瑰麗想像,使人對其真實性將信將疑。謝里曼確信《荷馬史詩》中古代特洛伊人的都城伊利昂真實存在,而且這座古城遺址就在達達尼爾海峽以北這一帶,並埋藏著無價珍寶。謝里曼懷著淘金渴望,從1871年到1873年,用三年時間對當地希薩立克山進行挖掘,並將挖出的珍寶器皿運往德國。二戰德國戰敗,這些珍寶大部分散落至歐美各國。但謝里曼的挖掘,證實《荷馬史詩》這部文學經典並非全是虛構,它對人們了解古希臘歷史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哈桑說,據考證,荷馬曾經住在特洛伊遺址附近的伊茲梅爾,因此有可能聽說、或知道那場海戰。伊茲梅爾與白加孟、特洛伊和恰那卡萊都在愛琴海沿岸,這一帶到處是古城或古戰場遺址,我們參觀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土耳其政府計劃在特洛伊修建一座巨大的博物館,收集遺失在世界各地的特洛伊出土文物,這樣做不僅為推動旅遊業,而且將促進愛琴海一帶的歷史文化研究。

進入特洛伊遺址,迎面是大約幾人高的特洛伊木馬。這是後人根據《荷馬史詩》故事情節製作的,雖然木馬身形高大,但最寬敞的腹部也只能坐十幾個人,絕對藏不下一支軍隊。不過它頗具文學意義,供遊人回想特洛伊木馬計的故事,許多人都是由這個故事才逐漸接近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和《荷馬史詩》中的《伊里亞特》與《奧德賽》。遺址留下的實物很有限,一些由碎陶片粘合成的水罐,城市下水管,還有經過後人收集、陳列在道路兩旁的瓦片和牆磚等。如果缺乏考古興趣,這還真是一個不怎麼吸引人的景點。

然而,當我們跟隨哈桑繼續往裡走,隨即感受考古發現帶來的震撼。我們腳下這片土地,最早出現村莊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500-2000年進入繁榮期,成為愛琴海海岸交易的中心地區。此後經歷多次戰爭和大火的毀壞與重建,繁榮衰敗交替循環,形成九層城市遺址。我們面前自下而上、是一座高高聳起的橫斷面,混雜著土與岩石,可以清楚地看到考古學家對九層遺址所做的標註,據說再往下可到十二層,還有三層未被開掘。至公元前1200年左右,這裡發生了《荷馬史詩》中記載的歷時十年的特洛伊戰爭,大約在遺址的第七層,特洛伊在這次戰爭中滅亡,成為古希臘伊奧尼亞人殖民地。此後,馬其頓時代的亞歷山大大帝、古羅馬時代的君士坦丁皇帝都到過這裡。也就是說,古希臘、古波斯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都曾經擁有這片土地。王朝更替,斗轉星移,特洛伊九層遺址恰恰是土耳其歷史積澱的象徵,也使我們對土耳其多元文化有了實際感悟。

第七站 伊斯坦布爾(一)

上午從特洛伊遺址出發後一個多小時,我們的大巴車行駛到達達尼爾海峽,之後水陸兼程,直到黃昏暮色中到達伊斯坦布爾。我們乘遊船從金角灣出發駛向博斯普魯斯海峽,經過歐亞大陸橋(即博斯普魯斯大橋)後返回金角灣上岸。此時沿岸已一片燈火輝煌,岸邊停靠拉著彩燈和彩旗的豪華游輪,咖啡館、餐廳一間挨著一間,酒店、旅館一棟連著一棟,排得滿滿的,人影憧憧,燈影憧憧,看來沿途生意很不錯。

望著歐亞大陸橋兩岸生意興隆的景象,誰能想到這裡是兵家必爭之地。土耳其被博斯普魯斯海峽分為歐洲和亞洲部分,海峽西側是歐洲部分,由馬爾馬拉海通過達達尼爾海峽連接愛琴海;海峽東側是亞洲部分,馬爾馬拉海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通往黑海。身處如此戰略要地,歐洲與阿拉伯國家每一場風波都會波及土耳其,特別在世界大戰期間,想不參與都不可能。旅遊車去往金角灣,路邊一大片墓地從車窗前掠過,哈桑指著窗外告訴我們,那裡曾經是上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與澳大利亞交戰的戰場。這場戰役中澳方戰死兩萬多人,土耳其也戰死兩萬多人,其中還有一些婦女和孩子。如今在每年三月的戰爭紀念日,許多澳大利亞和土耳其死者親屬都來這裡祭奠親人,作為戰爭共同的受害者,他們早已不是敵人,反而彼此像親戚似的互相安慰,希望歷史的悲劇不再發生。

金角灣把伊斯坦布爾分為老城和新城兩部分。新城在金角灣以北,新皇宮多爾瑪巴切赫宮建在博斯普魯斯海岸邊,這裡居住過奧斯曼帝國最後六位皇帝,土耳其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凱末爾就是在這裡宣布土耳其獨立,並宣布首都為安卡拉。新皇宮外觀風格是歐式的,據介紹,奧斯曼帝國當時的皇帝比較崇尚歐洲皇宮的豪華氣派,以及舒適的內部環境,因此在金角灣以北的歐洲部分修建了這座新皇宮。現在新皇宮已經成為展出奧斯曼帝國時期文物的博物館。1923年,凱末爾把土耳其首都從帝國時期的伊斯坦布爾遷往安卡拉,是否有對這一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國家民族獨立性的考慮呢?如果有,那麼在這種獨立性中一定包含著對傳統伊斯蘭文明尊重、繼承與發展的雄心。

來到金角灣以南的伊斯坦布爾老城,多少可以印證我這方面的猜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圍繞著老皇宮、無比厚重的狄奧多西一世城牆,沿著旅遊車一路行駛,城牆蜿蜒曲折、連綿不斷,雖然有些部位由於年久失修而破損,但基本格局還在,而且破損部分也有打算修補的跡象。老皇宮托普卡珀宮的地理位置十分特別,它恰好建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金角灣和馬爾馬拉海三面形成的犄角處。站在這裡不僅可以觀賞馬爾馬拉海,還可以眺望周邊海峽。老皇宮始建於15世紀,與新皇宮相比,這裡的宮殿、院落樸素自然,大片的草地、花壇與建築物渾然一體,使人並無奢華的感覺。然而,托普卡珀宮這座擁有70萬平方米的宮殿建築群,始終是奧斯曼帝國王朝的中心,統治從維也納到黑海、阿拉伯半島,直到北非遼闊區域將近六個世紀。如今奧斯曼帝國早已不在,托普卡珀宮也成為旅遊勝地和展示土耳其歷史文明的博物館,但宮殿迎送門雕刻的《古蘭經》似乎在提示人們,伊斯蘭文明在世界上曾經擁有怎樣顯赫的地位。使我更感興趣的是,據資料介紹,老皇宮御膳房裡竟然有中國瓷器大約一萬多件,年代涵蓋元、明、清三朝,幾乎全部來自龍泉和景德鎮瓷窯。十分遺憾,這次我們沒機會一睹風采,但我相信順著這些蛛絲馬跡,可以進一步追索奧斯曼帝國與中華帝國文化傳統的關係。

托普卡珀宮

走出老皇宮,聖索菲亞博物館對面就是著名的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也叫做藍色清真寺。哈桑導遊向我們宣布參觀藍色清真寺的紀律:所有參觀者進清真寺前一律脫鞋;女士用頭巾包住頭髮,不必蒙面;可以照相,但不可大聲喧嘩。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伊斯坦布爾老城的觀光中心,僅從涉及土耳其場景的電影畫面中,許多人都看到過這座43米高的清真寺穹頂和穹頂周圍六座尖形的宣禮塔。宣禮塔最初是神職人員宣布祈禱時間的地方,只有站在高處,四鄰八舍的人才聽得見。在土耳其,穆斯林每天必須做五次祈禱,清晨太陽升起一次,上午一次,正午一次,下午一次,太陽落山一次;每周星期五再到清真寺做禮拜。現在宣禮塔都使用無線電擴音設備,當初站在宣禮塔上的人不見了,但在祈禱時間,你可以從擴音器聽到他們彼此像對歌似的誦讀聲,此起彼伏。每一座清真寺沒有絕對的宣禮塔數目,一般一兩個,但像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有六個宣禮塔,這在全世界也極為罕見。傳說設計師穆罕穆德·阿阿把蘇丹說的「黃金」(阿爾通Altum)誤解為「6」(阿爾托Alu),於是修建了六個宣禮塔,並與這座清真寺一起作為奧斯曼帝國風格的代表。

清真寺內部的華美自不必說,設計建造中精準的計算同樣讓人讚嘆不已。穹頂由不同尺寸的圓型和半圓形組成,上方與周圍有多面幾何圖形的圖案,陽光從不同方位的彩色玻璃窗投射進來,使巨大的殿堂形成暖色的基調。藍白相間是清真寺瓷磚花樣的經典顏色,有點像我們的青花瓷,但比青花瓷圖案規整,顏色也更重一些。大殿中心部分有一座像神龕似的講台,但裡面沒有神像,伊斯蘭教真主不顯示面容,據說每逢周五有神職人員在講台第二層樓梯上講經,向世俗社會宣講《古蘭經》關於伊斯蘭的教義與穆斯林歷史。參觀者與祈禱者由隔離帶分開,從年齡上看,祈禱者多數為中年以上男子,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較少。但在土耳其,不論偏遠的鄉村還是喧鬧的城鎮,每一處村落、鄉鎮或城市每一街區都有清真寺,方便穆斯林隨時隨地祈禱,而不必集中一地。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第七站 伊斯坦布爾(二)

告別伊斯坦布爾,我們即將啟程返回北京。在伊斯坦布爾機場,旅行團的同伴議論起土耳其的伙食。這次旅行以土耳其餐為主,只有三次中餐,但我對那兒的中餐實在不敢恭維,不僅味道欠佳,還吃了夾生飯。對土耳其餐,大伙兒有的說好吃,也有說不好吃的。這時我們一起的一位小夥子盯著一位土耳其年輕人看,同時警告大家小點兒聲議論,怕當地人聽了不高興。大伙兒笑著說他多餘擔心,這兒沒人聽得懂中文。沒想到那位土耳其小夥子點頭笑著說:「我聽得懂,聽得懂你們說的。中國菜的確很好吃。」他的名字叫阿里,中文發音純正,帶著近視鏡,一直在一本厚厚的書上寫寫畫畫。原來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漢語系留學生,利用候機時間正在做作業,與我們同機回北京。於是我們就問他喜歡吃哪些中國菜,他說了幾樣,比如宮保雞丁什麼的,多屬帶辣味的川菜。由於土耳其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穆斯林,我以為他一定也是穆斯林,就說北京的清真餐館很多,像東來順的涮羊肉就很不錯。沒想到他的回答又讓我們吃了一驚,他說:「我吃過北京東來順的涮羊肉,的確很棒。但我不是穆斯林,隨便哪個中餐館都可以進去品嘗。我信仰基督教,土耳其信仰自由。」我們竟然遇上土耳其不是穆斯林的那百分之一!

回想這一路行程,從我們離開土耳其中部的卡帕多基亞、孔亞到地中海城市安塔利亞,現代都市的氣氛越來越濃。許多年輕人喜歡用英語和我們打招呼,就像我們在孔亞遇到的那位土耳其年輕人,也願意與我們用英語交流。在安塔利亞賓館用早餐時,一位九歲的土耳其小姑娘主動用英語問我打哪兒來?幾歲了?她大概正在學習英語,很想找個英語陪練。臨別時我用英語說,歡迎她來中國,來北京旅行。在她父母和孔亞的阿里眼中,北京也是一個十分開放的城市,他們除了表示對中國人的友好,也表現出土耳其人、特別是土耳其年輕人的一種心態:中國和土耳其有相似之處,都是具有古老傳統的國度,如今這兩個國家也都在全球化浪潮中迅速向西方世界開放,雖然大家都遭遇傳統與現代、本土與西方的矛盾,但還是喜歡生活在民主、開放的時代,並享受現代化的一系列成果。

我以前只從《東方快車謀殺案》、《跨國追兇》等英美大片中看到過伊斯坦布爾:擁擠的人群,鏡頭中不時閃現當地人茫然、木訥的面孔,雜亂的街道,低矮陰暗的民房,好像隨時有犯罪事件發生。這次我真的來到伊斯坦布爾,才算領略了這座國際大都市疾速發展的一面。伊斯坦布爾目前城市人口近一千五百萬,以每年二百萬人口的速度遞增。博斯普魯斯海峽目前不僅有歐亞大陸橋,還有其他大橋橫跨兩岸,再加上興建中的海底隧道,使這座城市通往歐洲部分的交通日益發達。我們在土耳其中部很少看到超過五層的樓房,我們住的賓館總是當地最高的建築。但靠近地中海和愛琴海沿岸,高樓大廈越來越多。過了達達尼爾海峽,與高樓大廈相毗鄰,白色的建築垃圾驟然增多,生活垃圾更是隨處可見,這與我們在土耳其中部看到傳統、自然、清潔、生活節奏緩慢的景象相比,現代化高速運行給伊斯坦布爾也帶來許多問題。

我們傍晚去機場,途經一座公園。據哈桑介紹,今年春天學生和警察在這裡發生衝突,衝突的原因是政府想在這兒建一座大型超市,以滿足這座城市不斷膨脹的人口需求,但學生們反對建超市。伴隨旅遊業飛速發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長,伊斯坦布爾的賓館、餐飲樓、超市越蓋越多,原有的城市綠地面積不斷縮小。伊斯坦布爾市內的交通擁堵狀況堪與北京相比,雖然有海風吹拂,但在上下班時間,空氣質量也成問題。這座公園地處市區中心,面積很大,從車窗可以望見公園山丘上的綠樹濃蔭。公園地理位置是問題的關鍵:一方面公園的花草樹木可以稀釋四周公路帶來的污染;另一方面,正因為這裡公路環繞,交通方便,又成為修建超市的重要理由。哈桑說,附近學校的學生們經常來這座公園散步,他們在這裡可以安靜地讀書、思考,而且伊斯坦布爾的高樓大廈和賓館超市已經夠多了,為什麼還要佔用這處綠地?政府動用警察驅趕學生,並發生了肢體衝突,於是釀成一起政治事件。

伊斯坦布爾落日的祈禱鐘聲響起,誦讀聲從城市無數的清真寺傳來,與我們眼前這座前景不明的公園變成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在這個同時擁有歐亞文明傳統的穆斯林國家,究竟發展得快一點好,還是慢一點好?向國家的歐洲部分多傾斜一點好,還是向首都所在地安卡拉的亞洲部分多傾斜一點好?同是東方古國,我們不也遭遇許多同樣的問題嗎?土耳其給我的印象既是新奇的,又是熟悉的,因此讓我喜歡。如果只有「新奇」,無法勾起文化相關性無盡的聯想;如果只有「熟悉」,又不足以激發思考的熱情。

飛機起飛了,從機艙舷窗俯看伊斯坦布爾的萬家燈火,我雖然還是理不出頭緒,找不到答案,卻依然被這充滿生命活力的景象感動……讓我們與歷史一起去追索吧。

2013年11月29日完稿,12月3日改畢

注釋

[1] 來吧,來吧,不論你是誰,異教徒,偶像崇拜者,或火崇拜者,都不要緊。來吧,我們的學校不是絕望之地,來吧,即使你違背你的誓言一百次,再來。——梅烏拉那

[2] 帕穆,是土耳其語「棉花」的音譯,即英語「cotton」;卡萊,是土耳其語「城堡」的音譯,即英語「castl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保馬 的精彩文章:

《領導權和社會主義戰略》導論
中國小說戲曲史
日本哲學的意義
有動圖,這個小怪物引發網路恐慌,結果警方發現真相好尷尬

TAG:保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