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究竟是誰逼死了它?

究竟是誰逼死了它?

明朝人命名的「蝙蝠石」

說起三葉蟲的發現,中國人就不能不驕傲一下了。因為最早給三葉蟲化石命名的人,就是中國明朝的普通老百姓。話說崇禎年間,山東大汶口的一個普通農民,在當地的石頭裡意外發現了一些已經石化了的「怪蟲子」。有的就好像張開翅膀的蝙蝠,因此將這些有怪蟲子的石頭稱為「蝙蝠石」。

後來,西方人在17世紀末也發現了三葉蟲的化石。1771年,西方古生物學家系統地研究了三葉蟲的身體結構:縱向上看,三葉蟲由頭部、胸部和尾部組成;橫向上看,三葉蟲由中軸、左側葉、右側葉組成,因此,這種「橫三縱三」的身體結構為它博得了「三葉蟲」的名字,但其命名卻比我國晚了一百多年。

三葉蟲化石

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古生物學家重新對明朝人發掘的一塊「蝙蝠石」進行研究,根據對其身體結構的判斷,認定這塊蝙蝠石正是三葉蟲的尾部。此時,雖然西方人已將三葉蟲的命名權威化,但為紀念我國先民,還是習慣把三葉蟲稱為「蝙蝠蟲」。

生存秘訣:把握時代的「脈搏」

三葉蟲的起源註定了它的不平凡。三葉蟲在寒武紀早期就開始出現了,而我們知道,寒武紀是古生代的第一個紀。從古生代開始,地球上就由隱生宙步入顯生宙的階段。但可不要理解錯了,顯生宙並不是說開始有生命出現,而是生命開始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演化,動物已具有外殼和清晰的身體結構。

言下之意,在古生代以前就已經有了較為低級的生命出現。如我們所熟知的隱生宙的最後一個時代——震旦紀,就有著名的埃迪卡拉動物化石群在澳大利亞被發現。在埃迪卡拉動物群中,有一種名為斯普里格蠕蟲的低級生物,在結構形態上與三葉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而衍生出一種假說:三葉蟲起源於埃迪卡拉動物群。因此,三葉蟲及其祖先的研究,對揭示生命起源,揭示生命如何由低級向高級演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葉蟲能成功繁衍3億年,與它們能夠時刻把握「時代的脈搏」是分不開的。比如,在奧陶紀時代,三葉蟲在海中很少有天敵,因此長出像蝸牛眼睛一樣的觸角不但不擔心暴露身份,還能強化它們的感官能力;再如,在泥盆紀時代,出現了很多具有下顎的魚類,三葉蟲面臨著天敵的威脅,便進化出很多裝飾性的身體結構,用以擾亂天敵的視線,提高防禦功能……可是,隨著古生代的終結,讓所有三葉蟲意想不到的可怕災難發生了。

是誰將三葉蟲送上絕路?

此前,雖然擁有強大咬合力的大型魚類的出現,讓三葉蟲的「由盛轉衰」,但它們畢竟還能維持種群數量,作為一個獨立的物種在海中繁衍。但是在二疊紀以後的岩層中,我們卻再也找不到三葉蟲存在的證據。這充分說明,有一股比大型魚類更為兇悍的力量最終瓦解了三葉蟲,那麼,這股力量究竟是什麼呢?

上世紀以前,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界長期存在一個疑問:為什麼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岩層很少能被挖掘到?在這個古生代和中生代交替的時間節點上,地球會不會發生了什麼事情?後來,在專家們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發現了一片巨大的玄武岩區,據推測這片玄武岩形成的時間是2.5億年前左右,前後持續了100萬年。

而關於玄武岩的形成,專家直言不諱:這是地球歷史上最為嚴重和規模最大的火山爆發事件,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引起了相當嚴重的連鎖反應(如放射性元素、極端天氣等)。專家推測,這就導致了地球史上第三次,也是最為嚴重的一次生物滅絕事件——西伯利亞暗色岩滅絕事件。地球上90%以上的生命消失殆盡:早期海生無脊椎動物(如三葉蟲)、大型早期兩棲動物(如迷齒類)、新興的爬行動物中的似哺乳類(如麗齒獸)……地球近3億年的生命演化成果幾乎瀕臨崩潰。但是,這場大災難中的一些倖存者卻為一個新的物種開闢了道路,它們即將在中生代閃亮登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知識庫 的精彩文章:

沒有舌頭和耳朵,就用腳品嘗,用腿聆聽吧!
中國北斗煉成記
石墨烯高清熱成像技術,輕鬆檢測爆炸物
暗物質粒子探測宇宙的原理

TAG:科學知識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