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多識活佛:佛家智慧與企業管理的關係

多識活佛:佛家智慧與企業管理的關係

我對如何辦好企業缺乏研究,所以也不可能談得很具體。但是,佛教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智慧海洋,佛教文化中有無數指導人生的智慧,值得企業家們好好學習與應用。

緣起正見與明理做事

佛陀圓寂四百年之際,印度出了一個龍樹菩薩,他是中觀哲學的開山祖師;佛圓寂九百年之際,無著菩薩出世,他們兩位是自佛陀之後的最偉大的佛教學者。

|龍樹菩薩|

現代有人在研究龍樹菩薩,說他是最棒的世界級哲學家,他不僅僅是在佛教界很有地位,事實上他是一位世界級的偉大哲學家。我們大家都知道,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來源於黑格爾,而黑格爾的辯證法則來源於龍樹,是一脈相承的。所以,龍樹菩薩的辯證哲學智慧,是無比地光輝燦爛。

佛教從事、理二諦兩個角度來認識事物。事諦指事物的現象,包括所有的存在,都是緣起的東西;理諦是從本質上、性質上來理解事物,眾緣合成之物無自性。世間的知識,包括科學、哲學等,都屬於事諦;理諦,即是龍樹哲學中的空性。

事理二諦,相合不悖。因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此是中道義」。「中道」,就是中觀。因緣形成的任何事物,都是沒有自性的東西,如果它有自性,可以獨立產生,就不需要因緣來合成。

「空」是什麼意思呢?空是佛教最高的境界,佛教又叫「空門」,佛陀叫做「空王」。但是,很多人對空理解不透,出了很多問題,哲學上就有很多的爭論。「空」 的正確含義就是事物的無自性、可變性。什麼叫自性?自性就是指事物有一種永恆不變的性質。而事實上沒有,找不到這樣的自性。正因為事物沒有一個不變的、永恆的東西,所以才叫做無自性。無自性,就是它的空性。反過來說,空性,就是指事物的多變性、可變性。

大家都讀過《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書,寫書的麥克爾·羅奇是一位精通藏傳佛教的教授,他在印度學習藏傳佛教取得了格西學位(相當於博士學位)之後,又聽從老師的教導,回到了美國曼哈頓做鑽石生意,學習在生活實踐中發菩薩心行菩薩行。他實踐得非常好,他是一個比丘,受過比丘戒,但他在公司裡面是一個總經理,所以平常也不穿僧服,而是西裝革履、留著短頭髮,他每天早晚都要做功課、進行禪修,白天就去公司上班,他的員工多少年來都沒有人知道他是一個佛教徒。他的書,就是結合做鑽石生意來解釋《金剛經》。

|麥克爾·羅奇格西|

什麼叫做「金剛」?金剛就是鑽石的意義。鑽石最堅,能斷一切,所以佛教用金剛一詞來比喻最高的智慧——空慧,金剛智就是性空的智慧。《當和尚遇到鑽石》一書中,有很多做人的道理,他說做每一件事的時候都要心存善念,善念所造的業就是善業。無論大事小情,都貫穿著一個原則:造善業就得善果,造惡業就會得惡果。空性就是事物的可變性、多樣性,正因為空性,所以我們做事情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如果事情沒有可變性,好人永遠是好人,壞人永遠是壞人,人也根本不可能變成佛。所以,他的日常做事,是完全遵從佛教的理念,依教奉行的。

因為空性,所以我們認識到世界上一切的存在,大至宇宙,小至個人,甚至小至一個原子、原子核等等,都是多種的緣合而成的。正因為事物無自性,才有可變性,所以,人才可大有作為。佛教說一切都是空性,業力也是空性,業力是可以改變的、再造新業的,也是可以凈化、被徹底消滅的,只有這樣,才能成佛。

因為是空性,所以就必要太執著於世上的名利地位、得失榮辱等等。人生無常,死是必然,但不能等死,在沒死之前,就要有所作為,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要重事法、重緣起。空有不悖。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夢,是空的,但並不是像一些人所說,做什麼都沒有意義,悲觀、絕望,閑著等待生命的結束,這不是正常人的智慧。所以,應該如《中論》中所說:因為空,如夢如幻,才要大有作為。明明知道一切如夢如幻,包括世界以及自己,但還要在夢中去運用這種夢,做你應該要做的事。

|緣起性空|

明白了緣起正理,我們如何結合實際來做事呢?

歸納為三條:創造善緣、利用順緣、排除逆緣。

創造善緣。緣是什麼?就是條件。任何事情都是眾多條件和合而成,所以做事的時候,就要盡量創造各種良好的條件,使能促進發展。

利用順緣。就是盡量地利用企業現有的資源條件如人才、資金等,抓住市場機遇。順緣就像風一樣,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因為當時的狀況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東風是當時戰略勝利的一個主要的順緣。如果其它條件都成熟了,就是缺一個順緣的話,也沒辦法成功。比如說,改革開放的政策,日益國際化的市場環境,就是很多企業提升品牌,走向世界,形成規模化、集團化的一個最大的順緣。

排除逆緣。逆緣是不利的條件,要避開或排除不利於事情發展的條件。

總之,學佛是這樣,做事也是這樣,要創造善緣、利用順緣、排除逆緣。沒有條件要創造條件,順利的條件要利用,不利的條件要排除或者避開。因明學中,一般是從果推因,有了結果就一定能找到它的原因。而從原因來推結果,則很不確定。因為,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具備了充足的因素,才可以確定未來。但是,如果我們能充分地利用緣起法則,那麼,如同春耕秋收一樣,當條件充足時,秋天的收穫則是一定的,我們一定能做好自己的事業。

慈悲利眾行與人性化管理

大乘佛教的慈悲利眾原則,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始終貫徹的。

入大乘之門,首先要發菩提心,為利益眾生我要成佛。成佛是手段,利益眾生才是目的。沒有這個大乘心,就成不了菩薩,當然更成不了佛。慈悲利眾是一個大前提,要在這個大前提下來做事情。

歷史上好多皇帝,都打著為眾生的旗號來奪政權,新皇一旦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對待眾生還是以前老皇帝的樣子。他們都會利用眾生,他們很清楚,只有打著眾生的旗號,才能贏得人心,才能做出大事。

但是,佛教和世俗的革命不一樣。佛教對眾生真誠,真心誠意地對待眾生,事事處處為眾生著想。大乘佛教說,沒有眾生就成不了佛。因為有眾生,才可以施捨、行善來造福,沒了眾生你到哪裡行善去?所以,眾生的存在,是成佛的前提。有這個行善的對象,我們才能行善;有修忍心的對象我們才能修忍,有修慈悲心的對象我們才能修慈悲心。如果沒有了眾生,我們怎麼修布施、安忍呢?既沒辦法修善,那又怎能成佛呢?

在哲學辯論時,就會論辯到這樣的一個問題:最後的一個眾生,他能不能成佛?因為前面的眾生成佛,是要靠後面的眾生來幫他行善、積德、造福,他才最後成佛的。那麼,最後的一個眾生,是靠什麼來行善的呢?他不是永遠也成不了佛嗎?所以,說「一切眾生都成佛」,這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而事實上,因為眾生是無量無邊的,不存在有最後一個眾生的問題。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智慧的化身|

佛與世俗之人的區別是什麼?佛陀最珍貴之處在哪?佛是最偉大的人天導師,佛的一切都是為了眾生。所以,佛的偉大形象,永遠都根植於人們的心中。佛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為尊」。兩千多年過去了,他的金像一座一座在不斷的塑起。這種形象是人們心中的形象,有哪一個宗教導師可以與之相比?沒有。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高的立佛,被塔利班炸毀以後,全世界的人都起來反對,有的是從文化的角度,有的是從佛教的方面來進行反對,塔利班極端的倒行逆施,也使它自己短命,立即倒台。中國漢地,儒、釋、道三大文化裡面,主流是佛教文化,佛像也是最多的,到處都可以看到。

世俗的人,一般都是為了自己,考慮自己的生存與幸福,能力大些的,就為自己爭權奪利。佛的境界不是這樣的,他的身語意都是為了眾生。佛經中說,你的心中有眾生,眾生的心中才會有你。你若想在眾生心中樹立立品牌形象,最好的辦法就是,你在做事時處處考慮大眾的利益,無論是產品的生產、銷售還是售後服務,無論是面向客戶還是對待自己的員工,做為企業領導,都要真誠地想使他們獲得好處,讓他們開心歡喜。如果做事不為大眾考慮,就不會得到群眾的支持。沒有了顧客,你就沒有了市場。沒有忠誠的員工,你一個人再能幹,也玩不轉一個企業。離開了眾生,你什麼也辦不成,就是這樣的。

世界的主體,始終是人。因此,人是各種因緣中的主要因緣、第一因素。我們要做事,就需要有人來做,辦好一個企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吸引住人才。菩薩的四攝法,就是吸引人的意思。一個傳法的人,首先要有能力把弟子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他們才來聽你說法。國外的大學,都是掛牌上課,象美國的哈佛大學、日本的早稻田大學等,很多大學我都去過。哪一個老師講什麼課,學生們事先都知道,試聽選擇後才決定去聽。國內也在試行,但只限在部分選修課,一般還都是固定老師上必修課,學生沒的可選。如果都實行掛牌上課制度,那些混飯吃的老師們就呆不下去了。而那些名氣大的專家來上課,教室會座無虛席,甚至整個禮堂都差點給擠破了。這就是攝受力,即吸引力的問題,是知識、能力以及人格魅力所致。

以上文章只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識活佛智慧 的精彩文章:

漢傳佛教禪宗,是密宗還是顯宗?
多識活佛:宗喀巴大師中觀思想的核心要點
人高在忍!人貴在善!人傑在悟!
多識活佛:菩提道次第教法的三大殊勝
多識活佛:為什麼關心眾生比供佛功德大?

TAG:多識活佛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