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慈誠羅珠堪布帶你五加行:皈依(二)

慈誠羅珠堪布帶你五加行:皈依(二)

慈誠羅珠堪布帶你五加行:皈依(二)

文:靜怡苑?心靈樂園

為什麼要修五加行,其目的與發心密切相關。

大乘佛教的目的,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利益眾生,其他不是為了利益眾生的修行,都不是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徒聽皈依的目的,是為了修皈依,修皈依的目的,是為了成佛,成佛之後,就要利益眾生。

皈依修法的三個部分

五加行裡面的皈依,由三個部分組成:

1、念誦皈依偈頌十萬遍,再加一萬遍作為補充。

很多人以為,念完十萬遍皈依偈,皈依就算成功了。不是這樣,二者完全不同,念完並不代表修好了。心裡根本沒有修好皈依,卻念誦完皈依偈的人大有人在。十一萬遍是起碼的要求,但只是次要的內容。

2、觀想皈依境,越清楚越好,觀想也是皈依當中的一部分,但觀想也不是最重要,觀想屬於密宗生起次第的修法,修加行的時候需要觀想,但不是最核心的內容,五加行修完後,可以修一些生起次第的本尊修法,那個時候觀想才是核心。在這個修法裡面,觀想屬於次要的部分。觀想特別清楚,並不代表皈依很圓滿。

3、皈依的目的與決心。皈依兩個字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即歸投、投靠、投奔。世俗辦一件事,若發現自己沒有能力,同時發現另一個親朋好友有這個能力時,就會去投靠,現實生活中經常有此事。同樣,皈依也是去投靠有能力讓自己實現目標的對境。

三種皈依

受皈依戒的時候,我們經常提到有上中下三個層次的皈依。人天佛教、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分別對應著上中下三個層次的皈依:

下等的皈依

最簡單的皈依,是為了現實生活中的健康、長壽、工作順利等,讓自己更健康、長壽、順利。當發現現實生活中的客觀條件達不到目的時,會想辦法:到底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呢?這時就發現三寶有能力做這件事,之後便堅定不移地依靠三寶的力量,同時給自己帶來健康長壽順利,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其前提條件,是堅定不移的信任、相信,如果產生了質疑,就不會投靠。半信半疑無法皈依,即使是最下等的皈依,因為不相信三寶有這樣的力量,就不可能投靠投奔。建立信心的方法,是聞思修。

人天佛教的目標,就是今世來世的幸福快樂,不需要解脫成佛利益眾生,只需要生活中的幸福快樂,通過皈依,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在沒有更好的追求之前,這樣皈依也可以。

中等的皈依

中等的皈依,也是小乘佛教的皈依,基礎是出離心。投奔三寶的目的,不是為了今世來世的任何利益,而是為了從六道輪迴中獲得解脫。但要想從輪迴中解脫,僅僅依靠自己的能力是不行的,這比健康、長壽更不可能,僅僅依靠自己的能力,無法行之有效地獲得解脫。我們的方法和觀點,在了脫生死的問題上都派不上用場。

既然自己無法解脫,那有沒有什麼力量可以藉助,以完成自己的目標呢?這時就發現,依靠三寶的力量,可以讓自己從輪迴苦海中解脫。其前提,也是堅定不移地相信佛陀、佛法、僧眾有能力讓自己解脫,於是投靠,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是小乘佛教的皈依。其目的,就是了脫生死,遠離生老病死,沒有其他的追求。這個投奔的基礎,也是信心,如果不相信佛法僧可以讓自己了脫生死,也沒辦法做到小乘佛教的皈依。

任何的投奔,都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之上,比如,生病的時候投奔醫生和藥物,是相信醫生有醫術,藥物可以治好自己的病,這時就不會去投靠其他人和事。學習的時候,投奔老師,也是因為相信老師可以教會自己所想學的東西。同樣,想了脫生死的時候,父母、朋友等任何人都幫不上忙,唯一可以幫忙的,就是佛法僧,相信三寶有這個能力,於是有了歸投的想法,這就是皈依的動力。

上等的皈依

上等的皈依,也就是大乘佛教的皈依,是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另一種人有強大的慈悲心,也許是先天前世帶來的,也許是後天修來的。

我們也會發現,從很多小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在別人殺動物的時候,有些小孩子很難過,有的卻很開心,這不是家人的教育形成的,不是基因帶來的,而是天生的性格所致,是意識帶來的,與上一世的習氣有關。他們的父母都不是這麼善良,也會殺雞殺魚,但因為他們上一世修行的力量,今生就會自帶慈悲心。如果我們今生在慈悲心上面用功,來世先天就不會殺生,看到別人殺生,也會難過,這樣一生就不會造太多惡業,即使家庭環境不好,也能堅持自己的想法。

還有一種人,可能是遇到了大乘佛教的善知識,後天聽聞了大乘佛法,所以產生了大悲菩提心。不是為了健康長壽,雖然為解脫,卻不是自己的解脫,而是誠心實意地希望所有眾生離苦得樂,這種心愿發展下去,就不是僅有一種發願,而是要付諸實踐的決心,無論花多少時間,付出多大代價,都要去做。

但這時也許會意識到,自己沒有太大的能力,想實現目標,必須藉助外力。

佛教所講的投靠,不是完全靠三寶,而是自己也要努力,當發現自己沒有能力時,就想到了佛法僧的力量。

就像人天佛教希望健康長壽的人發現,也許有點努力,就能夠示現一些幸福。但所有努力,都只能在這一生當中起作用,對來世沒有作用,想要生生世世健康長壽更不可能,所以只有投奔佛法僧。

小乘修行人也是意識到,僅僅依靠自己的能力,也不可能解脫,需要藉助佛法的力量。

但就像生病的時候,需要投奔醫生,自己無法自愈,但同時自己也要配合治療;學習的時候,除了找一個好老師以外,自己也要自己下功夫,否則也學不到知識一樣。但所有的皈依,所有的投靠,都不是自己什麼都不做,一切都交給佛安排。有些人相信造物主的安排,一切都由造物主安排得好好的。但皈依佛法僧不是這樣,雖然通過皈依,可以讓自己成佛,讓眾生離苦得樂,但不是僅僅把一切交給三寶自己什麼都不管了,自己同時也要努力。

三種皈依的共同點,都是相信三寶有能力,真心實意去投靠。其不同點,是發心與目標。

五加行的皈依修持標準,不是以念誦多少偈頌為準,也不是觀想多清楚為標準,而是投奔的心、信任的心有多強。雖然念完十一萬遍,觀想也比較清楚,但對三寶仍然半信半疑,投奔的決心也是鬆動的,不是很堅定,這樣皈依只算修到一半,不是很標準。

雖然皈依的修法包含了三個部分,但核心是投靠的決心。

皈依的三個對象

首先是觀想皈依境,觀想好以後,最關鍵的,是在皈依境前面發自內心堅定不移地下決心投靠、投奔。

皈依境中包含了佛、法、僧、上師、本尊、空行,到時候一個個介紹,佛其中的護法,都是一地以上的菩薩,屬於僧寶。沒有證悟一地以上的僧眾,不是皈依境的對象,一地以上的證悟者,才是皈依境的皈依處。

皈依佛

皈依佛的時候,下定決心生生世世,釋迦牟尼佛等顯密的佛是自己唯一的導師。

為什麼是唯一的導師呢?世俗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哪怕像愛因斯坦、蘇格拉底等各個領域的偉人,雖然在自己的領域很偉大,但在解脫的領域,科學永遠不能代替佛法。

雖然我們經常講,很多佛教理論被科學印證了,但不可能所有的佛教理論都被科學證明。在很多方面,科學也是無能為力的。雖然科學可以把聲音變成另一種信號讓我們去看,但並不是所有的聲音都必須變成圖像,耳朵直接去聽即可,科學永遠不能代替佛法。

佛法與科學,有各自不同的領域與作用。同時,佛教徒不能認為,佛教可以代替一切,任何時候都要講道理,除了米拉日巴那樣的人,其他人仍然需要科學、哲學,任何學科都有自己的作用,物理數學佛法屬於各自不同領域。

佛法雖然與科學、哲學有關,卻不能相互代替,都是人類需要的東西,否則不可能發展那麼多的文化和科技。只有追求心靈食糧的人,才需要哲學、心理學、佛法。而要追求心靈深層次的知識,以及超越一切的超凡智慧,就需要學佛。因為只有佛才能給我們指這條路,所以佛陀是唯一的導師。

有些鬼神力量雖然很強大,超越了人類,但無論再強大,也無法指這條路,他們都是世間的鬼神,自己都不知道路徑,我們不能把他們當成導師。

當然,世俗有些鬼神可以作為護法,比如曾經殺害眾生的勇猛心態,也可以用來保護佛法保護修行人,給修行人創造條件,卻不能作為導師,導師與護法完全是兩回事。他們自己都沒有開悟成佛,不能給我們指這條路。修學大乘佛教的人,不能把他們當做老師,就像學數學,必須找數學老師,哪怕在其他領域成績斐然的人,如果不懂得數學,仍然不可能交給我們數學一樣,我們不能把護法當成導師。

下定決心堅定不移地決心投奔,就是皈依。受皈依戒的時候,修皈依的時候都要這樣想。受戒的時候,前面放一個佛像,在佛像面前發誓。修皈依的時候,以皈依境為對境,發誓生生世世,佛就是唯一的導師,其他任何人與鬼神,都不依靠。即使可以在修行道路上提供幫助,也只能作為護法。

修了幾個月以後,要問問自己修成了沒有。只有自己最清楚。

如果還沒有修到標準,就要繼續修。

皈依法

皈依法的時候,要在皈依境的前面,很嚴肅地下決心、發誓,從今以後生生世世,只修佛法,唯有佛法才是自己修行的內容。皈依不是做給別人看,假如不是發自內心,就是自欺欺人。

全世界有各種各樣的宗教,每一個宗教與信仰我們都要尊重,不誹謗,修持的時候,卻只能選一個認認真真修持,不可能全部學完修完。

這種決心的強度,要達到堅定不移,觀想與數量都沒關係,數量不難,很容易完成。

皈依僧

皈依僧的時候,在僧眾皈依境前面,發自內心下決心,從今以後生生世世,凡是學佛的人,無論大乘小乘,都是自己的道友,除了學佛的人以外,其他沒有信仰的或有其他信仰的人,是自己的朋友、學友、戰友、父母,是修菩提心的對象,一個都不能放棄,但不是道友,只有信仰一致,才是道友。

修行的時候,要觀想其他眾生都是自己的父母,這不是給外面宣傳的,沒有做到是另一回事,但修行的時候就是這樣觀想的。哪怕放棄一個昆蟲的生命,一隻蒼蠅、蚊子不去幫助,就是違反菩薩戒與密乘戒。雖然剛剛皈依的時候,不可能把全世界所有眾生當成自己父母一樣看待,但所有修行都要往這個方面努力。

衡量一下,看自己做到沒有。五加行的皈依,需要修四五個月左右,按每天一個小時計算,大概四個月,這樣就是150個小時,節假日的時候,可以補充,如果平時不修行,節假日也不補充,那當然完不成。這僅僅是時間與數量的標準,卻不是皈依的真正標準,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決心。

皈依決心的三個標準

皈依的決心,有高中低三個標準。

其中高標準,是如果有人強行讓自己從內心不學佛,不把觀音菩薩等等當成自己的道友時,哪怕放棄生命也不放棄三寶。

低標準就要看情況,平時堅定不移相信,發自內心投奔了,遇到重大問題時會有鬆動,這是下等的皈依,但也是一種皈依。自己屬於上中下哪個標準自己衡量,但盡量高標準。

平時我們一般認為,皈依比較容易,發菩提心比較難,所以要做到高標準皈依沒有太大問題。以後遇到什麼不好說,至少當下是確定的,這樣皈依就修成了,可以進入發菩提心的修法。

皈依的具體修法

皈依的時候,觀想看唐卡即可,念誦的時候,建議念麥彭仁波切的《開顯解脫道》中的儀軌。

念誦內容

如果是周末專門去打坐修行時,早上就把儀軌從開頭念到皈依就不再往後念,之後反覆念誦。念誦的時候,就念藏文的音。

為什麼呢?比如,漢傳佛教過去成就者寫的偈頌翻譯為藏文,那就念中文好,因為原文是藏文。同樣,藏傳佛教成就者的偈頌,就要念誦藏文更好,雖然《喇榮課誦集》的翻譯沒有什麼問題,但念原文,直接是他們手中寫的,口中念的,加持力不一樣。

皈依偈頌

慈誠羅珠堪布帶你五加行:皈依(二)

念誦的時候,首先要學習意思:

虛空當中充滿了佛法僧,有些佛菩薩是坐著的,有些是站著的,遍滿整個天空。

上師本尊空行聚在一起,就是諸會眾。密法很強調上師本尊空行,但並不是說不強調佛法僧,密法講上師本尊空行,與佛法僧是一個意思,這是密宗的皈依處

第三句講的是顯宗的三寶。諸佛正法以及一地以上的菩薩,或小乘見道以上的僧眾,都是僧人。凡夫僧眾與聖者僧眾中,主要皈依聖者僧眾,密法與顯宗共同的皈依處。

非常虔誠、發自內心地相信信任的恭敬心,帶領一切眾生,將六道輪迴所有眾生觀想在自己周邊,一起來皈依。

大圓滿將自己的本心如來藏作為皈依處。最終極的佛法僧,是最究竟的皈依處,這個觀點雖然《寶性論》等顯宗論典也會講,密法更為強調。佛法僧三寶,是本心當中投射出來的外在形象。

關於發音

《喇榮課誦集》中的注音也比較標準,反正知道自己在念什麼就可以了,發音是否標準也不重要。藏文與梵文發音也不同,語言文字的差別,無法一模一樣,但有了信心就沒問題。有些儀軌有重要的部分,有些懂意思就可以。有些除了內容以外,還有加持的力量,翻譯後雖然不能說沒有加持,但也有一些折扣。

在藏傳佛教中,很多印度高僧大德的原文,特別是咒語都不翻譯。

切勿拖延,走心為上

無論皈依、發心,都念誦《開顯解脫道》的原文。中等速度念一百遍需要九分鐘,這樣一天一個小時剛好五個月完成。因為後面金剛薩埵等修法的念誦比較多,皈依比較容易,希望大家四個月念完。當然,如果閉關念誦,十八天就可以念完。但如果沒有決心,也不是皈依修完了。皈依的同時想磕頭也可以,年紀大的怕以後磕頭不方便,也可以提前磕頭。多數人不用著急,可以以後修上師瑜伽的時候再磕頭。

磕頭是個體力活,不是最重要。修法的核心,是思考,如果磕頭與念誦一起完成,觀想可能會打折扣。《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講過,可以這樣但不圓滿。雖然念誦磕頭不重要,但也要從數量上完成,之後的金剛薩埵、上師瑜伽修法更重要。

即使念誦沒有完成,內心做到了皈依,就算完成了。

每天打坐之前,都要靜下心來思考,為什麼投奔佛法僧,想清楚到底要不要皈依,用一段時間想通了以後,就堅定不移地念誦皈依偈。在每天的一個小時中,前一段時間,至少十幾二十分鐘是思考,為什麼皈依,皈依有什麼作用等等,差不多的時候就邊念誦邊想。盡量不要拖延修行,後面金剛薩埵修法的念誦更多,要打好提前量。

如果數量完成了,決心也圓滿,就是完成了皈依修法。

慈誠羅珠堪布帶你五加行:皈依(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思修佛學 的精彩文章:

90%的人不知道車內放佛是大忌!佛菩薩教你化解,功德無量!
舒淇,江湖再見的背後:人有了靈魂,自然有伴侶
學佛後,親生女兒與我反目成仇
夢參老和尚極力推薦的法門:禮敬讚歎他,就能夠獲得二十八種利益
赤松德贊為什麼要把自己媳婦兒供養蓮花生大士?

TAG:聞思修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