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權偏安一方,心裡沒有一統天下的大志?這麼想你就錯了!

孫權偏安一方,心裡沒有一統天下的大志?這麼想你就錯了!

孫權就沒有統一中國的想法,當年孫策伸出對他的評價就是,開疆拓土,孫權不如孫策,守衛江東,策不如孫權。

孫權最大的理想是割江東自治,所以他對長江天險的城市,比如合肥,還有原來劉備所佔的荊州部分耿耿於懷。那是勢在必得,所以他偷襲了關於,以及好多次攻打合肥。

孫權沒有佔領天下的想法,還可以從他跟鄧芝的對話,他跟等鄧芝開玩笑,就說到以後他跟蜀國兩個平分天下,鄧芝說不可以。從這裡也可以看出。

劉備繼承了漢姓,曹操擁有漢獻帝,孫權他只能地方割據,所以從當時門閥來說,他是處於相對的弱勢。所以劉備跟魏國對著乾的時候,孫權一會兒投降一會兒對著干。就可以看得出。

所謂先天不足,即江東非圖天下之地。別看東吳地盤比魏國還大,實際上在當時就是注了水的的豬肉。吳國人口僅是魏國三分之一,並且生產力水平低下。史書原話就是,雖然這地方人們能吃上飯,但是沒有大富之家;言下之意就是經濟不發達。因此,佔據這麼一塊地方,孫權也只能徐圖發展,而不能像曹操那樣四處搞兼并。而另一方面,為了保護人口,吳國對外用兵也是慎之又慎,或者一看苗頭不對立即撤兵。因此,造成了後來人們對吳國「胸無大志」的印象。孫權不是只想守成,只是他已經喪失了天時地利,被困死在了江東。由於孫策早死,孫權幼主即位,東吳內部叛亂四起,孫權忙於穩固自身政權,無心四顧。等孫權騰出手來的時候,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勢力範圍已經擴展到兩淮地區。兩淮地區可以說是江南政權至關重要的門戶,守江必守淮,淮南失守,整個江南地區就時刻面臨著江北的威脅,依靠兩淮地區,江北政權可以從容不迫的囤積糧草船隻,渡江攻擊。歷史上東晉、南北朝時南朝政權、五代時南唐、南宋、明朝初年、南明在建國之初,便開始爭奪或經營兩淮地區,其中南宋最為成功,依靠兩淮防禦體系,成功抵禦了金、元的進攻,而南朝陳喪失了兩淮地區,隋朝騎兵隨時可以呼嘯而下,飲馬長江,隔江相望,最終兩代而亡。

孫權,亦是雄才大略的君主。與劉備建立孫劉聯軍,赤壁之戰敗曹操大軍,形成三足鼎立之局。孫權派呂蒙等征討皖城,虜獲廬江太守,從此控制江淮南部,與曹操隔江對峙。後與劉備手中奪取荊州,穩固了東吳的統治。石亭之戰中,大敗曹魏大軍,於武昌登基為帝。雖然是三國鼎立,但仍是一強兩弱的格局,三方能維持平衡的狀態,關鍵在於赤壁大戰之前孫劉聯盟的形成。

在曹魏和東吳的常年戰爭中,曹操下令把原本繁華的淮南地區,徹底搬空成了無人區,一如他們對付蜀國,搬空漢中郡一樣。很多人先入為主地接受了「三分天下曹孫劉」,將孫權當成定要和曹操、劉備逐鹿天下的對手,所以當然覺得他的行事作風,毫無爭奪天下之志,令人失望。豈不知相比衣帶詔、斬車胄後,劉備和曹操已是不死不休;孫權和曹操從來並無不可解的利害衝突。因此他也沒有直接面對他們的理由,所以就選擇了偏安。

整個孫權統治時期,不斷派出海船去台灣、去海南、去東南亞,首要目的都是為了搜刮人口。這正是孫權很蛋疼的地方了,別人都想增加自己的武將文人,他卻要人,幾乎每個東吳將領的個人傳記,都在拚命打山越,無非就是抓野人也掠奪人口。這場對山越戰爭持續數十年,最後初步解決問題的諸葛恪,三年時間收服四十萬山越,得四萬甲兵,孫權也因此十分高興,別的主公得到了一些名將會十分高興,可孫權得到了一些兵就高興成這樣,正是先天劣勢讓他沒有了資本去統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孫權為什麼要逼死多次救東吳於水火之中的陸遜?
孫策之死:孫權登上歷史舞台
張八百,孫十萬,常十萬,說說這些外號背後的故事
如果關羽不大意失荊州,三國的格局會怎樣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