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職業冒險家把大白鯊拍成萌寵,他最憂心自然界的「氣候難民」

職業冒險家把大白鯊拍成萌寵,他最憂心自然界的「氣候難民」

12個人登陸過月球,5個人曾和北極熊同游,他們都是冒險家、海洋和野生動物攝影師阿摩司·納楚姆(Amos Nachoum)帶領的團隊。

十多年前,阿摩司第一次萌生拍攝北極熊的想法。他雖有20多年的野外生存經驗,在面對這一冰原巨獸時,卻差點成為有去無回的孤膽英雄——因為沒有配備救助潛水員,又與一頭警惕的北極熊距離過近,他被一路追到水下70英尺(近21米),險些葬身海底。

第二次重逢,阿摩司足足準備了十年。那一次的主角,是跟拍北極熊一家。在加拿大東北海域,他和團隊在冰寒的深海里堅持了至少半小時,母熊才帶著兩頭幼崽緩緩游近。懵懂的小傢伙對著水下陌生人一陣好奇打量,有一隻主動靠近阿摩司的鏡頭,卻很快失去了興趣,折返母親身邊。短短三四分鐘,已足夠攝影師記錄下小熊笨重而靈活的泳姿、粗短不得勁的後肢,還有淘氣的打探。

「只要北極熊覺得人類沒有攻擊性,它就很自在放鬆。但如果你靠太近,它就有危機感了。所以,讓它靠近你,而不是你靠近它,往往就能拍到好照片。」從阿摩司的經驗來說,帶著多頭幼崽的母親往往要比獨行的雄性野生動物善意很多——淘氣的幼崽已讓它焦頭爛額,無力應對一個旁觀的人類。

近40年來,在阿摩司的鏡頭裡,大白鯊是可以咧著嘴微笑的,北極熊媽媽在溫柔地餵奶,鎚頭鯊悠閑地發著呆。這些龐然大物彷彿褪下了猛獸的偽裝,儘管這原來就是它們的本色。

阿摩司一直是這些「巨獸」的代言人,他多次帶領《國家地理》、Discovery頻道的團隊去野外拍攝,曾獲評BBC年度野生動物攝影師,接著又創辦探險旅遊公司BigAnimals。每月,他們都滿世界追逐巨獸的身影。11月中旬,正是去挪威看虎鯨的絕好時機,花上約1萬美元,就能跟著阿摩司探索神秘的水下世界。

「無論觀察巨獸還是小動物,最好的、最安全的方式,永遠是不打擾它們的生活,盡量把自己隱匿起來。」近日,阿摩司來到上海,參加野去自然旅行策劃的「野趣無盡」自然旅行榜的頒布,並接受第一財經採訪。

溫柔的巨獸,濫用的誘餌

「媒體有時候也挺壞的,他們讓動物變得『危險』。」阿摩司說起這句話時,似乎深有體會。

1982年,28歲的阿摩司還是攝影新手,在南非初遇大白鯊。他躲在水下鐵籠里,靜候船上工作人員放下一個三文魚頭作為誘餌,吸引大白鯊。「大白鯊繞了兩三圈之後確定安全,正想撲上去咬三文魚,船上的人猛地把誘餌拉出水面,我才抓拍下一張大白鯊張著血盆大口的照片。」

多年後,阿摩司在紐約街頭的巴士車身上,偶然認出了這張熟悉又陌生的照片。它被圖片社處理成豎圖,誘餌被粗魯地ps掉,剩下一張赤裸裸的大白鯊巨嘴,像極了1975年經典恐怖片《大白鯊》的海報。令他痛心的是,這張頗為影射的照片,竟是Discovery頻道一檔介紹鯊魚的節目海報。「這就是一個『殺人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過程。」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說。

阿摩司探索水下世界的半生時間裡,從未見過鯊魚無緣無故地攻擊人類。僅有的幾例,往往是在清晨或黃昏,視力欠佳的大白鯊將衝浪者誤認成海豹,這是它們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一般,大白鯊一個月才進食一頓大餐,飽腹狀態下,它們甚至可以與海豹悠哉同游。

作為野生動物攝影圈的大咖,阿摩司多年來都在抗議,人們為了拍攝效果,對野生動物濫用誘餌。「它們往往讓動物變得憤怒而醜陋,一旦你用了誘餌,拍出來的照片肯定不是美的,因為它不真實。就好比,我給你下了葯,你暈乎乎的人都不清醒。它就是個圈套。」在他看來,一張真實而有溫度的照片,必須建立在野生動物真實的行為舉止之上,「他們的誕生、日常生活、求愛、爭鬥……捕捉這些是最困難也最有意思的。」

一次次與海底巨獸同游,對阿摩司來說,是消除偏見、認識海洋的可貴經歷。獨角鯨的長角其實是左邊的一顆牙齒,中看不中用;動作遲緩的格林蘭鯊魚可以從明朝活到現在,是最長壽的脊椎動物;白鯨是口技專家,水下的聲音像金絲雀。但是,很多海底的謎題阿摩司至今也解不開,比如,大白鯊的迷之微笑代表了什麼?

一張大白鯊的微笑,是阿摩司的代表作。尖尖的鯊魚頭部看似鈍圓了許多,鋸齒狀間隔的利齒排列出一抹憨笑,共同組合成一張「萌照」。那是阿摩司走出鐵籠掩護,拍攝到的大白鯊「閑逛」畫面。「老實說,那真的不是微笑,只是角度看上去像。科學家至今不能解答,所謂的笑意味什麼。」

這種用人類視角解讀動物行為的表達,是非常普遍的攝影手段。在阿摩司看來,是需要警惕的,因為過多的主觀判斷和情感代入,往往是以犧牲圖像真實性為代價的。

「不要給動物強加擬人化的性格,或者給它們取任何名字,那會失去看待野生動物的正確視角。假如我們給他們安上人類的情感,其實是會失望、會犯錯的,因為我們把它們當人看,但其實它們並不是。」他認為,對野生動物保持一種敬畏之心,其實也是與之保持安全距離。

北極動物成為「氣候難民」

阿摩司的鏡頭裡,有平和、充滿力量的巨獸,也有悲愴、孤單的靈魂。

第一次產子的虎鯨媽媽,執意叼著夭折的孩子長達一周。人類排入海洋的重金屬污染物經由食物鏈,在虎鯨體內積聚毒素,最終化為有毒的乳汁。阿摩司一向認為,海洋再浩渺,也無法永久掩蓋一些醜陋的真相。

在北極,過去有一兩個月時間能在冰面上看到北極熊,一天就能看到幾隻。如今,窗口期只剩一兩個星期,有時三四天才能看到一隻。阿摩司4月底去北極,發現氣候暖化已經完全吞噬了極地動物賴以生存的海冰,這片延綿的白色大陸以前直到6月都不會融化。

越來越多的動物成為「氣候難民」,踏足人類的活動區域。2016年11月,北極地區海冰面積創下歷史同期最低紀錄,在這月中旬的五天內,共減少了1.9萬平方英里,前所未有。秋季結冰時間滯後,而春節解凍時間提前,難挨的夏季,北極熊瘦得皮包骨頭,不斷有人拍下它們啃食鯨魚殘骸、神色獃滯的頹態。一項研究顯示,如今在岸上的北極熊比例平均達到20%,而20年前只有6%。

「北極熊會嗅探冰面夾層中間藏著海豹寶寶的洞,在那裡等候伏擊它們的媽媽。如果冰化得太早,就找不到那些洞了,而它(入冬後)已經餓了快4個月,帶著1~3隻飢腸轆轆的幼崽。」阿摩司介紹,海豹寶寶要在洞里待足12天,媽媽一兩天來喂一次奶,這是北極熊捕殺脂肪肥厚的成年海豹的唯一機會。

作為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北極熊被視為北極生態的「氣候代言人」。但阿摩司帶著探險小組深入北極,多次目睹了這一巨獸在物競天擇下的無奈生存。「食物不足的時候,如果母熊要餵養3頭幼崽,最虛弱的一頭會先死去,或者母親乾脆殺死一頭。過去幾年的研究發現,公北極熊甚至會獵殺同類,因為它們實在太餓了。」

北極熊需要海冰才能捕到海豹,這是它的求生底線。雖然有一部分科學家探討過它們學會捕食其他動物,或者不再需要海冰輔佐的可能性,但美國地質勘探局野生動物專家大衛·道格拉斯(David Douglas)曾表示,這種演變通常需要數千年時間,而海冰面積的萎縮,「可能發生於一個非常狹窄的時間框架內,幾代北極熊可能來不及學會新的生存方式」。

北極熊的悲劇將在極地的生態圈被不斷複製。「企鵝寶寶活不到成年,海豹沒有足夠的食物,北極熊無法哺育後代,這就是多米諾骨牌。我們給地球帶去了太多的壓力,對海洋來說是不可承受的。」阿摩司表示。

這個以色列人從不避諱表現這種真實的殘酷,作為戰地記者目睹盧安達慘劇後,他最終將鏡頭轉向自然造物之上。當同行紛紛利用35mm以下的廣角鏡頭進行水下拍攝,追求畸變、誇張的畫面效果時,性格堅毅的他選擇的是最接近人眼視角的50mm焦段。當問起拍攝北極熊的最佳地點時,阿摩司委婉拒絕。「如果太多人過去,北極熊就會離開那裡。景點太熱門不是什麼好事啊,那可是北極。」

他更擔心的是,再強大的動物,也無法戰勝自然法則,所以阿摩司希望自己能一直拍下去,也讓更多人感受這個世界當下的美好與殘酷。「這和年齡沒什麼關係,取決於人的思想和決心。年輕人可以在三小時內跑完馬拉松,我就花四五個小時。有些人到了60歲就想退休,我63歲了,想做的事情還很多。」他說。(本文圖片均由阿摩司·納楚姆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英國與歐盟達成「分手」協議 第二階段談判即將開啟
股債回調擾動收官戰,上市券商11月凈利跌兩成
委外退潮「後遺症」漸顯,銀基合作停滯觀望
5G倒逼產業鏈變革 高通聯手微軟造「手機式」PC
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徵求意見:引入流動性匹配率等三個新指標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