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萬獻初:談談讀經的路徑

萬獻初:談談讀經的路徑

作者簡介

萬獻初,明倫書院特聘講師,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辭源》第三版分主編,《中華大典?音韻分典》副主編,中華書局「音義文獻叢刊」主編。多年從事古漢語、《說文》學、音韻學、四書五經、古文獻學的教學工作,曾獲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所授「說文解字」為國家視頻公開課和慕課課程(愛課程網)。「《大學》品讀」、「《中庸》品讀」為「共產黨員網」新課程。「音韻學」等多門課程拍成「超星學術視頻」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點擊以數十萬計。中華書局專設「萬獻初解字講經叢書」,出版其傳統文化推廣系列課程的講義。

中國傳統學問是以「經」作為主線的,漢初立五經博士,以《毛詩》《尚書》《儀禮》《周易》《春秋》為「五經」。歷代用註疏來豐富五經,漢魏人作注(傳),唐宋人作疏(正義),清代人總其成,形成「經學」系統,加上科舉以四書五經為考試內容,經學成為傳統學術的主體。經學包括「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學術內容系統而全面,融會而貫通。

我們現在的學科分類,從西方分析哲學的角度入手,很多學術內容都分科過細。比如說,把《詩經》當作文學作品,由講文學的人來講授,就很容易從文學鑒賞、審美的角度來理解。哲學教師來講《周易》,就用西方哲學的的視覺來解讀,用形而上的哲學思維,講成了一種純粹的哲學理論。史學教師來講《儀禮》(《周禮》《禮記》),偏重史事、制度,講成了社會發展史。這樣的分科有其專門性的優點,也有其割裂經學的弊病。

我們班這些骨幹同學都學經典多年了,到現在,我們對傳統文化整體的把握是一種什麼狀態?我們提高自己的方向到底是什麼?按現在的大學教育,你若考上北大文學院,對於哲學、歷史基本上是不管的,最多也只是一種補充性的知識,主要的教材就是文學史。

中國的文學史分成幾段,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古代文學一般是從先秦的《詩經》算起,《左傳》里也有一些篇章歸於文學作品,《古文觀止》選的那些就是。其他,《禮記》有一些,《詩經》《楚辭》《漢樂府》,魏晉詩文,隋唐的詩歌,宋代的詞,元代戲曲,明清小說,古代文學史是按這種體系來的。

我們學習傳統文化,需不需要掌握這種體系?比如說我們中的好多同學,學到現在這個層次,下面怎麼辦?建議你們找一套教材,比如北大、北師大、復旦或武大,這些大學編的中國文學史,挑一種合乎大家閱讀的,放到圖書室里。

大學裡面,三年會有一門文學史課,對中國文學史分段,先秦一段,魏晉南北朝一段,唐宋一段,元明清一段,然後是現代巴金、茅盾、老舍這些作家的書,再是建國以後當代作家寫的,包括得諾貝爾獎的莫言,有一些好的作品,都納入文學史。

文學史是給你寫一個介紹類的通史,會對某個時期主要的作家及其作品分類介紹。比如唐宋文學,當然李白、杜甫是最重要的,列專門的一章,作者的狀況,寫了哪些詩,選幾首代表作講一講,文學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同學很多都學三四年了,需要了解一些大學生所要了解的背景知識。那史學呢,同樣處理,買一種中國歷史的通史教材,自學時看一看,知道原來大學裡面學歷史的人是這麼學過來的。

哲學是怎麼弄的呢?我們主要考慮的是中國哲學,當然西方哲學也是有用的。有中國哲學史,有西方哲學史,有世界哲學史,你們挑幾種這樣的教材閱讀,對哲學的體系也就有所了解啦。

傳統經學,是包含文史哲於一體的,讀經即可統覽。現在有這樣的學科分支,也可以從文學史、史學史、哲學史分覽,再於讀經中來綜合。幾位老師,你們綜合地去考慮一下這些問題。用什麼樣的方式,課程怎麼來設置,如何引導自學,等等。

我們班同學的學習,是從讀《三字經》《了凡四訓》開始的。我引導大家學習《說文解字》,熟悉並掌握了《說文》五百四十部首,又通讀過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由小學入經學而經學明,有了較好的小學基礎,就開始跟大家講《四書》了,講經了。

現在同學們的基礎已經到這個程度,閱讀文言文,閱讀基本的經文和註疏,已經不是太難了,下一步就該有一個系統性的把握。由文學史、史學史、哲學史切入,比較便利,會形成一個較為系統的學術基礎。學習這些背景知識,買一套好的教材,是可以看得懂的。

經學這個「經」,是儒家的經典,不是別的經。漢代五經的第一經本是《周易》,《周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唐代孔穎達撰「五經正義」,把《詩經》放在第一,因為《詩經》是小孩子容易上口的。從教育心理和程序來說,六歲的小孩,你跟他講《周易》不行,講《詩經》就行,《詩經》可以背誦。

《尚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的歷史文獻,君舉必書,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君王的言行及大事一定要記錄,記錄之後就匯成了文獻,這些文獻彙集起來就成了《尚書》,我們將來還要講《尚書》,一步一步往上走。然後是三禮,禮是制度,是治國的綱領。再後是春秋三傳,是上古的歷史。這些就形成了我們華夏文化的主幹。

五經是五個大的方面,在歷史文化上是無所不包的。古代的學術,後來分成經、史、子、集四大門類,「經」就是「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後來《儀禮》分出《周禮》《禮記》為三禮,《春秋》分《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為「春秋三傳」,合為九經。加《爾雅》《孝經》為十一經,再加《論語》《孟子》為十三經。

十三經是五經的擴展,到宋代基本定型。清代阮元主持,選取各經漢魏人的注和唐宋人的疏,合刻為《十三經註疏》(中華書局本),成為經學的集大成讀本。

五經(十三經)規定了華夏歷史的主線,後來的哲學思想(宗教思想)、文學審美、史學考實、自然科學,都包在經學裡面。所以古代學術只有一個經學(五經),科舉考試只考四書五經。經裡面包括了文史哲,是相通的,也是合一的。不光是文史哲,實含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不光是知識,同時還有實行,知行合一,知識與履行(實踐)在經里是合一的,六藝都在經裡面。

所以學經是通的,古人要做某個經的注釋,必須六藝精通才能做的。為什麼?因為經是涉及六藝的。歷史、地理、天文、曆法、算術、文學、哲學等,都在裡面。

當然,讀經最重要的是小學,因為經學和小學是不分的,古代小學在經學之內,小學是經學的附庸,沒有小學,經學通不了。所以,讀經要從讀《說文解字》起,要熟知每一個字的構形理據,因為經學著作的每一句都是用漢字記載的。寫經的時代,正好是文字剛剛形成系統不久的時代,熟悉文字的構造意圖,才能準確理解經句的本來意義。

從周代開始,一直到五四時期,都是這個建構,都是以經學為主,都是先通小學,然後才能通經學。不懂漢字的構形理據,用二十一世紀現代人的一點點漢語漢字知識去讀二千年前的經典,不出錯誤是不可能的。《論語》讀起來很優美,沒有小學根底,用現代思維去理解、講解,往往錯誤百出而不自知。

同學們都成人了,成人讀經就不能只看隻言片語,不能盲目的信服,一定要知道文字背後的東西是什麼,不能只看表面的東西。有漢字知識,有文史哲背景知識,再來讀經典,就不是簡單的一個方面的東西,「經」中融合了現代學科里的眾多學科,需要綜合理解與把握。

科舉考五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四書是五經的「熟飯」,五經是豐富多樣的糧食,四書是把它做成熟飯了,簡易便食。小孩讀經為什麼要從四書開始?四書比較簡單,飯熟了拿出來就吃,米拿來你能馬上吃嗎?所以五經更難一些,要先讀四書後讀五經。

同學們聚集在這個地方,花樣年華都用在讀經典上。大家要明白經學系統是什麼樣的,讀到現在,下面的路應該怎麼走。讀經這個方向,被二千多年的實踐證明是非常好的,可以繼承並發揚光大。讀經不能只讀今人的注釋與翻譯本,一定要讀好的註疏本。

經本來就古奧而簡潔,需要讀註疏才能弄懂經文的本義。註疏是一代接一代人傳承經典的知識結晶,傳承了經典的本意且不斷豐富發展其思想。註疏裡面有經史子集的眾多知識,有歷史、地理、文化、哲理和語言文字知識,知行合一,無所不包。

所以古代人把註疏讀完,對經典理解透徹了,天下的知識就都有了,智慧和經驗也都有了,十年寒窗無人問,考上進士,馬上就能上任為官理事了。這麼去看讀經的用處,就比較好理解了。

今天的讀經入門,已有學科分類為背景,文、史、哲、數學、地理、天文、曆法等,都可以去讀去系統了解,把各家的通史作為課程的基礎,然後深入讀經,效果就不一樣了。各人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此前的學習進程,設定一個學習計劃和努力方向。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比較好的了解,對自己有個約束,才好按計劃在經學的路上穩步前行。

各人的修養、悟性不一樣,性別、性格的差別也會造成學習上的差別。讀經有明確的目標、計劃,堅持不懈,才可能有成就。經學是中國文化最系統的支柱,其中包含了眾多學術分支的源頭,讀通經典,才知道中國文化是怎麼一回事,才知道人生的道路該如何前行。

文末留言功能已開通

歡迎發表您的感悟和見解

推薦同類型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老子:做人慢半拍,挺好
范昭誠:做人要知深淺,要有自知之明
中國16個最詩意街名,有你那邊的嗎?
在中國,能擺平一切的七句話,你知道幾句?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