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浙大否認研發「隱身衣」:技術上不可行

浙大否認研發「隱身衣」:技術上不可行

近日網傳視頻稱,中國某高校研製出「隱身衣」,有網友稱該高校是浙江大學。

網傳視頻顯示,一名老人展開一塊「塑料布」,其下半身「消失」。

老人收起「隱身衣」後,身體又「顯現」。昨日浙大專家認為該視頻為後期合成。

本版圖片/微信「tiexue360」視頻截圖

網傳視頻稱國產「量子隱身衣」面世;浙大專家稱現有技術還做不出「隱身衣」

一名老人舉著一塊塑料布,面朝鏡頭,展開,舉過頭頂。畫面中,老人「消失」了,眼前只剩背景里的花草樹木。

連日來,一則主題為「大爺瞬間消失」的視頻,引發網路關注。多家自媒體微信公號在轉發這一消息時稱,浙江大學研發成功國產「量子隱身衣」,可以類似魔法功能的「隱身」。

昨日,新京報記者從浙江大學方面確認,儘管多年前即以啟動對於隱身技術的研究,但網傳這一所謂「研究成果」與浙大無關。隱身技術專家,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馬雲貴表示,隱身技術目前在理論上完全可行,但具體實踐仍困難重重,尤其要實現民用,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

網傳國產「量子隱身衣」引質疑

鏡頭前,一名衣著普通、笑容滿面的老人,右手握著一塊「塑料布」,從花草樹木間拾級而下。隨後,老人抖開「塑料布」,慢慢往頭頂方向舉起,隨著「塑料布」升高,老人也漸漸「消失」,只剩握著「塑料布」邊緣的手,還「懸浮」在半空中。

這樣一則視頻,近來引發廣泛關注,「大爺瞬間消失」也很快成為網路熱詞。新京報記者注意到,不少微博、微信公號在轉載時聲稱,老人手中並非「塑料布」,而是國產「量子隱身衣」,能夠實現人體隱身功能,是由浙江大學研發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

不過,質疑聲也相伴而來。一些人表示,網傳視頻可能為拼接而成,並非「隱身」,視頻中同一時間,「有些樹葉晃動有些不動」即是佐證。一名從事視頻製作的業內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從畫面效果看,這一視頻應為採用摳像技術編輯而成。具體拍攝流程為,先拍攝一段無人空鏡,再由老人手持藍色或綠色布塊拍攝一遍,將兩次視頻合成,摳掉藍色或綠色布塊即可。「視頻上發光的亮點,就是摳圖的定位點,這種技術在影視後期製作中很常見。」

新京報記者檢索到,早在3年前,曾有國外網友上傳類似視頻。不過,視頻最後進行揭秘,所謂「隱身衣」,實際是一塊綠布,通過後期合成製作而成。

現有技術不足以研發「隱身衣」

昨日,浙江大學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網傳國產「量子隱身衣」消息出現後,曾經向校內從事隱身技術這一領域的專家求證,得到的回應是「不清楚是怎麼回事」、「學術界也沒有這方面文獻和討論」。

「隱身」技術專家、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馬雲貴向新京報記者確認,浙大沒有開發過國產「量子隱身衣」,更沒有拍攝視頻進行發布,甚至「量子隱身衣」本身也是個偽概念。其表示,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還無法生產網傳視頻中的「隱身衣」。在看完視頻後,馬雲貴也表示,比較傾向於「後期合成」這一說法。

上述浙江大學工作人員稱,網傳視頻之所以被冠以「浙大出品」之名,與浙江大學一直在進行隱身技術方面研究相關。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2013年10月,浙江大學陳紅勝研究團隊曾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通訊》發表論文《在可見光波段實現大型物體的隱形——電磁波「隱身衣」機理》。不過,當時媒體報道稱,這一「隱身」技術原理,是通過吸收電磁波,讓反射回去的電磁波達到最小。項目團隊曾表示,因為存在材料參數苛刻、不夠輕便等技術瓶頸,要製造出穿在身上的隱身衣,目前還非常困難。

■ 對話

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馬雲貴

「隱身衣」理論上可行 技術上尚有困難

馬雲貴是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長期研究新型光電磁調製技術、人工光電磁材料與器件等領域,也是國內較早一批關注「隱身」技術的科研工作者。馬雲貴告訴新京報記者,「隱身衣」目前在理論上完全可行,但具體實踐仍困難重重,尤其要實現民用化,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

「技術上暫時沒法做出『隱身衣』」

新京報:「量子隱身衣」概念是否真的存在?

馬雲貴:學術界沒有「量子隱身衣」這個概念,「隱身衣」概念是有的,這是一個涉及光學、電磁學、數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課題。

新京報:所以網傳「隱身衣」真實性如何?

馬雲貴:這個不可能是真的,技術上還沒有辦法實現這樣的效果。我看了一些說法,比較傾向於是通過摳像技術製作的視頻。

新京報:如何定義「隱身」?

馬雲貴:正常來說人能看到物體,是因為物體表面會散射光。如果光能夠繞過人,從正面拐彎傳遞到後面,再完全恢復入射光狀態,就達到了「隱身」效果。打一個比方,比如水滴到玻璃球正上方,水滴分散滑過表面,實現繞球面拐彎,在下半部匯聚後繼續直線下落。如果能夠讓光線實現類似完美拐彎過程,就可以實現「隱身」。

新京報:科研與日常生活中,對於「隱身」的定義是否一致?

馬雲貴:其中嚴格意義上說,科學研究與日常生活中對於「隱身」或者「隱身衣」的定義是一樣的,都是通過讓光線完美繞過物體,繼續保持直線傳遞,從而實現「不可見」。但是在科研領域,隱身的概念範疇會更廣,比如還有「隱形」這個概念,就是指不可探測到反射回波等,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光線完美拐彎」。

新京報:為什麼要研究「隱身衣」技術?

馬雲貴:科學研究一般有兩種驅動力,一種是科學價值驅動,一種是實際應用驅動,隱身衣技術當前主要屬於科學驅動,這種技術的科學意義比較大,未來有望產生顛覆性應用。在這一塊,國內外的研究幾乎差不多同時進行,面臨的挑戰也是共同的。

「實現民用還有很長距離」

新京報:關於「隱身衣」的研究目前有何進展?

馬雲貴:最近我們實現了一項新進展,可以讓金屬「隱身」,比如通過安檢時,讓電磁感應探測器無法有效檢測。

關於「隱身衣」,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並且相關的數學模型、方案實際上都已經有了,關鍵是能不能做出來,有沒有方法把理論變成解決方案,這一塊還是有比較大的挑戰性。

新京報:研究的困難主要集中在哪裡?

馬雲貴:目前,我們能夠在局部實驗上驗證技術的可行性,比如可以在某一個特定的頻率隱身,或者在一定的角度範圍內實現隱身,但是類似「隱身衣」這樣全方位的,技術上還做不到。

主要原因是,光是一個很複雜的物理量,同時滿足它的隱身需求非常具有挑戰性,日常我們所說的「隱身衣」,實際上指在可見光中隱身,但是根據波段長短不同,光可分為紅外光、微波等,都是需要研究的。

新京報:「隱身衣」未來的應用場景是?

馬雲貴:主要還是集中在國防領域。目前的「隱形飛機」,原理是機身把電磁波全部吸收,或者反射到別的地方去,使得雷達沒法探測到。如果類似「隱身衣」技術能夠實現,讓電磁波直接繞過飛機,那麼就能達到更理想的隱形效果。

新京報:所以距離「隱身衣」走進生活,還有很長距離?

馬雲貴:對,「隱身衣」實現民用,還是有很長距離。現有隱形技術的應用,也還是在軍事上。民用這方面,還在科學研究的概念階段,還沒有到直接應用。

新京報記者 王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 的精彩文章:

趙寶剛 跟二十年前比,現在造星太難
媒體科普核常識是國防教育應有之義
記者卧底揭秘京城酒托騙局:有時需要犧牲色相,「實在不行親一口」
一上午3病人都因莎普愛思延誤病情,他氣得站出來質疑這款滴眼液
農業部:12種高毒農藥5年內全部禁用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