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太極《扎西語錄》註解

太極《扎西語錄》註解

?

《扎西語錄》註解

1.掤就是撐圓的意思,拿啥撐圓?用腰圈、肩圈、胯圈撐圓。這套拳整個都要掤,沒有不掤的地方。

薛文宇注

這個掤大多會被錯誤的理解成上肢的掤。這是大錯特錯的一個認識。在古譜的「十八在訣」和「八要訣」當中說:「掤在兩臂」,「掤要撐」。這說的是八門練法當中的技術處理。因為在推手練習當中兩腕首先要搭上。這在武派太極當中謂之為「擎」。在陳氏太極當中陳鑫先生管這個叫做「稱量」。沒有這麼一下,對方力的大小、方向是無法感受得到的。所以,掤撐不是硬頂,不是支撐,而是把勁放出去。李亦畬(原文為武禹襄,已修正)先生留有「敷字訣」說的就是這個。

因此,練太極拳不許體內拘著力,而是要充分向外釋放。當然,這種釋放當中還有回攏的存在。這不是練習當中要有這樣的意識,而是練對了自然就兩者兼備了。所以,原理的實現、技法的應用必須要建立在功夫的前提下才行。這也就是我常說的太極勁。有了這種勁再結合推手的練習,就能逐漸形成一搭手而能粘黏連隨、隨曲就伸的效果。鄭昭明先生就常說,拳練的是本能反應,搭手瞬息萬變,誰給你反應的時間?所以一定要養成好的接手化發的習慣。

因此,當我們能夠認識到掤就是太極勁的簡稱後,那麼我們就可以明白扎西老師所說的,實際就是從腳下形成的整個勁路,呈漣漪式的向身體的外部散開。這就是所謂的撐圓。如果說勁起於腳,發之於腿,主宰於腰,形之於手指是豎勁,那麼這種掤的撐圓就是橫勁。只是這種橫勁是成圈形罷了。是腰胯肩的圓形轉動和脊背的弓形,也可以叫做弧形。讓這種勁路在感受上如扎西老師所說。如果把這種感受當做了方法而在練習當中想像有這三個圈那就是錯的,那叫本末倒置。現在這種本末倒置的情況非常的多。

身形

2.掤勁是對拉的張力,不是(用)力氣。太極拳有對拉性的地方就是實,沒有對拉性的地方就是虛。太極拳的開合是由「圈」來決定的。

薛文宇注

孫存周先生曾說:「兩手如同撕棉。」這是對放與攏到底是什麼感覺的形象比喻。但如果根據這個而在習練中兩手真的去做則是錯的。太極是用身體玩四肢,不能四肢玩身體,更不能四肢自己玩。手上的感覺必須得是身上帶出來的才行。所以,練拳必須要有身形。現在練太極拳的大多不懂身形。身體溜直,美其名曰立身中正!一提到含胸拔背竟鸚鵡學舌的說那不是太極拳的東西!可在楊澄甫先生的書里,在李亦畲先生的老三本當中的「身法八要」里,白紙黑字寫著含胸拔背,言之確鑿,今人對太極拳以訛傳訛、自欺欺人,真的是殊為可氣!這種不考古、不尊古的輿論對整個太極拳的發展是毀滅性的言行。

含胸拔背才能氣貼脊背,才能力由脊發,才能一枝動、百枝搖。手上自然有扎西老師所描述的「掤勁是對拉的張力,不是(用)力氣」。那麼這種對拉所形成的的圈肯定是虛實並存的。這就好像太極圖的陰魚和陽魚。陽為有形,陰為無形。各佔一半,合而為圈。譬如單鞭,兩臂打直就是有實無虛。直者為開,合者為曲。直中有曲,曲中求直。這就是太極拳的開合。這樣的開合不是「圈」還能是什麼?練太極拳切記不僅僅是運動要走弧線,周身也都要處於圓形。

平、縱、橫

3.往上走要往下沉,往左走要往右撐,往右走要往左撐,往前走要往後撐,往後走要往前撐。

薛文宇注

這說的就是平、縱、橫三個圈。陰陽在圈裡就是太極圖。上下、前後、左右,各自都是一對陰陽。上下的陰陽是在圈裡呈現後升前降的縱圈轉動,左右的陰陽是在圈裡呈現平圈的轉動,前後的陰陽則是在圈裡呈現橫圈的轉動。這三種圈在太極拳的練習當中都能做到就構成了渾圓。

松與緊

4.有松就有緊,松從緊中求。

薛文宇注

完整地說,這句話應該是有松就(要)有緊。也就是說鬆緊這一對陰陽是必須共存的。否則就是偏於一邊。偏陰偏陽謂之疾。疾就是病,那樣當然練的就不對。如此怎麼能練出合乎太極之理的拳呢?

練太極拳我們總是聽老師說要松,要松。那麼松都不容易做到,扎西老師怎麼還說「松從緊中求」呢?在我看來,松是對緊的中和。鬆緊適中練的才是太極拳。這個,大家一定要認真用心考慮,並不是松就可以了。松中有緊,緊中有松。鬆緊就是陰陽,太極拳一定要符合太極的陰陽原理。

5.氣是怎麼產生的?傳統拳一般不講氣,但氣是怎麼來怎麼去的我們要知道。氣是由身體的開合、勁的開合帶動的。靜下來以後,需要你拿意念來領,意念就是開合,前後、左右、上下都要照顧到。

薛文宇注

太極拳中的「氣」有三種:除了無形無相、為我清脫之心所生髮的相應之氣,還有就是腎中動氣(元氣)和身中血氣。它們是人體本有,只要符合它們的條件出現,習練者就能感覺到。感覺到了之後身體不能亂動,因為亂動身體就不靜了。很多人以為靜說的是精神上的靜,這是片面的。它在太極拳當中還指的是身體的順遂不亂。心身二者能達到這種程度,用意引領著氣血往梢節上貫就是拳譜里說的「以心行氣」之法。

拳譜上說:心為令,氣為旗。沒有心意的作用,氣血本身是不會產生這樣的作用的。意到則氣到,氣到則力到(力生)。這就是練太極拳不用力卻能有力的一個原因所在。否則練拳就軟、就癟。這種練法全憑心意用功夫、地力做輔助。上下、前後、左右始終都要成對地反向運動。古拳譜對此說: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因此,明與暗的反向對稱運動就是意的具體執行。那麼,扎西老師說的意念就是開合,指的就是一切對稱的反向運動,實際就是意的作用。意的開合是動作和勁的開合的根源。

關節

6.骨骼對準,勁就來了。

薛文宇注

現在所謂的套路在過去稱之為拳架子。實際說的就是在這種拳的要領要求下,身體的骨架所進行的結構性變化與調整。簡稱拳架子。在前面所說的那些內容當中,必須不能少了這個架子的存在。

什麼是「骨骼對準」了?就是關節都鬆開了後,每個關節點都能連成線。有節節貫串的效果。陳鑫先生稱這個為「接骨斗榫」。太極拳的勁不是來自於肌肉。如果說我們平常人是用肉打人,那麼太極拳就可以說是用骨頭架子打人。

練法

7.胯根一沉,尾骨自然就收了,命門也就飽滿了。

薛文宇注

很多人練拳一上來就尾閭內收,命門外凸,好像不這麼做就練的不對似的。其實,不是說這樣是不對的,而是你這樣去練是不對的。我們現在練太極拳的太多人都犯了本末倒置的問題了。都以為結果是練法,而認識不到結果來自於練法。

「胯根一沉」怎麼來做到?松腰落胯自然就能做到。松腰落胯既是技術,也是功夫,需要在具體的練法中經過技術處理而實現,能成為本能性的狀態就叫功夫。那麼練拳的時候,尾閭不用你收它自收,命門不用你凸它自凸,就是這麼簡單,可是一本一末、一啄一飲卻真的是天壤之別了。

認末為本,就是顛倒妄想。一顛倒不是妄想是什麼?按部就班的練是亘古不變的自然法則,自然規律。

身形

8.腳要輕起輕落,邁步不要跨出去,而是大腿領小腿,自然邁步。

薛文宇注

輕起輕落也就是古譜里說的邁步如貓行。跨出去說的就是好比前面有條溝,為了過這條溝,你往出扔腿。那就不是輕拿輕放,輕起輕落。而是大起大落,重拿重放。這不行的。

實際上,只要重心能充分的放在支撐腿上,拿起的腿放出去的時候不會帶動重心,那麼就是對的,就是自然邁步。這個道理也得是在兩個胯開了之後才能真正實現,兩個胯要能分家才好。我們常說的一胯托一胯就是兩胯分家了。一胯動影響另一個胯就是錯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八卦 的精彩文章:

一個人核心競爭力塑造是一輩子的事情
富的冒油的宋朝
《新西遊記》之八戒回高老莊
中國科學傳統的特徵及其現代意義
文字的力量與玄機

TAG:太極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