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年終書選 藝術類

2017年終書選 藝術類

《現代藝術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

《知覺的懸置:注意力、景觀與現代文化》

《心畫:中國文人畫五百年》

《石揮談藝錄:把生命交給舞台》

《論巴赫》

高階秀爾「看名畫的眼睛」系列(套裝四冊)

《臉的歷史》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

《競爭的藝術》

《自我的界限:1600-1900年的中國肖像畫》

《現代藝術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

作者:(英)威爾·貢培茲

譯者:王爍、王同樂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3月

如何欣賞現代藝術?它們的意義何在?為什麼看起來一個孩子也能搗鼓出來的東西可以被稱為藝術品,甚至成為藝術史上的曠世之作?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威爾·貢培茲的這本書或許能解決你的困惑。「我寫作此書的目的,不是為了和這些精深的大部頭著作相抗衡——我也沒這個能力——而是提供一些不同的東西:一本個人化的、充滿趣聞的、有信息量的書,按時間順序,講述從印象派至今的現代藝術故事。」貢培茲以細緻入微的場景還原的方式,將藝術史上若干重要事件和發展流派按照時間順序,在藝術史的文獻和作品之間穿針引線,將現代藝術不同流派之間的淵源關係、藝術特徵和相互影響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知覺的懸置:注意力、景觀與現代文化》

作者:(美)喬納森·克拉里

譯者:沈語冰、賀玉高 版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2017年9月

19世紀下半葉,伴隨演出、展覽、投影等吸引人注意的新發明的產生,關於「知覺」與「注意力」——人類有意識地觀看或聆聽事物的方式——經歷了關鍵性的歷史轉變。這一過程不僅關乎人類對於自身主體性的理解,更關乎一種新的技術關係和社會結構。美國著名藝術史家喬納森·克拉里聚焦1880年至1905年這段歷史,著重考察了主體性的現代化與視聽文化的戲劇性擴張及工業化之間的關係。通過研究人類注意力及其在現代西方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克拉里指出現代注意力的悖論性質:一方面它是個人自由、創造力與經驗的根本條件;另一方面它又是經濟、學科體制、大眾消費、景觀空間有效發揮效力的核心因素。

《心畫:中國文人畫五百年》

作者:(美)卜壽珊

譯者:皮佳佳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11月

早在文人的水墨山水畫統治畫壇之前,人物侍女、花草翎毛、工筆青綠等等曾經各擅勝場。但從宋代開始,一切都發生了巨大改變,文人開始以強烈的身份意識定義文人畫,併產生了文人藝術理論。始於蘇軾、文同等士人的文化運動,使得身份尤其是與身份匹配的文化品格,成了決定畫作高低的關鍵因素,影響了此後五六百年的中國畫史。美國藝術史家卜壽珊沒有被汗牛充棟的明清畫論帶入泥潭,而是沿襲社會史和文化史,試圖理清文人畫的歷史發展脈絡,還原文人畫產生的社會環境和真實含義。《心畫》即呈現了中國文人畫產生和發展的社會歷史圖景和文人畫理論的演變全貌。

《石揮談藝錄:把生命交給舞台》

作者:石揮

版本:後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年2月

石揮,中國影劇史上才華橫溢的天才、享譽上海的「話劇皇帝」、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影壇的巨擘。在短暫的創作生涯中,他的作品影響了幾代人,曾讓梅蘭芳為其演技動容:「我忘了我這是在看戲。」電影史學者李鎮先生搜遍全國多家館藏圖書數千詞條,按照文章的類型與發表時間,重新整理出石揮的演出手記、論文、札記、小說、劇本、譯作、樂譜等147篇文章,結集成「石揮三部曲」:《石揮談藝錄:把生命交給舞台》《石揮談藝錄:演員如何抓住觀眾》《石揮談藝錄:霧海夜航》。這本《把生命交給舞台》從題材策劃、編劇技巧、導演技法、演員制度、舞台裝置、劇團經營、演劇經驗等多視角,側面呈現了中國話劇的歷史演進。

《論巴赫》

作者:(德)阿爾伯特·施韋澤 譯者:何源、陳廣琛

版本: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9月

德國作曲家巴赫代表了音樂史上一座毋庸置疑的高峰。在近代西方神學研究領域,施韋澤試圖還原歷史中的耶穌和使徒保羅;在近代古典音樂領域,他譯釋巴赫,成為西方音樂研究中的里程碑。這本發表於20世紀初的《論巴赫》即是後者的成果。通過論證巴赫作品的來源,分析巴赫樂思中的圖像化傾向,討論巴赫作品的正確演奏方法,引導人們重新調整對音樂美學的總體觀念,重寫了人們對巴赫音樂的理解,填補了國內巴赫研究中的長期空白。直到今天,施韋澤對於巴赫的研究依然深刻影響著音樂學界。可以說恰是這場穿越時空的精神對話,促成了巴赫的復興。

高階秀爾「看名畫的眼睛」系列(套裝四冊)

作者:(日)高階秀爾

譯者:錢一晶、范宏濤、金靜和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10月

這套系列叢書是暢銷日本的經典藝術入門讀物,分為《「斷臂的維納斯」為何是傑作——西方藝術與古希臘羅馬的神話》《為何是傑作——名畫的誕生》《名畫中的女人》《名畫中的小奧秘》四本。作者高階秀爾是原東京大學美術史教授、前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館長。全套書涉及繪畫作品500餘幅,或從一幅作品解讀展開,由點及面;或從600年的歐洲繪畫史中拎出相同主題的數十件藝術作品,縱向貫穿這一藝術主題的歷史變遷,幫助讀者從欣賞畫作的直觀感受潛入藝術作品的內里。

《臉的歷史》

作者:(德)漢斯·貝爾廷

譯者:史競舟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8月

臉,關於面具、肖像、自我,也關於儀式、崇拜、真相、鏡像,既是人類學、心理學,也是社會史、藝術史。這本書就是一部闡釋「臉」的藝術哲學著作,通過回顧臉的歷史,重新審視臉的文化意涵。貝爾廷從石器時代的面具講起,從宗教儀式到殖民地博物館,從戲劇舞台上演員的臉部表情到歐洲肖像畫、攝影、電影和當代藝術中關於臉的觀念變革,從大眾媒介的造星運動,到通過數字技術實現的虛擬臉。這是一部關於臉的圖像史,它突破了藝術史研究的傳統框架,試圖打破某些流行觀點的老生常談,是對漫長歷史中誕生的人類自我認知的一次全新探索。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

作者:(伊朗)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 譯者:btr

版本:雅眾文化/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9月

作為伊朗新浪潮電影開創者、詩意電影大師,阿巴斯一生拍攝了22部電影,曾受到黑澤明、戈達爾等電影巨匠的一致推崇。這本《櫻桃的滋味》就是他在世界各地開辦電影工作坊期間的講課內容整理,較為完整地呈現了其在創意、拍攝、表演等方面的經驗體悟,教會讀者深入到對於電影本身的思考中去。阿巴斯擅長用鏡頭凝視人世,以風格簡潔的影像和簡樸純粹的故事給觀眾以回味。他認為,電影不僅僅是娛樂的東西,而應該表現真實的社會與人生,「最好的電影學校是你自己建造的那一座,由你自己的需求和動機所驅動」。

《競爭的藝術》

作者:(澳)塞巴斯蒂安·斯密

譯者:程雪、董欣然

版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7年8月

馬蒂斯與畢加索、馬奈與德加、弗洛伊德與培根、波洛克與德·庫寧,八位現代藝術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畫家。他們曾彼此親近,相映生輝,也曾相互疏遠,相互怨懟。該書探尋了作為一個藝術家,一步步形成自己風格、發出自己聲音的漫漫征途;試圖分析藝術界本來就脆弱易感的創作風格,在人際關係親疏影響之下產生的景仰、模仿、退讓,和願意「接受風格相互影響」的開放性,探尋被吸引和保有獨特性之間艱難的平衡。

《自我的界限:1600-1900年的中國肖像畫》

作者:(美)文以誠

譯者:郭偉其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8月

本書是美國斯坦福大學藝術史系教授文以誠針對明清時期肖像畫的研究,通過參考畫作題字、畫論、文獻等相關文本資料,探究肖像畫的功能和隱藏在背後的觀念革新和文化身份認同。本書聚焦於中國肖像畫中的具體面貌,尤其是17到19世紀末的肖像,從肖像畫的基本觀念出發,討論具體圖像中指涉的自我及身份問題。最後涉及作為事件的肖像:一種藝術家與像主相遇的活躍情境,有時這些反響與效果可見於肖像圖像以及相關文本之中,與之媲美的則是當時及後來的觀者對肖像的積極探索。

新京報記者 張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 的精彩文章:

浙大否認研發「隱身衣」:技術上不可行
趙寶剛 跟二十年前比,現在造星太難
媒體科普核常識是國防教育應有之義
記者卧底揭秘京城酒托騙局:有時需要犧牲色相,「實在不行親一口」
一上午3病人都因莎普愛思延誤病情,他氣得站出來質疑這款滴眼液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