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文帝為何久不立太子,難道真是想另選他人?

漢文帝為何久不立太子,難道真是想另選他人?

漢文帝劉恆正式即位皇帝後,有大臣請求他及早確立太子,漢文帝卻推辭說自己「德薄」,還說諸侯王、宗室、有功大臣很多都是有才德的人,如果忘掉這些人而只想著自己的兒子,不是為天下人著想。進入父系社會以來,家族式的繼承關係都是父終子繼,並且還要重點強調嫡長制,有些剛一出生就會被立為太(世)子,進入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這種狀況絲毫沒有改變。難道說,漢文帝真的會撇開自己的兒子,在皇族中另選皇位繼承人嗎?

事情的起因是,漢文帝即皇帝位(前179年)不久,主管大臣進言請求確立太子。漢文帝說:「我的德薄,上帝神明還沒有欣然享受我的祭品,天下的人民心裡還沒有滿意。如今我既不能廣泛求訪聖賢有德之人把天下禪讓給他,卻說預先確立太子,這是加重我的無德,我將拿什麼向天下人交代呢?還是緩一緩吧。」主管大臣說:「預先確立太子,正是為了尊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漢文帝說:「楚王是我的叔叔,年齡大,經歷深,見多識廣,懂得國家大體。吳王是我的兄長,賢惠仁慈,愛美德。淮南王是我的弟弟,能守其才德以輔佐我。有他們,難道還不是預先做了安排嗎?諸侯王,宗室兄弟和有功大臣,很多都是有才德的人,如果推舉有德之人輔佐我這不能做到底的皇帝,這是國家的幸運,天下人的福分。現在不推舉他們,卻說一定要立太子,人們會認為我忘記了賢能有德之人而只想著自己的兒子,不是為天下人著想。我覺得這樣做很不可取。」大臣們都堅決要求說:「古代殷、周立國,太平安定都達到了一千多年,古來享有天下的王朝沒有比他們更長的了,就是因為採取了立太子這個辦法。確立繼承人必須是自己的兒子,這是由來已久的。高帝親自率領眾將士最早平定天下,封建諸侯,成為本朝皇帝的太祖。諸侯王和列侯第一個接受封國的,也都是成為他們各自侯國的始祖。子孫繼承,世世代代不絕,這是普天之下的大原則,所以高帝設立了這種制度來安定天下人心。如果現在拋開應當立為太子的人,卻從諸侯或者宗室中另選他人,那就違背高祖的本意了。另議他人是不合適的。」緊接著,這些人又說:「陛下的兒子啟最大,純厚仁愛,請立他為太子。」文帝同意了。

能讓人產生漢文帝要要從宗室中選太子的是這樣一句話:「豈為不豫哉。」而此前他又提出了三個人:楚王劉交,吳王劉濞,淮南王劉長。文帝真的想在宗室中選拔皇位繼承人嗎?仔細分析上面這段話,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首先,文帝說的是「上帝神明還沒有欣然享受我的祭品,天下的人民心裡還沒有滿意」,也就是說,他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皇位能不能坐穩,其次才能考慮繼承人問題。呂后在少帝八年七月逝世,呂氏家族的呂產等在九月企圖作亂,危害劉氏天下,被大臣們共同誅滅。閏九月,大臣們議立劉恆為帝,並從代地把他接到京城。十月,漢文帝正式即位。漢朝初期以十月為歲首,所以,皇帝正式即位或者改元都是在十月進行。議立太子之事是在正月里提出來的,距離漢文帝當皇帝不足四個月,正式即位只有三個月,真正是龍椅還沒有坐熱。還有,這個主意是主管大臣也就是掌管禮儀的大臣提出來的,真正掌握實權的大臣們如周勃、陳平等人究竟是什麼態度,他還需要再證實一下,因為他這個皇帝就是大臣們選拔出來的。他自己的座位還不知道坐穩坐不穩,怎能馬上表態同意立太子呢?當下擺在文帝面前的最大問題是安定朝廷大臣和諸侯王,穩固皇位,這比及早立太子更為重要。當主管大臣找出了那麼多的理論根據和國策祖訓,朝中大臣們並沒有反對意見,劉恆馬上就同意了。可見,不能「只想著自己的兒子」,不過是他的臨時的一種說法,而不是他經過深思熟慮的一種想法。

其次,他要看一看所有大臣們的反應以及諸侯王又會是什麼態度?

呂后執掌朝柄時,並沒有皇帝的名號,頂著皇帝名號的是後少帝劉弘。呂后死後,誅滅諸呂的大臣們害怕呂氏立的皇帝長大後報復,於是決定選一位諸侯王當皇帝。在確定人選時,漢文帝既不是唯一人選,也不是第一個被提出來的,第一個被提出來的人選是齊王劉襄。劉襄是高祖劉邦長子齊王劉肥的嫡長子,劉肥死後繼承王位為齊王。呂后死後,漢惠帝劉盈的兒子少帝劉弘被廢,其他三個兒子做皇帝的可能也全被排除。這樣一來,呂后生的這一支子孫已經沒有人可以當皇帝了,人們就可以把劉襄認作是嫡長孫。漢惠帝是第二代皇帝,按照繼承關係,繼位人應該是第三代人,劉襄也符合這個條件。諸呂打算作亂,劉襄率領軍隊西進,是第一個起兵討伐諸呂的諸侯王。所以,他當皇帝既符合繼承順序,又有功勞,只因為攤上了一個作惡多端沒有善行的姥姥家,這才被大臣們否決。其次考慮的是那個淮南王劉長,同樣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被否決。大臣們有理由這樣做,不能前邊趕走了一隻狼,後腳再迎來一隻虎,呂后的教訓讓他們還心有餘悸。然而,除了這兩個人選,劉氏還有一些人,於是,文帝又提出來三個人:楚王劉交,吳王劉濞,淮南王劉長。文帝所以要提出這三個人,這裡面有一種警告的意味,他告訴大臣們,在劉氏子弟中選拔皇帝、太子可以,想動搖劉氏江山不可以。更重要的是,文帝提出來的是「輔佐」,不是「儲君」。關鍵是,當一切正統的規制被重新提出來並讓大臣們明白之後,有關人員再提出來他的兒子當太子,文帝並沒有提出一個和他比較一下的人選,馬上就答應了。可見,他所提出來的這些人,不過是對大臣們的一種試探。同時也讓其他諸侯王明白,他可以緩一緩立太子,你們可不能有什麼想法。

漢朝的諸侯王每年兩次進京向皇帝報告工作,每個人在京城裡都保留有自己的府邸,劉恆說的這些話,可能有些諸侯王直接聽到了,有的很快也能夠聽到。說是試探,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劉襄。這個人既有當皇帝的想法,又有實際上的行動,其國家也是富可敵國,恰恰是他沒有被文帝點中。劉交是劉邦的弟弟,劉濞是劉邦的侄子,按照當時的繼承關係,顯然這兩人都不如漢文帝有資格當皇帝。淮南王在上一次選皇帝的時候已經被排除,在現任皇帝問題上,文帝是哥哥,比他有優勢,在太子(儲君)問題上,他更是沒有優勢,所以劉恆會提出他而不提齊王劉襄。

再次,在思想認識上,漢文帝不可能擺脫時代的束縛,實行廣選太子。在夏朝以前的五帝時期,曾經有過國家最高統治者的推舉制,即所謂的「堯禪舜讓」。但到了秦漢時期,那種原始的傳位制度只是作為一種美麗的傳說存在於世,沒有哪個統治者會想到去實行,因為人們覺得他們的天下都不長,只有這種嫡傳的繼承製才能使天下穩固。劉恆不會不明白這一點。實踐證明,在他立了兒子劉啟為太子後,就再也沒有動搖過,哪怕是在劉啟失手打死吳王太子時也沒有動搖過。文帝不是只有劉啟一個兒子,他沒有像他老爹那樣想更換太子,也沒有像他的兒子、孫子那樣更換太子,說明立太子、換太子都有可能引發局勢的不穩定,所以他的緩立太子不過是慎重行事,並不是他的思想意識超前。

最後,漢文帝並不是一個改革式的皇帝。漢文帝在位期間,輕徭薄賦,寬刑輕罰,重視農桑,在國家關係上與鄰為善,慎用刀兵,成就斐然,得到了「文」的美謚。但他一生基本上是守成,很少在政策上改變什麼。換句話說,他實行的是仁政、德政不是新政。這樣一個人,他處事會慎之又慎,不可能開天下風氣之先,廣選太子這種顛覆傳統的重大事件,不可能由他提出來並實行。

可見,漢文帝並沒有明確表示要在宗室中廣選太子。如果把「現在不選擇任用有德行的人,而一定要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這句話理解為他有廣選太子的想法,那這種說法也只不過是一種政治考量,並不是一種制度設計。當這種投石問路式的說法進入他想得到的結果模式時,自然他就會同意自己的兒子成為帝國繼承人。

緩立太子不是廣選太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婉如清揚 的精彩文章:

他是衛青的恩人,他長年與匈奴交戰,可悲慘的他卻三次被判死罪!
三傑之首的張良:一生用計為何能少有失誤?
天下動物那麼多,為什麼十二生肖才選這幾種?
他們是曹植鐵杆,出的力更多,死得比楊修更慘!
關二爺為什麼會和孔子齊名?

TAG:婉如清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