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報名要快:再談引力波:三個諾獎得主齊聚墨子沙龍

報名要快:再談引力波:三個諾獎得主齊聚墨子沙龍

在地球上,感受到宇宙深處兩個黑洞的碰撞,需要多少年?答案是十幾億年。距離是十四億光年。

在墨子沙龍,距離聆聽到201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獲獎者的科普,還需要多少年?答案是0.027年(10天)。距離是5米。

是的,2017年三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在12月18號的下午1:30將做客墨子沙龍 & 大師論壇,你會坐在離他們最近5米的地方,靜靜的聆聽這三位科學大師,為你科普穿越時空的漣漪,以及他們這一生為此奮鬥,發生的或可愛、或風趣、或艱難的事情。

如果你單憑三位諾獎大名就堅定的要報名,也可以直接拉到文章下方,點擊「閱讀原文」報名。

2017 年 10 月 3 日,美國物理學家Rainer Weiss、Kip Thorne和Barry Barish因構思和設計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台LIGO,對直接探測引力波做出傑出貢獻,榮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Rainer Weiss在成為教授之前,曾在20號大樓擔任技術員,在那裡他遇到了Jerrold Zacharias(使用光和微波研究原子和分子束,並開發出第一個商業原子鐘)。在Zacharias的指導下,Weiss在1962年拿到了自己的博士學位。

在接受採訪時,Rainer Weiss表示自己會永遠記得在20號大樓工作的經歷,「那時候我會去20號樓的一個小房間,遠離電話,靠近真正的設備,去思考限制技術的不同的噪音源。」

八十年代,Weiss在20號大樓工作,圖片來源:sciencemag

位於MIT的「20號大樓」,它是雷達的發源地,在二戰時期為美國空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它是各種學科的「大雜院」,或許這邊在計算經濟學的模型,而隔壁實驗室在思考探測引力波的可行性。

它是二戰的產物,由於空軍作戰的需要,美國成立了微波輻射實驗室。最初的科研工作者共48人,隨著研究的深入,人數和場地急劇擴張,於是在1943誕生了這座臨時建築。

最初設計的使用年限為「戰後的六個月」,沒人想到這座看起來搖搖欲墜的群樓竟然挺過了55年。20號大樓為什麼沒有按時拆除呢?這是因為戰後學生人數激增,學生宿舍佔去了非常多的空間,許多教授和實驗室變得「無家可歸」,於是20號樓就成為了包含實驗室、行政辦公室、機械商店等等的「大雜院」。

微波輻射實驗室自己吹制玻璃用品,圖片來源:mit2016.mit.edu

這座臨時建築的牆壁和天花板都是用木質夾板建造的,所以冬冷夏熱,工作環境非常糟糕。另外木質結構隔音差、不牢固,窗戶透風是常有的事兒,這樣的建築聽起來簡直是噩夢。

然而在裡頭工作學習的人們完全不是這樣看待的。你可以不用申報就任意改建自己的實驗室,想要拉電線或者接水管就直接在牆上打洞,你可以隨意去其他的實驗室看一看聊一聊,所有的大門都在敞開。據統計,曾有大約4000名科研工作者在此工作,涵蓋20多個大類,這樣一種自主性和跨學科溝通讓越來越多的成果走出了20號大樓。

20號樓不可複製,它建於特殊時期,幸運的遇上了現代科學的一個輝煌時代。然而,許多輝煌就孕育在這些創立初期看起來有些簡陋,還有些尷尬的地方。

20號大樓,圖片來源:google

活動報名鏈接

http://www.hdb.com/party/rpr52.html?hdb_pos=timelin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饒毅:原創研究引領創新產業何時在中國開花結果
新知之人類學家最新研究:會講故事的人擁有更多社會資源和後代?
為什麼人會失去幼兒時期的記憶?
人類歷史上第一顆確定的千新星爆炸是如何被發現的?
專訪龔怡宏之AI三國演義:日本因何衰落,美國如何強大,中國挑戰在哪裡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