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刀口評論 | 中國還缺一種航母

刀口評論 | 中國還缺一種航母

原標題:刀口評論 | 中國還缺一種航母


作者:刀口


2015年3月,中航工業成發與中航空天發動機研究院就短垂項目加工合作舉行簽約儀式。短距起飛/垂直降落飛機推進系統項目(簡稱「短垂項目」)是針對提高海軍兩棲作戰能力,填補該類作戰武器裝備空白而進行的探索項目。


垂直起降技術顧名思義就是飛機不需要滑跑就可以起飛和著陸的技術。它是從50年代末期開始發展的一項航空技術。雖然起步相對較早,但是受制于飛控、發動機動力、材料等多種因素導致成功服役的戰機相對較少。垂直起降戰機對跑道條件要求低,能在前沿和攻擊艦上跟隨地面部隊部署和攻擊,對前方支援響應速度快,使用非常靈活。


據專家介紹,中航工業成發與中航空天發動機研究院就短垂項目加工合作項目主要是短垂戰鬥機發動機的風扇和矢量噴管技術。


從某種意義上說,能造航母和兩棲攻擊艦的國家不少,但是能研發和製造短垂戰鬥機的國家五個指頭伸不齊。如果不算已經退出短垂戰鬥機俱樂部的蘇聯(現在的俄羅斯),世界上能造短垂戰鬥機的國家只有2個,一個是英國(鷂式),一個是美國(F35B),這回加上中國了,就變成了3個,這可是世界軍事史上的一件大事。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曾經打算從英國引進鷂式戰鬥機,目的不是為了上兩棲攻擊艦,而是為了抗擊蘇聯可能的侵略,戰略設想是,在我國的機場被蘇聯摧毀後,利用鷂式這樣的短垂戰鬥機從公路和可利用的空地上垂直起飛打擊侵略者。


但是這次我們自己研發和製造短垂戰鬥機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上兩棲攻擊艦。



中國會不會造兩棲攻擊艦?造多大合適?中國的兩棲攻擊艦會不會裝載類似F35B那樣的固定翼短垂起降戰鬥機?這些在軍迷眼裡都是迷,現在這個謎底已經揭曉。


網友們戲稱航母是大平頂,兩棲攻擊艦是小平頂,所謂小平頂主要指直觀上兩棲攻擊艦甲板面積小於航母,所以叫小平頂,由此也認為兩棲攻擊艦在攻擊能力上不如航母,其實這都是錯覺和誤讀。美國最大最新的兩棲攻擊艦美利堅號(又稱美國級美國號)排水量45000噸,接近遼寧號,大於法國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和印度的超日王號航母,遠超泰國和義大利、西班牙1-2萬噸的中小型航母,可謂海上的另外一種巨無霸。


一般認為美國有11艘航母,其實美國還有14艘兩棲攻擊艦。美國最新的兩棲攻擊艦「馬金島」號乾脆取消了塢艙,拋棄了氣墊船,不再用氣墊船實施兩棲登陸,全部改用飛機進行縱深登陸和垂直打擊,與航母已經沒有什麼區別,要說有區別主要是沒有固定翼預警機。



中國正在研發的兩棲攻擊艦在40000噸到46000噸之間,肯定配備短距垂直戰鬥機。

2011年中國在泰國防務展上展出的兩棲攻擊艦大約20000噸,明眼人一看就是有針對性的軍貿產品,銷售對象主要是類似泰國這樣的國家。泰國這樣的國家需要的兩棲攻擊艦,主要對付的是中小等級烈度的戰爭,或者主要是利用這樣中小型兩棲攻擊艦對登陸的敵人進行反登陸,目的是以儘快的速度機動到敵軍登陸地附近進行逆登陸,第一時間攔截和阻止敵人登陸部隊的展開,為後續反登陸部隊爭取時間。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海軍不需要這樣中小型的兩棲攻擊艦。


首先,3萬噸以下的兩棲攻擊艦,比如西班牙和和義大利的以及法國的西北風、日本的出雲,都是3萬噸以下的,雖然這些兩棲攻擊艦可以深海作戰,但是設計思想還是圍繞區域作戰和反潛,所以,這些艦有的號稱航母,有的號稱兩棲攻擊艦,其實單就能力而言,都算輕型航母,真正打起仗來,高烈度的戰爭根本對付不了。


中國要造航母將來都是八萬噸以上的重型航母,如果配屬的兩棲攻擊艦在三萬噸以下,真正打起來不匹配,不湊手。最主要的是,根據將來的作戰需求,兩棲攻擊艦很可能在大型航母的配合下作戰,艦隊的核心使命是垂直登陸和垂直打擊任務,避開「紅灘頭」(搶灘登陸殘酷的灘頭血戰)這樣一來,對平面攻擊的需求就下降,不再需要單純的搶灘登陸,所以,將來的中國兩棲攻擊艦裝載氣墊船的任務會交給塢登。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排水量小於3萬噸的中小型航母和兩棲攻擊艦,不能在4級海況以上起降短垂戰鬥機,但是滿載超過5萬噸的航母和兩棲攻擊艦就可以。這意味著一旦遇見這樣的高海況,小航母和小兩棲攻擊艦面對大型航母和大型兩棲攻擊艦就只有挨打而無任何還手之力,成了飄浮的廢銅爛鐵。


發展兩棲攻擊艦,主要為了適應新軍事革命為代表的作戰樣式的變化,那種類似二戰諾曼底登陸的兩棲作戰樣式已經成為過去。隨著短垂戰鬥機和V-22這樣的傾轉旋翼機以及大型直升機的出現,看上去轟轟烈烈的搶灘登陸已經不再適合廣義上的登陸作戰。


前面說過,如果大型航母配合兩棲攻擊艦主要使命是兩棲登陸,兩棲攻擊艦的排水量就不能小,否則在高海況的條件下作戰,兩棲攻擊艦會喪失戰鬥力,不但使命不達,也會延誤戰機。


世界上適合登陸艦和氣墊船平面登陸的海灘和地域不超過30%,防禦方只要在這30%的地域集中兵力進行防禦就可以極大的避免被動挨打。而攻擊方的選擇性小,主動性少,登陸的成功率就小,傷亡就大。但是適合兩棲攻擊艦進行垂直登陸作戰的地域是100%,那麼攻擊方的主動性就大,選擇性就多,傷亡率就小,防禦方防不勝防,攻擊方的成功率就高。



一般垂直登陸和垂直打擊的距離都在縱深100-200公里之間,弱點就是火力投送和空中掩護不足,缺少固定翼戰鬥機的有力補充,這就是兩棲攻擊艦攜帶固定翼戰鬥機的根本原因,也是美國建造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為什麼取消塢艙,不再攜帶氣墊船進行平面登陸的最重要的原因。


美國最新的一艘美國號兩棲攻擊艦的設計45%來自黃蜂級,最大的變化是塢艙被移除以容納更多的飛機和航空燃料。去除登陸艇用塢艙提供了有兩個更寬更高大的區域,大大擴展了機庫甲板,每個區域配備了一個飛機維修橋式起重機。


這些變化都是為了更多的容納F-35B和MV-22所需。典型的飛機配置是12架MV-22B「魚鷹」運輸機,6架可短距起降的F-35B「閃電II」戰鬥機,4架CH-53K「超級種馬」重型運輸直升機,7架AH-1Z「超眼鏡蛇」/UH-1直升機Y型「毒液」和2架MH-60"鋪路鷹"中型直升機S型「海鷹」來提供空-海救援。具體的飛機配置可隨任務不同而改變。變化之一是它可以搭載20架F-35B和2架MH-60S以輕型航母的身份參與戰鬥。其他增強功能包括可重新配置的指令和複雜控制,艦載醫院,攜帶額外航空燃料的能力,以及眾多的航空支撐位。


原則上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可以攜帶32架固定翼垂直短距戰鬥機,同時起降7架大型直升機,實際上就是一艘沒有固定翼預警機的航母,只是與航母的任務不同而已。


以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所謂的兩棲攻擊艦其實就是一艘靈活配置的航母,這是毋庸置疑的,之所以不叫航母,主要是突出軍種特徵,稱呼上有別于海軍。


當然,兩棲攻擊艦在執行任務時一般也會有一到兩艘海軍的航母隨同執行任務,但是任務的性質是兩棲攻擊艦專門對陸攻擊,區別主要在不是海戰。


另外,5萬噸的兩棲攻擊艦可以在3萬噸以下兩棲攻擊艦不能作戰的高海況條件下作戰,大型航母和大型兩棲攻擊艦可以高度配合,受天候條件的影響更小,防禦方更難防禦。



中國已經解決了短垂戰鬥機的大推力矢量發動機

我們說回短距垂直戰鬥機,過去這個項目一直沒有啟動,主要是大推力的航空發動機還沒有解決,短距垂直戰鬥機都是單發,要求的推力更大,比如美國的F35B的F135發動機,推力19噸,比F22的F119發動機推力都大,是現在軍用大推力發電機推力最高的。


所以,這個消息側面告訴我們,國產的大推力發動機已經解決了,推力至少應該超過渦扇15,也可以是渦扇15改進而來的,這才是值得喝一杯的真正原因,這也側面證明了中國在大推力發動機上已經完全突破並掌握了相關技術,否則利用渦扇十太行這樣的發動機,還不能勝任單台推力更強大的短垂戰鬥機的需要。


這則新聞雖然只有短短兩句話,但還是能看出新聞背後暴露出來的秘密:


1、第一個關鍵詞是新聞稿明確的說明是「短垂項目」,也就是說中國要正式研製「短距起飛/垂直降落飛機」。它與其他四代機的最大不同是「短垂」。因此要在該機正式上馬之前攻克「短垂」所特殊要求的推進系統。-----填補該類作戰武器裝備空白而進行的探索項目。


下圖的題目是《小弟:老大的菊花就是給力》,作者以隱喻的漫畫手法,曝光了成飛2017年11月某日利用殲十戰鬥機試驗短垂髮動機的場景,圖中的鋸齒形發動機噴口向下,噴出的氣流吹起大面積的煙塵,「老大的菊花」指的就是已經裝載在殲20上的渦扇十五WS15大推力發動機的短垂矢量改型。據成飛機場外的網友證實,當天成飛鑼鼓喧天彩旗招展,這是繼殲20交付空軍這樣的大喜事後的首次,說明了試驗型號的重要性,這與本文開頭介紹的成發與航天簽署合作協議研發短垂髮動機的信息是可以對上號的。



圖 F22也曾經進行過地面系留試車活動,不過發動機的噴口是向後的,沒有激起大量煙塵。



2、第二個關鍵詞是「加工」,也就是說進展到生產具體部件的階段,說明已經攻克的關鍵的技術難關(預研已完成)。由此可以斷定,短垂髮動機是是空天院和成飛聯合研發的,交給成發生產、加工關鍵部件。


3、第三個關鍵詞是「推進系統」,那麼加工生產的可能不只是升力風扇的部件、風扇與主發動機動力連接的部件,還包括能偏轉90°的尾噴管。

4、第四個關鍵詞是「兩棲作戰」,那就不是為了「海島小機場」、「野戰機場」,而是要上兩棲攻擊艦,那麼這樣的兩棲攻擊艦必然是4.5萬噸到5萬噸級。


從「大炮不能上刺刀」談解放台灣和海外作戰需要


軍內有句精彩的老話流傳至今:大炮不能上刺刀,解決戰鬥還要靠咱們步兵!


兩棲攻擊艦代表的就是海軍中的步兵,所謂兩棲攻擊艦隸屬的就是海軍陸戰隊。在美國,兩棲攻擊艦隸屬美國四大軍種中的海軍陸戰隊。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簡單說,打垮一個國家可以單純的依靠空軍和海軍航母的狂轟濫炸,但是佔領一個國家就必須要靠步兵去佔領了。就拿眼前的例子為例,雖然美國有強大的海軍,但是消滅ISIS卻是俄羅斯和敘利亞的步兵。ISIS盤踞的城市和據點,靠狂轟濫炸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靠步兵逐街逐巷的拼殺和爭奪才會徹底消滅極端組織。


最近紅遍半邊天的電影《戰狼2》和《空天獵》不管前期情節怎麼鋪墊,最後解決問題還是在地面和陸路縱深,仍然需要一刀一槍的搏殺才能根本解決問題,這就是海軍陸戰隊存在的意義所在。


海軍陸戰隊往往還是精英部隊的代名詞,說明海軍陸戰隊個人所需的作戰技能和戰鬥力不遜於陸軍的特種部隊,而海軍陸戰隊掌握的「由海到陸」的作戰技能卻是一般的特種部隊所不具備的。特別是戰役級別的「由海到陸」的作戰,又是陸軍的特種部隊所不可能具備的,至少規模上,特種部隊完全組織不起如此龐大的作戰體系以及特殊的技戰術能力。


解放台灣和走向深藍以及由海到陸維護國家利益


台灣走向台獨的傾向越來越嚴重,解放台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的基本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核心目標,一個不完整不統一的國家就是一個殘缺的夢。所以,解放台灣的步伐將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長會越來越快,這一天終將到來,這是毋庸置疑的。


受過去綜合國力的影響,外媒始終懷疑我們解放台灣的能力,其中集中反映的就是中國缺乏兩棲作戰能力。


具體說,台灣符合登陸的地理環境已經被台獨勢力經營了半個多世紀,有數的可供兩棲登陸的灘涂和灘涂縱深已經建築起了層層堅固的永備工事,火力密度、部隊部署、作戰方案、作戰計劃都經過了反覆演練和不斷加強和補充,不可否認台灣是當今世界反登陸作戰經營和計劃厚度最大的地域之一,台灣兵都是草莓兵的說法是不可輕信的,我們萬不可輕敵。

前面說過,世界上適合搶灘登陸的灘涂不到海岸線的30%,不適合的倒有70%甚至80%,台灣也不例外。特別是台灣東岸,基本沒有一處適合搶灘登陸的灘涂和海岸,這就大大增加了大陸登陸的局限性和危險性以及可以預見的巨大代價。目前看,只有垂直登陸是解決戰鬥的最好辦法。


另外一方面,台灣苦心經營的反登陸作戰也有巨大的缺陷,台灣必須在反登陸作戰地域部署重兵而且固定編製,這必將影響台灣兵力的機動能力,特別是在戰役初期就可能面臨交通線的全面癱瘓,所以台灣組織了海上和空中機動的所謂「聯兵旅」,在戰時從海上和空中進行「逆登陸」作戰,通俗的說就是在我方登陸地域附近進行逆登陸,就近反擊我方登陸,這樣一算,台灣可用於反登陸的大部分兵力基本被約束在一線和海上,這就給我方垂直登陸創造了有利條件,因為垂直登陸不受搶灘登陸可選地域的限制,可以在任意一點實施垂直登陸,形成戰役的突然性,打它一個措手不及,這才是戰勝台獨勢力的利刃和法寶。


而這正是航母和兩棲攻擊艦的拿手好戲,我方的航母和兩棲攻擊艦特混艦隊可以從台灣東面任意一點發起和實施垂直登陸,迫使敵方疲於奔命,有效的稀釋敵方的兵力密度和防禦厚度,出奇制勝,造成敵方應對失措、顧此失彼、頭尾難顧,最終取得戰役的勝利。


有一種說法,解放台灣主要靠火箭軍,導彈一打剩下的就是收穫勝利了,這根本是外行的說法,戰爭的勝利還是要靠攻佔柏林國會大廈那樣的戰鬥才會獲得,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發展兩棲攻擊能力是中國海軍走向深藍和中國走向世界的必要條件,為了維護一帶一路的安全和中國的海外利益,我們必須具備強大的威懾能力,而威懾的深度取決於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大炮不能上刺刀」就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明說吧,就是航母和遠程轟炸機不能解決的問題,兩棲攻擊艦可以解決,這才是深度威懾的本質(自誇一下,這樣繞脖子的話說的挺到位的吧?)


新近流傳一種說法,中國海軍將來面臨的高烈度的海上戰爭基本由東風21D和東風26還有高超音速飛行器這樣的大殺器和殺手鐧超遠距離解決,而航母和兩棲攻擊艦的任務不再是大規模的海上決戰,而是由海到陸的深度介入型的戰爭,這就更加突出了兩棲作戰的重要性。筆者對這樣的說法深信不疑,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天基系統、大規模集成電路、更加高效的感測器等高新技術還會得到更加迅猛的發展,以往的靠海上大決戰一決勝負的海戰模式將來會成為過去,深度介入和深度干預式的由海到陸的戰爭將成為主流,中國將引領這場新軍事革命,這是一場真正的軍事革命,它必將徹底改變世界。


中國海軍走向遠洋,解決的不僅僅是由海到海,本質上仍然是由海到陸。海洋只是跳板和通道,陸地才是最終目標和目的。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要真正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走向星辰大海的深藍不是目的,綜合國力覆蓋全球才是目標!


若喜歡本文

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口談兵 的精彩文章:

印度的以色列造「蒼鷺」無人機侵犯中國領空被擊落 開啟阿三挑釁我邊境的新模式
意不意外? —— 毀約長釘 印度涮回以色列
中日較量東南亞 ——「人間正道是滄桑」(下)
中日較量東南亞 一帶一路爭奪第一站(上)
美國開始怒懟世界 中國開啟引領模式——領導權爭奪已經失去懸念

TAG:刀口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