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我在看《國家寶藏》,還是鑒寶版「演員的誕生」?

我在看《國家寶藏》,還是鑒寶版「演員的誕生」?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火爆到一度被央視緊急調整播出平台,《國家寶藏》就算被cctv1搶走,cctv3也應該欣慰了。誰能想到,2017年的最後一匹綜藝黑馬,竟是在這樣的平台、這樣的題材中跑出。

故事甚至還往更加狗血的方向發展。在宣布改檔後僅一天,12月8日晚,《國家寶藏》官微又宣布,下期節目還是在cctv3原檔期播出。

橫空出世的《國家寶藏》,儼然在央視上演了一出後宮搶孩子的大戲,

作為一個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集合了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九大博物館各出三件鎮館之寶,角逐最後的故宮《國家寶藏》特展。

而其最具綜藝感的地方,就在於國寶守護人「會演戲」。每一件藏品都配有小劇場講述其「前世今生」,老戲骨、小鮮肉同台飆戲,簡直就是鑒寶版「演員的誕生」。

也難怪觀眾齊齊驚艷,上一個世代的「鑒寶」節目什麼樣,你肯定對王剛老師還有印象。

「去偽存真」、「讓我們有請下一位藏寶人」、「鑒賞團請上台觀賞藏品並亮出你們的預估價」。這些對文物藏品販夫走卒式的商業化解讀,曾讓童年的硬糖君滿心憂傷:「為啥我祖上就沒留下個青花瓷尿壺?」

對於《國家寶藏》的出現,看慣了傳統鑒寶節目的硬糖君,簡直要三呼萬歲:終於有節目關心文物本身的審美情趣和流傳故事,而不是蠅營狗苟的商業價值了。

基於大家的喜愛,《國家寶藏》在一向嚴苛的豆瓣已成為9.5分的神作。但是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拋開令人心潮澎湃的家國情懷,硬糖君不昧與諸君理性地探討三大疑問:

《國家寶藏》留給一件藏品的尊重是否足夠?它在娛樂性和藝術性之前的取捨是否均衡?它又是另外一場中產階級趣味的勝利嗎?

天才少年真的會頂撞蔡京嗎?

丹青不負少年頭,天子江山盡風流。繼兩年前《清明上河圖》引發「故宮跑」後,北宋畫師王希孟18歲時完成的《千里江山圖》今秋再次引發參觀熱。觀眾至少排隊3小時,才有機會靠近這幅傳世名作。

李晨主演的《千里江山圖》故事中,力圖還原當年宋徽宗與蔡京以及天才少年王希孟三人之間的關係。

李晨飾宋徽宗的表演水平我們撇開不談,畢竟這不是演員的誕生,而是國寶的前生。但是這段本著為大眾科普的表演,卻出現了一些不應該的瑕疵。

該表演中,為了凸顯王希孟的書生意氣,安排了他頂撞權臣蔡京的情節。蔡京怒不可遏,沒奈何王希孟是天子門生,頗得宋徽宗厚愛,他只好咽下一口氣。在得知王希孟將用五彩作畫時,又以浮誇為由反對。但在看完《江山圖》後,又對王希孟讚賞有加,宋徽宗命其題跋並賜畫與蔡京。

這段故事從戲劇衝突來看,可以說比較精彩,但卻違背了一個重要史實:王希孟雖然天才,但卻沒有頂撞過蔡京。

恰恰相反,多位學者考證(包括今年餘輝先生在故宮博物院院刊上發表的研究)的結果認為,王希孟能夠得到宋徽宗賞識,恰恰是得益於蔡京的推薦。

大觀元年(1107),蔡京第三次入朝。約在是年,王希孟欲進畫學(也就是北宋皇家畫師培優班),最有可能的推薦人,正是促成辦畫學的蔡京。

政和二年,蔡京第四次入朝。王希孟極可能是通過蔡京的疏通,認識了徽宗。他在這一年數次將畫作呈交徽宗審閱,徽宗初評其畫「未甚工」,但覺得希孟聰慧可教,便親傳畫藝,尤其是青綠山水。

希孟日日進益,不愈半年,在1112年底至1113年初,按徽宗旨意趕工繪成了巨制《千里江山圖》卷。徽宗閱後甚感有成,在1113年閏四月一日轉贈蔡京。

張國立解說王希孟早亡,果真早亡的話,多半是因趕工所累。這幅畫的面積相當於六萬多平方厘米,以當代工筆畫家的經驗和作畫的照明條件,仍至少需要大半年時間,更何況當時的北宋。這對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來說,體力和精力都會透支過大。

對於王希孟來說,他是「成也蔡京,死也蔡京」。《國家寶藏》對三人關係的虛構過於戲劇,脫離了「靠譜科普」的初衷。誠然王希孟頂撞蔡京的設計很有趣,但是已經超越了節目組自稱的「基於史實合理虛構」的範圍。

此外,節目批註也出了紕漏。在李晨飾演的宋徽宗誇蔡京的字當朝第一,與米芾並稱的時候,批註出現了「蘇黃米蔡」的解釋:宋四家,蘇黃米蔡——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這就比較尷尬了,劇目中的人物是蔡京,宋徽宗誇的也是蔡京。那麼,批註中的蔡襄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宋四家有兩種說法,一種「蔡」是蔡京,另一種「蔡」是蔡襄,兩人都是北宋書法家。有說法認為,「蔡」指蔡襄,是因為蔡京的名聲太臭,導致徽宗亡國,歷史地位無法與前幾位相提並論。

台北故宮紀錄片「翰墨風雅北宋四家」專題中,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的副研究員金運昌也強調了這一背景。《國家寶藏》的批註,其實選哪一種說法都行。但批註出現的「蔡襄」與劇目出現的「蔡京」相左,會使觀眾不明就裡。

官方吐槽,最為致命

第二段表演,是由王凱飾演的乾隆,展現其守護的國寶「瓷母」各種釉彩大瓶。其中王羲之和黃公望,對乾隆「荼毒」自己作品的吐槽頗為詼諧,網紅乾隆也再度發揮個人優勢,這段內容在網上最為刷屏。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被乾隆書寫了七十多則題記,蓋了幾十枚收藏印章;而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也難逃厄運,被乾隆在後來認定的贗品上題跋五十多處,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同一人在同一畫中題跋最多的記錄。

乾隆的審美情趣,王羲之和黃公望get不到。所以他們一個說「老夫欣賞不來」,一個說「你要做這麼個瓶子,你家裡人知道嗎?」

這些跨越時空的對話,可以視作節目對於乾隆「農家樂」審美借他人之口吐槽。但在督陶官唐英與乾隆的對話中,也出現了唐英對皇帝的頂撞:「自聖祖仁皇帝起,御用瓷器都以素雅為主,現在一個瓶子17種花色,有點過了吧?」

在封建帝制時代,唐英的這一句頂撞可以說非常齣戲了。實際上,乾隆元年因督陶官年希堯被革職,唐英奉命出使淮安關的時候,他就身兼「淮安關務」和「督陶」無暇分身。

為此,唐英曾上書乾隆,希望辭去淮安關務,專心窯務。在乾隆三年唐英的奏摺中寫到:「奴才伏念榷理關務,唯的循謹之員,即可勝任,若燒造瓷器工作瑣屑,必熟諳泥土火候之性者,始能通變辦理.......」

唐英自稱奴才,並在奏摺中表達了強烈的專心做瓷器的願望,理由也真誠殷切。但是封建帝王,唯我獨尊,乾隆並未同意唐英的申請。所以在言必稱奴才的乾隆朝,唐英是絕無可能像我們現代人一樣,去吐槽乾隆的審美的。

此外,無論是《江山千里圖》還是多種釉彩大瓶,劇目都誇大了歷史名人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戲份。因畫《江山千里圖》而傳言累死的作者王希孟,在劇目中只出場匆匆數秒;而只知道下令讓官員和工匠瞎忙活的乾隆,被塑造成多種釉彩大瓶的最大功臣。幕後鞠躬盡瘁的唐英,淪為了配角和吐槽的工具。

講解員張甡還不無煽情的說到:「乾隆皇帝他就能驕傲地對所有人說,yesI can! I can do it and I did it !」

有啥can不can的呀,封建帝王一聲令下耗費多少物力、財力和工匠的心力。瓶子是難燒,但乾隆除了在紫禁城裡題跋名家字畫,他去窯場看過一次嗎?

司馬池跟大家談信仰

在看到第三個國寶「石鼓」之前,硬糖君還想把前面提到的紕漏,視作《國家寶藏》對文物演繹的「創新」。但是,創新的基礎應該是尊重基本歷史脈絡和人物行為邏輯。一旦脫離了這個基本準則,再精彩的演繹,都沒有任何意義。

石鼓這則劇目,出現了多處硬傷

首先,司馬池從未因為石鼓收集而獲罪;其次,司馬池去世時,兒子司馬光已經做官,不會是劇目中的黃口小兒;最後,不知道司馬池從何人嘴裡聽來「都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信仰」這句話的,是做著中國夢穿越回去的現代人嗎?

為了節目組的煽情效果,而硬在劇目中加塞脫離時代和行為邏輯的台詞,是否有本末倒置的嫌疑?誰給司馬池談「信仰」,肯定不是張信哲。誰讓具有科普作用的劇目變了味,恐怕也不是一心向善的節目組。

黑格爾曾說,「審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養」。硬糖君非常認可《國家寶藏》對文物以及中華文明的關懷與用心。但是瑜不掩瑕,劇目對文物故事的失真演繹,的確令節目的審美體驗下降不少。

此外,略顯聒噪的BGM也適得其反。有些時候,甚至聽不清講解員的聲音。一會兒《一代宗師》,一會兒《源氏物語千年紀》,再一會兒《劍三》,倒是能感覺到配樂老師是硬糖君的同齡人。其實,文物本身的故事和守護人的激情已足夠波瀾壯闊,過多的背景音樂只會畫蛇添足。

《國家寶藏》對於文物的講解,大多數時候也浮於表面。未能深入,也未有深入的現實可能,因為守護人的劇目已佔據不少時長。整體來看,各大博物館的參與度也不高,各館長圍坐一處對文物發表一人數語的評論,好似少林寺坐枯禪的神僧。高談闊論,奈何離地太遠,與觀眾產生了距離。

以九大博物館收藏文物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是一手五星好牌。但是金無足赤,《國家寶藏》把它打成了四星。作為一檔深入淺出的文博探索類節目,它已足夠優秀。但是若以國寶的真實魅力來高屋建瓴,它還有長足的進步空間。

國家寶藏總導演、製片人在播出當天寫了一封信,表達這個節目的發心是「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既如此,就讓我們告別鑒寶時代,迎接全民愛寶時代的到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硬糖 的精彩文章:

古裝大女主「後遺症」?古妝博主逆時尚殺出一片天
馬雲和趙薇「不熟」,傳達了幾個信號?
《虎嘯龍吟》回答了我的多年疑問:司馬懿靠什麼贏了諸葛亮
人設、流量、飯圈撕逼,你對寵物偶像還知之甚少
「匯聚V力量·構造V生態」微博動漫開啟MCN新模式

TAG:娛樂硬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