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太吉赫暢:「低谷」這兩年,我在想什麼?

黃太吉赫暢:「低谷」這兩年,我在想什麼?

沉寂已久的黃太吉,又回來了,而且,開放加盟了。

一時,餐飲圈嘩然。這個曾經的「互聯網餐飲鼻祖」、立志做「中國麥當勞」、開創了種種先河的品牌,自誕生之日起,就活在聚光燈和放大鏡下。這一次,也不例外。

「沉寂」這兩年,黃太吉在想什麼,幹什麼,捲土重來又有什麼打算?近日,黃太吉創始人赫暢接受了內參君的獨家專訪。

餐飲老闆內參邵大碗發自北京

初見赫暢,他坐在咖啡館的窗邊,面前擺著一本很厚的書,表情輕鬆。

他說最近在全國到處跑,看市場、發現新機會,做自己的事,也看別人做的事。他說餐飲是一個需要在新概念里找平衡的「慢行業」,要多思考、保持學習心態。

一年多前,2016年9月,黃太吉陷入輿論風波,被質疑經營陷入危機。當時赫暢發了一篇文章:《沒有低谷,哪有巔峰》。其中說,「請大家不要在終場哨還沒吹起的時候,就急於判定比分結果。」

而關於低谷和顛覆,關於過程和結果,顯然,這兩年,赫暢思考了許多。

01

「黃太吉最大的教訓,是和所有人博弈」

「黃太吉確實做錯了幾件事。眼光短,步子大,沒幫手,剛兩步就摔個鼻青臉腫。」直面過去,赫暢很坦誠。

有那麼一段時間,赫暢的點子可以用「瞬息萬變」來形容。他先是想做「中國的麥當勞」,不管產品能不能在市場上站住腳,先把它「搞大」。

他變了,他要多品牌發展,學鞋業霸主百麗,讓黃太吉基因遍地開花。沒多久,他又變了,布局外賣市場,上了重資產模式,前台後台、運營產品,屢屢失守。

復盤黃太吉過去幾年的發展,赫暢反思了幾個問題:

在能力跟不上速度時,盲目求快

「求快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是誰決定了你的快。」

是市場,還是內部?赫暢說,他們沒有掌握好中間的平衡度,僅憑團隊的計劃向前推進,而擴張是一定要在內外勢頭平衡的時候才能進行的。

「沒有計劃地小步快跑」,忽視長久發展

赫暢選了一條「精益創業」的路子,這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

他們把任務分三步:將產品用最簡潔的方式開發出來,通過最直接的方式獲得顧客反饋,通過反饋意見進行快速調整。簡單來說,有點像「沒有計劃地小步快跑」,這種創業形式恰與餐飲市場格格不入。

在外界看來,赫暢也許是個策劃高手。

靜下心來看,赫暢承認,那時的黃太吉對終局目標認識不清晰,把工作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任務,「有些急功近利了,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忽視了長久的發展。」

黃太吉犯下最大的錯,是把生意做成了博弈

「這是我們五年吃到的最大教訓,和所有人博弈。」赫暢說。

這其中,就包括在訂餐平台市場上的博弈。做訂餐平台涉及雙方成本結構,補貼、配送效率,牽一髮動全身。

赫暢認為,模式有問題,誰做結果都一樣。不管是共享廚房還是別的什麼模式,利益雙方成本的博弈,相當於多個未知數共同存在,很難求解。

如果不是「中央工廠+訂餐平台」的關閉,赫暢得以從各種媒體、演講中抽身,他可能不會有大段的時間去重新思考商業模式,思考開放加盟的路子,「兩年前我們覺得暗無天日,但如果讓我來選,我寧願挫折兩年。」

赫暢把這次挫折比作軍隊打仗:沒打過敗仗的軍隊很難一直生存下去。

要把餐飲的本質回歸到人,也就是組織模式

都說餐飲的本質是產品,而赫暢卻說:餐飲的本質是人、是組織模式。

「無論什麼產品都是由它的組織模式決定輸出的,要麼工業化的供應鏈,要麼廚師化的現場製作。而組織模式歸根到底就是人,看你能聯合多少人。

「過去我們說黃太吉要做中國的麥當勞,麥當勞是什麼?就是一種餐飲的組織模式,真正中國麥當勞的模式,不是數量,而是組織的網,產業聯合的網。」赫暢表示,他們的目標沒變,只是換了一個到達方法。

02

低谷期開放加盟,是「圈錢」嗎?

沉寂兩年,很多人都在等黃太吉「放大招」,沒想到,這次放出個「開放加盟」。

馬上有人質疑,這是在低谷期「圈錢」嗎?

赫暢說,不是,黃太吉只是在做一件更有意義的事,讓品牌更有生命力。「如果1萬個人能開你的品牌賺錢,那這個生意比自己開1萬家店賺錢要有意義的多。」

出於對餐飲市場和商業模式的考慮,開放加盟後的黃太吉,從生產商轉向服務商,提供更多定製化的東西,「我不是在加盟商兜里拿錢,而是向市場要錢。」

至於加盟的模式是否成立,組織力能否跟上,加盟模式到底會不會引發更大的危機,赫暢表示,「這是一個需要時間去驗證的東西」,過去認為加盟傷品牌,現在重新看,加盟也許未必是一件壞事。

可是,為什麼不在風口的時候放加盟,而在黃太吉勢能下降的時候才開始做加盟?

面對內參君拋出的這個問題,赫暢說:沒有回頭路,歷史不能「假如」,「過去我們覺得會有更好的機會,現在看來眼下就是最好的機會」。

過去,赫暢認為品牌在一線城市更能獲得認可,於是他便在一線城市造勢、發展子品牌;而現在,他認為一線城市已經沒有很多機會了,二三線城市消費升級潛力巨大,更值得發展布局。

所以這次,重回大眾視線中的黃太吉開始轉戰二三線、甚至三四線城市。

外界以「轉型」定義黃太吉這些年的一系列動作,赫暢卻說:「說黃太吉轉型,我們是不承認的,我們覺得這就是『升級』,組織形式的升級,經營模式的升級。

就比如,在門店的經營上,黃太吉「升級」了3點:

首先,強化「餅」的概念。把產品強化在「餅」里,讓餅能配各種各樣的菜料。比如,廈門店的產品里會加入小海鮮,重慶加辣,南通口味偏淡。「主線產品不變,地域性會變。」

其次,把後廚製作移到前廳,多一道手工服務的工序。在顧客心中,吃煎餅果子的樂趣在於參與「一個煎餅的誕生」,這次升級門店把後廚製作移到了前廳,像賽百味的陳列樣式,顧客選擇添加配料,參與制作。

同時,門店將下架所有米飯類產品,集中兵力發展餅。赫暢認為,捨棄米飯有得有失,削減不一定是下策,但增加品類一定不是上策。

03

結語|

訪談中,赫暢坦承,過去的自己是「心急了」,忽視了客觀規律,一下做了太多事

他發現,歷史是連續的,真正能做大的反而不是跳躍性的創新,而是微創新,每次都好一點,持續下去,波浪一般的力量,步子太大,創新跳躍,是很難成功的。

他說,掌握規律遠比能力建設重要,現在你就算做出最牛逼的BP機,又如何呢?對創業公司而言,最大的挑戰就是對瞬息萬變的現象里抓住規律的變化趨勢。

「曾經外界唱衰、質疑聲此起彼伏,但不能別人說你衰,你就真衰了。越挫越勇是創業者的基本素質,如果連挫折都受不了,那就離成功越來越遠了。」赫暢說,被人關注是好事,你能獲得更多反饋,哪怕是罵你的,也能促進你的思考,促進你獲取真實的市場反應。

從「直營一線城市」到「加盟三四線城市」,在內參君看來,黃太吉的種種調整,像是對現實的某種「領悟」,也是低谷期後的「發力」。

在《黃太吉到底做錯了什麼?》一文中,內參君曾說,無論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還是第一個吃蜘蛛的人,都是勇士。而創業本身,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

試錯之後,黃太吉能否東山再起,我們拭目以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界雜誌 的精彩文章:

日本又一巨頭攤上大事了!

TAG:商界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