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郭子儀為何功高蓋主主不疑?而且能夠壽終正寢

郭子儀為何功高蓋主主不疑?而且能夠壽終正寢

武則天在執政時期提出「忘戰必危」,興起尚武精神,武舉應運而生。郭子儀就是在那時候通過武藝和軍事理論的選拔走向了公眾的視野。

唐代名將郭子儀一生可謂傳奇「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與洛陽; 擊敗吐蕃和党項的外族入侵」。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肅宗皇帝讚揚郭子儀,國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稱郭子儀為「尚父」 郭子儀被賜封為太尉中書令、汾陽郡王。「七子八婿」皆為朝廷顯官,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忠勇愛國,寬厚待人,因此在朝野內外威望極高。政治思路清晰,實屬功高蓋主而又得以善終的代表人物。

安史之亂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如果沒有這場戰亂,郭子儀這個英雄不會這麼快出現。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蓄謀已久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了,「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十五萬叛軍如潮水般南下,很快攻佔了東都洛陽,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承平日久的朝廷陷入了一片驚恐之中。郭子儀臨危受命,成為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使,與訓練有素的叛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較量,陸續收復了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又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合兵,收復常山郡的九個縣城,嚴重威脅了安史叛軍的歸路,因為河北各郡是洛陽和安祿山老巢范陽的必經之地,安祿山不敢怠慢,讓史思明帶上幾萬人馬攻打郭子儀和李光弼。郭子儀、李光弼的部隊退往常山(今河北真定),史思明的部隊如影隨形,郭子儀兵出奇招,派出五百騎兵,引得敵軍追了三天三夜,正當敵軍精疲力竭之際,唐軍趁勢進攻,史思明大敗,趕緊向安祿山乞求援軍,史思明的兵力很快增到五萬人。此時,郭子儀和李光弼的部隊共有十萬人,但郭子儀並不急於交戰,「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夕襲其幕」,讓五萬叛軍疲於奔命卻欲戰不能,士氣十分低落。郭子儀眼看時機成熟,在嘉山(今河北定西)以十萬對五萬,斬首四萬級,生擒五千人,史思明披頭散髮、光著腳板逃到了博陵(今河北定州)。

安史之亂剛剛平定,吐蕃軍隊又趁著唐朝內亂進入關中佔據了奉天、武功等地。代宗皇帝命郭子儀出鎮咸陽,吐蕃軍很快度過渭水打到長安城下,郭子儀從咸陽趕來時,代宗皇帝已經倉皇出逃了。郭子儀見不到代宗皇帝,又沒有兵馬只得南下七召集逃散的唐軍,然後他採取虛張聲勢、聲東擊西之計,打了吐蕃軍隊一個措手不及,順利收復了長安。代宗皇帝對郭子儀感慨萬分,賜給他「丹書鐵券」 並將他的畫像掛在凌煙閣上享受唐朝功臣的最高殊榮。

公元765年,僕固懷恩再次勾結吐蕃、回紇、和吐谷渾10萬軍隊進犯長安。包圍了郭子儀鎮守的涇陽,當時郭子儀手下只有2萬人馬,他深知這種情況下,只能智取、不能力敵。當時僕固懷恩已經在行軍途中暴病而死,敵軍隊伍開始內訌,彼此爭權奪利,郭子儀決定利用這種情況,勸說回紇王退軍。為此他決定單槍匹馬去見回紇王,經過交涉回紇軍決定退兵。吐蕃王聽到這個消息也連夜領兵逃走。郭子儀僅憑一己之力不費一兵一卒就退去了回紇、吐蕃的10萬大軍。

郭子儀作為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之一,最獨特最值得後人效仿之處,不是他的兵法和戰績,而是他為人處事的方式。不戰而屈人之兵,正是他的高妙處。

《太平廣記》中評價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終始人倫之盛無缺焉。」翻翻歷史書,我們就會知道,一個人要想權傾天下而滿朝不忌恨,功蓋群臣而君主不猜疑,有多麼大的難度!數千年歷史也只郭子儀完滿地做到了這一點。

縱觀郭子儀的一生歷經在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為將,前後共六十餘年,其中有二十餘年系天下安危於一身,為維護唐朝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智退吐蕃回紇的戰鬥中有勇有謀、立下赫赫戰功。他居功不傲,寬厚待人,是由武舉起家逐步成長起來的聞名遐邇的軍事將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推背圖」終極解密 吾道雲新解(五)
一群人將傻子匡扶上位當皇帝,傻子上任之後,立馬滅了這群人
歷史上著名的五位太監,最後一位太后為他生子,還差點當上皇帝!
他在中亞打了勝仗,什麼時候死沒有人知道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