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榮祿的一生是效忠清王朝的,還是效忠於慈禧的?

榮祿的一生是效忠清王朝的,還是效忠於慈禧的?

榮祿作為清末最受慈禧寵信的大臣,參與了清末許多重大事件的決策。至今,人們還只是對榮祿在戊戌變法中扼殺維新運動的經歷了解甚深,而對榮祿其人的全貌,他的經歷,他在晚清歷次重大事件中的作用,尚缺乏全面認識。

榮祿,字仲華,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生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卒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榮祿歷經咸、同、光三朝,他的發跡主要是在光緒朝。 榮祿的一生是效忠清王朝的,還是效忠於慈禧的?

榮祿出生在一個被清廷「忠義」之家。祖父塔斯哈,道光初年官至喀什噶爾幫辦大臣,在道光十年(1830年)九月的新疆回疆動亂中被難於陣。動亂平定後,清廷授塔斯哈都統銜,並予騎都尉世職。榮祿伯父長瑞襲世職,授三等待衛,榮祿梵長壽以蔭藍翎侍衛。長瑞、長壽幾經升遷,至咸豐初年,長瑞官至天津直隸鎮總兵,長壽宮至甘肅涼州鎮總兵。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農民革命勃然興起於廣西,清廷立即遣將赴廣西鎮壓。長瑞、長壽同時被調從征,同領湖南兵,馳赴廣西象州、永安一帶鎮壓轉戰中的太平軍。在龍寮嶺之戰中,長瑞、長壽雙雙戰敗身亡。長瑞、長壽為效忠於清王朝而死,清廷為激勵更多的文臣武將效命疆場,對長瑞、長壽大加優恤。二人並贈提督銜,予騎都尉、雲騎尉世職。長瑞謚武壯,長壽謚勘勇,並於永安建祠祭祀,祠曰「雙忠」。

塔斯哈、長瑞、長壽已長眠地下,然而,他們的「忠義」業績卻為他們的後代榮祿敲開了躋身權貴行列的大門。榮祿在咸豐二年(1852年) 「由蔭生以主事用」,踏上仕途,服官工部,不久由工部主事晉陞戶部銀庫員外郎。在戶部銀庫任上,榮祿差點被當時的戶部尚書肅順殺了頭。榮祿設法躲過了殺身之禍,以捐輸軍餉的名義花錢買了一個直隸候補道的頭銜,閉門閑居以避禍。直至咸豐十一年(1861年)肅順在慈禧發動的宮廷政變中被誅,清中央政權統治格局發生重大改變時,才使榮祿的仕途前景由陰轉睛。榮祿及時地攀上同治朝日漸走紅的親貴醇親王奕譞。榮祿的一生是效忠清王朝的,還是效忠於慈禧的?

同治初年,奕譞受命創設使用火器的皇家軍隊神機營,榮祿以其先世所遺陣圖獻之,奕譞大為讚賞,立即把他派到神機營當差,賞五品京堂,充翼長,兼專操大臣。同治七年(1868年),捻軍大敗清軍的圍追堵截,縱橫馳騁於直隸、山東、河南數省。為防堵捻軍,榮祿受命隨同恭親王奕訢襄辦巡防事,授右翼鎮總兵。捻軍起義被鎮壓後,清廷論功行賞,賞榮祿頭品頂戴。榮祿還因得到大學士文祥的推薦,於同治十年(1871年)獲補工部右侍郎;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被調補戶部右侍郎兼管三庫事務,第二年八月,榮祿被授總管內務府大臣。在當時的清廷諸臣中,總管內務府大臣,其權位與御前大臣、軍機大臣三鼎峙,在預聞機密、參預決策中,甚至超過御前大臣和軍機大臣。時人謂,御前大臣班列是前,但尊而不要,軍機則權而要,內務府則親而要。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19歲的年輕皇帝同治病逝,死時無子。榮祿在同冶死後清統治集團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中,為慈禧的再度垂簾聽政大效其力。這樣,榮祿在光緒朝獲得更快的升遷。

光緒四年(1878年),榮祿被派充紫禁城值年大臣,不久,遷都察院左都御史,旋擢工部尚書。正當榮祿於光緒朝飛黃騰達之際,厄運再度降臨。據《清史稿?榮祿傳》記載,榮祿這次遭厄運,是因「慈禧皇太后嘗欲自選宮監,榮祿奏非祖制,忤旨」。光緒四年八月,榮祿被解工部尚書任,還被開去總管內務府大臣的差使。光緒六年(1880年),榮祿「又以被劾納賄」,被降二級調用,由提督降為副將,後三載閉門,賦閑家中。直至光緒十年(1884年),榮祿以購買槍支為名,再次向朝廷報效了一筆錢,才蒙加恩開復處分。清廷陸續任命他為都統、領侍衛內大臣、專操大臣等職務。或許是因慈禧對榮祿仍心懷芥蒂,或許是政敵的裁抑,雖歷經數年,榮祿始終沒能恢復以前的級別和地位。

不僅如此,光緒十七年(1891年),榮祿還被遣離了清廷權力中心的北京,被遠遠打發到了西安,出任西安將軍。榮祿自然不會甘心,他時刻夢想捲土重來。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舉行大肆鋪陳的60歲誕辰慶典。榮祿準備了一份十分豐厚的禮物,借為慈禧祝壽的機會,再次入京。這年,日本發動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爭,榮祿疏陳急固根本之策,他所提出的鞏固畿輔的幾項措施,被清廷一一付諸實施。榮祿也被留在了京師,先是令其會同商辦軍務,不久又命在總理各國事務大臣上行走。榮祿的一生是效忠清王朝的,還是效忠於慈禧的?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榮祿獲遷兵部尚書。至此,榮祿總算如願以償,既恢復了原來的地位,又回到了清廷權力中心,也回到了慈禧的身邊。光緒年間,近二十年的官場升沉的經歷,磨去了榮祿的鋒芒、稜角,也使他懂得了一個再淺顯不過的道理:在光緒朝,要想保住已得的權位並獲得更高的權位,那就必須緊緊地依靠慈禧。為了獲得慈禧的眷顧,他在慈禧寵監李蓮英跟前花了大量的銀子,終於漸漸地改變了慈禧對他的印象,榮祿逐漸成為慈禧的親信大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春夏之交,當維新變法運動在全國迅速開展時,榮祿在帝、後兩黨的激烈鬥爭中,毫不猶豫地站在慈禧一邊,肆無忌憚地反對康梁的維新變法,並充當起慈禧扼殺維新運動的兇惡打手。慈禧賦予他更重要的使命,任其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目的在於使榮祿統馭直隸境內的北洋三軍,並以北洋陸軍來鎮制京師。與此同時,慈禧又授榮祿文淵閣大學士銜。這樣,榮祿便「身兼將相,權傾舉朝」,成為慈禧身邊決策性人物。其後,榮祿直接參預了戊戌政變,為慈禧再次以訓政名義重新控制政權效盡犬馬之勞。政變後,榮祿更是身價百倍,慈禧對他信仗之深、眷顧之隆,一時無比。

在政變後慈禧策劃的廢除光緒皇帝的陰謀中,榮祿又為其出謀劃策。最後,慈禧採納了榮祿的建議,立端郡王載漪之子賻儀?為大阿哥,以逐步取代光緒,解除了慈禧後顧之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榮祿被授內大臣,並賜以紫禁城內西苑門內乘坐二人肩輿的特殊待遇。榮祿在庚子年的義和團運動中,儘管他不贊成慈禧及後黨官僚對外主戰,對內主和的政策,但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利地位,左右逢源,依違於帝、後兩黨之間。他又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對後党進攻使館的命令採取陽奉陰違的態度,對使館進行了明攻暗保,從而為慈禧向侵略者的乞和留下了餘地。當慈禧在侵略聯軍兵臨北京城下倉皇出逃時,榮祿作為留京辦事大臣留下來。他授計負責議和的奕劻和李鴻章:只要不追究慈禧的責任,不比慈禧歸政,一切條件都可答應。在他完成了這個任務後,立即奔赴西安行在,繼續效忠於惶惶不可終日的慈禧之前。慈禧如獲至寶,立即令其管理戶部事務,賞穿黃馬褂,賞戴雙眼花翎。慈禧還特地頒下一道懿旨,稱讚榮祿「保護使館,力主剿『匪』,復能隨時贊襄。匡扶大局。」光緒二十七年年末,榮祿隨慈禧返回北京,被授文華殿大學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榮祿病逝,慈禧以各項殊榮,恩典加諸其身,恩賜陀羅經被,命恭王帶領侍衛十人前往致祭,謚以「文忠」,追贈太傅,入祀賢良祠;又破例將未立戰功又非皇室宗支的榮祿之子賞以優等世襲之職。當光緒去世時,慈禧將榮祿的外孫溥儀指為皇位繼承人,「以為榮祿一生忠誠之報」。 榮祿的一生是效忠清王朝的,還是效忠於慈禧的?

首先,榮祿在日本入侵時,是主張以戰為根本的。光緒二十年(1894年),日軍在朝鮮摧毀了清軍後,兵分兩路發起了對中國遼東半島的進攻。清軍軍無鬥志,在日軍凌厲攻勢面前潰不成軍,遼東重鎮相繼失陷。清軍的節節敗退和屢戰失利,使清廷龍興之地的遼寧頻頻告急,京師為之震動。這時,慈禧、奕忻卻不思採取積極的應敵之策,一味乞求予列強的調停,急切地企求停戰議和。榮祿卻以「急固根本之策」疏陳清廷,提出;「馭夷不外和戰二策,然必先以戰為根本,而後能以和蕆事。」外敵「未有不受懲創而能成和者也」。顯而易見,榮祿的這些言論,和慈禧、奕忻的言行是大相徑庭的。榮祿還提出募重兵,用宿將等具體措施來對抗日軍。

其次,榮祿在甲午戰後中國愈益貧弱、民族危機日甚的嚴重關頭是主張練兵自強、雪恥復仇的。在光緒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的甲午戰爭中,中國遭到慘敗。戰後,中國被迫割地賠款,簽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日戰爭的結局,給世界資本主義列強以強烈刺激,列強加快了侵略中國的步伐,戰後迅速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人民發出了強烈的救亡圖存的呼聲。然而,在清統治集團中,還有那麼一些人仍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醉生夢死,不思振作。榮祿對於當時中國所面臨的險惡局面是有著清醒認識的。他在給清廷的上疏中指出:「國家自舊歲失馭東洋,示弱天下,環瀛列國,窺我虛實,不循約章,不守公法,乘間抵隙,肆意要求,拒之不能,爭之不聽。本年德人藉口山東教案,徑據膠灣,所索各條,多已委曲遷就,仍不肯出膠澳,為天下萬國之所未有。現在各處教堂林立,設有『匪徒』剽掠,彼將悉援德人之例索地以償,即幸而無事相安,或執利益均沾,以一島一埠為請,何以處之?時事艱難,於斯已極。」

第三,榮祿在甲午戰後是主張對封建統治的陳法作一些改革的,在清末的兵制改革中,所起作用尤大。《馬關條約》簽訂後,全國各階層人民採取各種途徑進行著救亡圖存的活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以「公車上書」為起點,將維新改革的政治運動不斷推向高潮。隨著維新改革運動的深入發展,在清統治集團內部,圍繞變法與否的問題,形成不同陣營。以翁同和為首的帝黨官僚,與康梁維新派接觸較多,出於救亡圖存和為光緒及帝黨爭取實際統治權的雙重目的,傾向於康梁變法。以徐桐為首的頑固派官僚,抱定「祖宗成法不可改」,「夷法不足效」7的宗旨,頑固地反對任何一點微小的改革。而以奕忻為代表的一派洋務派官員,他們和頑固派的態度既有區別又有共同點。這一派人物他們並不一概反對變法。他們口頭上也談變法,同時也身體力行實行變法。為了推行變法,洋務派官員有時候難免和頑固派發生衝突。榮祿在戰後出於復仇雪恥的強烈願望,主張對舊法實行變革,其中尤為注重對養兵、練兵之法的改革。榮祿的一生是效忠清王朝的,還是效忠於慈禧的?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榮祿首請變通武科舉。他在給朝廷的上疏中,力陳在「火器盛行,弓矢已失其利」的情況下,仍沿用武科舉來選拔軍事人才的弊端。他建議清政府,將全國參加武科舉考試的三四十萬年富力強、里籍可考的應試武童,於各省延聘精通洋操之教習數十人,就地教練,一年之後,即可成精兵。同時,於應試武童中挑選材武聰穎者,進入武備學堂學習,「習格致、輿地諸學,分炮隊、槍隊、馬隊,工程隊諸科」。學習三年,由督撫進行考試,列優等者,作為武舉人。再將這些武舉人,咨送京師大學堂,限以三年,由欽派王大臣考試,列優等者為武進士,再經過廷試「驗其技藝,詢以方略」,即「以侍衛、守備分用」,「各路軍營自哨長以上,均用此項武舉人、武進士充補,以備干城之選。」榮祿認為,「似此參酌中外兵制,造就將才,於國實有裨益。」8榮祿的這個建議很受光緒重視,「詔下所司議」,雖「未及行」,但在其後的百日維新期間,武科舉終被廢除,各省武備學堂相繼設立,這和榮祿的上疏不能說沒有關係。

在軍隊的訓練方式上,榮祿主張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他在百日維新期間給朝廷的摺奏中,曾明確地指出:「非練成勁旅,無以拯救艱危,非改習洋操,難以破除積習。」主張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訓練軍隊的方法來訓練各省綠營、勇營。並提出具體的訓練辦法;「擬令各項營勇更換舊章,參用新式,……一年約可練洋操二十餘萬人。」至於各縣所需教練,榮祿提出了解決的辦法:「現在天津新建陸軍、江南自強軍,均系德人教練,如北省勇隊改練洋操,可由新建陸軍酌撥營哨之學成者分往教練,南省由自強軍酌拔營哨教練,營規口號,如出一轍,似較易為功。」

榮祿注重軍事制度的變革,但也不局限於此。他在戊戌變法期間的改革還涉及到其它方面。他在光緒二十四年四月間在保定省城創設畿輔學堂,由外府州縣考選年少聰穎、曾經入學者40人,入堂肄業,作為正額,另選備取二三十名,俟有額缺,俟次請補。學堂所設課程,正課除經史外,兼習西國語言、文字、圖算、格致等項。榮祿還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間在天津創設頭等學堂、二等學堂各一所。百日維新期間,榮祿遵旨將保定蓮池書院改為省會高等學堂,將新設的畿輔學堂,改為保陽郡城中等學堂。這些改設的學堂,採取中西並重,每所學堂都學西文。榮祿以為,通過學習西文來考求學術,「取徑較迂」,是很費事迂緩的,而延聘洋師,需費尤巨,研究西學,「應以繙譯西書為本原」,榮祿於是決定在天津高等學堂內設立編譯書局,與京師大學堂編譯局相輔而行。

百日維新期間,榮祿還遵旨於天津籌辦設立農工商分局。天津農工商分局定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十六日開辦,所籌辦法為:

一、農田必藉資水利」,「宜考究東西各國浚河築閘成法,擇要試行,以為農務根本」;

二、工業以製造工物,抵制洋貨為要義」;

三、商務以資本充足,轉運宜事事得佔先機,為制勝之道,擬飭局員邀集各業巨商,並本地紳富設一總商會,隨時聚議,考核貨物盈虛,中外市情。
榮祿的一生是效忠清王朝的,還是效忠於慈禧的?

從榮祿在戊戌變法時期的言行,我們可以看出,榮祿是主張變法的,但榮祿以及奕忻等人的變法,乃是清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就不斷推行的洋務新法,其變法的內容僅限於學習西方先進的練兵、制械、通商、開礦諸項。他們對於康梁維新派實行的包括學習西方法度政令、改變官制、實行君主立憲等內容的維新變法是深惡痛絕、堅決反對的。榮祿對自己在戊戌變法中的政治立場是表述得很清楚的。榮祿在慈禧召集一些大臣討論新舊法的利弊時曾說:「富強之道,不過開礦、通商、練兵、制械,其它大經大法,自有祖宗遺制,豈容輕改?」榮祿及翁同和、李鴻章等人在總理衙門與康有為對話時,榮祿也曾明確聲言「祖宗之法不能變」。榮祿這樣的政治立場,就決定了他在光緒頒布《明定國是》詔後,在帝、後黨的激烈鬥爭中,必然要拋棄前嫌和頑固派攜手合作,共同維護已經病入膏肓的封建專制制度,共同不遺餘力地反對康梁和帝黨推行的維新改革;也使榮祿必然要堅定不移地站在慈禧一邊,為其出謀劃策,助其扼殺維新變法運動。即便如此,榮祿在戊戌變法期間所言所行,和頑固派是有些區別的。

第四,榮祿在義和團運動期間是反對慈禧、載漪等人圍攻使館的盲目、愚蠢的行動的。1900年發軔于山東的義和團反帝運動迅速發展到整個中國北部地區。這一年的五、六月間,大批義和團民進入北京城。義和團的鬥爭,使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受到嚴重威脅,列強組織侵略聯軍,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面對義和團的迅猛發展和八國聯軍的入侵,清統治集團內部因對外政策的分歧分裂為兩大派。總理衙門大臣許景澄、兵部尚書徐用儀等一批朝廷樞臣和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一批封疆大吏,對內主剿,對外主和,他們認為只要鎮壓了義和團,才能取得列強的諒解,避免列強的干涉。而端郡王載漪,軍機大臣,吏部尚書剛毅,大學士徐桐等另一批朝廷樞臣,則對內主撫,對外主戰。

在這兩派的激烈鬥爭中,光緒自始至終站在主剿主和派的一邊,而慈禧由傾向於主撫主戰派發展到完全支持主撫主戰派。榮祿在兩派鬥爭中,就其真實的政治立場來說他屬於主剿主和派。榮祿作為最得慈禧寵信的大臣,他的主剿主和立場曾給主戰派帶來很大希望,他們奔走其門下,希望以他為內援,說服慈禧放棄主戰立場,同時藉助所統率的武衛五軍的實力來剿滅義和團。但榮祿的言行令他們大失所望。他在慈禧為決定和戰方針召開的四次御前會議上,並沒有如主剿主和派希望的那樣,公開明確表明自己的立場,而始終講話不多。這是因為他既不敢得罪於權勢日增的朝廷新貴載漪等人,更不敢貿然得罪於自己生命所系榮辱攸關的慈禧。他依違於兩者之間,盡量跟著慈禧的指揮棒轉。榮祿的一生是效忠清王朝的,還是效忠於慈禧的?

在這期間,只是在一個問題上,榮祿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那就是對慈禧、載漪等人作出的圍攻使館的決定採取了明確的反對立場。在慈禧召開的第三次御前會議上,載漪等人置國際慣例於不顧,首先「請攻使館」,榮祿與主和派的袁昶、許景澄等一道,以「攻殺使臣,中外皆無成案」為由,反對攻使館。慈禧在第四次御前會議上,終於決定宣戰。在決定宣戰的第二天,慈禧獨自召集樞臣會議,榮祿還想作最後努力,竭力勸請慈禧勿攻使館以免使各國「連合一氣,致死報仇」,並用「以一國而敵各國」、「不獨勝負攸關,實存亡攸關」的嚴重後果來說服慈禧。然而,慈禧不但沒能聽進榮祿的勸告,反而「力言其非」。榮祿為此受到慈禧的嚴厲申斥。慈禧還強令榮祿擔任了圍攻使館的總指揮。榮祿不敢違抗慈禧的命令,但背地裡卻反其道而行之,對使館實行明攻暗保,致使使館被圍攻56天而未能攻下。義和團運動期間對使館的圍攻,是慈禧和載漪一手策劃的政治陰謀,圍攻使館事件不僅違反國際慣例,同時也將義和團和部分愛國清軍官兵的反帝鬥爭引入歧途,還給八國聯軍擴大侵華以口實。榮祿對圍攻使館所持的反對立場,固然出於維護封建統治的目的,但和頑固派的盲目愚蠢行為相比較,不失為明智之舉。

榮祿的一生是效忠清王朝的一生,更明確一點說是效忠於慈禧的一生。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三日談 的精彩文章:

胡燏棻是清末練兵第一人,可袁世凱為什麼對其不服氣呢?
旅順大屠殺後,為什麼說李鴻章的血是有史以來最值錢的?
馬關條約後,「好死不如賴活著」李鴻章為何一直這樣勉勵自己?
李鴻章大罵袁世凱,是真生氣還是對袁世凱的關愛?

TAG:歷史三日談 |

您可能感興趣

奕訢死後謚號「恭忠親王」,他的一生到底向誰效忠?
他一生忠君愛國,效忠朝廷,卻因此而被誅十族,原因何在?
神一樣的忠僕槿汐姑姑為何一開始就對甄嬛效忠呢?
這些人一心盡忠,最後被自己效忠的皇帝賜死。
此人本是慈禧身邊大太監,為何甘願背叛慈禧,效忠光緒,只因一字
此人本是慈禧身邊的人,背叛慈禧效忠光緒,只因一個字!
袁世凱效忠清廷一輩子,為何最後逼迫清帝退位沒有一絲憐憫之心?
敘利亞的戰爭伉儷,既為國效忠,又喜獲良緣
單雄信為何寧死也不效忠李唐?竟有這樣的糾葛
花木蘭效忠的皇帝在統一北方後幹了哪些不光彩的事?
他是大唐重臣,效忠於兩個朝代,若沒有他,唐朝不再姓李
梁山結局最好的好漢:兄弟們效忠皇帝,而他騙過宋江,當了皇帝
他是明朝海盜,卻成清朝王爺,後自焚效忠被挫骨揚灰
徐茂公、羅藝、杜伏威何以效忠唐朝,因為李淵給了他們一樣東西
此人是李建成的親信,玄武門之變後效忠李世民,還娶了李世民妹妹
他們居然都效忠巫妖王了?爐石原畫欣賞
讓別人切腹效忠,自己貪生做兒皇帝,裕仁熬成日本最長壽天皇
諸葛亮為什麼不願意效忠勢力最大、成功幾率最高的曹操呢?
一生效忠蔣介石的心腹,情報界天才,為何死在自己人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