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常講富不過三代,為什麼會這樣?

古人常講富不過三代,為什麼會這樣?

古人常講富不過三代,為什麼會這樣?

文:向尚瞰 讀史開眼界 特約作家

2016年4月25日星期一

趕垛,這是東北人稱馬幫運送貨物。垛爺,是對馬幫頭兒的稱呼。《闖關東》里,有個張垛爺,是劇中一個戲不多的小人物,但他給我留下的印象卻非常深刻。

朱開山請他帶三兒子傳傑進山運貨,傳傑從小學生意,比較摳門,花錢不那麼大方,在途中,這個張垛爺沒少給傳傑製造點麻煩,但他人本質上是善良的,當傳傑掉進獵人的陷坑,生命發生危險時,他又熱心相救。他富有趕垛的經驗,對馬幫所走路徑稔熟,道上規矩稔熟,對氣候變化也非常有經驗,要趕垛,少不了這個高手,所以,朱開山要兒子傳傑好好跟他學,又因對兒子有救命之恩,還讓傳傑認了他做乾爹。

可這個張垛爺一生也是個很不幸的悲劇人物,他兩歲沒了娘,父親是個扛大活的,累得吐血而死,自己一生,在別人那裡連個大名都沒有,就知他叫垛爺,外號張咕嘟。臨死頭一天,他叫傳傑來家裡吃飯,才告訴傳傑,他大名叫得本,意思是來到這個世上,能糊上個口,活下個命,保住身體就得本了。正因為如此,為了活命,他也坑過,騙過,使過奸,耍過滑,但賺了就花,花光了又去賺,一輩子就是這麼過來的。對傳傑說完了自己的身世和自己一生的活法,交代傳傑第二天早上再來看他。第二天就穿上自己買的壽衣孤零零悽慘慘地走了。

這就是孤獨老人的一生,看了催人淚下。張垛爺的一生,是舊社會不少勞苦大眾的生動寫照,但是比照同為勞苦出身的朱開山,我想起了八個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張垛爺的不幸,固然同舊社會的制度有關,但不可否認,同他「得本」這個人生觀也有很大關係,因為出身貧苦,胸無大志,能糊上口,活下命就夠了,所以有口飯吃就滿足了,賺了錢,也不知積累,省下點留作發展之資,非得花光了再去賺。他這人也不是沒有本事,趕垛就是一把好手。可一輩子為什麼混得那麼窩囊呢?恐怕同他「得本」就夠了的活法有很大關係。

如今是新社會,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更不應有「得本」就夠了的思想,每個人都應該胸中有理想,腳下走正路,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要使自己活得更好,還要對社會有更多的貢獻,希望不要再有什麼張得本,李得本,王得本出現……。

古人常講富不過三代,為什麼會這樣?

2016年4月26日星期二

這是幾天前從網上的一個寓言:狗與狐狸好上了,可是碰上了死神。死神對它們說,你們兩個必須死一個,猜拳去吧,贏者活,輸家死。

狗與狐狸經商定,石頭,剪刀,布,我們都出石頭,不分輸贏,誰也不死。可背地裡,狗很善良,它想的是寧願自己死,也要讓狐狸活。而狐狸想的卻是,自己不能死,既然必死一個,對不住了,狗兄弟。

因為共同商定的是石頭,狗決定自己死,出的是剪刀;狐狸想自己活,出的是布。結局是,善良的狗活下來了,而自私的狐狸死去了。

這雖是個寓言,卻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優劣。心存善良的人,純真憨厚,寬容大度,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越到關鍵時刻,善良越能發出美麗的人性之光,就像這則寓言中的狗,願為自己喜愛的對方作出犧牲。而自私的人,工於算計,什麼都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哪怕是對自已喜愛的人,也不願捨棄一己之私,特別在關係到重大利益的問題上,更不能作出犧牲,算計來算計去,最後失算的是自已,就像這則寓言中的狐狸。

馬丁·路德金說:「昧著良心做事,是不安全,不明智的「。中國人愛說:」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狐狸之死,就是昧著良心的結果,這也是不善的下場。

做人需要厚道,善念贏得善果。與人為善,一生平安。勸人為善,社會和諧。人之初,性本善,猶如一股清澈的水,來自沒有污染的山泉,我們何不把那些來自後天的不善,通過自身的修鍊,去掉污淖,洗凈不潔,回到原生態的人生之初呢?

2016年4月27日星期三

捨得捨得,不捨不得。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些耳熟能詳的話都說明,人,面對的問題,都在取捨之間,而且都是有舍才有取,最好是先舍後取。

一個人的真正成熟,就在於面對大大小小的取捨,能作出有智慧的抉擇。世上難得兩全其美,更沒有十全十美,有得就有失,有取必有舍,想得熊掌就要捨棄掉魚,想吃櫻桃就要去栽樹,先付出勞動的汗水。人,不可能什麼都能擁有,也不可能只擁有不付出。

人生的過程,就是不斷取捨的過程,要想混出個人模人樣,就得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家庭幸福美滿,就得承擔更多的責任。捨棄是收穫的前提,只有懂得捨棄,才有真正的收穫。

舍是一種學問,取是一種本事。人在取捨之間不能太貪心,太執著,只能取其所必需,取其所當有,取其所該有;舍其不能有,舍其不當有,舍其不必有。

取捨之道,乃人生必修之道,每一次選擇都會使人覺得糾結,艱難,甚至痛苦,所以,我們應培養自己取捨的智慧和胸襟。

古人常講富不過三代,為什麼會這樣?

2016年4月28日星期四

立身社會三件寶,本色本份本事好。

如果一個人做人本色,處世本份,又有本事,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都很容易融入人群,贏得人心,站穩腳跟,取得事業的成功,贏得大家的尊重。

做人本色,即做人自然,純真,不失去人的善良天性,任何時候都不矯揉造作,虛情假意,也不故作深沉,貌似莊重,不論身份地位有多大變化,都以赤誠之心待人,得意時不亢,失意時不卑,赤橙紅綠青蘭紫,自己是什麼色,就是什麼色。

處世本份,即不忘自己的本職,不忘自己的責任,做任何事都盡心儘力,忠於職守,忠於責任。至於回報,只取自己應得該得的那一份,心不貪,手不長,還能吃點虧,不同別人斤斤計較。

有本事,更好理解,即有知識,有辦事能力,或者有薄藝在身,一技之長。總之,是有立足社會,別人有求於我,社會需要於我的謀生本領。

做人本色品質好,處世本份人緣好,本事大點產能好,三好合一好,大家都看好,這樣的人要不成功都難。

古人常講富不過三代,為什麼會這樣?

2016年4月29日星期五

昨晚從微信中讀到一則短文《愛的最高境界是——心疼》,覺得話雖不多,切中要旨,對極了。

最愛之人即最心疼之人,最心疼之人即最愛之人,我這話雖說得繞,卻是真真切切的現實。如果對這個人你很心疼,在你身邊,你會無限關愛;不在你身邊,你會牽腸掛肚;他若有災有病,你會憂心如焚;即使他(她)亡故多年,你也會鏤刻心版,永志難忘。

讀一讀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其中蘊含著慈母對即將遠遊兒子多深的心疼。

再讀讀蘇東坡的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相顧無言,只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這是他悼念亡妻王弗的血淚之作,因王弗是蘇東坡青梅竹馬的發小結為夫妻,伉儷情深,哪怕巳故去十年了,年年想起,年年斷腸,這更是一種怎樣的心疼!

再想想父母對我的心疼,也每每見之於大愛無聲之中。我讀景德鎮師範的時候,經常患頭痛的毛病,一次父親得之我頭痛又患了,一大早就從家裡步行十華里,從城裡趕到當時還是農村的新廠學校所在地,為我送來兩瓶艾羅補腦汁(當時的名牌),趕到學生宿舍時,我還沒起床,只見他滿臉汗水,頭上還冒著熱氣,送過葯後,又匆匆步行趕回去上班。他的這一形象,巳經永遠定格在我的記憶里,每每想起父親心疼我的這一件事,我就更深刻地懂得了什麼叫父愛如山。

母親的心疼兒子,則又是一種表現。記得我讀大學時,正是三年困難時期,物資極度匱乏,連飯都吃不飽,更何言其它。那時,我一年只在寒暑假回家一兩次,母親在端午節前醃制的十幾個鴨蛋,一直留到我放寒假才拿出來,給我獨食,因為她心疼我在學校沒有吃的。她常說,娘留兒吃留到臭。這就是母愛如水。

心疼的愛是最無私,最忘我,也是最真誠,最原始的,沒有任何泡沫,不加任何矯飾,它像來自深山地底的清泉,完完全全,地地道道,發自心靈深處,所以,這才是最高境界的愛。

古人常講富不過三代,為什麼會這樣?

2016年4月30日星期六

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故事。說有座廟因藏著佛祖的一串念珠而聞名,而這串念珠存放的地方,只有住持和七個弟子知道。一天,這串念珠不見了,住持要求這七個弟子誰拿了,自動拿出來,不追究責任。可兩周過去了,念珠還不見有誰交出來。住持發話了,說明天再不見念珠,沒拿的下山,拿了的留下。第二天,六個弟子下山去了,只有一個留了下來。住持問他:是你偷了念珠?那弟子說,沒有。住持又說,既然你沒拿,為什麼要承擔賊名留下?那弟子又說,這些天大家互相猜疑,日子太難受,就這幾個人知道念珠存放之地,總要有一個人承擔責任。住持聽了很高興,把念珠從袖子拿出,戴在了這弟子的手上。並說,很好,以後你可當這裡的住持了。

故事就這麼簡單,但從中可看到擔當,胸懷,仁義,為他人著想,吃得起虧,受得住委屈,處世的智慧,冰雪的聰明,等等等等。

試想,如果這個弟子不敢擔當,明明自己沒有拿,為什麼要承擔偷的罵名?如果他小肚雞腸,斤斤計較,就會覺得大家都不承擔責任,我為什麼要出頭留下?還有如果怕吃虧,怕委屈,讓大家互相猜疑下去算了,用不著自己留下來,讓那些下了山的弟子,不知底細,還真以為是自己偷了念珠呢?再說,我就覺得這個留下的弟子,頭腦就靈光得很,他很可能就想到了住持是在測試這些弟子的悟性,是有意在考驗大家。因為船艙里不會掉東西,掉的東西就在船艙里某個人的身上,既然住持提出這個問題,恐怕住持有了什麼想法。自然,也有講這個故事人的原意:解釋不清的事,不要忙於解釋,先擱置一邊,讓時間來證明,讓實踐來檢驗。沒偷就沒偷,留下來,又咋的?時間與事實可證明我的清白。

但不管從什麼角度去想,故事中留下來的這個弟子,都是值得稱讚的。

古人常講富不過三代,為什麼會這樣?

2016年5月1日星期日

昨天看到一則微信《孩子的福德,勝過學歷和分數!》,主旨是要做父母的在對子女的教育中,要加強道德教育,不要盯著分數,不要盯著得到什麼學歷,要讓孩子修德積善,只要德行好了,福報就上來了,就能改變命運。

古人常講富不過三代,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富貴人家孩子從小嬌生慣養,缺乏道德和為人處世的教育,他們雖然物質生活豐富,精神生活卻非常空虛,難以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人也就慢慢變廢了,錢財總會用盡的,人廢了,只出不進,家道怎麼不會中落呢?

近代大教育家張伯苓就說過:「對後代,留德不留財。」要注重今天的培養,教育孩子以德立身,將來成為有用之才。更遠一點的林則徐,在留德還是留錢問題上,說得更透徹,他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留德福蔭後代,留財貽誤子孫。試看今天社會上那些比爹拚爹,縱橫攀比,過著驕奢生活的官二代,富二代的孩子,有幾個是認認真真讀書,踏踏實實做人的?這都是他們的爹媽缺乏德教,拿錢淹出來的後果,古之紈絝子弟,今之官二代,富二代,何其相似!

作者簡介:向尚瞰,真名曾春生,網名淡泊老頭,一九三八年二月生,一九六一年畢業於江西師範大學(當時名江西師範學院)中文系,長期從事新聞工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高級編輯,以寫蘊涵人生的哲理雜文見長,江西省雜文學會對他的雜文曾作出這樣的評價:「向尚瞰標舉哲理雜文。以豐富的學養,智慧人生取勝。」曾出版雜文集《學海泛舟》、《俯讀仰思集》、《喻世新語》、《笑對人生》、《哲思隨筆》,散文集《佳山·麗水·名城》,傳記文學《兩代瓷工》、《瓷壇瑰寶——王錫良傳》等。

熱誠歡迎廣大微友投稿,我們將在最顯著的位置註明作者姓名、來源或作者的微信打賞二維碼等。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回復「投稿」,可查看投稿事宜)■有問題請添加小編微信(lishibuluo)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三國的經典「三用」與「三不用」!
5000年的誤解「床前明月光」!床原來是馬扎
別光說中國不好,知道老外有多羨慕你嗎?
徐州,一座成不了國都但興皇帝的NB城市
他的作品為何要半買半送?|大眾收藏(第105期)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