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五四運動讓救國成為實際行動,《新潮》《國民》從對抗走向聯合

五四運動讓救國成為實際行動,《新潮》《國民》從對抗走向聯合

5月4日之後,北京大學幾乎所有的活躍分子都投入到了運動當中。三四個月前還各行其是的北大學生捐棄前嫌,團結到一面旗幟之下,共同為外交危機、釋放學生以及挽留蔡元培等問題吶喊奔走。

《新潮》與《國故》是對頭,《新潮》與《國民》在「五四」前,也素不相能。至於源頭,得追溯到一年前:

1918年5月初,東京的中國留學生為了抗議段祺瑞政府與日本簽訂《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遭到日本警察的鎮壓,中國學生決定罷課,兩個星期後,因為罷課沒有效力,於是決定全體回國。當時回國的留學生達1000多人,他們與北大等校的學生取得聯絡後,於1918年5月21日發起京津地區的大專學校2000多人向總統府請願。這次請願「十分溫和」,也沒有得到政府的任何回應。

請願隊伍里,北京大學打頭的是許德珩、段錫朋等人,傅斯年等人卻自始至終表示反對。這次請願導致了校長蔡元培的第一次辭職,為此顧頡剛把參加了請願的羅家倫痛罵了一頓。許德珩則在回憶錄里一口咬定:這次請願失敗,全是由於傅斯年等「壞學生」向當局告密的緣故。

五四運動讓救國成為實際行動,《新潮》《國民》從對抗走向聯合

許德珩在北大民主廣場演講

這次請願之後,學生隊伍出現了分裂。一部分激進的學生不滿於「北京學生死氣沉沉」,決定成立一個團體,出版一種刊物。團體是「學生救國會」(最初叫「學生愛國會」),刊物是《國民》雜誌。

《國民》創刊號本來計劃在1918年下半年出版,但因為總務股主任魯學淇挪用經費,出刊延期到1919年1月,跟《新潮》第一期正好撞上。

在後來的敘述中,《國民》雜誌社和《新潮》社的區別只是學生中思想傾向的差異,但同屬於「新思想新文化」的陣營,如《國民》主編之一黃日葵這樣分辨兩種刊物:「五四運動之前年,除《新青年》雜誌為教授所主持者不計外,學生方面,有兩種大的傾向,……一種傾向是代表哲學文學一方面,另一種傾向是代表政治社會的問題方面。前者是《新潮》雜誌社,後者是《國民》雜誌社。」(《在中國近代思想史演進中的北大》)

這只是一方面。兩社的分歧,也多含有意氣的成分。新潮社比較精英化,初創時成員只有21名,門檻相當高,北大學生要「投稿三次經本志登載」才能入社,外校學生不但要登三篇稿,還得有二名以上社員介紹,社員一年之內不投稿,就會被「清退」。頭一年就清退了三名。後來規定有所放寬,取消了投稿限制,但前前後後也不過招了40名新社員,以北大學生為主。

《國民》雜誌社是學生救國會的機關刊物,理論上只要會員都可以成為雜誌社成員,事實上則多半靠社員介紹,因為《國民》雜誌社先後社員達189人,連《國故》月刊的一些學生編輯,如張煊、孟壽椿、陳鍾凡也列名其中。校外的人員很多。而且學生救國會與南方的政治勢力聯繫緊密——許德珩等曾在上海會見孫中山,據說當時名不見經傳的蔣介石還向學生救國會捐了十元大洋。

五四運動讓救國成為實際行動,《新潮》《國民》從對抗走向聯合

《國民》

為此,蔡元培不讓《國民》雜誌社的編輯部設在北京大學校內——《新潮》與《國故》則可以。而且,對於《新潮》、《國故》,北大校方都有「墊款三期」的扶助之舉。《國民》則是自籌資金,靠學生救國會會員每人四元「入社金」與每人每年一元(1919年底改為二元)的「常年捐」支撐雜誌的運轉。

《國民》與《新潮》之間,存在明顯的敵意。五四運動之前,《國民》基本使用文言,這本來是社會性刊物的常態,但許德珩解釋說:「因為我們與傅斯年合不來,他們乾的事我們不幹。傅斯年不贊成我們反日,就不參加學生會。《新潮》提倡寫白話文,我們《國民》就偏用文言體裁發表文章。當然,這與我們的刊物是全國性的有關,因為當時社會上對於白話文還不易接受,但是也含有與《新潮》搞對立的意圖。」因為要搞對立,國民雜誌社的北大成員「在校外也是寫白話文」,「一回北大就只寫文言」。

五四運動改變了這種對立的局面。

《國民》與《新潮》的聯合,大概首先應該歸功於他們共同的指導者李大釗。李大釗的圖書館長辦公室,是《新潮》同人常去的議論場所,李大釗發起的少年中國學會,成員里有許多來自國民雜誌社。因此,李大釗經常擔任兩個社團之間的調解人,比如五四運動前,李大釗曾出面說服許德珩等人,讓羅家倫、康白情、楊振聲等新潮社中堅加入北京大學學生會,共同組織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讓救國成為實際行動,《新潮》《國民》從對抗走向聯合

李大釗

1919年3月,北京大學的學生髮起成立了平民教育講演團。這個組織的宗旨是「增進平民智識,喚起平民之覺悟心」,它囊括了新潮社和國民雜誌社幾乎所有的主要成員,而且往往同一個演講小組中,既有國民雜誌社的社員,也有新潮社的骨幹。在五四運動中,講演是北大學生反抗政府、爭取外界支持的主要方式之一。

5月4日之後,北京大學幾乎所有的活躍分子都投入到了運動當中。三四個月前還各行其是的北大學生捐棄前嫌,團結到一面旗幟之下,共同為外交危機、釋放學生以及挽留蔡元培等問題吶喊奔走。

對於新潮社來說,五四運動的最大意義在於讓他們參與了實際的「救國行動」。之前,他們不太相信「民德墮落,苟且之行遍於國中」的普通民眾有接受新思潮新文化的能力,因而將《新潮》的預設讀者定為有一定教育程度的中小學生。如今,他們試圖將《新潮》上那些對舊思想舊制度猛烈的抨擊帶到民眾中去,他們向著大街上聚攏來的市民,演說著《改良家庭》、《迷信》、《打破空想》這樣的題目。

在五四運動衝決一切的大潮中,行動的呼聲壓倒了理性的思考,新潮社不得不自慚於「從前我們中國的學生,口裡法螺破天,筆下天花亂墜;到了實行的時候,一個(個)縮頭縮頸」,而加入向民眾傳播「北大精神」的隊伍中。此時的「北大精神」,卻從「喚起國人對於本國學術之自覺心」,變成了「以學就人之教育」,「北京大學因以平民主義之大學為標準也」(《平民教育講演團成立啟事》)。這種從「思想的啟蒙」轉化為「行動的啟蒙」的轉變,正如施瓦支指出的那樣,表明新潮社的領導人「渴望超越他們自己的狹小圈子,把對啟蒙的倡導充分地帶入中國社會」。(《中國的啟蒙運動》)

同樣基於民眾啟蒙的渴望,國民雜誌社也修改了自己的方針。由於街頭演講的特殊性,演講者不能只講政治問題和外交問題,也要宣講與一般民眾切身相關的話題。他們不光講《青島交涉失敗史》、《國事真不可談嗎?》,也講《家庭制度》。《國民》與《新潮》的關注點在五四運動中漸漸靠攏、融合。

兩個社團成員之間的關係,也有了明顯的改善。二卷二號的《國民》上,羅家倫有一首詩《往前門車站送楚僧》,贈別即將出國的許德珩,回憶他們在五四運動時並肩戰鬥的情形:

五四以後的一夜,

你在門內,我在場中;

六三前的一夜,

我進門去,你在場中——

這都是昏黑的晚上

可怕的矮樹,供我們藏身,

可憐的帶刀人,做我們的保衛,

這是什麼景況?

楚僧我們今夜相別!

1918年5月,兩人一起走在遊行隊伍里。分道揚鑣一年之後,又是一個五月,兩人終於再度走到了一起。

五四運動讓救國成為實際行動,《新潮》《國民》從對抗走向聯合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早講史 的精彩文章:

北大兩大學生刊物爭論升級,導師胡適說學問是平等的
五四前稱讚新文化,五四後抹黑報道,《順天時報》因何改變立場
五四後日本新聞界普遍認為,是美國特務在煽動中國學生反日
晚清報紙狂熱使用方言,廣東話填詞《滿江紅》報道時事
擺台應酬的場合變多,民國上海唱歌助興的雛妓盛極一時

TAG:楊早講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想學韓國部署反導系統對抗中國 實際主動權還在美國手中
大戰就在今晚!全國球迷支持國足最實際的行動:一是眼看手勿動;二是中國隊對面!
用實際行動穩控南海 中國將對黃岩島開展吹填工程
美國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不怕中俄聯手
絕對霸氣 中國航天用實際行動給了美國沉重一擊
中國用實際行動在南海做一事 叫它美國再不敢來南海巡航
中國駐美大使館:美國應以實際行動緩解南海緊張局勢
絕對霸氣側漏!中國用實際行動給了美國沉重一擊
解放軍的實際行動,國防部敲打新總統,嚇壞文在寅
新疆八卦城景區管委會將「學轉促」活動化為實際行動
《無夜之國2》實際遊戲截圖展示 全面展示新角色
乾的漂亮!日妄言東南海 中國以實際行動強硬回擊
湖南勇勝赴壩塘鎮進行愛心賑災活動 用實際行動回饋球迷
朝頻射導彈美又闖南海兩面夾擊之際 中國終於拿出了實際行動
美印兩國互相交流,開出一張空頭支票,美國稱要看到實際行動!
中國航母為何隱忍多年始終不願動手?美國海軍用實際行動做出表率
法國全新自動駕駛巴士在東京展開實際測試
誰是中國危難時願出手的好兄弟?該國用實際行動保衛中國
用實際行動,英達給中國人上了一堂美國稅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