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黃自元行書八言對聯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李元茂

海南日報2006年3月6日的《鑒寶》欄目是介紹清代書家黃自元(1836—1916)的行書對聯,這幅對聯在去年秋季的海南京海拍賣會上曾經看到過。作品為八字聯,內容為「杖策尋山負帙沿水,披林聽鳥臨池觀魚」,上款寫:「聯芳仁兄大人屬正」,下款落:「敬輿黃自元」,鈐白文「黃自元印」和朱文 「敬輿」印兩方。以其對聯的篇幅之巨和保存完好的程度及其書法藝術的精湛很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對聯的質地為紙本,且原裝原裱。從外包首看,雖經百年滄桑,顯得有些舊氣,但畫面卻保存十分完好,還沒有到了所描述的「經歷了百多年的老化,已見霉黃」的程度。行話應該說是紙白如新,略顯古舊氣,偶見淺黃點泛出。這點對於新書畫也是無可避免的,對一件百十年的古物來說,當然可以說是不屑一顧了。從保存書畫的角度而言,原裝原裱的書畫能保存到如此程度,可以說是上品中的上品了。從此聯這樣的品相看,當時多是山西的晉商花高價點名訂購的,一般多是壓箱底,置而不掛,所以才造成這種品相,與筆者在山西見過的同類東西是相一致的,這些皆是題外話了。現在更重要的問題當是這幅對聯的真偽與價值評估。對於這幅黃自元的行書對聯的真偽及綜合價值的評估,筆者聊以三點依據闡述。

一、黃自元對聯篇幅的特殊性價值

從黃自元的這幅對聯的篇幅而言,高達242厘米,寬49厘米,可說是巨幅對聯作品。昔日常見的黃自元真跡對聯只是四尺對開的常規尺幅,象這樣的巨幅對聯真是不多見,誠如介紹中所言:「非高大的廳堂是掛不起來的」。這種格式的書聯當時是寫來派何用場的呢?這應該說是與中國的古代建築有關,在傳統式的廳堂之上書畫的陳設一般是:正面的牆上總是要懸掛一幅中堂書畫,中堂書畫的兩旁配掛一幅對聯。與中堂相配的對聯一般說來都較短,要較之中堂裱軸的長度短得多,因為在中堂對聯的前邊要擺置一張條案,條案上要放置一面鏡子,鏡子兩旁放置一對瓷瓶,俗稱撣瓶。如果對聯過長,就會被撣瓶擋住,對聯上的字就看不完整。故這種長對聯不是與中堂相配的,而是掛在內門牆或室內柱子兩邊的。因此說這種對聯是中國傳統式高大庭堂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書法陳設,而且是民國以前中國傳統建築的特殊陳設形式,尤其是山西的大戶人家的一種常見的陳設形式。時過百餘年,現代人看起來似乎使用不太方便,但是,從收藏古物與鑒定古代書畫的角度而言,這正是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時代風貌,是那個時代書畫與人文形式的一種見證。這種形式的古書畫,人們更看重的是它的收藏價值,而不是它的實用價值。在這個意義上認識,則應是越不實用的東西,收藏價值就越高。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二、黃自元書體的歷史價值

從該對聯的書法體式審鑒,是一幅地道的行楷書,就書法體式而言,不是人們印象中的黃自元那種普通的、館閣體式的刻板形式,而是一種稍帶有一點歐柳精神的自家面目的書法體式,這種體式是有清一代三百年來,經過康乾時期的董趙體式階段,又經過嘉道時期的金石碑版體式階段之後,又回歸到效法晉唐人的成熟時期的一種書法新體。在清光緒朝的三幾十年中,效法金石碑版的體式正在泛濫,黃自元的體式並不受部分寫金石碑版者的青萊,說他的字刻板,在黃自元的老家湖南的《安化縣誌》上就是這樣記載著:「黃自元書法歐、柳,失之板。所刻碑板,行世者頗多。」這種評價對黃自元的書法成就並不是很公允的,這是對黃自元的書法沒有能夠全面的考察的一種成見。看一個書家不能離開時代性這個大前題,更不能離開做人的這個大前題,在這兩大前題之下,再來觀察一個人的書法成就就可以得出較為公允的結論。如果比論起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又有那位書家能博得「字聖」稱號;書林中又有那位書家能脫離時代賦予的那個「板」字的根本特徵呢?是趙之謙?徐三庚?還是左中棠?經筆者研究,他們差不多或是形態上變革,或是為取悅市井而增添些彩氣而已,骨子裡並沒有什麼不同(另文闡述)。相對在《湖南省志.人物誌》上敘述黃自元的書法較為公允:「黃自元幼從祖父德濂習字,常懸腕書寫,鍛煉臂力。初仿顏體,又摩柳體、歐體。雖書法屢為更變,不能自辟蹊徑,未受書林見賞;但博採眾家之長,也卓然自成一家。同治帝之母病逝,被詔撰寫神位,跪地懸手寫來,工整勻稱,受到讚賞,賜以「字聖」名號。晚年所仿《玄秘塔》、《醴泉銘》、《正氣歌》等,經周墨香木刻拓印發售,作為當時蒙學習字教材,流傳頗廣。」 《湖南省志·人物誌》上的這種評價,既反映了他學書的過程,也不避諱當時人對他的看法,又作出了他能「博採眾家,也卓然自成一家」的結論,同時點明了當時作為最高權力的皇家機構對他的書法所重視和肯定的程度。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歷史地評價黃自元的書法,無疑是一種實用書法,這是時代的產物。不過筆者認為,這種實用書法,決不是現代人所說的只是「寫字」,或者說是書匠式的「寫字」。黃自元所處的正是金石碑板書法泛濫,正統派書法與民間派書法抗爭的歷史時期。金石碑板書法在當時所謂碑學書法,這種書法在矯失董、趙習氣式的書法起到過一定的進步作用,但是,就書法而言,這種書法體式一旦形成習氣,必然走向反面,貽誤後學。如當時的曾熙、李瑞清的魏碑書法,就是較為典型的例證。黃自元就是處在一個這樣的歷史時期,他對扭轉當時那種泛濫社會的所謂金石書法的局勢,引導社會歸到規範尚法的正統書法道路上來,嘔心瀝血,下了極大的功夫編成楷書《間架結構九十二法帖》,科學性的分析了楷書的間架結構,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筆者少時曾聞聽蒙師寧紹武先生說,在他們少年時代,正是黃自元走紅的年代,一本《間架結構九十二法帖》竟達到家喻戶嘵,人手一冊,案頭必備的程度。寧先生生於1900年,他所說的年代也就是清末民初的二三十年間。民國期間,黃自元所書柳公權《玄秘塔帖》、歐陽詢《九成宮帖》,曾由長沙墨香簃書畫店刻版印售,開長沙書寫刻印字帖之先河。就是在以後至今的七八十年間,其《楷書間架九十二法帖》也久盛不衰。新中國成立後,湖南美術出版社曾重印黃自元的《楷書間架結構九十二法》和《臨九成宮》兩種。近年來上海書畫出版社又有所再版。可見黃自元為兒童習字打基礎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在書法史上的歷史功績是偉大而功不可沒的。

三、黃自元的身份價值

在前清道光年間,黃自元出生在湖南安化縣的一個書香之家,關於他生平的記載,一是《安化縣誌》,一是《湖南省志·人物誌》,其他典籍均轉抄自這兩部方誌所載,另外還散見一些詩賦之中。從《湖南人物誌》是這樣記載的:「黃自元,安化縣人。字敬輿,晚年自號澹叟。生於道光十七年(1837)。同治六年(1867)舉人,明年,殿試中榜眼,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九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十二年任江南鄉試副主考。以事被議削級,旋授翰林院檢討。光緒間,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簡放甘肅、寧夏知府。在任跨馬出巡,考察河工。與耆民李槐等俯仰晉接,借求民隱。精修暗洞,以泄黃河之鹵。寧夏人至今利之。後以丁母憂回籍。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起,時湖南巡撫吳大澂率湘軍赴山海關一帶參戰,他隨軍參贊。及兵敗牛庄,遂從海上逃歸。從此居住長沙,先後主講湘水校經堂及成德書院。並與王先謙等創設寶善成機器製造公司,製造機械及電汽燈等件。民國七年(1918)病死於長沙。」 從有關賦詩「鴻爪偶然留遠戍,鱟帆依舊返重洋」中也能印證其在甲午戰爭爆發後,清政府起用湘軍。黃自元被強詔北上,兵敗後從海上逃歸的事實。

從黃自元讀書、科考、做官,完成著一個中國古代讀書人所正常走的道路,在任期間,他能盡心盡責,能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職責,可見他政績卓著,使當地人民懷念他。由於他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清代晚期,國外的機械化工業不斷湧進中國,因此他又曾投身企業,做起了實業家,與友人創設機器製造業與電氣燈等。但終究以其傳統的思想所支配,使他又投身於教育,培育後學,憑著他深厚的國學功底在湘水校經堂及成德書院任主講「為諸生析疑解難,勤誨不倦。暇則與王益吾、汪鏡清、孔靜皆諸先生詩酒往還,講道談藝,度其餘年」。從黃自元的這些經歷可知,他是一個有歷史貢獻的中國正統派文人。

四、結論

黃自元的這幅行書對聯品相上乘,書法精湛,規制宏偉。所寫書法與其時代風格吻合,與其個性筆墨相符,無任何仿製的痕迹。從對聯的內容以及筆墨情趣審視,當是定居長沙之後那段悠閑日子裡的傑作。與黃氏其他書法真跡相較屬一幅難得的精品,再根據上述三方面的依據認為,黃自元的這件巨幅對聯作品有相當的收藏價值。也可以說,凡是黃自元書法真跡者,都有相當的收藏價值。

2006年3月於徐徐齋


清代榜眼黃自元書法欣賞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殿試卷 - a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殿試卷 - b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扇面 - a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扇面 - b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七言對聯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八言對聯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灑金《楷書八言聯》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詩冊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黃自元臨九成宮醴泉銘 - 首頁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黃自元臨九成宮醴泉銘 - 末頁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 - 首頁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 - 次頁

黃自元對聯鑒賞及價值評估

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末頁

黃自元 ( 1837–1918 ),字敬輿,號淡叟,湖南安化縣龍塘鄉人,清末書法家,實業家。生於道光十七年(1837),清同治六年( 1867 ) 舉於鄉,次年殿試列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光緒年間,黃歷任河南道、陜西道監察御史,簡放甘肅寧夏知府。在任期間,常跨馬出巡,考察河工,徵求民隱;進而精修暗洞,以泄黃河之鹵,寧夏人至今利之。至中年,因丁憂回籍,不復出仕。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清廷起用湘軍。黃被調北上,兵敗後,隻身自海上逃歸。此後定居長沙,先後主講湘水校經堂及成得書院,與諸生析疑釋難,勤誨不倦。

黃自元出身名門望族,家裏不僅有良田萬頃,更藏得四壁圖書。他從小受傳統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有祖輩、父輩的言傳身教,有良師的循循善誘,加上他本人自幼天資穎慧,勤勉上進,在苦讀經史子集之餘,尤其傾心於書法。

黃自元自六歲始,從祖父德濂習字。初學顏真卿、柳公權,接著又學歐陽詢、王羲之、王獻之等歷代帖學大家。為鍛煉臂力,求得其筆下的精氣神,他一直懸腕書寫,常年堅持,每日一練幾個時辰。其字學誰像誰,學一家成一家。少小就名滿鄉裏。後來,他幾次參加科舉考試,其書法上的成就也為其榮登皇榜立下了汗馬功勞。不久,同治帝母親病逝,經人推薦,黃自元奉詔進宮為同治帝生母書寫《神道碑》,他跪地懸腕寫來,其字秀雅美觀,工整亭勻,深

得同治皇帝的賞識,當即賜以「字聖」稱號。自此名聲大振,他的字,效仿者不計其數,一時蔚然成風,漸至成為了社會上的通用字範,成為了書生們考取功名的書法標準。他臨寫的柳公權《玄秘塔》、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以及他書寫的《正氣歌》、《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等字帖,經由長沙墨香簃書畫店刻版印行,也變得洛陽紙貴,成了人們競相追捧的書法學習最佳蒙本。尤其是其總結自己幾十年書法心得撰寫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竟達到了家

喻戶曉,人手一冊,學書之人案頭必備的程度。

黃自元一生書法創作頗豐,尤以楷書名世。其傳世代表作品有《柳公權玄秘塔碑》(臨本)、《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臨本),臨摹作品有《間架結構九十二法》、《張茂先勵誌詩》、《楷書千字文》、《文天祥正氣歌》等,除此以外,他還有大量行、草書墨跡行世,這些寫成了中堂、立軸、條屏、楹聯、方、尺牘的書法精品或藏於國內各大博物館,或散軼於民間,或流傳至海外。不僅如此,他還寫得有不少書論,還有其他碑帖流傳。他收集整理了明代李東陽、張弼、祝允明、王守仁等四十三人的詩計書作五十六件(幅),不惜花重金刊刻上石,編印成《明賢詩冊》出版。

黃自元的書法諸體皆能,各種體式的作品都有流傳,存世最多影響最廣的當屬行書和楷書。黃自元的書法藝術尋求雅俗共賞,他的字端莊秀蘊,靜雅內斂,文氣蔚然,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兼及很強的實用功能,其風格特點和審美取向秉承的是晉人鐘繇,羲、獻父子所開創的帖學傳統。其行草書表現得尤為明顯,看得出其書法藝術的取法淵源和傳承脈絡。他學王羲之的《聖教序》、《蘭亭序》,學王獻之的《十七帖》、《鴨頭丸帖》等,在結字上中宮緊縮,不偏不倚,較之前人更為整肅,在用筆上雖缺少變化,但講究筆筆中鋒,神完氣足,用墨則體現出清代人普遍存在的筆酣墨飽的遺風。

黃自元一生致力研究且成就最高的,還是他那被人貶為「館閣體」的黃氏楷書。在中國書法史上,歷朝歷代,書法大家層出不窮,然而在楷書一途能成大氣者並不多。屈指數來,晉有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唐是楷書的鼎盛時期,出現了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薛稷、顏真卿、柳公權、李邕等大師;宋代有蘇東坡;元有趙孟頫;明代往後,擅小楷的高人不少,諸如王寵、文徵明等,然而以中楷、大楷名世者確乎僅黃自元一人而已。在書法一途,楷書法度森嚴,其規整的結字和用筆缺少隨意性和流動性,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書家個性的表現和感情的抒發,縮小了書法家創造自我的空間。所以,寫楷書最難突破前人窠臼,最難成就一家面目。

正因為上述原因,很多書家僅把楷書作為入門的基礎,因為畏難而不再深究,及至當今整個書壇,在篆、隸、行、草各種書體齊頭並進的情況下,唯獨楷書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幾百年裏再沒有出現一個大家。 在這個前提和背景下,與開一代風氣之先的那些大師們相比,黃自元的楷書盡管有個人風格和面目不鮮明,得整肅而失靈動,多法度而少情趣的種種問題,但其能自成一派,受皇家垂愛,得大眾歡迎,同化一朝一代的審美趣味,引領一代書風,那也絕對是功德千秋的事。哪怕有人貶其為「館閣體」,然而「館閣體」也是獨立一體,在書法史上自當有其重要的位置。就此一項,就當是一代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明拓漢《楊淮表紀》
蔣維崧先生金文書法的審美特徵
學習顏體要領十法
李松:《張猛龍碑》的學習與創作過渡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