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頸椎病正骨十法

頸椎病正骨十法

v關節錯位需正骨,動中求正是要訣,

v肌肉放鬆勿對抗,切忌粗暴傷病人。

v 定點動點選得准,椎間狹窄加牽引,

v關節開合要充分,輕巧閃動定成功。

「三步定位診斷」和「四步十法」。

三步定位診斷法:神經癥狀定位診斷、觸診定位診斷、X線片定位診斷

頸椎病正骨十法

正骨四步:

放鬆手法;正骨手法;強壯手法;痛區手法

1、仰頭搖正法:用於枕寰、寰樞關節的旋轉式錯位。患者仰卧,低枕。術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頜,將其頭做上仰(仰頭可使c2-7頸椎後關節閉鎖成"定點"),側轉,緩慢動2-3下,囑病人放鬆頸肌,待頭轉到較大角度時,稍加有限度的"閃動力",即可使錯位的關節複位,此操作中有時可聽到關節複位的彈響"咯得"聲。也可取坐位操作。

枕環關節以伸屈功能為主,複位時的手法要點是:應仰頭>=30度,轉頭<=30度。閃動力方嚮應向上,即做伸屈動作2~3下;環樞關節以轉頭功能為主,複位時的手法要點是:仰頭<=20°,轉頭>=30°,閃動力方向是外上方做轉頭動作2~3下。複位標準是癥狀好轉、消除,觸診對位正常。千萬不要追求響聲,甚至以響聲為複位標準,以避免發生矯形過正而致手法傷害。

2、低頭搖正法:適於頸椎2-6後關節旋轉式錯位。患者側卧、平枕、低頭(中段頸椎錯位者約屈20度。下段頸椎錯位者前屈須大於30度)術者一手輕拿其後頸,拇指按於錯位的橫突後隆起處下方作為"定點",另一手托其面頰部作為"動點",以枕部為支點,將頭轉動至最大角度時,托面頰之動點手用有限的"閃動力",按壓橫突的"定點"的拇指同時加力阻力,使關節在動中因"定點"有壓力而複位。緩慢複位法根據需要可重複2-3次。

3 、側頭搖正法:適於頸椎2-6鉤突關節旋轉式錯位及側彎、側擺式錯位。患者側卧、低枕、頭前屈,術者一手托其耳區頭部,另一手輕拿其後頸,拇指"定點"於錯位之橫突下方,將頭搬起呈側屈狀作搖頭活動,動作同低頭搖正法。

頸椎病正骨十法

4 、俯卧搖肩法:適用於第5頸椎至第2胸椎間的旋轉式錯位。患者側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術者立其後方,先將肩部向下推動2-3下,使下段橫突距離增寬。用拇、食指夾於錯位關節的橫突前後方,另一手扶於肩部,作向前推、向後拉的搖動,同時注意保持向下的力量,"定點"作對抗阻力,使旋轉錯位在搖動中復正,此法與低頭搖正法複位原理及適應症相同,只是"動點"在下,改為搖肩,使作用力易於達到頸胸交界處。尤其對上位頸椎失穩的患者,可避免因低頭搖正角度過大而損傷上頸段。

5、側向搬正法:適用於頸椎2-6側彎、側擺式錯位的鉤突關節錯位。患者仰卧,術者立於床頭,一手拿其後頸並以拇指按住患椎橫突側方並向隆起處按壓(側擺者只按一點,側彎者由下而上按壓)。另一手托住下頜並以前臂貼其面頰部,兩手合作將患者頭向上牽引並屈向健側再屈向患側,(讓錯位關節先開後合),當頸屈向患側至最大角度時,拇指"定點"不放鬆,,並與"動點"手協同作扳、按、牽聯合"閃動力"以使錯位關節複位,有時病人可改用側卧位,去枕,用抬頭作側扳按動作,與側頭搖正法相同,抬頭角度加大。c6-t2側擺、側彎式錯位者,可將"動點"改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須使錯位椎間側屈活動度加大才能成功。

6、挎角搬按法:適於c2-4後關節混合式錯位,(常見於交感型頸椎病、偏頭痛、落枕引發的滑膜嵌頓、腦震蕩後遺症):

(1)坐位治療適用於輕症者:術者拇指「定點」於患椎關節隆起部,另手抓扶其頭頂或額部,囑患者配合放鬆頸部,將頭扳向健側前外45°方位,繼扳向患側後外45°方位,定點手同步稍加力按住約10~15秒後,動點手做輕力搖動2~3下,手法完成;

(2)健側卧位治療適用於重症者或不能配合頸部放鬆者:①c2/3關節滑膜嵌頓者,低枕,患者健側卧位,頭前屈約30°,充分展開患椎關節,術者雙拇指輕力彈撥下頸部緊張肌肉(提肩胛肌、夾肌),以引導嵌頓之滑膜退出,繼而以拇指在「定點」輕按於錯位關節隆起部(急性炎症期劇痛),另手托扶其健側耳至頭頂部,移開枕頭,將頭順床面扳向前外屈位45°,待患者頸部放鬆時,將其頭扳至患側仰頭位約45°處(與坐位角度同),「定點」稍加力按住10~15秒鐘,「動點」手做輕力搖動2—3下.手法完成。混合式錯位者應加側卧推正法、仰卧水平牽引法和仰頭搖正法。②無滑膜嵌頓者,不需做滑膜嵌頓誘導松解手法。

頸椎病正骨十法

7、俯卧衝壓法(旋轉分壓法):適於頸胸交界處(c6—T3)各種類型的椎關節錯位。本手法應認真注意實施衝壓時,「定點」要放在棘突根至椎板部或橫突部,可免手法傷害。實施如下:治療床頭放一厚軟枕,1/3在床外,患者俯卧於枕頭上,並將頭頸部放在床外,雙上肢按醫囑自然放在床兩側或懸吊於床頭外。

(1)旋轉分壓法:以C7棘突偏左,T1棘突偏右為例,術者站於床頭,以左手掌緣「定點」於T1棘突右旁,右手掌緣按在T2-4棘突左旁(保護正常椎體),令患者將頭轉向右並放鬆背部,術者根據患者體質、病情以適當的衝壓力衝壓1—3下,令患者頭轉正;以右掌緣「定點」於C7棘左旁,左手仍按於T1右側,令患者將頭頸懸吊並轉向左,放鬆頸背部,術者(注意肘部伸直約150』)用雙手的扭壓力衝壓1—3下,手法完成,令患者頭轉正後觸診檢查如已復正即可。

(2)手法牽引:令患者向上將雙上肢及頭頸懸吊於床頭外,術者雙手按於下頸椎兩側(手指勿抓頸前部),掌緣達枕骨部,雙拇指置T2棘突兩側,用力按壓並向頭部方向加牽引力,由T2一c6逐椎壓/牽2—3下。

(3)直接衝壓法:適用於滑脫式錯位,以T1向後,T2向前為例,如2法加大牽引力使T1/2椎間隙增寬,有利於T2復正,令患者俯卧將T1置床邊緣落實處,並囑其配合術者,在口令3時將頭抬起,術者(雙臂伸直)雙掌重疊「定點」於T1棘突至椎板(C7/T1棘間)處,在口令3時同步適度用力衝壓1—3下,手法完成(此位是星狀神經節部,衝壓力寧輕勿重,先輕後重。

(4)側向扳按法:適用於側擺式錯位,在手法牽引後進行,以T1偏右為例:令患者將雙上肢及頭頸懸吊於床頭外,術者右拇指按在T2棘左旁加阻力,左手扶按在其右頸部(C6-C1),左腕達頭部,將其頭頸整體推扳向左做側屈動作1—2下,此為松解錯位關節,繼換手「定點」按於T1棘右側,以相同動作將其頭頸推扳向右做側屈動作2~3下,動作幅度和「定點」按力都比松解時加大點,以促復正。

複位手法後,都以牽引作為整理手法而結束治療。本手法操作時間不宜過久,尤以老年患者,故放鬆手法和強壯手法可在側卧位進行。高血壓患者慎用。

8 、側卧推正法:適用於各種前後滑脫式錯位,尤其對頸軸變直反張者有效,患者側卧,平枕、低頭,術者用拇指、二指夾持後突棘突兩旁椎板處作"定點",另一手托其下頜,使頭作前屈後仰活動。當仰頭時,"定點"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動,使反張的椎體在運動中被推正。滑脫較重者,用牽引下推正較易成功,或取仰卧位於推正時加牽引力,亦可復正。

9、牽引下正骨法 方法:用龍氏牽引椅。

牽引重量,16-20kg,時間5-15分鐘。

手法:選用推正法(滑脫式),搖正法:搖頭、搖肩(旋轉式),搬正法(側擺式)、綜合法(傾仰式、混合式)、反向運動法(斜角肌)

適用於頸椎間盤突出(膨出)、椎間盤變性並發錯位(徒手複位困難者)多關節多型式錯位,傾位、仰位式錯位及骨質增生合併錯位者。利用牽引使椎體間隙相應增寬,加大三條縱韌帶拉壓力,有利於前後滑脫式錯位的複位。牽引後選用搖正法、推正法、側向搬按法複位,對小關節有交鎖和滑脫嵌頓者較為安全和適用。研究證明,對於老年人的椎間盤變性並發錯位,用牽引下正骨法複位,較安全,舒適(無痛)而且療效顯著。本法對於重症頸椎病病人,可以減少其手法複位的副損傷或免除手術之苦。對於c1、c2錯位同時伴有眩暈者,應先用卧位徒手複位,再用本法治療中下段頸椎錯位,以避免因牽引剌激椎動脈而致眩暈加重。牽引下正骨法與上述徒手正骨法原理相同。

患者坐於龍氏牽引椅上(牽引力及角度同牽引療法)。術者站其後,雙手扶病人雙肩緩慢向後拉至一定角度,再緩慢向前推回中立位,囑患者雙手隨身體做前後擺動,頸肌放鬆,此為預備(放鬆)手法。

9.1牽引下搖正法:適用於c2-t2旋轉式錯位者,或作為頸椎關節紊亂的常規調整法。手法與徒手低頭搖正法及搖肩法相同。選用複位角度後,讓患者雙手抓住坐椅後部以保持頸部前屈位,術者一手拇指按壓一選好的"定點"隆起橫突後側,另一手用搖頭或搖肩法完成正骨。以c4、c5椎間左右旋轉式錯位為例,觸診橫突部c4右側後突,c5左側後突,取30度牽引角度,左手拇指"定點"於c4右側後突的橫突,右手扶下頜作搖頭動作,在頭右轉達最大活動度時,左手拇指加阻力,以迫使c3,c4椎間複位。可重複2-3次(緩慢複位法),或加閃動力(快速複位法)。術者改用右手拇指"定點"c5右隆起之橫突後側,左手托扶下頜作搖頭活動,當左轉頭達最大角度時,右手拇指加阻力,迫使c4,c5椎間關節複位,可加"閃動力"或重複2-3次。如錯位在頸胸交界處(c6-t2),則改用搖肩法,以拇指按於橫突後側或棘突偏歪處為"定點",另一手掌由前向後推肩。

9.2牽引下推正法:適於前後滑脫式、傾位、仰位式和左右旋轉式錯位者。術者雙手拇指"定點"於後突之棘突旁椎板處(滑脫、傾仰者"定位"於同一棘突旁,旋轉者"定點"於棘偏處左右不同棘突部),雙手拉其雙肩到最大角度,向前推動時雙手拇指加力推正之。若頸椎為前滑脫(暴力性損傷),則改為由前向後推,拇指"定點"於前滑脫的椎體橫突前側,左右側分別進行,術者站於病人的側方。

頸椎病正骨十法

9.3牽引下搬按法:適用於側彎側擺式錯位者。術者一手虎口(用第二指掌關節)扶於患者錯位頸椎旁隆起處作「定點」,另一手握患者對側手腕,徐徐用力向下推(拉)使患者頸部側屈約20°左右,然後輕輕還原。重複上述動作2—3次。一般先做健側(「定點」於病椎健側略凹處),使交鎖的關節易於松解,然後做患側復正較易成功。

10、反向運動法:用於松解肌痙攣和肌性牽涉性痛。例如斜角肌(鎖骨上窩處可觸到索狀硬結)痙攣多為鉤椎關節錯位的體征之一。可在正骨後進行反向運動法而解除痙攣。

手法:術者左手食中二指按於其左鎖骨上窩的斜角肌緊張肌腱處,讓患者轉頭向左,術者加力按壓同時囑患者用力將頭轉向右:重複上述動作2~3次即可。又如正骨後患者仍感頸連背有一處牽拉性痛者,多因頸椎關節錯位,引發最長肌(痛點距病椎6個椎間)長期痙攣所致。患者坐於凳上,術者站其背後,囑患者頭略仰,術者一手扶其肩,另手拇指或屈肘按於其背部痛點上,開始加力按壓同時囑患者用力屈頸低頭,重複2-3次即可。此法解除肌痙攣所造成的牽拉痛可立即收效。「對頂法」屬複位手法,對鉤椎關節前移錯位有簡易整復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林正骨養生館 的精彩文章:

TAG:少林正骨養生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