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護國元勛蔡鍔傳奇之二十九:民主立憲

護國元勛蔡鍔傳奇之二十九:民主立憲

原標題:護國元勛蔡鍔傳奇之二十九:民主立憲



蔡鍔(1882-1916)

雲南雖然在1911年10月30日的「重九」起義成功後,在以蔡鍔為首的軍政府領導下開始了改革和建設,但全國許多地方仍處於推翻清政府專制統治的革命鬥爭之中。


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起義軍迅速掌控武漢三鎮,成立了湖北軍政府,推舉黎元洪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武漢起義的成功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使中外反動勢力驚慌失措,清政府下令撤銷湖廣總督瑞澂職務,命他戴罪立功,暫時署理湖廣總督,並派陸軍大臣蔭昌、海軍大臣薩鎮冰等率水陸兩軍赴鄂「剿辦」。但北洋軍隊是袁世凱一手培植起來的,大部分將領都是袁的心腹爪牙,並不聽從蔭昌的調度。帝國主義列強為了迅速撲滅革命烈火,維護其在中國的利益,力促清政府立即起用兩年前被罷黜的袁世凱去鎮壓南方革命勢力。10月14日,清政府不得不起用正在彰德「養痾」的袁世凱,任命其為湖廣總督,令他「督辦剿撫事宜」。而袁世凱認為湖廣總督權勢太小,借口「足疾未痊」,不肯赴任,並向清政府提出召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授予他軍政全權、保證供應充足軍餉等六項要求。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組織「責任內閣」。袁世凱的慾望得到滿足後,離開彰德南下湖北孝感,指揮北洋軍隊先後攻陷漢口、漢陽。但此時,全國已有13個省、上海市以及其他省的許多州縣宣布起義,江、浙聯軍攻克南京後,又控制了長江下游。袁世凱深知用武力消滅革命已無可能,於是電令馮國璋停止進攻,謀求「和談」。這時,帝國主義也認為幫助袁世凱壓迫革命黨妥協的時機成熟,便出面進行斡旋。12月2日,英國駐漢口領事向雙方提出停戰的建議。革命黨人為了爭取袁世凱反正逼迫清帝退位,早日結束戰爭,早定共和大局,因而也同意和談。



南北雙方代表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舉行談判

12月18日,民軍代表伍廷芳與袁世凱所派代表唐紹儀在上海英租界議事廳開始談判。袁世凱當上內閣大臣時就曾宣布政見:「中國進步黨中有兩種人,一種主民主共和,一種主君主立憲。余不知中國人民欲為共和國民,是否真能成熟?抑現在所標之共和主義,真為民人所主持者也?中國情形紛擾,不過起於一二黨魁之議論,外人有不能知其詳者。故欲設立堅固政府,必當詢問其意見於多數國民,不當取決於少數。……余之主意在留存本朝皇帝,即為君主立憲政體,從前滿、漢歧視之處,自當一掃而空之。」北方議和代表南下之前,袁世凱約見各代表時又強調:「君主制度,萬萬不可變更。本人世受國恩,不幸局勢如此,更當捐軀圖報,只有維持君憲到底,不知其他。」因此,在和談中,唐紹儀代表袁世凱只承認君主立憲,不同意民主共和。伍廷芳聲明,談判必須以承認共和為前提,但依預定的南方意見暗中告知唐紹儀,只要袁世凱反正,逼清帝退位,就可以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唐紹儀見南方答應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就不再堅持反對共和。這樣一來,關於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的國體問題,雙方同意留待將來召開「國民會議」 來「公決」「國體」。這種以「國民會議」解決國體的方案,表面上似乎有利於革命派,但實際上卻是袁世凱精心設計出來的陰謀,因為他可以利用各省立憲派所操縱的諮議局這個「民意機構」,在立憲派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盜用「民意」這張王牌,達到其實行君主立憲的目的。


12月25日,孫中山自海外返抵上海。他的到來,使革命派的氣勢為之一振。革命派認為成立中央臨時政府、推定臨時大總統的時機已經成熟。29日,17省代表開會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並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紀年改用公曆,以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3日,代表會議續選黎元洪為副總統,通過了由孫中山提出的9名國務員名單。



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


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打亂了袁世凱通過召開「國民會議」來「公決國體」的如意算盤。為了取消革命政權,袁世凱於1月19日公然提出,清政府和南京臨時政府同時解散,由他在北方重新成立臨時政府接管全國政權。其目的是一筆勾銷體現著革命成果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的南京臨時政府。對於袁世凱篡權的新方案,孫中山、黃興等革命派的堅決反對。

在清末民初的這場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的國體之爭中,蔡鍔堅決主張建立民主共和。雲南「重九」起義成功伊始,作為雲南軍政府首腦的蔡鍔十分關心全國的政治形勢,尤其關注國家的國體政體問題。他認為新的國家必須是一個民主共和國,決不能實行君主立憲,因而,在起義後發布的《雲南軍政府討滿洲檄》中明確宣布了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綱,同時宣布「定國體為民主國體」。之後,他又多次致電黎元洪和各省都督,明確提出「定國體政體為民主立憲」的政治主張。南北議和期間,儘管情況複雜多變,蔡鍔始終不渝地宣傳和貫徹民主立憲這一政治主張。他指出,「虜廷斷無倖存之理,惟苟延一日,則多一日戰禍」。「如果溥儀退位,贊成共和,自可和平了結」;如果「民主君主問題,取決國民會議」或者「清帝退位,臨時政府同時取消」,則「萬難從者」。對於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之議,蔡鍔表示堅決反對,認為其與清廷關係尚未脫離,「不能舉清廷之內閣總理大臣」。知悉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後,蔡鍔即致電奉賀,並堅信:「神州光復已十五省,掃蕩北廷,可計日待。」



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月20日,他致電孫中山,建議不要再「株守議和」,而應當「赫然震怒,長驅北伐,直搗虜廷」。為防止袁世凱借議和而實行君主立憲制,26日蔡鍔又致電孫中山、黎元洪及獨立各省都督,進一步闡述其反對君主立憲、堅持民主立憲的主張:「現民國中央政府已成立,大總統已舉定,民主君主問題無復有研究之價值,此其一。國民會議袁世凱欲於北京開議,又欲省、州、縣公舉代表,無非為狡展播弄之地步,以充彼戰備,懈我軍心,此其二。主張共和,殆全國一致,所反對者惟少數之滿奴隸耳。設開會議而墮袁之狡謀,定為君主國體,則各省必不肯承認,戰禍終無已時,此其三。中國此時仍擁戴滿清為君主,固理所必無,則別以漢人為君主,亦事勢所不容,故君主國體為中國今日所萬不能行,必強留存此物,將來仍難免第二、三次之革命,此其四。唐使簽定之約,而袁不承認,方在停戰期間,而北軍襲取潁州,進攻陝州,在清廷亦並未決心和議,此其五。故此時直無和議可言,惟有訴諸兵力耳。」


當孫中山宣布北伐並自任北伐軍總指揮時,蔡鍔立即通電響應,並籌集軍餉十五萬元,組成雲南北伐軍一梯團,以唐繼堯為司令官,取道黔、湘進行北伐,準備「聯絡滇、川、黔三省,會師入陝,合關中之兵,以向宛、洛,俾朔方虜跡不至竄入西南」。

由於南方革命黨人堅決要求民主立憲,堅決不同意袁世凱在北方重新成立臨時政府,袁世凱不得不改變策略,由解散南京臨時政府轉為攘奪臨時政府大總統職務。在得到孫中山「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的承諾後,袁世凱立即對清帝實行逼宮。2月12日,清帝宣布接受優待條件,正式退位。次日,袁世凱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隨即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對於最終達成南北統一、實現民主共和,蔡鍔感到歡欣鼓舞,認為「和議告成,民國統一,達共和之望,免爭戰之危」。對於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並被選舉為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蔡鍔致電祝賀,並表示「非徒表欣戴袁公之意,實亦喜統一國家之成也」。


蔡鍔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後的所言所行,不僅充分表達了他徹底推翻清朝封建專制統治和堅決反對君主立憲的民主革命思想,也為他後來毅然決然地反對袁世凱帝制自為、捍衛民主共和制度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摘自鄧江祁著《護國元勛蔡鍔傳》第七章之「建國主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鄧說史 的精彩文章:

護國元勛蔡鍔傳奇之二十八:援藏平叛
護國元勛蔡鍔傳奇之二十七:援黔平匪
護國元勛蔡鍔傳奇之二十五:鞏固邊防
史事辨正 ┃ 秦力山不是時務學堂的學生

TAG:老鄧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