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海陸豐尋找南宋朝蹤跡」南宋端宗皇帝與文天祥史話-第四回

「海陸豐尋找南宋朝蹤跡」南宋端宗皇帝與文天祥史話-第四回

註:本文源自廣東海豐縣電視台「與你同行」欄目報出《海陸尋蹤宋跡》專題片。

第四回、 麗江設御宴 南嶺壯帝居

景炎二年(1277年)夏月,南宋小朝廷的楊太妃、端宗皇帝、御弟帝昺、張世傑、陸秀夫、宮廷人員、官屬將士近十萬人(一說是數萬人)乘坐千餘艘航船(多數是大船),浩浩蕩蕩,從「東溪」經「宋溪」過「西溪」,繞鹿境山南面的鹿境溪進入「三江」,駐蹕在「麗江下游」,麗江下游即現長沙高速公路橋至後門港一帶,因時值颱風季節,正好在麗江浦休養。

先是: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文天祥移屯漳州龍岩縣,三月、至廣丅東梅州,五月入江西贛州會昌縣,大力宣傳抗元救國運動,平除賊亂,安定民心,收復各地州縣。六月初三日,文天祥在江西雩都打了一場勝仗,給南宋朝廷增點光彩,大振軍心。文天祥又到福建汀州府誅斬假冒「南宋天子」的黃從。

這時候,南宋行朝接到文天祥勝利的快訊,經陸秀夫、張世傑的研究之後,向皇上奏請,端宗皇帝傳旨設立「御宴」,君臣們十萬人在麗江下游為文天祥舉行隆重的慶功大會,歡天喜地,鼓樂笙歌,以振大宋威儀;當然,惠州府和海豐縣衙屬官員也前來見駕赴宴,大家交杯飲得醉熏熏,可惜當時文天祥仍在江西,沒有參加。這次「御宴」可說是南宋最後的一次「喜宴」了,也是海豐有史以來最大型的盛會。

明代初期,為紀念南宋行朝曾經宴會的麗江下游稱為「御宴潭」,

據明嘉靖版《惠州府志·地理·海豐》載:「…御宴潭,在縣南百里,即麗江浦下流,宋端宗舟次此錫宴,故名。」

明嘉靖版《海豐縣誌·山川》載:「…邑南八十里為麗江浦,又名長沙海口,受龍津、赤岸、大小液諸水入于海,……其下流為御宴潭,宋端宗錫宴此地。」

御宴潭便成為海豐的名勝遺迹之一,明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進士(廣丅東高要縣人)梁安,寫下了懷念端宗皇帝在麗江賜宴的遺迹——御宴潭的詩句,詩曰:

帝子南旋泊錦舟,浪花香暖酒香浮。

神龍飲罷歸天去,魚鱉於今不敢游。

明永樂庚子(1420)科舉人彭舉(海豐人,任桂林府儒學訓導)也寫了一首詩,感慨地描述南宋君臣宴會的景況和歷史,詩曰:

宋鼎航遷播嶺南,君臣曾此序朝參。

笙歌間作魚龍聽,俎豆兼陳蛤蜊甘。

逝水東流終不返,大星南殞更何堪。

至今獨有清秋月,夜夜寒光照碧潭。

當年,南宋行朝航船停泊在麗江下游後門港一帶,端宗皇帝與御弟帝昺和張世傑、陸秀夫、御前侍衛等登岸漫遊至南山嶺,在嶺上的岩石野營住宿,也好藉此改變長時間的船上生活,調理暈船的辛苦。

傳說:當晚,南山附近的青蛙、蚯蚓爭先恐後叫個不停,嘈耳不堪,夜靜難眠的皇帝命將士抓那叫聲的怪物前來治罪,原來是這小動物,皇帝命侍衛們剪紙作枷,套在青蛙和蚯蚓身上,怪聲遂息。

說來也奇,現在南山嶺的青蛙、蚯蚓的頭上都帶有一條白色的紋狀,而且不會叫聲;清同治版《海豐縣誌·上卷·古迹》有記其事。

又傳說,當夜適逢地震,地動山搖,陸秀夫急奏皇帝在岩石上書寫「壯帝居」三字,使能安寢。

史實上,南山嶺「壯帝居」三字,是明代嘉靖年間,嶺東兵備道僉事雍蘭(莆田人,號見川)巡視軍事管理時,經南山嶺,得知南宋端宗皇帝曾至此的事迹,感慨地在這岩壁上直書題刻「壯帝居」三個大字。字徑為0.9×1米,字體蒼勁雄秀,表達中原的民族感情。

明崇禎己卯科海豐舉人黃德燝(海城東城人,)游南山壯帝居時,感慨題寫憑弔南宋的一首五言律,詩云:

王氣中原盡,炎荒一旅單。泥封非谷險,棧絕豈川岏。

空峙南山石,莫廽東海瀾。騎塵千里暮,何處望臨安。

迨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梅隴、後門的紳士和群眾為紀念南宋和保護「壯帝居」的歷史遺迹,以此石刻為中心,建造一座庵宇,稱為「宋存庵」,寓意著「宋室猶存」,塑造帝昺、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的神像。

牆壁上有二副對聯:

一為:

風雨難磨王者字;

君臣猶享宋時山。

一為:

一宵留聖跡;

三字寄行人。

清嘉慶庚申科海豐舉人林雲鶴(海城鯉趨埔人)在宋存庵牆壁題下吟詠壯帝居的三首詩:

波絮風萍喪亂初,蒙塵曾否此山居。

應知題石當年意,只是臣心矢介如。

銅駝荊棘嘆家廷,嶺海何論旦夕停。

數百年來遺老盡,翻將岩石比冬青。

江潮海颶意何如,王氣銷沉剩露居。

欲證當年遷播事,空心無語又秋初。

林雲鶴寫完這三首詩時,還對南山嶺的民間故事和宋史作了研究,並題跋於詩的後面,記述壯帝居的史實,載入清同治版《海豐縣誌·上卷·古迹》。

歷年來,文人騷客常到後門宋存庵壯帝居古迹憑弔,留下很多詩詞佳作。

宋存庵,位於後門鎮北側一公里的南山嶺下,因年久失修,現已破爛不堪。在宋存庵西側,即距後門鎮北側二里有「岩公祠」,

岩公祠的山上多巨石,岩內有龍喉數尺,前面大海有石若「天將」,烈風暴雨,此石恍有聲響,稱「岩公印」。相傳:南宋有一位老臣,千里追尋,奔跑至此,聽說陸秀夫抱幼主帝昺沉海了,遂從岩上跳海殉節。後人為紀念志士,在岩上建祠,廟內塑造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岩公四位神像。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後門埠舉人曾日錦倡捐重修,同治十一年林光拔等重修。現岩公祠已遷建於宋存庵遺迹右側。

岩公亭留下八副對聯:

不留姓、不留名、大名鼎鼎;

有是人、有是石、惟石岩岩。

——清光緒邑庠生周卜西

留節不留名、賞勝來游、趙鼎雖移公尚在;

視今猶視昔、聞風弔古、石岩依舊宋長存。

——佚 名

亡命更亡名,波濤萬頃,白骨長埋禹海,潮聲傳故跡;

盡忠猶盡節,岩石一堆,青林永托南山,月色照英丅魂。

——佚 名

層岩聳翠齊坡嶺;

大海拖藍接麗江。

——佚 名

地接五坡留正氣;

天遺一石吊孤魂。

——佚 名

節比南山、精神不死;

名垂巨石、風雨難磨。

——佚 名

奇石聳天南、留與乾坤爭位置;

忠魂賓帝座、何須姓字紀人寰。

——黃傑群

國破能捐生、全節逃名,身瘞靈岩堪紀氏;

海奔仍怒咽、望洋興感,祠崇荒噬永參天。

——鍾夢卿

話說,南宋行朝航船停泊在麗江下游時,端宗皇帝還將海豐原名的「小金丅龍山」(即現附城鎮鹿境山)、「大金丅龍山」(古代稱「黑龍山」,即現馬宮鎮雞籠山,)二座山改為「小金籠山」和「大金籠山」。因海豐麗江出現的二座山都有「金丅龍」之稱,「龍」是皇帝的代稱,怎麼南蠻的海角竟然出了大、小二龍,怕海豐會出「皇帝」與趙氏皇家爭天下。於是,左丞相陸秀夫、太傅(皇帝的老師)張世傑二位大臣出了「點子」,端宗皇帝傳下聖諭,將「龍」字上首加一「竹頭」便成為「籠」字,含義全變了,這二座山名從此被稱「大金籠山」和「小金籠山」;後來,又被俗稱「雞籠山」。

據明嘉靖版《惠州府志·五·地理》記載:「海豐,東南十里為小金籠山,……。西南八十里為大金籠山,山形如龍,鎮長沙海口,舊二山名大、小金丅龍。宋端宗易今名」。

南宋行朝在海豐麗江停泊有一年時間,本來計劃在海豐的大客廳建造行宮,最後還是移駕;選擇好日子,備足了食用水、糧食、山珍海味等物品,向海豐官民告別揚航離開後門港,經東莞至淺灣(今香港)一帶海面,前進廣州灣,準備定往吳川的大奚山孤島建立行宮,後來還是改向崖門(今廣丅東新會縣城南四十里)。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四月,因颱風作怪,年僅八歲的端宗皇帝跌下海面溺水受驚,太醫對治療「溺水受驚」的病症可說是首例,沒有臨床經驗,翻遍醫書也找不到藥方,也就無有回天之力了。四月十六日,端宗皇帝立下遺詔,告示天下,由御弟繼位。四月十七日,年僅八歲的趙昺(世稱:帝昺)登基做皇帝,改國號:祥興元年。四月二十日先帝端宗傾崩(死亡)。第二日,張世傑、趙潛、林永年、潘岳、丁應張、陶士遜、辛大濟、陸秀夫、蘇景瞻、辛岩等群臣依制行三獻祭禮,奏祭天地、宗廟,嗚呼,哀哉!

祥興元年(1278)六月,宋師到達現在的廣丅東江門市新會縣崖山,大臣們認為天險可守,帝昺皇帝傳聖旨,命宋朝將士、隨軍百姓十多萬人參加勞動,平整土地,砍伐樹木,建造行宮、修造船隻、製造兵器,試圖東山再起,恢復大宋江山。

謝謝關注,後續內容請看第五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從小就很聰明的司馬光
欲當大任,須是篤實
北宋末代四大皇帝
難以相信:大奸臣秦檜竟真心維護大宋利益,而且幹得漂亮!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