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張藝謀:山寨好萊塢,永遠別談中美對等

張藝謀:山寨好萊塢,永遠別談中美對等

張藝謀:山寨好萊塢,永遠別談中美對等

張藝謀這些年藏得很深,很少看到張藝謀的文字,甚至很少見到他表露心跡。這次給《紐約時報》撰文,猛然一看,似乎為我們找到了一個集體情緒的出口,又似乎在轉移自身負壓的焦點。

中國有兩個張藝謀,一個活在千禧年之前,一個生活在千禧年之後。要注意的是,給《紐約時報》撰文的,是千禧年之後的張藝謀,而非千禧年之前的張藝謀。區分這點很重要嗎?是的,非常的重要。

千禧年之前的張藝謀,其社會標籤是第五代導演,也是值得我尊重的電影藝術家。

他的《紅高粱》給我的少年期留下深刻印記,他的《秋菊打官司》《活著》讓我青春期有了不一樣的認知和思考。他不僅僅是中國電影的新力量,也是中國電影的一張世界名片。他對現實的傾注,對社會的透析,對歷史的洞見,都代表了當時的最強音。

千禧年之後的張藝謀則有兩個身份標籤,一個是國師,一個是市場化開拓者。

不可否認中國電影的市場化,是從張藝謀的《英雄》開始的,中國票房的井噴式發展,也是從《英雄》開始的。某種意義上,張藝謀是90年代後中國電影市場的破冰者,也是中國大片化的品蟹人,中國電影工業現代化的領路人。但與此同時,也把中國電影帶上了功利主義的快軌,掀起了空洞無腦的偽大片浪潮,讓中國電影八十年代以來內容主導的基業毀於一旦。

張藝謀08年還出任體育盛會開閉幕式導演,扮演起國師的角色,其實也是他《英雄》之後沉迷團體操的路線。自打《英雄》里把英雄塑造成放下俠義,擁護暴君的形象之後,整齊劃一的團體操練就成為張藝謀的最愛。《英雄》首映禮一片秦俑「大風大風」的呼喊,片中碾壓式的軍陣箭陣,《滿城均帶黃金甲》里擠出的統一規格的饅頭酥胸,電腦複製式的士兵陣列,包括最近《長城》里團體操化的攻防,表面上是其對大場面,大起勢的雕琢,實則為張藝謀去個性化,向流水線統一規格的審美轉變,同時不無強權碾壓的病症。而這些去個性化的審美,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希特勒《意志的勝利》攝影師Hugo Jaeger。

張藝謀:山寨好萊塢,永遠別談中美對等

如果給《紐約時報》撰文的,是千禧年之前的張藝謀,那我拍手稱快,不無奮起的砥礪。然而千禧年之後的張藝謀大談「中美電影不對等關係」,表面上是在替我們宣洩不滿,滿足我們情緒出口的需求,實際沒那麼妥當。要知道中國電影一味追求的好萊塢大片化,這始作俑者就是張藝謀。在山寨好萊塢的道路上,尋求「中美電影不對等關係」的出口,帶路黨的責任首當其衝。

尤其是張藝謀新近作品《長城》,明明是個有話語權的中國大導演,卻偏偏要在一個美國人自以為的中國故事裡打小工,在片中張氏印記的奉獻不多,就剩複製他的團體操審美。結果《長城》不但成了賠錢貨,還被人家同行在奧斯卡頒獎禮上當眾揶揄。

你一個好萊塢諂媚者,一個在好萊塢合作人面前話語自信和話語權都沒體現出來的人,反身還在人家《紐約時報》抱怨「中美電影關係不對等」,那我就不明白了,你為何不在《長城》拍攝現場做個破除「不對等」的踐行者?哪怕是拿出你一國之師的范來,哪怕在合作過程中多說幾個不字,多用幾個非好萊塢元素來平衡作品,也比在報紙上代言我們的情緒來得有行動力。

個人以為,放下他的法西斯陣列審美,回到他千禧年之前的個性創作狀態上,就是他對好萊塢工業流水線最大的話語權。只有在作品層面上自我完善,形成自己文化體系的創作,才是對話他國的最好利器。

張藝謀:山寨好萊塢,永遠別談中美對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