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為何南方一直打不過北方,外族入侵最後結局為何是被同化

中國古代為何南方一直打不過北方,外族入侵最後結局為何是被同化

要說中國古代的幾大亂世,當屬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這三個時代,堪稱中國古代最亂的時代。

每逢中原亂世,周邊民族入侵好像成了必修課,在這種情勢下,中原王朝往往處於弱勢,喪師失地是肯定的。

三國演義劇照

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紛紛在黃河流域建國,中原王朝失去了遼東、朝鮮半島北部、西域、西南;五代十國以來,中原王朝又失去了燕雲地區、失去了越南北部,後來的塞北三朝遼金夏,更是與中原王朝長期鼎立。

但有一個亂世,周邊民族不僅不敢入侵,中原各方勢力還頻頻「單練」周邊民族,還能開拓疆土,當時的中原才是最「危險」的地方,周邊兄弟民族避之不及,哪敢來找事?

說到這,想必大家都知道了,這個時代就是春秋戰國時代!

秦宣太后和秦惠文王劇照

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原諸夏,蒸蒸日上,國富兵強,掌握著足以傲視世界的技術與力量,隨便一個列國,就足以吊打周邊民族,筆者不才,在這裡羅列了幾個主要諸侯國對外作戰的戰績。

齊國

關鍵詞:尊王攘夷。

事件:春秋時期,山戎騷擾北邊燕國、邢國,齊桓公在管仲的建議下,兩度出兵擊敗山戎。這充分說明:諸夏雖亂,是自家事,夷狄想來分羹,無異於火中取栗。

楚國

關鍵詞:西南二郡。

事件:戰國時期,楚國擊夜郎國,入雲貴,設巫中、黔中二郡。

趙國

關鍵詞:雲中三郡。

事件:趙武靈王北擊匈奴,奪河套,設雲中、雁門、代三郡;後趙將李牧一戰斬匈奴十萬軍,滅襜襤、敗東胡、降林胡,單于遁逃。

秦國

關鍵詞:隴西二郡。

事件:秦惠文王時期,秦滅義渠國,設隴西、北地二郡。

燕國

關鍵詞:遼東五郡。

事件:燕昭王時期,燕國破東胡,設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疆域直抵朝鮮半島北部。

遼國皇帝劇照

看到這,大家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為何華夏是最危險的地方了吧,家裡的爭不夠,還各自出去開疆拓土。

可惜的是,周邊民族不敢入侵的亂世只有春秋戰國這一家,此後,但逢亂世,都會有周邊民族意圖入主中原,想成為全中國的皇帝。諸夏隨便一方勢力,就可以吊打周邊民族的盛景,再也沒有出現過。

中國自古就有「夷入夏則夏,夏入夷則夷」,這是古人對外族的區別,如果你認同和使用中國的「禮」,「樂」。也就是學習中國的文化,文字,禮儀不管你是什麼血統種族就認同你是就是華夏人。反之你如果達不到這些標準你就是不是華夏人,與夷狄無異,也就是異類。身為高等文明華夏的我們就要教化你們,幫助你們,這是在帶你們成長進步,進入高等文明的時代,你們得感謝我。如果不服我說的你服。

中國歷史被外族入侵統治並建國的,如五胡亂華時期,北方淪陷,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元朝(蒙古族),清朝(滿族)等等一些。全都被同化了,中國文化沒有半點中斷,反而增強。例:

元朝統治了中差多100年,給中國改變了什麼,差不多還是中國人治理中國人,然後自己為了能更好的與中國人打交道,儒家就是一個教化大教,分分種告訴他們怎麼來統治中國,然後就把他們給教化了。然後「夷入夏則夏,夏入夷則夷」,大家都在一條道上的了。如果來試試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試下,估計著這些文人雅士就會帶起頭來幹掉他,這是滅道統的事情,這是滅族的事情,向來都是我們教化你們這群夷狄,而不是被你們征服。你們最多能從武力上打怕我,但是文化上,信仰上那是不死不休。清朝(滿族),統治二百六十八年,結果是差不多,滿漢一家親,這是清朝後面的結局,到最後會說滿語的沒有幾個,說的全是漢語,寫的全是漢字。

在中國古代,為什麼南方總是被北方征服?

在古代,為什麼總是南方被北方征服?

北方平原面積大,在農耕年代,能夠有足夠的產出,這樣一來人口養活能力就高,就能夠養活從事軍事的閑人。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基本靠天吃飯,這樣來個天災基本上就廢了。所以大都搶別人的。南方地理環境極易帶來充足的食物,而且水多,糧食產的也就多。這會造成他們安於安逸。南方沒有民生壓力。

根據專家的統計發現,南宋後,全國性精英逐步從集中在黃河流域轉到了長江流域。很多《水滸傳》里的人與《刺客列傳》、《史記》里的人完全不同,108好漢大多是蠻力農夫,似乎沒什麼風格,缺乏大義凜然的氣魄。荊軻刺秦王就不同了。

在中國古代,為什麼北方人比南方人厲害?生存的壓力差異是最主要原因。窮則思變積極進取、富則保守貪圖享受,這樣兩個族群一旦動粗,迸發的勇氣和戰鬥力是有差異的。

北方寒冷荒漠,不適合農耕,那裡的人類以游牧漁獵為生,長期在自然界遷徙奔波,造就了堅韌不拔的意志,練就了抗拒惡劣環境的強健體格。每當草原遇到乾旱等自然災害或者爆發牲畜流行病,是牲畜數量銳減造成饑荒時,為了生存,他們被迫騎馬南下搶劫糧食和其它生活物資,在這種「不成功便成仁」錚錚誓言激勵下,他們驍勇善戰大無畏。

南方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是農耕民族聚集地。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和習性,「父母在、不遠遊」、「小富即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等等。這些蝸居的講究道德倫理的文明人,缺少了走南闖北的勇氣,缺失了以暴抗暴的血性。與北方窮則思變不擇手段的「野蠻人」武力對決,從來就不佔上風,尤其是兩宋滅亡的教訓深刻。

還有一個次要原因,就是中原蝸牛般遲緩的步兵,難敵北方的快速騎兵。修建長城的其中一個意圖,就是為了彌補這一劣勢,但仍有北方主動、南方被動之分。

從三國開始對江南開發起,生產中心便開始南移。根據理論,必會重新從南向北演變回去。蒙古、契丹、匈奴、鮮卑、突厥、滿清的漢化就是趨勢。帝國的氣象大都在北方,經典的農耕文明一旦同游牧文明相結合,就算南方農耕文明再高效也比不上的。

宋朝是由北人建立,但宋太祖採用尚文輕武來壓制蠻氣的武夫。所以這一北方政權骨子裡是南方的氣質。與南陳、南唐、兩宋、兩晉尚文不同的是,明朝遷都後尚武。

南海沒有出現過影響世界或者亞洲格局的政權。南美的印加和北美的瑪雅都是死於安逸。

外國人質疑:中國古代經常被外族戰勝 為什麼還說他們善戰?

總有些外國人認為中國古代經常被人數少的外族戰勝,為什麼還說他們善戰?首先這些外國人搞錯了2個事情,第一個就是女真、鮮卑、契丹等也是中國人,他們是中國的少數民族。

其次是從整個古代來看,中原王朝在大多數時間都是處于軍事優勢的,只是基於當時的科技條件限制,難以對嚴寒的沙漠和乾旱草原進行長期的控制。

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中國人確實不是戰鬥民族,從整體上來說並不好勇鬥狠,性格也不暴躁。但是真正好的士兵並不一定是好勇鬥狠,但是美軍四星上將史迪威說過:「中國士兵具備極強的吃苦精神,可以在任何殘酷的環境下生活。只要給他們合適的武器和補給,他們就能堅決的戰鬥。」

真正的軍隊需要的就是這些吃苦精神、忍耐力和服從命令的能力。在我國古代也有一些時期比如明朝末年,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但是這與中國人能不能打仗沒有一點關係。

在明朝對待士兵非常殘酷,普通的衛所士兵每個月只有打了折扣的幾鬥口糧,而且還要養活全家老小,工資發的是還不如冥幣的紙幣,還要自己花錢準備馬料,自己的服裝、被褥和行軍口糧。

在軍隊里,士兵每天都當作免費苦役使喚,在各種官員、太監和將軍們的私人田地、宅院每天工作。因此中國人具備世界上最適合戰爭的性格和能力,但是在有些王朝對待士兵如奴隸的時候,戰鬥力也一樣會大幅度下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是非功過,看電視劇有感!
吳越戰爭得到的啟示
如果你還是最初的模樣(布幣)那我們的心情該有多沉重
距上海僅一小時車程,這個江南古鎮絕對不容錯過
春秋時期「謚號」最準確的諸侯國君,除了這位還有誰?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