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間故事:唐明皇李隆基在洛陽的傳說!

民間故事:唐明皇李隆基在洛陽的傳說!

在唐代,洛陽與長安並稱二京,號為東都,唐明皇李隆基在開元年間多次蒞東都,前後合計居住達十年之久。唐明皇居洛期間有一些傳奇故事散間於古代傳奇和民間傳說。

有一年,明皇居東都洛陽宮中,正值中秋時節,秋高氣爽,天高雲淡,明月當空。於是詔令羅公遠於八月十五夜赴宮中侍奉觀月玩賞。多才多藝的唐明皇突發奇想:不知月中仙境如何?羅公遠深通仙術,就問唐明皇說:「陛下真心誠意要到月亮仙宮中一游嗎?」唐明皇連連稱是,並懇請羅公遠施展法術,帶自己到宮中遊玩一番。羅公遠答應後,就靜心施法。只見他將手中所持的拐杖向空中擲出,隨即化為一座空中大橋。大橋在中秋月色下好似銀色鋪就。羅公遠就請唐明皇登橋,自己隨從前往。走了大約有十幾里的路程,只見所到之處精光奪目,寒氣襲人。唐明皇鼓足勇氣繼續向前,到了一座滿是瓊樓玉宇的大城,羅公遠告訴皇帝說:「這就是月中仙宮——廣寒宮」。

羅公遠陪著皇帝叩門而人,只見廣寒宮中有數百仙女,都身披素練霓衣,在大庭上伴隨著悅耳的仙樂翩翩起舞。皇帝看得心曠神怡,聽得如痴如醉。領舞的仙女看到唐明皇與羅公遠之後,就前來致意,唐明皇向仙女請教仙樂之名,仙女告訴他說:仙樂名曰《霓裳羽衣曲》。多才多藝則又博聞強記的唐明皇就在心裡悄悄地記下了仙樂的聲調。

過了一會,唐明皇感到寒氣襲人,不能忍受,感到廣寒仙宮實非人間帝王的久留之地,於是就招呼羅公遠回返人間。唐明皇與羅公遠登上拐杖所化的銀橋返回時,對月中仙境還是很留戀,但回顧所過之處,銀橋隨步而滅。

唐明皇回到宮中,趕快將記在心裡的仙樂曲調錄於樂譜之中。第二天,明皇召集宮中樂師依所錄樂譜演奏《霓裳羽衣曲》。所有樂師都陶醉這美妙的樂曲中,仙樂《霓裳羽衣曲》就在宮廷樂師們的陶醉中廣泛流行於世上。唐明皇前期,天下承平日久,東都洛陽繁花似錦。有一年明皇在東都居住,日日與梨園弟子歌舞宴樂。明皇的多才多藝令許多神仙嚮往。

有一天,唐明皇一直與宮廷樂師演繹樂理直至深夜,睡前要求他們精益求精,提高水平,勿負「三郎」(明皇排行老三,常在宮中以「三郎」自稱)厚愛和期望。明皇睡人夢中後恍然間見有一俊麗女子束髮高髻,衣著錦繡,披著斗篷,飄然來到宮中求見皇帝,明皇見仙女垂降,慌忙起身殷勤接待。仙女向皇帝行禮後說:「小女子是皇上御花園中凌波池中的龍女,受命長期護衛東都宮苑。經常聽到皇上與梨園弟子們的典雅之樂。小女子非常敬佩皇上的音樂才能,特地向皇上託夢求見。懇求皇上專為小女子作一樂曲」。明皇爽快地答了小龍女的要求,小龍女表示非常感謝,小龍女對皇上說:「曲成之日,小女子再來拜謝皇上。」說完即向皇上拜別,飄然而去,明皇起身挽留,卻一覺醒來。回憶夢中情境,仍然歷歷在目,環顧宮廷之中,彷彿余香猶存。

唐明皇看看窗外,東方欲曉,想想夢中對小龍女的承諾,遂起身到宮苑之中的凌波池畔漫步,漫步中對景狀物,創作激情油然而生,回到寢宮立即寫出了一部樂譜,命名《凌波曲》。隨即傳令梨園弟子到凌波池邊演奏,樂曲起處,儼然有仙樂之聲,眾人為之讚歎。正在這時,只見凌波池中綠水盪波,波峰處現出一美麗女子,正伴樂起舞,唐明皇舉目望去,正是夢中所見的小龍女,但明皇和眾人眼見而不可及,當《凌波曲》演奏結束時,小龍女向明皇及眾人致禮後,又緩緩隱人凌波池中。

又是一年的冬天,唐明皇住在東都洛陽上陽宮中。不覺到了正月十四日,明皇在歌舞之後,與眾侍從道士談論起玄元皇帝老子李耳的東遊傳奇,心有所感。當夜在寢宮中譜寫了一去新曲《紫雲回》,以歌頌老子。譜成新曲後,唐明皇乘興用玉笛吹奏此曲。夜深人靜的夜中,笛聲悠悠,飄蕩在宮城之中。

第二天是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唐明皇帶著隨從微服到大街上觀燈。只見東都萬家燈火,連接洛河南北的天津橋上更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一街兩旁,花燈簇簇。明皇一路游去,好不盡興。忽然一陣耳熟能詳的悅耳笛聲傳來,明皇不由住足細聽,原來從一座繁華酒樓上傳出的笛聲竟是昨夜自己剛剛譜好的《紫雲回》。唐明皇不覺大吃一驚,他立即吩隨從前去查看。

正月十六日一早,唐明皇將昨夜已偵知的吹笛人召來見駕。一眼望去,竟是一個俊俏的後生小子,看上去好像不滿20歲,皇帝問起他昨晚所吹奏的《紫雲回》一曲,是在哪裡所學,小夥子說:「小生李謨,少時受教於西域高人,對於好的樂曲,莫不銘記於心。近一段日子,我常在天津橋上遊玩,每逢夜深人靜之時,常能聽到宮中雅樂。於是就留心記下了幾支曲譜。《紫雲歸》一曲就是前天晚上,到天津橋上賞月時,聽到宮中所奏,感到十分悅耳,有聽仙樂之感,於是就強記曲譜,回家稍事練習,當晚就學會了此曲。」

唐明皇十分高興自己發現了一個音樂人才。就命李謨將偷學的曲目一一吹奏,果然都是宮中新曲,而且李謨將它們吹得出神入化,更勝似自己所奏的效果。於是,唐明皇就將李謨留在宮中,侍從在自己身邊,後來,李謨成了一名著名的宮廷樂師,號稱天下吹笛第一高手。唐朝中期的詩人張祜曾寫過一首詩《李謨笛》以記述這一傳說故事。詩曰:「平時東華洛陽城,天樂宮中夜徹明,無奈李謨偷曲譜,酒樓吹笛是新聲。」

唐明皇長期居住東都洛陽,天下四方貢品會萃於東都,都是地方珍奇,唐明皇對此熟視無睹,不以為奇。有一年,西域的龜茲國派遣使者進奉枕頭一個。看上去這個枕頭色如瑪瑙,伸手觸摸則溫溫如玉,它的製造工藝非常平凡樸素。唐明皇初見這個枕頭,並不知神奇。龜茲使者向皇上介紹,若枕著這個枕頭睡覺可以夢遊天上人間的所有奇妙仙境,並懇請皇上一試。

唐明皇將信將疑,心想晚上不妨一試。當晚,皇帝枕著這個瑪瑙枕頭入眠。剛一入睡,恍然間天下十洲三島、五湖四海的風物景觀,隨心所想,立即能見到。唐明皇一覺醒來,還遊興未消,遂傳召侍從學士,印證夢中景物,學士們都稱夢如實物。唐明皇大喜,遂重賞龜茲使者,並將這個枕頭命名為「遊仙枕」,一直將它帶在身邊,後來,遊仙枕在安史之亂中失落。

唐明皇居東都期間,洛陽宮中有很多宮女久鎖深宮,日漸衰老憔悴。因而常發幽情,不願在宮中備召。傳說,明皇時期的詩人顧況在水上泛舟時,拾到一片大梧桐葉,上面寫有一首詩:

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

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

第二天,顧況也在上游放入河中一片梧桐葉,梧桐葉上寫道:

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女斷腸時。

君恩不禁東流水,葉子題詩寄與誰?

十多天後,有位客人來到園林中,又得到一片梧桐葉。客人拿給顧況看。梧桐葉上寫著:

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

自嘆不如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

這件事後來傳到唐明皇耳里,他不由有點兒善心大發,傳令宮中,凡不願待詔的宮女,盡可出宮返家,擇偶出嫁。通過流水紅葉傳情的宮女名叫雲芳子,是宮中侍書。她已經通過社會傳聞知道與自己和詩的人是才子顧況,因此,雲芳一離宮中,就尋訪顧況,委身嫁與他。

這段傳奇故事,被唐代傳奇小說作者記述下來,一直流傳到現在。

傳說有一年正月十五晚,唐明皇在洛陽皇宮中做了一個惡夢。夢中看見洛陽城南有二龍爭鬥,第二天早朝時,皇上將夢境說給各位大臣,讓大臣們解夢。內侍高力士說:「二龍爭鬥,夢兆不祥,恐怕有人與皇上爭奪江山。」明皇問對策。力士議馬上到城南查訪,再作道理,唐明皇隨即頒旨,令二位大臣前往探查。

二大臣來到洛南,處處仔細,終於探明了根由,回宮稟報皇上,原來,這二人到龍門南一帶後,當地老百姓告知,龍門西山之南有座士丘。北邊的稱青龍山,南邊的稱火龍山,中間的土丘稱寶珠山。三山合稱「二龍戲珠山」,因有二龍,正合皇上夢中之事。兩人到白沙山,登上山頂,放目西望,果見景色奇異:一個不大的村莊被二道山嶺和一個土丘呈扇形圍裹著,村是胡杜唐村。村北的一條山嶺呈青色,起伏騰躍,且東頭粗壯碩大,酷似一條欲吞食物的長龍。村南的一條山嶺呈紅色,西部高高翹起,似騰雲駕霧一般。村西有一座黃色、突起的山丘,圓禿光滑,正夾在南北兩條山嶺的中間,而兩條山嶺都是由東向西勾頭,對土丘呈爭奪壯。這便是當地人說的「二龍戲珠」。北邊不遠處,又有一道山嶺,西大東小,形似上山猛虎,當地稱為「白虎山」。

兩人大吃一驚:這是一塊龍騰虎躍的風水寶地,有出天子的靈氣。如果確人葬入此地,其後人定要奪取天下,天下將發生二龍相爭之事。唐玄宗聽得稟報,忙問可有破解之法。

二臣回答說:預先在當地建造陵園,佔住寶地可免後患;或在山前建一寺廟,以鎮住二龍的靈氣,將靈地治成死地。玄宗思索一番,派二臣速赴洛南,著速督辦建寺事宜。二位大臣接旨,二下洛南,大興土木,不消數月,就在青龍山龍舌尖下建成了一座氣勢巍峨的寺院。寺成後,二大臣火速報告玄宗,並請皇上賜名。高力士稟說:「皇上做夢,逢凶化吉,此寺應叫皇覺寺。」玄宗大悅,親筆題匾,著人連夜起程送到了寺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與楊貴妃如此親密的一個男人是如何毀了大唐?
趁安史之亂,這個日本人擄走國後,將這門技藝帶到日本成為國技
藩鎮割據究竟指的是什麼?
中國的溫泉關!大唐最悲壯一戰!吃人將軍憑此進入武廟瞻仰祭拜!
揭秘為何唐朝會有眾多外國人聚集?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