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古代名醫故事:張從正和他的「攻邪派」

古代名醫故事:張從正和他的「攻邪派」

「有一『彭吳張叟』,六十多歲,病熱厥頭痛,已經用了一個月催吐葯,身體疲乏又上火,某日出門太陽一曬就暈倒了。家人見狀,就要掐他人中。名醫張從正連忙阻止,告訴他們這種情況絕不可驚擾病患,惟有任其安定神思,然後喂以『西瓜、涼水、蜜雪』等冷飲,病人不久就復甦了。」

——《儒門事親》

在倡導「拒絕冷飲」「多喝熱水」的現代,「冷飲」治病顯得不可思議,然而這在千年前的金元時代,卻是一個有效的治療手段。

作為中醫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金元醫學出現了河間、易水、攻邪和丹溪四大學派,張從正便是攻邪學派的代表人物,堪稱一位有奇才、奇術的奇人。他論病首重邪氣,提出治病必先祛邪的醫學觀點,充實、發展了中醫學理論體系。張從正認為治病應著重驅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療方面豐富和發展了汗、吐、下三法。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張從正和他的攻邪學派。

祛邪以從正

將張從正的名字與他所創立的派別聯繫起來,更有「祛邪以從正」的意味。《金史本傳》稱其「精於醫,貫穿《素》、《難》之學,其法宗劉守真,用藥多寒涼,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張從正(約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號戴人,宋金時睢州(今河南蘭考縣)人,他所處的時代,戰事頻起,饑饉相繼,他目睹人民流離失所,疾病叢生,遂發憤醫學,繼承家學自少年時就開始鑽研醫術,曾被金朝補召為太醫,後「從軍於江淮之上」,因不願為官,不久便辭官而行醫於民間。張從正在長期的行醫過程中廣泛接觸了勞動群眾,他同情人民的疾苦總是竭盡全力地幫助他們。

張從正認為治病應著重祛邪,祛邪就是補正,不能因害怕使用攻下藥的而一味用補,攻邪學派以攻擊病邪作為治病的首要任務,強調邪留則正傷,邪去則正安之理,善於運用汗、吐、下三法。張從正的攻邪理論實源於《內經》與《傷寒》,並深受河間派的影響。《內經》認為疾病的產生,是由於邪正的鬥爭,如「真邪相搏」、「真邪相攻」,論治療也是重在祛邪,所謂「除其邪則亂氣不生」,「邪氣不出,與其真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著」。然而對於人體的正氣,《內經》也並未忽視,認為祛邪中病即止,後期當飲食調護,扶助正氣,以祛除余邪,如《五常政大論》:「……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勿使過之,傷其正也。」對於疾病過程中邪正雙方的處理,都是極其精確的。

攻邪派所推崇的「汗、吐、下」三法實際上是在醫聖張仲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所創立的理法方葯體系。所謂的「汗、吐、下」三法,並非單純的發汗、嘔吐、泄下三種具體治法,而是分別代表著三類驅邪外出的途徑。汗法,是指用藥發汗,以及用針灸、洗熏、熨絡、推拿、體操、氣功等方法達到祛除表邪目的的方法;吐法,不單是指摧吐,凡豁痰、引誕、催淚、噴嚏等上行的治療方法都屬此類;下法,不單指泄下,其他像行氣、通經、消積、利水等能夠驅除里邪的方法亦盡屬此類。張從正認為先「祛邪」,才能扶正,邪去則正自安,對於實證陽證,這種方法也是非常奏效的。

深研醫家著作,取法民間醫學

儘管張從正生於中醫世家,但並不囿於家傳一技。張從正博覽群書,采百家之長,同時他也擅長取法民間醫學,對於民間治療中所採用的方法能夠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著就《儒門事親》這一經典。《儒門事親》取名的用意是:儒者能明事理,事親的人就應當知醫道。當時因有人對汗下吐三法持有異議、故書中有說、有辨、有誡、有箋、有論、有疏、有十形三療。還有六門三法等目。

張從正之所以能夠提出汗、吐、下三法可賅眾法,而且能靈活變通,都與其識練日久、至精至熟分不開。誠如他所說:「予之用此吐法,非偶然也。曾見病之在上者,諸醫盡其技而不效。余反思之,投以涌劑,少少用之,頗獲征應。既久,乃廣訪多求,漸臻精妙」(《儒門事親·凡在上者皆可吐式》)。通過臨證,他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反覆實踐,鍥而不捨,然後自成家法。

《儒門事親》中引用了許多醫學著作,如《備急千金要方》《諸病源候論》《普濟本事方》《雞峰普濟方》《本草圖經》《萬全方》《養生必用方》《校正方》《名醫錄》《聖惠方》《孫尚方》《聖濟總錄》《脈訣》等。另外,一些古典著作也被作為論說的依據,如《周禮》《左傳》《禮記》《論語》《老子》《易經》《漢書》等等。

《儒門事親》第十五卷中絕大部分是采自民間的單方、驗方。例如,用皂角一斤,去皮弦搗碎,醇酒兩大碗熬汁成膏,貼治腰腳疼痛;用天南星半生半熟、防風同研末,清油調塗治破傷風等,都是集自民間。

除此之外張從正還擅長在針葯治療的同時,採用心理療法配合,以增強治療效果。如「余嘗以針下之時便雜舞,忽笛鼓應之,以治人之憂而心痛者」,轉移病人的注意力,情志療法與針法並用,使得治療的效果更加明顯。

攻邪學派對後世醫學的發展及學派的創立有一定影響。攻邪學說為明清溫病學派開了先河,奠定了理論基礎,指出了治療方向。吳有性《溫疫論》首要達邪,強調下法。之後葉桂、薛雪、吳瑭、王士雄等溫病學家又對其學說進行了創新和發展。

版權說明

本文系原創稿,版權歸胡世雲主任醫學科普團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本團隊聯繫。本文圖片來源於39健康網,已獲正式授權。

精彩推薦

想了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醫心血管知識?快來關注「胡世雲主任」公眾號(微信搜索:hushiyun-doctor),還可以上喜馬拉雅FM收聽「胡世雲主任」頻道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胡博士說中醫 的精彩文章:

它是一種補虛要葯,陰虛咳嗽吃它最好!
一文讀懂:嗜鉻細胞瘤的癥狀,如何篩查?
丹參最容易和這種藥材混淆,你能區分嗎?
它是常見的美味水果,製成中藥還能補益心脾、養心安神!
尋葯肇慶!來一場色香味俱全的道地藥材之旅

TAG:胡博士說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