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打開藝術的正確方式

打開藝術的正確方式

總有那麼一些畫作,你無論如何不願開口對它有所置評。光是一直瞧著它,將眼睛與心靈託付給它,便已足矣。——(日)高畑勛

1

我們之於藝術不過是瞬間之於永恆

沒有人會去質疑藝術的偉大,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會樂意去買藝術家的賬。

這裡面成因複雜,或許會有審美情趣的偏差不同,但在我看來,更多的是打開方式的不對!

我們之於藝術不過是瞬間之於永恆

回到對於藝術的追求狂熱上來,在近代中國只是少部分的存在,一個普通大眾連溫飽都解決不了的國家,搞藝術往往會被鄙視,貼上不務正業的標籤。

藝術在中國好似草木之與寒地,嚴酷的生存環境,不能有滋生出藝術之花的土壤,很難普及藝術的普遍認同感。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如今,在中國藝術之花正在悄然盛開。

因為藝術的永恆,我們每個人不過是匆匆過客,變得渺小了,卑微了——對於人的這一生,不去了解和接觸藝術,總會是一種遺憾。

GIF/797K

梵高《星空》

2

藝術之與我們,尋求的是一種情感共鳴

對並不了解美術史的讀者來說,去獨立的看懂一副作品難度是可想而知的。誠然提前腦補一下作者生平經歷亦或認真讀一下嚴肅的理論書籍,幫助固然很大,但其間也難度也可想而知。

當然拋開藝術作品本身,藝術對於我們需求的是僅僅是一種情感轉移,不同程度上的情感共鳴。

我們對於藝術作品的觀賞,很多時候都源自於「移情」效果的產生,不管是電影、音樂、或是繪畫,觀者往往都是被藝術家營造的世界打動,聯想到了自己曾經歷、或是渴望經歷的故事,從而產生了豐富多樣的情感體驗。

這種特殊的體驗,會某種程度上引起觀者情感上的共鳴,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

3

打開藝術的最佳方式是開啟一個世界

誠然,雖然我們口口聲聲說藝術無國界,但是對於異域風土人情濃郁的藝術作品我們可先擱置,從易到難,循序漸進。

這樣,一幅畫,一副藝術作品,開啟一個世界就變得觸手可及。

莫奈 《日出印象》

朱光潛先生曾在《談美》里說過:不同職業性能的人對待一件事物會產生不同的角度和看法,但要欣賞一件事物,則需要拋開這些外在的限定,純粹依靠我們的審美體驗。

作為一名看畫者,當我們行走於美術館的長廊里,從那些世界名畫前一一走過,要做到「不假於外物」而單靠審美視覺,實在是有些困難,更何況很多現代派的名畫,即使有長長的介紹,我們也並不一定能完全接受其奇形怪狀的模樣和構圖。

克拉姆斯柯《無名女郎》

但是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輕鬆隨性地去欣賞自己喜愛的作品」,不求與對藝術面面俱到的分析,不糾結於畫作對作者思想的映射,只是單純以自己方式打開:在此時此刻,某一副作品所呈現給自己的內心世界,或是在某時某刻所達成與作品精神世界短暫的「合體」。

4

打開藝術的方式不止一種

對於藝術的欣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人們可以選擇各種不同的方式,從「情」出發,就是一種直接而享受的方式。藝術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看完整本書,我覺得高畑勛的確是在坦誠的分享著他的心得,有些情感是非常隱秘而私人的,他也不吝於分享,坦誠而直率。

GIF/1881K

電影《至愛梵高》正在熱映,走進影院也是走近藝術的一種方式

藝術的正確打開方式究竟是什麼樣子的,還需要根據我們的自身實際出發,最好還是憑藉興趣,正如髙畑勛所說:「以自己的方式和感受為先,不會對自身的口味和取向失去自信,這樣做換來的是一生之中持續不斷獲得新的發現,也能夠始終保持著對繪畫的興趣。」而這種興趣,也許才是最重要的。

從小接觸藝術的浸染,藝術素養更易養成

說到底,對於入門階段的我們還是要多看藝術作品,多接觸藝術才是正事。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希望美術教育 的精彩文章:

畢加索的藍色時期——令人壓抑?
線團和小狗的故事

TAG:希望美術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