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統一嶺南戰爭:潘美火攻戰術擊垮南漢大軍

宋朝統一嶺南戰爭:潘美火攻戰術擊垮南漢大軍

公元960 年,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全盤接管後周,並以此為基礎建立宋朝。後周在周世宗時代勵精圖治,整軍經武,軍事力量迅速加強,並開始了兼并鄰國領土的戰爭。因此,剛剛誕生的宋朝迅速成為所向無敵的軍事強國。中國自古以來,掌握強大軍隊的人多認為自己可以而且應當統一全國,「天子,兵馬強壯者當為之」的說法就體現了這種心理。宋太祖趙匡胤也不例外,他迅速展開統一中國的軍事行動。

趙匡胤

宋朝統一嶺南的戰爭是研究者較少涉足的領域。南漢後主劉鋹向來被認為是個昏庸殘暴、愚蠢無能的統治者,南漢軍隊不堪一擊是必然的。但我們放眼南方,大小七個政權無一具備抵抗宋軍的信念和實力,這是偶然的巧合嗎?本文以宋初嶺南戰爭的前因後果為出發點,尋找宋朝在南方地區兵鋒所向、勢如破竹的深層原因。

一、宋初的嶺南戰爭

開寶三年(970年)八月,南唐主李煜按照宋太祖的指示,讓臣下起草一封給南漢皇帝劉鋹的信,勸其對宋朝稱臣納貢,「歸款於中國」。讀畢來信,盛怒之下的劉鋹,除了囚禁信使,還給李煜寫了一封很不客氣的信,此事成了宋太祖發動對南漢戰爭的導火線。開寶三年九月初,早已整裝待發的宋朝將士開始進軍嶺南。

李煜

宋軍主要採取四個步驟完成摧毀南漢政權的任務。

第一步是集中兵力、重拳出擊。攻伐南漢的宋軍主帥、副帥是富有對南漢軍作戰經驗的潘美和尹崇珂。與不久前攻蜀稍有不同的是,潘美等沒有分兵幾路從不同地點攻擊嶺南,而是讓各路兵馬齊集賀州城下。

這種攻略也與嶺南地區以往的重大戰役差別很大。宋軍攻打南漢國以前,中原王朝對嶺南發動過多次戰爭,其中比較困難的有兩場。第一場是秦軍進兵嶺南,這是中原王朝首次大規模征服嶺南。第二場是漢武帝滅南越國,這場戰爭之所以比較困難,是因為中原王朝面對的是定都嶺南的王朝,這個政權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組織抵抗

秦漢時期的兩場戰爭,北方軍隊都是分五路進入嶺南。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尉屠睢率領50萬大軍,向嶺南進軍。「秦皇……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漢武帝發動對南越國的攻擊在元鼎五年(公元前 124年)秋:「遣伏波將軍路博德出桂陽下湟水,樓船將軍楊仆出豫章下湞水,歸義越侯嚴為戈船將軍出零陵下離水,甲為下瀨將軍下蒼梧,……。越馳義侯遺別將巴蜀罪人發夜郎兵下牂柯江。咸會番禹。」

宋太祖對南漢的戰爭,面臨與漢武帝相似的局面:定都廣州的南漢王朝為自己的生存而抵抗。但宋朝卻選擇了與西漢王朝迥異、相當大膽的攻略:集中兵力、重拳出擊。如果分兵多路進攻,聲勢較大,迫使敵人在漫長的戰線上同時應戰,難以互相聲援、互為犄角;但必須大規模調動軍隊。為了穩操勝券,每支軍隊的兵力都不能太弱。軍隊匯聚一處,重拳出擊,則集中了優勢兵力,對於正忙於東征西伐的宋軍來說,有省兵節餉的好處,但要冒被四面包抄圍殲,或者敵方以逸待勞,我方疲於奔命的風險。宋朝採取的策略,看來主要是基於對南漢政治腐敗和軍隊士氣的了解,而當時宋軍作戰人員和後勤供給緊缺也是原因之一。

其次是迅速摧毀南漢國西部地區的重要防線。進入嶺南後,宋軍首先攻克賀州。宋軍於9月15日包圍賀州,賀州刺史陳守忠率領部隊固守城池,不肯投降。9月21日,潘美等設奇兵伏擊南漢皇帝派來增援賀州的伍彥柔部,敵軍「死者十七八,擒彥柔斬之,梟其首以示城中」。但賀州城內守軍仍不肯投降。隨軍轉運使王明帶領將士、民夫奮力前行,迅速逼近城門:「城中人大懼,遂開門以納王師」。在宋初嶺南戰爭中,賀州之戰算是比較有難度的。

宋軍的嶺西攻略是先取賀州,然後西向橫掃昭州(今廣西平樂)、桂州 (今廣西桂林)。但為何不經越城嶺道,先取桂州?越城嶺道地勢低平,是跨越南嶺最便利的路線,因而自秦朝以來,一直是北方軍隊到嶺南的主要通道。如果宋軍取道這裡,可以省卻部隊先向西,後向東的長途勞頓,並且可充分利用便利的水運條件。

進軍嶺南之前,宋朝曾考慮過這條道路。道州通判張去華曾向朝廷提出取道桂州,攻取南漢的建議:「桂管為五嶺衝要,今劉鋹保境固守,賴之為扞蔽。若大軍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踐無人之境。」他的意見雖然獲得朝廷嘉獎,卻沒被採納。宋朝決策者權衡利弊之後,放棄把桂州作為突破點的想法。

在潘美等人跨越南嶺的幾年前,南漢皇帝曾命西北面招討使吳懷恩治戰艦於桂州。由於吳懷恩馭下嚴酷,「督役嚴,材有良窳不等及制度疏略者,輒行捶撻」,為憤怒的部下所殺。桂州作為南漢重要的戰艦修造基地,不可能沒有重兵把守。宋軍以賀州為突破點的一個原因,看來是攻擊南漢北部防線中相對薄弱的環節。

賀州戰役結束後,宋軍採取聲東擊西戰術,「督戰艦,聲言順流趨廣州」,而實際上卻向西取昭州,擊破開建寨,「殺數千人,擒其將靳暉。」賀州陷落,使南漢北部防線被攔腰截斷;西線守軍又在宋軍揮師南下的煙霧下,被打得猝不及防。宋軍節節勝利,使昭州、桂州守將聞風喪膽,「昭州刺史田行稠棄城遁,桂州刺史李承進亦奔還。」宋軍遂取昭州、桂州。軍事重鎮桂州的易手,竟然沒有什麼阻滯,恐怕勝負雙方都始料不及.

第三步是摧毀嶺南東部重要防線。宋軍接著揮師東進,控制了連州(今廣東連縣)、韶州(今廣東韶關)、英州(今廣東英德)及雄州(今廣東南雄)。韶州是南漢的北部重鎮,又是都城興王府北面最重要的門戶。為保衛韶州,南漢都統李承渥領兵十餘萬,列陣於韶州城附近的蓮華峰山下。南漢將威武的大象列於陣前,每隻象背上坐著多名手執兵仗的士兵。這是嶺南地區傳統的作戰方式,它的優點在於可以壯軍威,體魄雄健的大象還可背負全副武裝的戰士殺入敵陣,並為其餘部隊開道。但宋軍破陣有方。他們集中力量強勁的弩對準大象猛烈射擊。驚恐和負傷的大象失去控制,四散奔竄,掉頭逃跑的則踏入南漢軍隊的陣地。大象背上的戰士可憐無助地紛紛滾落下來。趁南漢軍陣腳大亂,宋軍發動猛攻,很快擊敗李承渥軍拿下韶州。這場決定南漢存亡的戰鬥,本應打得很艱苦,由於採取有針對性的戰術,宋軍迅速克敵制勝。開寶四年(971年)一月,雄州、英州相繼易手,南漢北部防線全線崩潰。

宋軍的第四步,也就是最後一個步驟,便是大舉南下,直搗南漢巢穴。開寶四年一月,宋軍來到距番禺僅100多里的馬逕與南漢軍對陣,這是南漢王朝組織的最後一次抵抗。南漢軍在此部署6萬將士,領兵的是宮女梁鸞真的養子郭崇岳和大將植廷曉。南漢軍用竹木修起「柵頭」,用以護衛營地和阻擋宋軍。宋軍則在馬徑的雙女山上屯兵,居高臨下俯視郭崇岳部。宋軍頻頻派出遊騎出陣挑戰。郭崇岳本無將才,所率又多為來自韶州和英州沒有絲毫鬥志的殘兵敗將,一直堅壁自守不肯應戰,日夜乞求神靈保佑。

大將植廷曉卻不願坐以待斃,一再勸說郭崇岳迎戰宋軍。開寶四年二月四日,南漢軍與宋軍終於擺開作戰陣勢。植廷曉率領前鋒部隊據水而陣,郭崇岳擔任後援。開戰不久,南漢軍前鋒擋不住渡水來攻的宋軍,植廷曉兵敗身亡;郭崇岳退回營地,繼續堅壁自守。

南漢軍依靠用竹木建築的柵頭以自保,有著致命的弱點,這個弱點被宋軍所利用。潘美等組織了幾千名丁夫,每人手持兩把未點燃的火炬,抄近路悄悄來到柵頭周圍。在夜幕逐漸籠罩大地之時,驟然間萬炬俱發,火光四起,南漢的軍營變成一片火海。對手慌亂無措之際,宋軍全線出擊,大敗南漢軍,郭崇岳也在混戰中喪命。

開寶四年二月五日,宋軍兵臨廣州城下。劉鋹遣使軍前求和不被接納,下海逃亡的船舶又被宦官劫奪,只好「素衣白馬」,出城投降。宋初嶺南戰爭至此基本結束。不久,南漢殘餘勢力也被消滅,宋朝統一了整個嶺南。宋軍的勝利,不但由於精心謀劃、兵勇將強,也因為對手太弱,不堪一擊。

二、劉鋹為何不肯稱臣

南漢皇帝劉鋹不肯稱臣,桀驁不馴,是宋太祖發動嶺南戰爭的導火線。

嶺南戰幕拉開時,南方不屬於宋朝的地區有兩大塊,一是南唐、吳越等臣屬宋朝的東部和東南部地區;二是南漢管轄下堅持不肯臣服宋朝的嶺南地區。宋朝大將潘美等早已布兵湖南,隨時可以突入嶺南。不久前,宋太祖親征北漢無功而返,說明北漢暫時無法控制。因此,南漢是宋朝當時最適宜的打擊目標。

劉鋹

劉鋹為何如此不留後路,自求速亡?是他昏庸無知、不顧後果,還是別有原因?如果南漢皇帝聽從勸告,臣服宋朝,後果會有什麼不同?

劉鋹作為一國之君確實非常不稱職。在宋朝立國和發動統一戰爭時,劉鋹沒有採取措施自立自強,相反,他的一系列國內政策導致南漢國的進一步腐敗和衰微。他委政宦官、巫祝,自己繼續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他聽信讒言,剪除忠良;在宋軍大兵壓境的關頭,還苛待守邊將士,自毀長城。但劉鋹昏暴而不弱智,在某些方面不乏靈活機巧、審時度勢的能力。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一月,宋太宗為即將出征北漢的將領設宴餞行。劉鋹幾年前國破就擒,被解送京師,此時與座其間。他不失時機地取悅皇帝:「朝廷威靈及遠,四方僣竊之主今日盡在坐中。旦夕平太原,劉繼元又至。臣率先來朝,願得執梃為諸國降王長。」太宗大喜,「賞賜甚厚」。

李煜勸劉鋹向太祖稱臣的最後一封信中,三次提到劉鋹的「忿」:「足下非有不得已之事,與不可易之謀,殆一時之忿而已。」「願修祖宗之謀,以尋中國之好。盪無益之忿,息不急之爭」。「遏天下之兵鋒,俟貴國之嘉問,則大國之義,斯亦以善矣;足下之忿,亦可韻⒁印!盵劉「忿」的是什麼,信中語焉不詳,目前只能依靠一些零星記載分析推斷。

開寶三年,宋朝建立不過10年,比年輕的劉鋹在位時間還短;趙氏篡周,絕了後周的國祚,與嶺南劉氏並無「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之類的淵源。劉鋹之忿最有可能和宋軍與南漢軍在湖南的領土爭奪有關。乾德元年(963年)三到八月間,南漢軍隊多次入侵宋朝在湖南的地盤桂陽和江華,被宋將潘美等一一打退。乾德二年(964年)九月,丁德裕、潘美、尹崇珂等率兵奪取南漢控制下的郴州,殺死南漢將領陸光圖和暨彥贇。但若權衡利弊,損失若干州縣、幾位將領,比起國破家亡畢竟小事一樁。可見,劉鋹對宋朝的怨恨未必是他不肯稱臣的真正原因。

李煜的書信洋洋兩千言,一再規勸劉鋹稱臣避禍,但他繞開了一個實質性問題:南平國祚何以不保?宋朝建國之初,南平統治者便已稱臣奉貢,此後一直畢恭畢敬,任其驅使,唯恐稍有差池。但沒多久,宋太祖借征討湖南張文表過道南平之機,把南平地盤也給收了。南平政權覆滅在即,國主高繼沖卻以為「吾家累歲奉朝廷,必無此事爾」。而湖南的周保權,原先因受張文表威脅而請兵宋朝;但張文表既已成擒被殺,宋軍仍繼續南下,他的領地統統成為宋軍的戰利品。這兩件事清楚地表明,宋太祖真正在乎的是擴大疆域而不是增加藩國;講的是權謀而不是信義;卑躬屈膝者軟化不了他統一全國的決心。

周保權是劉鋹的近鄰、李煜的附庸。兩位國主對上述情形可能不詳細節,卻不會全然無知。李煜信中關於宋朝「大朝之心,非有唯利之貪,蓋怒人之不賓而已」,未必不是有意撒謊。了解這個背景,我們對於劉鋹接到李煜信後的怒氣沖沖就不會感到困惑不解了。

通觀整個統一戰爭,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宋太祖一直在尋找出兵的借口。事實上,幾年前宋太祖就為征討南漢找好借口。開寶元年(968年)九月,宋太祖見到被俘的南漢宦官余延業。太祖聽余延業介紹南漢幾代國主奢侈殘酷的情形後,當即表示:「吾當救此一方之民。」 因此,只要太祖下了決心,南漢怎能避禍?劉鋹的行為對應了所謂「與其為而無效,何如不為以養吾生」的消極人生哲學。

南漢國滅之後不及五年,南唐隨之終結。劉鋹在兵臨城下之前拒不肯臣服宋朝,實際上並不十分愚蠢。

三、防衛力量薄弱的背後

劉鋹雖然拒絕稱臣,但他對南漢軍隊抵禦宋軍的能力並無把握。乾德間,南漢軍與宋軍多次交手,均告失敗。郴州失守後,南漢敗兵退守韶州。劉鋹對南嶺山脈的自然阻隔也沒有多大信心。幾年前劍門天險擋不住宋軍,南嶺山脈更不在話下。但如果劉鋹加強軍備,聯合其他政權互相聲援,合縱連橫,敵對雙方軍事力量的懸殊至少可以大大縮小。

然而,劉鋹沒有切實加強軍備。南漢北面的防衛力量重點分布在桂州、賀州、韶州附近。① 但即使在宋軍進入嶺南時,劉鋹也沒有全力以赴加強北部防線。「先是,南漢舊將多以讒死,宗室剪滅殆盡,掌兵者惟宦者數輩,城壁壕隍,但飾為宮館池沼,樓艦器甲,輒腐敗不治。及王師次於白霞,賀州刺史陳守忠遣使告急,內外震恐。劉鋹遣龔澄樞馳驛往賀州宣慰。時,士卒久在邊,多貧乏,聞澄樞至,以為必大加賞齎,皆喜,而(龔)澄樞出空詔撫諭,眾皆解體。」守衛南漢北疆的士兵長期生活在困苦之中;在保衛南漢的關鍵時刻,他們依然得不到應有的對待。

在危機存亡之際,帶領戰士衝鋒陷陣的將領是南漢最寶貴的財富。不幸的是,他們連遭陷害。郴州失守後,劉鋹派邵廷琄屯於洸口,「以待王師」。邵廷琄積極 「招輯亡叛訓士卒,修戰備」。但一封匿名誣告信便令劉鋹置邵廷琄於死地,南漢因而失去一名忠誠的將領。開寶元年(968年)三月,南漢西北面招討使潘崇徹也「以飛語見疑」。劉鋹派郭崇岳到潘崇徹的部隊暗中進行觀察,並授權郭崇岳:「崇徹果有異志,即就誅之。」潘崇徹雖倖免一死,卻被奪走軍權。這位曾替南漢奪取和保住過郴州的功臣,從此再不肯為劉鋹效勞。

聯合其他政權互相援助的策略對劉鋹來說確有困難。北面湖南的統治者是南漢皇帝的宿敵; 東北和東面是臣服宋朝的南唐的勢力範圍;西南部政權與南漢關係還可以,但他們缺乏幫助南漢的實力。然而,如果各國都意識到合縱連橫符合自己的根本利益,捐棄前嫌,攜手互保不是不可能。但劉鋹對此毫不介意。

劉鋹沒有調動一切力量加強防衛能力,與他的耽於享樂、苟且偷安等心態有關,同時也是瀰漫於南方的失敗主義情緒的表現。

從五代到宋初,政權間聯合對敵的計劃極易敗露,多不能成事。周世宗出兵南唐揚州、泰州時,南唐主曾「遣人懷蠟丸書走契丹求救,為邊將所執」。顯德三年 (956年),南唐主聯合李重進的蠟書被後者交給周世宗。建隆元年,北漢主聯合李筠的文書竟被已經準備與宋朝決裂的李筠交給了宋太祖。乾德二年(964 年),後蜀曾經希望聯合北漢,共同對付宋朝。由於使者的出賣,不但計劃落空,宋朝還以此為借口發動討伐後蜀的戰爭。巨大的風險使人們對於合縱連橫望而卻步、各顧自保,不敢貿然嘗試。各國多以攀附強國為自保的主要策略,或者在臣服與不臣服強國之間進行選擇,同心協力對付強敵的風氣一直建立不起來。

周世宗

宋朝代周后,南方各國統治者對強勢者的畏懼尤甚於前。

建隆元年(960年)是趙匡胤建立宋朝的第一年。這年一月,南唐主李景已開始向宋朝獻殷勤:「唐主(李)景遣左僕射江都嚴續來犒師。」 南唐向宋朝稱臣奉貢是一種自保策略。宋初南唐所面臨的形勢是:北有強敵宋朝,南有宿敵吳越,被南北夾攻的危險致使南唐主把討好宋朝作為避免立即遭到攻擊的權宜之計。更重要的是南唐對其軍事力量缺乏信心。顯德五年(958年),即宋朝建國前兩年,南唐與後周剛剛結束一場持續兩年多的戰爭,南唐的江北14州成了後周的地盤。作為南方實力最強的政權,南唐的行為對南方其他政權起了表率作用。此後一年多,吳越錢俶、福建漳泉留從效、南平高保朂,以及湖南周行逢,也紛紛臣屬宋朝。各國臣服宋朝各有其理由,但都與依附強國以自保有關。

為向宋朝貢獻財寶,各國大肆搜括民財,不得人心,削弱了立國的基礎。後唐、吳越、南平等國統治者不僅討好宋朝,還協助宋軍征服別國。開寶八年(975年)吳越王錢俶出兵與宋軍一道夾擊南唐。南唐介於吳越與宋朝之間,本是一道有利於吳越安全的屏障。錢俶助攻南唐,為宋朝奪取自家後院掃清障礙。

南方七個政權中,不肯臣服宋朝的只有後蜀和南漢兩國。後蜀不肯臣服宋朝,除了國主的昏庸荒淫、醉生夢死外,有兩點值得注意。乾德元年(963年)五月,後蜀宰相李昊提出向宋朝「通職貢」的建議,初為孟昶所接受,後因樞密使王昭遠極力反對而作罷。後蜀沒有臣服宋朝,與偶然性有關。在周世宗時代,後周曾經征伐後蜀。孟昶的軍隊敗多勝少,失去秦、成、階、鳳等州。在宋軍面前,孟昶是心虛膽怯的。顯然,南漢皇帝即使積極謀求外力以加強對抗宋軍的力量,也只能以失敗告終。

孟昶

面對聲勢凌人的宋朝,南方各國棄春秋戰國時代合縱連橫傳統於不顧,多討好宋朝以自保,因而被各個擊破的現象,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

秦始皇滅六國,實現軍事政治統一中國後,隨即實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的政策開啟了經濟文化統一中國的歷史進程。漢武帝獨尊儒術,知識界開始普遍接受儒家的大一統思想。隋唐時期創始的科舉取仕制度,把大批飽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識分子送上統治階層。隋唐幾百年統一和穩定的社會環境,使大一統觀念深植於民族心理之中。一統中華成為人們心目中治亂興衰的靈丹妙藥和必然歸宿。在分裂割據的紛亂里,軍事力量強大的王朝往往成為一統天下的符號,多數對手則聞風喪膽,失去了勇氣和力量。

中原是中國經濟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儒家思想的影響也比較大。這是大一統觀念的溫床。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們比南方人體魄高大魁梧。當時軍隊使用的還是弩、弓、箭、刀、矛等冷兵器,高大魁梧的士兵在戰爭中自然佔據優勢;北方軍隊在和游牧部族的作戰中,也鍛煉了自己的騎兵。因此,中原統治者與南方統治者相比,不但具有很強的統治全國的野心;還比較容易擁有強大的軍隊。南方政權在強大的中原政權面前的弱勢心態早已形成。

宋軍承接中原政權後周的軍威,打了不少漂亮仗;對後周宿將李筠的戰鬥,「挫英雄之氣,服天下之心」。宋軍先聲奪人的氣勢,使南方對手普遍感到畏懼和氣餒,預感趙宋王朝行將統一中國。乾德元年二月,後蜀官員孫光憲對蜀主孟昶說:「中國自周世宗時,已有混一天下之志。聖宋受命,凡所措置,規模益宏遠。今伐文表,如以山壓卵爾。」南漢大臣邵廷琄也一再告誡劉鋹:「漢承唐亂,居此五十餘年,幸中國多故,干戈不及,而漢益驕於無事。今兵不識旗鼓,而人主不知存亡。夫天下亂久矣,亂久必治。今聞真主已出,將盡有海內,其勢非一天下不能已。」這是南方各國無一具有抵抗宋軍堅定信念的心理基礎。

劉鋹在宋朝大兵壓境前後,既不稱臣奉貢,又不傾力加強防衛。他對這些行動顯然不抱多大希望。他心存僥倖,期盼宋朝主動停止對嶺南或嶺南的部分地區的進軍,同時做好萬不得已,下海逃亡的準備。開寶三年十一月,劉鋹聽說宋軍已經攻佔連州,便說:「昭、桂、連、賀本屬湖南,今北師取之足矣,其不復南也。」這句向來被認為很愚蠢的話語,卻反映出劉鋹真實的心態。宋軍進入廣州的前夜,南漢宮中起火。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2記載:「李托與內侍薛崇譽等謀曰:" 北軍之來,利吾國珍寶爾。今盡焚之,使得一空城,必不能久駐,自當還也。"乃縱火焚府庫、宮殿,一夕皆盡。」劉鋹後來雖然把焚燒宮殿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但這個行為與他失去連州後的心態相通,也是希望宋軍因而止步,不再南下廣州。

宋人呂祖謙頌揚宋太祖:「一舉而平荊湖,再舉而平蜀漢,三舉而平劉鋹,四舉而平李煜。兵鋒所向,如雷如霆,如摧枯如破竹,無不隕滅者。」呂祖謙列舉的全是削平南方政權的戰爭。這些戰役確如摧枯拉朽,耗時費事最多的南唐之戰不過一年零三個月便告結束。但宋朝的統一道路並非一馬平川。建國第一年,宋太祖已經打算攻取北漢。經過20年時斷時續的戰爭,皇帝還一再親臨前線,到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朝才征服北漢。至於收回契丹所佔領的燕雲十六州,則更是北宋一代又一代皇帝遙遙無期的夢。

宋初南漢等南方政權被迅速掃平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長期積累而成的文化心理不但對宋朝的統一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探究兩宋以後中國社會分裂割據何以明顯減少,大一統局面何以空前穩固的一把鑰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代十國 的精彩文章:

姓「王」的開國皇帝除了王莽,還有2位你是否知道?
中國曆朝開過洋葷皇帝
一首小詩,寫出了舉國君臣的節操,竟然不如一個女子
五代十國篇 千古罪人石敬瑭(1)戰功赫赫
北宋一直對遼非常懼怕,卻為何多次與遼展開大規模作戰?

TAG: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