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小和尚造謠,竟把開國元勛拉下馬,太上皇李淵感慨:我也該滾蛋了

小和尚造謠,竟把開國元勛拉下馬,太上皇李淵感慨:我也該滾蛋了

唐貞觀三年(629年)正月,李世民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發布了一道詔書,罷免了一個朝廷重臣的官職,並削掉了他的一半食邑,還把他逐出長安,遣回了原籍。這個突然落馬的高官,就是初唐名臣裴寂。

裴寂是大唐開國元勛、晉陽首義功臣,也是唐高祖李淵最寵信的心腹股肱。在唐朝開國後的整個武德年間,裴寂無疑是滿朝文武中最得意、最風光的人物。李世民即位之後,裴寂仍然位居三公,是朝中首屈一指的元老。這樣一個位尊爵顯的重量級人物,究竟犯了什麼罪,居然一夜之間就被摘掉烏紗,趕回老家了呢?

答案有兩個,一個是官方的,一個是非官方的。


小和尚造謠,竟把開國元勛拉下馬,太上皇李淵感慨:我也該滾蛋了

按照官方的解釋,裴寂一案的罪魁禍首是一個名叫法雅的和尚。

在武德年間的長安,法雅這個和尚是相當拉風的。因為他不喜歡在廟裡清修,而熱衷於攀龍附鳳,積極向上流社會靠攏,久而久之就博得了高祖李淵和前太子李建成的寵幸,擁有了自由出入禁宮的特權。這在當時絕對是無與倫比的一大榮寵。

然而,好景不長,李世民一即位,就剝奪了法雅的這項特權。法雅憤憤不平,便散布了一些蠱惑人心、影響社會穩定的「妖言」,隨即被有關部門逮捕。

按理說,處置這麼一個小人物,隨便一個普通官員就能搞定,可朝廷卻派了一位當朝大員來審理此案。這位大員不是別人,正是李世民的心腹重臣、時任兵部尚書的杜如晦。一個無關緊要的和尚說了幾句不痛不癢的牢騷怪話,居然要讓堂堂兵部尚書、天子近臣來審案,這不是殺雞用牛刀嗎?

朝廷動用牛刀,自然有深意存焉。本來,裴寂和這個案子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可杜如晦拿法雅一過堂,居然就扯上了裴寂。據法雅供認,裴寂曾經聽他說過那些「妖言」,卻沒有及時上報。對此,裴寂當然矢口否認,但法雅卻死死咬住他不放。最後,杜如晦從容結案,定了裴寂的罪。於是就有了本文開頭那一幕。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一樁十分不靠譜的案子。因為單憑法雅的一面之詞就認定裴寂有罪,似乎過於草率,畢竟裴寂位列三公,雖然說沒有掌握實權,但也是堂堂的開國元勛。而朝廷如此急於將其定罪並罷黜回籍,顯然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

說白了,這根本不是一樁普通案件,而是一起典型的政治迫害。換言之,真正要搞裴寂的人,不是法雅,也不是杜如晦,而是杜如晦的大老闆、天下最有權力的人——李世民。

其實,在官場上摸爬滾打了一輩子的裴寂對此早已心知肚明。可明知如此,裴寂還是抱著一絲僥倖心理去哀求李世民,希望能念在他勞苦功高的分上,讓他留在京城養老。

面對裴寂的苦苦哀求,李世民發出了一串冷笑,並且聲色俱厲地說了這麼一段話:「按說你的功勛其實很平庸,憑什麼升到如此高位?你不過是蒙受太上皇的恩澤,僥倖在群臣中位居第一罷了。武德年間,賄賂公行,朝綱紊亂,問題都出在你的身上。朕念你是故舊,不忍心依法處置,又讓你回家去守祖墳,已經是法外開恩了!」

李世民都把話說到這份兒上了,裴寂還能怎麼辦?只能捲鋪蓋回老家了。在凄涼的返鄉路上,裴寂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當年的劉文靜。同樣是首義功臣、開國元勛,就因為劉文靜是李世民的心腹,並且和他爭寵,所以受到李淵猜忌,被栽了個謀反的罪名,落了個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場。倘若李世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那裴寂豈不是要比劉文靜死得更難看?所以,沒有步劉文靜之後塵,而是全身而退,保住晚節,裴寂實在有理由感到慶幸。

似乎是為了證實裴寂心中所想,李世民將他逐出朝廷不久,便下詔為劉文靜平反昭雪,不但追復其官爵,還讓其子劉樹義承襲了他的爵位,並把一位公主許配給了劉樹義。在這一抑一揚、一貶一尊之間,李世民的態度已昭然若揭。

小和尚造謠,竟把開國元勛拉下馬,太上皇李淵感慨:我也該滾蛋了

然而,裴寂的悲劇並沒有就此結束。不久,又有一個江湖術士到處揚言,說「裴公有天分」。所謂天分,就是命中注定要當皇帝的意思。流言一起,裴寂頓時嚇得魂飛魄散,立刻命人將相關知情人滅口。

但是,紙包不住火,事情很快就傳到了李世民耳中。李世民勃然大怒,當即宣布了裴寂的四大罪狀:「位為三公而與妖人法雅親密,罪一也;事發之後,乃負氣憤怒,稱國家有天下,是我(裴寂)所謀,罪二也;妖人言其有天分,匿而不奏,罪三也;陰行殺戮以滅口,罪四也。」就憑這四大罪,李世民完全可以殺了裴寂,然而由於眾多朝臣求情,李世民最後只把他流放到了偏僻荒涼的邊瘴之地靜州(今廣西梧州)。不久,時年60歲的裴寂便一病而亡。

對此,人們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李世民在報復。理由很簡單:早在李淵集團打天下的時候,裴寂就經常與李世民意見相左,雙方關係一直不太融洽;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的心腹劉文靜又被裴寂排擠,最後慘遭誅殺;到了武德後期的奪嫡之爭中,裴寂又一直站在李建成一邊……所有這一切,顯然都可能是裴寂遭到打擊報復的理由。

可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李世民在天下人面前一貫表現得寬容大度,為什麼唯獨會對裴寂存有報復心理呢?他即位之初,曾以既往不咎的姿態赦免了數以千計的前太子黨成員和其他政敵,從而贏得了天下人心,可為何到了貞觀三年卻不放過裴寂呢?

其實,李世民對裴寂的所作所為,絕不僅僅是「報復」二字所能概括的,或者說基本與報復無關。究其實,李世民真正要對付的人根本不是裴寂,而是另有其人。換句話說,李世民這麼做是想通過對裴寂的打擊,威逼裴寂背後的某個人,進而達到一個隱秘而重大的政治目的。

李世民要威逼什麼人?他的目的又是什麼?要弄清這兩個問題,還要從武德九年說起。

眾所周知,那一年唐朝爆發了震驚天下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迫使李淵退位為太上皇,隨即登基為帝。由於是暴力奪位,而且從奪嫡到登基的時間太短,所以李世民倉促之間來不及把李淵請出太極宮,只能在東宮的顯德殿草草即位。然而,君臨天下後,李世民的心態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轉變——自己畢竟是九五之尊,一直在東宮蝸居算什麼事兒?

到了貞觀三年,李世民想要入主太極宮的心情越來越迫切,倒不完全是因為住東宮覺得憋屈和尷尬,而是:李世民是採用非正常手段即位的,本來就已存在合法性危機,若始終不能正位太極宮,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這種危機。所以,要想徹底鞏固已經到手的皇權,李世民就必須正位太極宮。

但是,李淵畢竟是太上皇,只要他一日不挪窩,李世民就搬不進去。這顯然是李世民在貞觀初年面臨的最棘手的政治難題。該怎麼辦?任何強迫手段都會讓李世民招致罵名。他想來想去,辦法只有一個:

敲山震虎拿裴寂開刀,達到逼李淵搬出太極宮的目的!這,才是裴寂一案的終極內幕。


小和尚造謠,竟把開國元勛拉下馬,太上皇李淵感慨:我也該滾蛋了

古人說:「蓋太上者,無上也。皇者德大於帝,欲尊其父,故號曰太上皇也。」可在李淵看來,這種定義充滿了嘲諷的意味。因為「太上皇」這頂帽子不僅沒能給他帶來尊貴和榮耀,反而讓他感到無比沉重和壓抑。

從李世民登基的那天起,李淵就感覺自己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李世民每頒布一條新政策,都無異於在他的臉上狠狠摑了一巴掌—玄武門事變當天,李世民就迫不及待地推翻了李淵剛剛施行的宗教政策,讓所有已經還俗的佛道出家人重回寺院道觀;幾天後,李世民又宣布「縱禁苑鷹犬,罷四方貢獻,聽百官各陳治道」;緊接著,他又下令放歸掖庭宮女三千餘人……

這一連串的政治舉措意味著李世民在與武德舊政劃清界限,同時向天下人表明——李淵執政時期存在很多問題和錯誤,必須予以批判和糾正!這難道不是在打李淵的耳光嗎?

面對李世民的左右開弓,李淵只能一忍再忍。可讓李淵始料未及的是,到了貞觀三年春天,李世民的「掌摑行動」突然升級——將裴寂放逐,為劉文靜平反,並且毫不留情地公開抨擊武德舊政。

按照常理,當前任皇帝仍然在世的時候,這種話是不應該從一個現任皇帝的口中說出來的。然而,李世民還是理直氣壯地把它說了出來。

李淵很清楚,當年自己不但沒有按照李世民的意願廢黜李建成,改立他為太子,而且還對他極力打壓,甚至差點終結了他的政治生命,這一切一直讓李世民耿耿於懷。儘管事情已經過去了那麼久,可李世民始終沒有原諒他。現在,李世民的這些舉動除了出於一定程度的報復心理之外,主要目的就是給他施加壓力,迫使他主動遷出太極宮。

李淵無奈而悲涼地意識到——既然遲早要被人「請」出去,那還不如識相一點,主動滾蛋,免得大家難堪。貞觀三年四月,李淵終於「主動」提出,願意從太極宮遷往弘義宮(後改名為大安宮)。

離開太極宮的那天,李淵悄然回望這座生活了十幾年的皇宮,一種巨大的苦澀和感傷瞬間攫住了他。那一刻,他感覺自己就是一個被遺棄的人。

搬進大安宮後,李淵在這裡生活了六年,直到貞觀九年五月去世。這六年間,與其說李淵是在一座有著「山林勝景」的宮殿里安度晚年,還不如說他是在一個與外界近乎隔絕的環境中,度過了最後的凄涼歲月。

大安宮就是李世民當年的秦王府,無論建築規格、佔地面積還是庭苑規模,都遠遠不及太極宮,甚至遠不及東宮。關於這一點,可以從當時的監察御史馬周的一道奏疏中得到佐證。

貞觀六年正月,馬周上疏:「臣伏見大安宮在宮城之西,其牆宇宮闕之制,方之紫極,尚為卑小……」馬周認為,大安宮地處偏僻,且規格「卑小」,與太上皇的至尊身份不太相稱,無論是在蕃夷人還是在百姓看來,都顯得有點丟份兒。所以,他提議修繕擴建,而且務必高大顯赫,如此才能符合天下人的願望,同時體現皇帝對太上皇的孝心。

很顯然,馬周的勸諫觸及了當時人人避諱的一個敏感問題。李世民看過奏疏後,既沒有責怪他,也沒有採納他的建議,只是一笑置之,絲毫沒有擴建大安宮的意思。

除了居住環境不太理想,李淵在大安宮的生活還有一個莫大的遺憾——缺乏行動自由。在大安宮生活的六年里,除了偶爾出席幾次重大的宮廷宴會,李淵幾乎足不出戶。不是他不想出門,而是李世民根本不給他機會。

這一切,當然又被那個忠直敢諫的馬周看在了眼裡。有一次,李世民打算前往九成宮(在今陝西麟游)避暑,馬周聽說後,馬上毫不客氣地上了一道奏疏,語氣比上次更為尖銳。他直截了當地批評李世民:

首先,太上皇年事已高,陛下應該每天探視他的飲食起居,而現在您居然自己跑到300里外的行宮避暑,萬一太上皇想你了怎麼辦?

其次,您想要避暑也沒錯,可您把老爺子扔在熱烘烘的大安宮裡,自個兒跑去涼快,這就是您的不對了!所謂「溫清之道」,就是冬天要讓老人家得到溫暖,夏天要讓老人家享受清涼,可您卻把這些道理都拋到腦後,臣私下替您感到不安啊!

儘管馬周的諫言和批評一次比一次尖銳,可李世民的態度照舊是既不怪罪、也不採納,仍然把李淵留在大安宮裡,並於這一年三月徑自去了九成宮。

後來,李世民又好幾次去九成宮避暑,都沒有帶李淵同行。直到貞觀八年七月,李世民才「屢請上皇避暑九成宮」。這是否表明李世民準備採納馬周的建議,要履行「溫清之道」了呢?

不,真正的原因是—李淵病了,而且病得不輕,他患的是「風疾」(也就是中風)。以,不論李世民如何盛情邀請,也不論李淵多麼希望出去走走,他都已經走不動了。

小和尚造謠,竟把開國元勛拉下馬,太上皇李淵感慨:我也該滾蛋了

貞觀八年十月,李世民下詔興建大明宮,表面上說是要「以為上皇清暑之所」,可誰都知道,李淵已經無福消受了。果不其然,伴隨著大明宮的拔地而起,李淵的病情也日漸沉重,「未成而上皇寢疾,不果居」。貞觀九年五月,卧病大半年的李淵終於在大安宮的垂拱殿駕崩,終年70歲。

李淵去世後,李世民並未流露出應有的思念之情。

又過了一年,李世民最鍾愛的長孫皇后也去世了,葬於昭陵。李世民萬分悲傷,「念後不已」,遂「於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以慰思念之情。

有一天,李世民帶著魏徵同登瞭望台,一起眺望昭陵。魏徵說:「臣眼花,看不見。」李世民覺得奇怪,又指給他看了一次。魏徵忽然說:「哦,臣以為陛下看的是高祖的獻陵,如果是說昭陵,那臣早就看見了。」

李世民一怔,隨即明白過來,魏徵這是在拐著彎兒罵他——一門心思只想老婆,卻把死去的老爹拋諸腦後,你於心何安?李世民十分尷尬,只好含淚命人拆毀了這座瞭望台。這件事情,固然表明了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夫妻情深,但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李世民與李淵的父子情薄。

許多年後,當親身面對兒子們的奪嫡之爭,又一次在政治與親情的衝突中陷入焦頭爛額的窘境時,李世民才驀然體會到李淵的苦衷,從而反思自己在父親晚年的所作所為,並且發自內心地湧起對父親的慚愧和悔恨之情。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在偶然讀到一篇討論孝道的文章後,曾極為傷感地對侍臣說:「人情之至痛者,莫過乎喪親也……(朕)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責,追悔何及!」這顯然是一種真實而痛切的懺悔。只是不知道這種遲來的懺悔,可否告慰李淵的在天之靈?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王者覺仁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此人被處烹刑,臨死前問劉邦兩個問題,不僅沒死還當上大官

秦朝兩大軍團,亡國之際,一個表示不去,另一個:我們一年後去!

被遺忘的大唐軍隊,孤守西域40年無人支援,滿頭白髮戰死沙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 的精彩文章:

想創業?那你得跟《羋月傳》里的張儀好好學一學!
險些淪為傀儡皇帝,卻因做對四件事,開創大漢盛世
他患上精神分裂症,妻子用30年時間做一事,助他斬獲諾貝爾獎
大唐將軍恃寵撒謊,李世民果斷做一決定,嚇得所有寵臣都老實了
曹操用人有一個底線,觸犯這個底線的,不管是誰都得死

TAG: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