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去一趟故宮三希堂,就明白什麼是無葯可解的鄉愁

去一趟故宮三希堂,就明白什麼是無葯可解的鄉愁

他們本是一家人,「蝸居」在故宮最小的房子里,皇帝也要對他們恭敬讚美,大臣在後面跟著打call ,直到有一天命運揮弄無形的大手,造就了一場將近百年的鄉愁。

1、愛新覺羅·弘曆一生最開心的一天

故事還是從乾隆說起吧。他有很多印章,每當得了寶貝,都要蓋印,碰上特別喜歡的,就多蓋幾個,要是特別特別喜歡的呢?當然要題字(發彈幕)代表我的心!1746年春月的某天,應該是弘曆一生最開心的日子,這天,他得到了東晉書法家王珣的手書《伯遠帖》。

王珣出身魏晉名門「琅琊王氏」,是東晉丞相王導之孫、王羲之侄子。由於家學深厚,王珣的書法自然不俗,更難得的是他沒有走叔叔的老路子,在王氏家族的書風基礎上自具面目。《宣和書譜》稱:「力變右軍父子,而無一筆詭於正,所謂縱任自喜,古雅有餘者也。」

《伯遠帖》是王珣寫的一封信,結字縝密,而又大小參差,疏密有致,正是信手寫來,更顯風流之美。當時唐人的書法真跡已經很難得,更別說晉朝的書法,有了這件寶貝,乾隆當然開心之極。

更何況,在此之前他已有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這意味著,「三王」都被他集齊了!集齊三件稀世珍寶之後,他在自己72萬平米的豪宅里,找了個有皇家供暖的小屋——養心殿西暖閣書房,並取名「三希堂」。

在《伯遠帖》卷首也有乾隆題字:「乾隆丙寅春月(1746),獲王珣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跡並藏養心殿溫室中,顔曰:『三希堂』」。三張帖子里,乾隆最喜歡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每年下雪,乾隆就要題字寫詩畫畫,「跟帖」加起來有八十多個。原本只是短短29個字的信札,只看小圖,你找得出來「樓主」在哪兒么

《快雪時晴帖》是一場大雪之後,王羲之向友人問候的尺牘,全帖為行楷書,共28字: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此貼一般認為是唐代的精摹本,字體多為圓鈍的用筆,點畫勾挑都不露鋒,結體平穩均勻,整體給人優美雍容的視覺美感。《快雪時晴帖》被許多人認為是王羲之除《蘭亭序》之外的又一件代表作。

有時候乾隆誇它誇到詞窮,只能用一個碩大的字表達:

「神」!或者四個碩大大大的字:

「神乎技矣」!……感受到他滿滿的愛沒?

除了乾隆的「彈幕」刷屏,長卷中還有南宋高宗、金章宗、元內府以及多位收藏家的鑒藏印,趙孟頫、劉賡、護都沓兒、劉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吳廷、梁詩正等書法名家和藏家也在上面題過字,用現在的話說,它就是個天天上頭條的超級網紅。

王獻之行書中秋帖,行書3行,共22字:「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王獻之的《中秋帖》也是相似的待遇,朱印、題詩、題畫一樣都不落,字字畫畫印印,一眼看去多姿多彩。

先不說乾隆的「彈幕」是否有礙觀瞻,從這些跟帖可以看出,乾隆是多麼狂熱地迷戀著它們,這三件本就是傳奇的寶貝,也因此籠罩了更加神聖的光輝。

2、命運的分岔路口

從乾隆開始,三件書法一直在宮裡,然而動蕩年代裡,人尚且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更何況物品。

命運的岔路是從1924年開始的。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倉促間沒有攜帶隨身衣物,第二天命人回養心殿取衣物,出神武門時被警察搜出一個手卷,竟然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千年神品險些被盜出宮!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這座紫禁城正式對外開放,《快雪時晴帖》是重要的陳列品,還曾影印出版,曾經只有皇帝才能賞玩的珍寶,從此成了人民的共同財富。

20世紀30年代的故宮博物院

其它「二希」則沒能被像快雪時晴帖一樣留在宮裡。溥儀出宮前,《中秋帖》《伯遠帖》曾藏在敬懿皇貴妃(同治帝之妃)的壽康宮,溥儀出宮時,敬懿皇貴妃將二帖偷偷帶出了宮,賣給了古董商,此後被數度轉手,從此在宮外流散了數十年。

而快雪時晴帖的宮裡也不是現世安穩、 歲月靜好。「九一八」事變之後,北平的文物安全成了一大問題,是否要進行文物遷移,當時的學者們意見不一。

1933年2月,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裝箱待運

最終在1933年2月至5月,故宮1.3萬餘箱文物從北平運抵上海,1936年底又運到南京,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這批文物又分成三路西遷,快雪時晴帖被輾轉運到了貴州安順。南遷文物大多是故宮工作人員在倉促間整理打包的宮廷精品,除了快雪時晴帖,還有銘文最多的青銅器毛公鼎,以及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等。

毛公鼎

十多年的時間裡,這批南遷文物在橫穿大半個中國,行程累積上萬里,堪比長征。上百萬件文物沒有一件丟失,也幾乎沒有毀壞,堪稱奇蹟,「文物有靈」的說法從此在故宮裡流傳開。日本投降後,文物又回到了南京。

接下來的事大家應該都猜得到,國民黨遷到台灣,南遷的1萬餘箱文物中,2972箱被運到了台灣,快雪時晴帖是在1949年1月28日登上「崑崙號」,艦上一共運載了1248箱文物。這一走,快雪時晴帖再也沒有回到故土。

崑崙號

3、台灣:沒錢,大陸:買

「二希」帖的命運更加曲折,當年出宮後被多次轉手,不知有多少個主人,最後流落到收藏家郭葆昌的手中。在伯遠帖的卷末還可以看到他的印「范陽郭氏珍藏書畫」「郭葆昌印」。

伯遠帖卷末藏印

郭葆昌曾表示自己去世後會將二希無條件歸還故宮,使三希重聚一堂。1942年郭葆昌去世後,他的兒子郭昭俊繼承了遺產。1949年郭昭俊曾去到台灣,表示要履行父親的遺願,但希望能「賞」他一點報酬,台灣表示沒錢……希望從長計議。

然而郭昭俊沒有等那個「從長計議」,而是帶著二希去了香港。建國後,香港市面上有大量中國古代文物正在出售,其中有不少屬於國家級稀有文物。為了挽救這些流失的文物,1951年3月,中央撥專款成立了「香港秘密收購小組」,收購小組的核心人物為古文物鑒定專家徐森玉之子徐伯郊。

徐伯郊

同年,徐伯郊發現了二希帖的下落,萬萬沒想到,郭昭俊把兩件寶貝抵押給了銀行,而且眼看抵押期快到了,郭卻沒有錢贖回,再不想辦法,兩件國寶就歸銀行所有,按照慣例,抵押品將被銀行拍賣,國寶又將面臨四處飄零的處境。徐伯郊及時報告給父親徐森玉和鄭振鐸,鄭振鐸緊急向中央報告,希望政府能夠出資購買。周恩來總理作出批示,同意購回二帖。

周恩來總理

文物局副局長王冶秋、故宮院長馬衡和上海文管會主人徐森玉等人,立即前往鑒定,確定真偽,最後以45萬餘港幣購回了兩件國寶。當年12月,由王冶秋親自將二帖送交給故宮博物院,終於結束了近三十年的顛沛流離。

原本的「三希」如今分居兩岸故宮,何時重逢還是未知數,不過三件國寶都沒有流落到國外,已是不幸中的大幸,希望有生之年,我們可以看到國寶團聚的那一刻。

寫到這裡突然得知,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昨天上午病逝,他的《鄉愁》相信你一定讀過,比起文物的流離失所,人的聚散別離更加讓人唏噓,今天就用這首詩作為結尾吧,願先生安息。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轉載請私信藝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萃 的精彩文章:

乾隆:這,金髮碧眼的男人,好像是我來著……
看懂名畫—13歲少女的臨終畫像,卻流傳了200多年
華夏最正統的中國好聲音,從曾侯乙到乾隆都愛不釋手
《國家寶藏》 湖北省博物館為啥沒帶這件鎮館之寶?

TAG:藝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