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背後故事

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背後故事

張大千(1989——1983)別名大千居士.下里巴人,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番禺,曾出家百日為僧,因得大千名。張大千是20世紀中國畫壇傳奇人物,繪畫、書法、篆刻、詩詞均通。世稱「當代石濤」、「南張北溥(溥心畲)」、「南張北齊」(齊白石) 、「東張西畢(畢加索),可見其「中西通吃」,影響力之廣。

張大千本名張正權,據說因年輕時兩次婚姻夭折,學業有成但前途不明,於是出家為僧、獲賜法號「大千」,典出佛家經典中的「三千大千世界』。雖獲此大名。卻因不願燒戒而又逃離山門,直到出家一百天後被家人拖回四川老家定親完婚。不過,這一經歷與大千之名,對張大千後世影響之大。直到自己晚年仍念念不忘。他的一生,可謂與佛結緣甚深。

張大幹曾系統研究敦煌石窟藝術,並著《談敦煌石室》,《談敦煌壁畫》等書。倡導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1943年到1944年,張大千在蘭州、成都、重慶等地舉辦「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轟動中國,國學大師陳寅格認為其畫作「雖是臨幕之本,兼具造化之功」,「實能於吾民族藝術上別闢一新境界玲。遷台後。張大千將居所命名「摩耶精 舍』,三千大千世界,正在摩耶腹中〔摩詞摩耶王后是釋迎牟尼佛的生母)。與齊白石和張大千相比.溥儒的佛緣更易讓人動容。

作為第一個到敦煌臨摹壁畫的中國專業畫家,張大千攜家人弟子於1941年春在人跡罕至的戈壁沙域風餐露宿,殫精竭慮,臨摹了276幅壁畫。同時張大千對石窟的結構、彩塑與壁畫的內容、多少、大小均做了文字說明和年代考證。

張大千與敦煌,彷彿是一部傳奇,一位天縱奇才歷經千難萬險終成大業。人們現在看到的是他輝煌的成就,殊不知背後蘊含的無盡故事……

張大千從老師和朋友處多次聞悉敦煌藝術之雄奇,於是心生遊歷之念。1941年春至1943年夏,他耗費巨資,攜帶各種器具,同兩位夫人楊宛君、黃凝素,次子張心智以及畫家孫宗慰、肖建初、謝稚柳等遠赴敦煌,偏居兩年零七個月,摹習壁畫。他認為敦煌壁畫是集東方中古美術之大成,非一般匠人所繪,而是名家的傑作,是人類文化的奇蹟。敦煌之行成為大千藝術生涯的轉折點,是日後潑墨潑彩畫風的發端。

精心籌備

為了做好臨摹的充分準備,張大千托友人從青海塔爾寺等地購買畫布、紙筆、膠粉;從西藏(據說是從印度或緬甸進口至西藏的)運來石青、石綠、硃砂等礦物顏料;又從西寧、蘭州等地採辦日用品,前後動用了78輛驢車才運至敦煌。

1942年,張大千又專門從青海塔爾寺聘請了藏族喇嘛畫師昂吉、三知、格郎、羅桑瓦茲、杜傑林切同赴敦煌,幫助準備畫布和調製顏料。喇嘛畫師用絕技製成的畫布天衣無縫,布面光滑;自製的佛畫顏料歷久不變;金粉的亮度絕無僅有;木炭條細如髮絲,寬如麵條,剛柔適度。在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經歷中,藏族喇嘛畫師的鼎力相助是不可缺少的。

編寫序號

到莫高窟後,張大千立即被滿壁彩繪和精美的彩塑所懾服。他首先對石窟進行了編號。張大千以祁連山的水流方向,從南到北、由低向高、再由北向南、由下至上往複進行,彷彿英文的E字形。歷時5個多月,共編309號。後來在此基礎上完成了長達20萬字的《敦煌石室記》。

臨摹之功

張大千學畫時就非常重視臨摹古畫,他強調「師古人之跡,先師古人之心」。(張大千《對大風堂弟子劉力上的談話》)

在摹習方法上,他認為:「臨摹,就是將古人的筆法、墨法、用色、構圖,通過一張又一張的畫作,仔細觀察它的變化,並加以了解、領會、深入內心,達到可以背出來的程度。然後經過背臨過程,把古人技法運用自如,最後把古人的東西變為自己的。」(張大千《對友人的談話》)

原貌重現

張大千在《談敦煌石室》中說:「敦煌現存之(壁)畫,約三分之二已變色,其餘完美如新。用其銀硃和粉繪色者都變為黑色,現臨摹者以皮膚為黑色,實為大錯。石青、石粉所繪之部現尚嶄新,而粉與石彩、銀硃均不能混合,一經混合,經久即黑。」

基於對壁畫的色彩分析,張大千臨畫的方法是透過現象,恢復原狀。凡現狀有變色或破損處,儘可能推測其本來面貌。其目的在於學習古人的造型設色和用筆方法,為己所用。

傾力為藝

敦煌的生活清苦艱難,日用品皆需從外地購買。為改善生活,他們自己開荒種菜、養鴨。因藏、回、漢民族的飲食習慣不同,張大千特別開設了三個灶。

冬天,敦煌的氣溫最低可達零下二三十攝氏度,他們須到200里外的沙漠中尋拾枯木,以供做飯、取暖。為防土匪的侵襲,張大千還花錢請當地駐軍做護衛。

為維持敦煌的開支和供養四川的家人,張大千每至深夜仍在趕繪作品,以寄回四川托朋友代售。敦煌之行令他債台高築,粗記耗資5000兩黃金。為償還債務,張大千隻得將珍藏的200多幅古畫忍痛出售。

虔心寫佛

莫高窟洞內光線陰暗、空間有限,壁畫色彩多已退敗,在摹制壁畫時,須克服技術上的各種困難。張大千常常叮囑眾人不要碰損或弄髒壁畫。

他們每日清晨入洞,薄暮而出,個個蓬頭垢面。張大千常常一手持燭,一手執筆,或立於木梯,或蹲或躺卧於地,經數十次觀研之後方才落筆。其艱苦遠非常人所能想像。正如作家高陽所說:「張大千在敦煌是藝術上的苦行僧,精神上與玄奘西域取經有相同之處,表現了他的勇氣、毅力及對藝術的虔敬。」

躲避匪亂

1943年3月22日清晨,張大千忽聞有土匪來襲,他們只得躲在莫高窟位置最高的第三百零五號窟,洞口由幾名保安警察守衛,一名喇嘛騎駱駝出去求救。另一士兵獨自攜帶武器入山,頻放空槍,聲東擊西。整日槍聲不絕於耳。晚上城內駐軍趕來,巡邏達旦,土匪方才離去。所幸人和畫均無損傷。後來張大千說:「這一天是在敦煌兩年又七個月中最不好過的一天了!」

遭遇餓狼

1943年6月15日,準備離開敦煌時,張大千與一位朋友騎馬先離開榆林窟,奔塔什聯繫汽車。途中誤入荒野,二人涉水上岸,突遇兩條大狼兇狠阻道,二人又未帶武器,他們巧妙用計方嚇退惡狼,張大千驚出了一身冷汗。因為在那裡時常有狼群出沒,多的時候會有上百隻。

畫風之變

敦煌之行令張大千畫風大變,由早年的清麗雅逸,變為富麗堂皇,仕女人物變得雍容華貴,嫵媚動人,畫中常出現敦煌窟頂藻井圖案。

他認為「畫畫單要求具有詩意還不夠,更要具有詞意,即要求畫中具有纏綿蘊藉、幽幽不絕的意境」。(錄自張大千《對秘書馮幼衡的談話》)

文化奇蹟

敦煌之行使張大千眼界大開,他說:「在藝術方面的價值,我們可以這樣說,敦煌壁畫是集東方中古美術之大成,敦煌壁畫代表了北魏至元近千年來我們中國美術的發達史。換言之也可以說是佛教文明的最高峰。……我們敦煌壁畫早於歐洲文藝復興約一千年,而現代發現尚屬相當完整,這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的奇蹟!」

十大影響

據曾克耑經張大千口述筆錄的《談敦煌壁畫》得知,張大千先生認為敦煌壁畫對中國畫壇具有十大影響:

一是佛像、人物畫的抬頭。

二是線條的被重視。

三是勾染方法的復古。

四是使畫壇的小巧作風變為偉大。

五是把畫壇的苟簡之風變為精密了。

六是對畫佛與菩薩像有了精確的認識。

七是女人都變為健美。

八是有關史實的畫走向寫實的路上去了。

九是寫佛畫卻要超現實來適合本國人的口味了。

十是西洋畫不足以駭倒我們的畫壇了。

藝震畫壇

1941年夏,張大千將20餘幅摹本寄回成都,委託友人舉辦《張大千西行紀游畫展》。此時人們對張大千的畫作褒貶不一。

1943年8月,摹本在蘭州展出。有許多人重金欲購,均被先生婉拒。

1944年1月,展覽在成都舉辦,各界盛讚。

1944年5月,展覽移至重慶,引起轟動。

1946年10月,摹本於上海展出,震驚藝壇,九州盛起「敦煌熱」。

1950年春,受邀赴印度展覽,大受歡迎。同時先生考察了印度的佛教藝術,得出結論:「敦煌繪畫是中國人自己的藝術。」

1957年,作品由《朝日新聞》主辦在日本東京展出,轟動東瀛。

張大千先生遠涉敦煌,能為人所不能,敢為人所不敢,在兩年又七個月的時間裡,洞悟「法相莊嚴」的藝術精髓,共摹寫了270餘幅作品,從敦煌藝術之中,他重新覓回了中國繪畫的色彩光芒,並使之成為日後潑墨潑彩畫風的神旨所在。敦煌之行成就了大千,使其磨礪為器,終成借古開今的一代大師。

慷慨捐獻

1949年先生赴印度展畫,臨行前對家人和弟子說:「我們費盡千辛萬苦臨摹來的200多幅敦煌壁畫我一幅都沒賣,不管求購者願出多麼高的價錢,其原因就是我早已決定今後要把這批摹品全部獻給國家……」1955年,張大千先生的家人將先生留下的臨摹敦煌壁畫及白描畫等作品及文獻捐贈給了四川博物院收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藝術家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藝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