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0分鐘解決你糾結了5年的疑難:我到底適合做什麼工作?職業如何定向?

10分鐘解決你糾結了5年的疑難:我到底適合做什麼工作?職業如何定向?

大千世界,工作種類千千萬萬,剛畢業確實不知道自己做啥工作才好。

畢業後,除了勉強在做的這第一份工作,其他行業中各種企業的所有崗位,自己都未曾接觸,這裡就自然會對未知充滿莫名的期待,期待自然就變成了憧憬,認為它們自然比現在自己的工作好。

於是,大多數人畢業一兩年內就會換工作。這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初這第一份工作TA曾經各種糾結和權衡,好像要做一輩子一樣,現在才半年過去一年還不到,就徹底推翻了自己的選擇。

以上,是第一次打臉。而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打臉的過程,因為到了第二家單位,待了一年不到,TA又開始這個輪迴了,認為這份工作不適合自己,結果當然是再次尋求跳槽。此刻你問TA:「你到底想做啥工作?」TA肯定不回答你,因為TA也不知道。因為前兩次已經很受傷,自己中意的崗位短期幾個月就變成了厭惡的工作,已經連續打臉兩次了。如果你繼續追問的話,TA會告訴你「我也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是的,別為難TA了,TA確實不知道。

以上,都叫做職業定向問題,會在畢業頭三年尤其畢業第20-30個月的迷茫期集中爆發。大家注意下,不是在畢業第一年,也不是畢業第四年,而是很精確地在畢業第二第三年之間。此時的焦慮感會讓自己心力憔悴,無論你是本地家鄉就業,還是異地在大城市工作,這個職業定向混沌期都不可避免。唯一的不同,後者因為孤身在外,嚴重的情況會導致抑鬱症和輕生的現象。

那麼,如何加快職業定向,如何找出「我到底該做什麼工作」的答案呢?我們今天就來做個最全面和最專業的解答,看完本文,徹底解決這個職業定向問題。

當然,有些人悟性來得比較晚,畢業了5-10年,都還在糾結這個問題,我們也一併連帶解決。本文價值十萬。我們先從常見問題來接近本質,就容易解決問題了,不教條,不雞湯。

1)愛好=工作?

愛好絕不等同於工作。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點,這也是找工作時,最容易犯的錯誤。

「這不是我喜歡的工作」「我不是我想要的」「我也不喜歡我的專業」——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抱怨,尤其是應屆畢業生。大家此刻帶上語氣感覺下這幾個抱怨,是不是經常聽到?但是,你注意下,畢業五年後的人,就沒這些問題了,你聽過幾個30歲開外的人還說自己不確定職業方向的?很少,根據我們統計,只有婚後從大城市重回家鄉、海龜回國、小富二代,這三類人才會在多年後有這種情況,不能說彎路走得多,只能說前面走得太順沒注意大方向。

這裡,第一個問題就來了,我們總是想當然地從自己的愛好入手去找工作。大多數人會說「我不喜歡考公務員」「我喜歡做教師」「我不想做醫生」「我想進大銀行」「我對設計工作特別感興趣」……

大家發現問題了沒有?

本質不一樣:工作是商品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是企業為了做生意賺錢而設置的崗位;愛好是你個人的興趣。兩者所依附的載體完全不同,目的更是背道而馳。工作和愛好,完全是兩碼事。然而,剛開始工作的人,第一句話不是告訴你TA喜歡什麼樣的工作,就是自問「我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工作?」

愛好這個東西,實際上就是個小習慣,一個花了時間和精力並有了感情的短暫迷戀。比方說,應屆畢業生總是喜歡找專業相關工作,儘管他並不願意從事自己的專業,這就更加重了未來工作方向上的迷茫。將工作往自己的專業上去死搬硬套,即使套不成能有點靠邊也好,這就是想讓工作來滿足自己對專業的愛好。

剛進入一個單位,要起英文名,一半以上的人會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中文名來音譯出一個英文名,張薇叫「Wendy」李琳叫「Linda」陳樂凱直接叫「Kevin」......過一段時間又後悔自己當初太「俗」了,因為公司裡面已經有了一「Wendy」倆「Linda」仨「Kevin」。其實,我們很多愛好並不徹底,也變化太快,更多的則是一時興起。

很多女孩畢業後,說自己想做設計師,覺得自己充滿創意;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業餘讀了個萬把塊的培訓班,最終還是靠關係去做了行政人事工作;一開始以為人事行政專員的工作,主要就是招人,不斷找人來面試,結果,根本不是那麼回事,一會做前台一會兒負責瑣事也就是「打雜」,一會兒幫新員工辦門禁卡,接著組織各部門並根據領導的指示去聯繫外聘的導師,開員工培訓班,連公司的礦泉水都要自己去買、搬、發,還不能貴,「恆大冰泉」還不能買,太貴,其他便宜的規定必須比較價格,好像自己會貪污一樣,就這點錢;不行,這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永無出頭之日,突然想到了,會計工作不錯,將來越老越吃香;對,開始找會計工作,但是投了簡歷沒人睬,偶爾有一兩個面試還碰了一鼻子灰,上崗證也沒有,面試一問三不知;看來這會計工作不適合我,還有啥坐辦公室、體面、工資不低的穩定工作呢?

對,採購工作不錯,於是想方設法,將人事行政工作中買水買墨盒和A4紙的經歷誇大,這不就是採購工作嘛!終於,花了半年偽裝簡歷,還真的找了份採購助理的工作,找了好幾個人幫助圓謊,總算過了背景調查那一關,希望工作中別被發現紕漏,儘快入行;上班幾個月後才發現,這採購工作就是幫其他同事詢價,整理報價,平時還是給部門訂購文具和辦公耗材,這又回到了當初人事行政工作的老路了,這可咋辦啊?!採購看來也不是個好工作。

此時,已經畢業4年,剛結婚,下一步如何走,做什麼工作呢?老公工作也不穩定,真是迷茫啊!

以上是個現實版本,大家看到沒有,個人喜歡的工作會不斷變化,從特別喜歡變成討厭不能待的崗位了,不斷重新定義自己的愛好,重新選擇工作,這就落入一個一直改弦易轍的死循環,像個無頭蒼蠅一樣。

實際上,工作就是工作,是企業單位的崗位,愛好是你的生活的追求,工作為老闆服務,愛好用來滿足你私人的快感,兩者的動機格格不入。從時效性來說,愛好是暫時的,而工作卻是一輩子的事。

看來,依據愛好去找工作,不靠譜。

2)專業=工作?

十幾年來,我接觸過成千上萬名大學畢業生,「我不喜歡我的專業」就是他們開口說的第一句話。說來也奇怪,中國的學生就沒幾個喜歡自己的專業的,源頭可能跟專業的選擇有關,一大部分人的大學專業是父母選的,二不聽父母的僅僅憑著自己當初中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去選了專業,現在又不喜歡了,就只能打臉了。

中國的這種「學生不喜歡自己專業」的奇怪現象,卻是個常態,也是個失誤,年輕人畢業後需要花費大致五年的時間才能相對彌補過來,這長達五年的試錯時間,就是失誤的成本。更有甚者,都畢業工作10年了,還是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接著又開始做MBTI性格測試,但仍然一頭霧水,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

實際上,專業從來就不是工作,專業在中國僅僅是獲取學歷和相應學習能力的工具,卻不是這專業期間學到的技能可以在工作中直接應用。再說,學校里的專業每年也都在更新和淘汰,學校里那些陳舊的理論知識,早就過時了,在具體你就業的單位完全不適用,你又何必對所謂的「專業對口」耿耿於懷呢?另外,專業是大學裡設置的主要科目,英文名叫做Major,工作卻是具體的崗位,這倆完全不同的東西,如何對口呢?也對不起來。

經常聽應屆生說「我要改行!」早幹嘛去了?!而且,你是學生,你只能換專業,你都還沒工作,哪來的行業?應屆生就沒有改行這一說,只有文科生去做理科生更適合的工作,這才勉強叫做改行。

所以,專業並不是工作。

3)性格=工作?

西方的MBTI等職業性格測試,在歐美也許有用,根據個人的性格特性,推算出適合的崗位,再去求職。但,這套在中國怎麼可能適用呢?算出你的性格適合做醫生,你就能做醫生了?算你適合做律師、精算師,適合做銀行家,你就真信了?

還是那句話,「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這裡是中國,性格測試行不通。你再去看看中國目前的性格大師,比方說性格色彩的發明人樂嘉,他自己是不是崇洋媚外年紀輕輕去外國闖蕩想移民的?結果在國外奮鬥了20年都不能定居鎩羽而歸,回來找了關係上了「非誠勿擾」才混出來的?你再仔細看下他的性格色彩,是不是大多抄襲的歐洲已有的性格學說書籍?自己靠關係上位,卻在國內兜售騙人的性格書籍,這是漢奸行為。

2017年大學應屆生人數又創新高,795萬,2018年820萬,畢業生就業率節節走低,所以大學會鼓吹「每一個畢業生都要有一份職業規劃」。這是扯淡,學生都沒進入社會,都沒工作過,不知道社會和職場是啥樣,如何做職業規劃?都沒見過水的人,你讓他寫個計劃「如何做游泳冠軍」?結果就是學生花了上千元人民幣去做性格測試,算出來自己適合做醫生、律師、法官......這性格測試不做也罷,因為它只會讓你更加不知道找啥工作,更迷茫。

在以「關係」為主的中國職場,那些性格測試「算」出來的你的性格,對你在中國的職業發展於事無補。在中國的任何事業,必須立足於中國現實,這是個人事業發展的基礎。你的工作,跟你的個人性格無關,她存在於中國國情和社會共性之下,卻不是你的性格發展的結果。

首先,中國當今社會更側重於存量資產而非增量資產,這就給了每個人不同的起點,很多崗位和就業機會別人可以通過先天繼承或者關係運用去取得,而不是能者居之或者想要就給你那麼簡單。你是想得美。

其次,中國的文化,是屬於側重集體主義精神而忽視個人需求的亞太文化,幾千年延承下來,並結合幾十年以來體現社會主義集體意志的法律法規,使得個人的工作需求屈從於社會的需要,至少也是家庭的需要,而個人的性格則放到事業的最後才去考慮。

第三,中國一直以來側重記憶的教育方式、高考等選拔制度、戶口、養老、醫療、住房等制度,都從源頭否決了大多數個人選擇工作的機會。在這樣的社會,你靠性格去找工作,簡直就是笑話,是天馬行空。

最後,在當代的中國,稅收、房價、物價等生存壓力,深入到每個人工作和生活的細枝末節,強大的生存壓力壓倒了任何體現你個人性格的職業需求。在一個側重生存而非生活的社會,其個人的事業必定建立在自己能養活自己的現實之上,物質基礎尚不能解決的情況下,你去根據性格找工作,這叫與虎謀皮。

以上三點,已經闡述得很明白:愛好、專業、性格都不是工作,也不是在中國求職的依據。不明白這點,你將多走五年彎路。工作並不是去迎合你的專業,也不是強調你的性格,更不是去滿足你的愛好。

什麼工作適合我呢?

那麼,這長達40年的職業生涯,如何發展呢?我該做啥工作呢?什麼才是適合我的工作?

我們每個人可以自己挑選下自己身邊40-50歲之間事業比較成功的親友,多找幾個,比方說找10個這樣的人。你仔細觀察一下,你會發現事業成功是有規律的。

  • 首先,很多人靠關係成就了事業。

關係,是我們個人對外的一種聯繫,關係有大有小有多有少。

十年前的香港商界「小超人」李澤楷,沒有首富老爹李嘉誠的支持,他的事業飛得起來?恐怕早就遍體鱗傷了。當今的王思聰,沒有其首富老爸王健林,他能成為「國民老公」?估計還在哪個網吧里打遊戲,在網上冒充高富帥。

當然,我們不鼓勵這種先天「投胎」的關係,投胎不可複製。但你可以總結和運用好方法,這可以複製。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對一個人的評價過分追求他的投胎、出生、膚色或者長相,而不是尊重這個人後天的勤奮、努力、上進、技能、學識以及孜孜以求的鑽研精神,那這個民族也是岌岌可危的。

你的社會關係和職場關係一開始可能不多,也不會有個過分有錢的爸爸,但你可以不斷積累關係。有關係能幫你推薦工作的話,你是不會拒絕的,無論如何,這至少給了你一個就業機會,儘管後面的關係需要你自己去維護。你看下每年的福布斯富豪榜,有幾個是靠關係上去的?基本都是白手起家,極少數靠繼承。

  • 接著,有些人錨定了資歷。

他可能也換過各種崗位,但一直在那家公司,且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儘管學歷不高,一開始也沒啥關係,但他的事業也很成功。這裡,成就他們的就是資歷。

資歷,代表個人在行業以及這個單位中的資格,我們通常講這人「老資格」,就是說的資歷。所謂的「老司機」就是在這個崗位上的資格老,但不代表他在公司和行業內資格多麼老。

我們投簡歷的時候,對方職位要求(JD)中會寫明「5年+工作經驗」,這裡的5年以上工作經驗就是行業資歷。換句話來講,所有應屆畢業生都沒有行業資歷,因為還沒工作。你將來跳槽時,HR也會問你要一份上家的離職證明,並且對你進行背景調查,這就是在鑒定你的資歷。

但資歷並不能長久,跟關係一樣也會不再,比方說你新換了工作,則你大多數資歷得重來。好在行業資歷還在,萬一新單位不待見你,你可以立馬走人,「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但問題的關鍵是,此刻已經作為職場人士的你,你的資歷在哪?你剛畢業還沒經驗,就憑著學校里都沒好好學的書本理論知識,企業憑什麼要你呢?你又憑什麼能去強調「這不是我喜歡的工作」「這工作專業不對口」「我不符合我的性格」呢?

  • 最後,你會發現還有一部分高學歷人群。

這部分人,關係一般、資歷也不怎麼樣,也就學歷高。難道高學歷就有成功的事業嗎?當然不是。

學歷,不僅僅指書面的證書文憑,還包括學習的能力和學識。很多創業者現在已經是上市公司大老闆了,他仍然是個小學文憑,但他的學識卻很驚人。

當然,我們主要討論一般的普通職場人。在同等情況下,學歷高更容易被錄取。學歷和學識的獲得,跟其他倆要素不一樣,關係和資歷都有賴於跟人交往去獲得,唯有學歷這個要素是可以通過你自己單獨努力來取得的。很多人明明學歷不高卻還不注重學歷,破罐子破摔,每每碰到對學歷有要求的時候都避而遠之,抱怨老天沒給自己機會,這實際上是咎由自取。

正常來說,在一線城市,從職場40年來看,本科要比大專一輩子多賺200-300萬,研究生又比本科再多賺200-500萬。高一點的學歷,越早取得越好,成本才低且容易獲取。

即使家裡當初沒能供你上學讀高學歷,你卻為何在工作後自己不去讀取更高的學歷呢?如果嫌時間不夠,說「為時已晚」的話,那你職場40年的時間還不夠?借口罷了,給自己的自欺欺人的借口。

學歷因素對我們工作的影響,貫穿整個職場的始末。毫無疑問,靠學歷獲取的工作是你應得的,也是合適的工作,你早已為此付出了成本。我們也一直在跟自己的同學比較工資,因為同學的學歷是一樣的,或明或暗,實際上我們內心早已承認:符合學歷的工作,是適合自己的工作。

此外,學歷還能對事業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甚至當下,你沒個碩士學歷,你跳槽試試看,在一線城市部門經理的職位是輪不到你的。無論你如何內部奮鬥還是外部跳槽折騰,都難以長久保留高層管理崗位。

有人說「我創業自己做大老闆,不需要學歷了吧!」我們來看下這張圖,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大佬聚餐,你看下哪個是低學歷?

以上,從中國現實出發,挖掘出來了在中國個人發展事業的三個重要因素:關係、資歷、學歷。

莘莘學子們每天面對自己覺得無聊的書本和課堂,以為沒用,實際上是父母用心良苦,在其他倆要素不強的前提下,他們花一輩子的心血去供你上大學,已經在為你未來的一生在鋪路。你呢?你卻是個桀驁不馴、充滿個性、自命不凡將來會超過馬雲的張雲、王雲、李強東、陳強西。敗家子,不識時務。

我們強調了社會因素對個人事業的強大影響,這是在中國發展職業的基礎。扯那些西方的性格測試、職業規劃、遠景目標,都是沒用的,它們的出發點是個人性格,這是本末倒置。結果就是讓你交錢做性格測試,測出來你適合做投資銀行家、公務人員、教師、醫生、藝術家......這隻會讓你更加迷茫。

所謂「選擇比努力重要」,這才是在中國一直以來的事實:愛好、專業、性格對工作和事業發展來說,都不重要。應屆生和職場新人在這裡最容易本末倒置,他們為行業、企業、崗位、專業等等次要因素,糾結得睡不著覺。五年後,自然會覺得自己如此可笑,還花了冤枉錢交了智商稅,再次打臉了,都打腫了。

大家記住,在中國,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工作?利用自己的關係、資歷、學歷中任意一條才能獲得的工作機會,就是當下適合你的工作;如果三者都能用到,那就是你最適合的工作。所謂的愛好、專業、性格,滾一邊去。你也可以列出自己「喜歡」的比方說8個行業中的崗位,然後去求職,如果你能找到3個行業中的Offer,則你可以綜合評估並選擇一個先去上班。實際上,這3個願意錄取你的Offer也許一個都不在當初你中意的那8個行業裡面,這就對了,這才是現實。

這就是一個「我想」到「我只能」的過程。你想?你還想週遊世界順便也賺錢發家致富呢?你想,是你「想的」;工作崗位是現實存在的,你想不想,她都在那,你得趕緊過來搶,而不是空想其他的黃粱美夢。

即使這次你覺得選擇不正確,下次還可以通過在職跳槽去變換。切忌「我要想清楚我要做什麼工作再去找工作」,你空想是想不出來的。我們要摸著石頭過河,「白貓黑貓只要能捉老鼠就是好貓」,走一步看一步,這才是硬道理。

所以,所謂的職業定向,其實非常簡單,你原來的出發點就錯了。你不能從「我喜歡新能源和互聯網金融結合的方向」「我想做那種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開發的工作」等等這種你的想法出發,從而列出你中意的十大就業方向;你應該通過面試等實踐先看下在你那個城市有3個還是5個企業的崗位願意要你,再從中選擇最優的那一個。

那些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工作的人,那些還沒有職業定向的人,就是這根筋沒有撥過來。這根筋撥過來很難,難到什麼程度呢?難到我花了如上7000字來解釋,TA都不一定能回頭,第二天可能又回去了,繼續走彎路

說白了,你要找老婆,你該從你所在的那個城市身邊的同齡且條件相仿的女孩中,接觸下,看哪三個對你有意思,你挑選一個談談看,以後才能走進婚姻殿堂,而不是列出中國十大當紅女星、世界十大名模作為目標,你想娶回家。毫不客氣一點來說,畢業頭五年還沒職業定向,還算正常,如果你都畢業六年以上了,還不知道自己究竟適合做什麼工作,那你就是不識時務。

文末,祝大家都再點職業定向,這是職場大發展和財務自由的前提,屬於職場最基礎課題。

相關職場乾貨文章,大家可以點擊看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蛙 的精彩文章:

30歲我在老家做到了上市公司高管年薪30萬,去年差點在大城市要飯
坑爹專業該如何找工作?英語、中文、國貿、計算機、市場營銷
學會這兩招,不僅可以玩轉職場,而且能快速加薪晉級
職場中,個人也有品牌嗎?該如何打造個人的品牌?

TAG:職場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