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不立太子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不立太子

宋太祖趙匡胤自「陳橋兵變」稱帝至疑似「斧聲燭影」駕崩,共計在位16年。趙匡胤共有四個兒子,其中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早亡,而另外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身體都很健康,而且禮賢下士,在朝野中有不錯的聲譽。可是為何終其一生,趙匡胤都沒有立太子,甚至沒給兒子封王呢?難道他是真的有意讓弟弟趙光義接班?

趙匡胤的嫡長子趙德昭在宋朝建立的時候就已經十歲了,但是趙匡胤在位的16年時間中,趙德昭始終未被封王,他的最高官職就是做到了使相,上篇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對使相這個官職有過間斷的介紹,他的地位和節度使及宰相平起平坐,但是立親王還有一個台階。而趙光義在宋朝建立後不久就被趙匡胤封為晉王,並且被擢升為開封府尹,這就是五代時期的「親王尹京」。

五代時期有一個慣例:尹京的親王就是帝國未來的指定接班人!周世宗柴榮就是以親王尹京的身份成為太祖郭威的接班人,而後周之後的宋朝則延續了這一慣例。那麼,真的是因為「金匱之盟」的約定,讓趙匡胤不得不傳位給弟弟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傳位給弟弟,很可能就是趙匡胤的本意!

趙光義本來在朝野沒有多大的名望,「陳橋兵變」後,他長期的身份不過就是皇弟而已,但他的權勢是趙匡胤一手培養的。比如趙光義 「陰養死士」,高瓊、葛霸等一批武將長期圍著他轉,趙匡胤不但不管不問,還賞賜給他們財物,讓他們盡心儘力輔佐晉王;晉王生病時,趙匡胤親手給他艾灸,晉王嫌疼,趙匡胤就在自己身上先做實驗;趙匡胤還多次表示「晉王龍行虎步,吾不如也」。他的所作所為確實給人帶來了「傳位晉王之志素定」的印象。

那麼趙德昭既然已經成年,趙匡胤為何不把他立為太子,而是始終寵著弟弟呢?這又要聯繫到戰亂頻仍的時代背景了。後晉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曾毫無避諱地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五代時期的長期戰亂,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皇帝的勢力無法制止武將專權,杜太后說得沒錯:趙匡胤之所以能夠稱帝,就是因為後周主幼國疑!所以,趙匡胤只有傳位給長君才能避免宋朝成為第「六代」。趙匡胤、趙光義、趙德昭三人的年齡分別相差12歲,如果真的立趙德昭為太子,那可能真的無法避免叔侄相殘、國家內耗的結局。所以,趙匡胤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除掉趙光義,要麼傳位趙光義。他選擇了後者,來保全弟弟和侄子的性命。

然而,趙匡胤的一番良苦用心最終打了水漂,弟弟趙光義即位之後並沒有放過自己的兩個兒子。但從另一方面看,也許正是因為趙光義的即位,宋朝才避免了二世而亡的結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百利 的精彩文章:

TAG:金百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