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由之路-關於記憶

自由之路-關於記憶

▎ 全文6500字,閱讀時間......不知道 ▎

一個人在很小的時候,是根本意識不到自我的存在,在小孩子眼裡,世界就是一個整體。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讓一群兩三歲的小孩子站在鏡子前,他們有的會認為鏡子里的人不是自己,如果鏡子翻轉過去,他看不到鏡子里的人,就會認為是鏡子里的人不見了。

有的小孩已經可以認識到,鏡子里的人就是自己。在試驗中,小孩的鼻子上會被暗中塗抹上顏料,不能認出自己的孩子會無動於衷,能認識自己的孩子,會去摸自己的鼻子。

在最後,實驗人員陪著小孩子去找一件玩具,然後當著孩子的面把玩具放在抽屜里。半個月以後,只有能認出自己的孩子,才能說出上次的玩具放在了哪裡。

這個實驗的結論是,當我們每個人能認出自己,認識到自己和身邊人和物有區別的時候,我們就擁有了記憶。

人的大腦中,海馬體負責儲存記憶。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每一件事物的名字,曾經經歷過的事情,都儲存在海馬體中。

1

記憶就是人生的集合,一個人是怎麼認識到自己的?

是根據過去經歷過的事以及所思所想,才構成了現在的自己。

記憶可以讓我們想像過去,也可以讓我們想像未來。根據大腦核磁共振顯示,人們在想像過去和想像未來時,用的是同一個位置。這也說明了,人們是根據過去來想像未來的。

當你想像自己未來是什麼樣的時候,出現在你腦海中的形象一定是你記憶里發生過的。20年以後人們的服飾一定大變樣,但在你的想像中還是現在的款式。如果你想像未來的愛人,你腦海中出現的形象一定是你過去見過的,不管是現實中見過,還是在夢裡見過。

當我們在回憶過去和暢想未來時,我們就像是時間旅行者,在過去和未來之間自由穿梭。

如果一個人的海馬體受損,就不能形成回憶,也不能幻想未來,只能永遠活在當下。在他心裡,過去和未來是不存在的。

在前面的文章里說過,人和其他動物不一樣的地方,不在於語言和使用工具的區別,而是人有幻想未來的能力,這是人獨有的能力。

當我們有了記憶,我們就可以暢想未來,就可以制定長期目標,然後按照計劃來一步步建設自己的生活。我們可以想像不存在的神靈,從而撫慰心靈。我們可以通過想像的共同體來組成部落、城市和國家。

因為人有的了記憶,我們擁有了語言。

因為我們能幻想不存在的事,我們擁有了邏輯思維能力。

2

記憶的本質是想像,只要一件事已經過去了,人們就需要記憶功能才能想起它。回憶過去和想像未來是一回事,都是靠人的大腦想像現在不存在的事情。

如果按照時間軸來分,人的經歷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段。如果非要說回憶過去和想像未來有什麼區別,那就是過去是已經發生的事,未來還沒有發生。

但是,這需要人能做到自己的記憶完整的保存了事實經過,而且沒有偏差。很遺憾,我們每個人都做不到這一點。

人的自我可以分為「敘事自我」和「體驗自我」。

「體驗自我」是在經歷一件事的時候,自己當時的心理感受,等於是實時同步的,就像現場直播一樣。「敘事自我」就是事情過去以後,自己回憶起曾經的自己,就像是看重播一樣。

但是,「敘事自我」和「體驗自我」不是一回事。

當你去打針的時候,護士如果技術很純熟,打針速度特別快,給你的感覺就是忽然間特別疼痛,忽然間又結束了。你的敘事自我會怎麼描述這個過程呢?你會覺得打針特別疼,所以很多人就會害怕打針。

如果護士換一種方式,打針的時候快速扎進去,然後延遲打針時間,針頭拔出來以後,再用酒精棉慢慢擦拭傷口,護士在這個過程中會軟聲細語的安慰你。事後,你的敘事自我會怎麼描述這個過程呢?你會覺得打針也還好,沒有想像中那麼疼,反而最後還挺舒服的。

但是,請注意,你感覺很舒服的這種打針方式,反而比原來承受了更多的痛苦。也就是說,你的「敘事自我」騙了你。

人們的記憶就是遵循這樣的規律,如果你想減輕一個人的痛苦,就縮短時間,在最短的時間裡完成這件事。如果你想減輕一個人的痛苦回憶,就要讓在痛苦的高峰以後,繼續拉長時間,在結尾的時候留下點美好的回憶。

有時候,如果事情前面很美好,但是結尾很糟糕,你的敘事自我也會感覺不爽。

這就像你正美美的吃著飯,飯菜很合你的口味,色香味俱全,整個過程特別開心。但是當你快吃完的時候,忽然一隻蒼蠅落到了菜里,這個時候你整個人都不好了。哪怕前面你吃的很爽,事後回憶起來只記得那隻讓你反胃的蒼蠅。

一個女孩子在戀愛時,男朋友對她噓寒問暖,照顧得無微不至,這個女孩會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果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男朋友出軌了,那麼原來的美好回憶都會煙消雲散。分手以後,每次回想起這段戀情,只會恨恨地說上一句: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峰終定律」,峰指高峰,終是結束。也就是一件事的經過,人們只會記得高峰和結尾,中間的過程都被省略掉了。這是因為人的大腦精力有限,這樣做可以節省精力。

但是,這也會形成記憶偏差,明明體驗自我經歷了很多事情,在不同的時間點自己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但是事後的「敘事自我」卻好像忘了這回事,只是用高峰和結尾來評價整個過程。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分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需要讓受試者把手浸泡在冷水中,水的溫度是14度,這個溫度能讓人感到難受,但還能忍得住,整個過程是60秒。

在第二個階段,需要讓受試者換一隻手,繼續浸泡在冷水中,但在一分鐘時,實驗者在不事先說明的情況下,會打開一個閥門,讓溫水流入容器,讓整個水溫提高了1度,實驗者要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浸泡30秒,整個過程持續90秒。

等前兩個實驗做完,進行第三階段,實驗者會讓實驗者做一個選擇:第三次實驗需要選擇前兩次實驗中的其中一個,來進行重複實驗,你會選哪個?

結果,80%的實驗者選擇了90秒的那個。也就是雖然實驗快結束時稍微舒服了一點,但是整個痛苦過程卻增加了的實驗。

當實驗者問:你是想浸泡90秒,還是只浸泡前60秒?這時,受試者才會反應過來,自己的選擇,會讓自己白白忍受30秒的痛苦。

3

由於人的記憶遵循著「峰終定律」,所以會省略大量的細節。但是我們有時候需要這些細節,才能完成工作和生活。

比如昨天你把一件東西丟到家裡了,今天需要用到它,這個時候就需要細節的記憶,想一下東西放在了哪裡。

這就要說到記憶第二個不靠譜的地方,那就是人們的記憶細節,是事後組織起來的。

你可以做一下想像一下昨天發生的事情,看一下自己是以什麼樣的視角來回憶的,是不是像攝像頭一樣在觀察自己?

在你回憶的場景里,你能看到你吃了什麼,做了什麼事。

更詭異的是,你居然能看到你的後背,你身後的辦公桌,和你前後左右的同事。正常來說,你只能看到你眼前的事物,是看不到自己的後背,也看不到自己身後的東西。但是,當你回憶時,你就不是用第一人稱來觀察,而是用第三人稱,也就是局外人的視角來觀察。

人們的記憶過程,就是將自己經歷過的時間碎片,重新組織起來的過程。很明顯,你的記憶並不等於事實本身,因為人的思維是有缺陷的。

GIF/1K

人的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右腦負責接收信息,包括看到的聽到的,左腦負責進行解讀。如果一個人知道了事情的起因和結果,但不知道具體過程,人們會自動腦補出其中的邏輯。

有時候哪怕是聽到隻言片語,都能想像出具體的劇情,人們內心滿滿的都是戲。這是人大腦的慣性,我們天生不能忍受殘缺,一知半解比一無所知更讓人痛苦。一件事的邏輯是真是假不重要,只要它看起來是合理的,讓自己內心沒有疑問就行。

人們很難說自己了解真相,我們對一件事的了解都是通過自己的角度,對這件事進行解讀。我們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來理解一件事。你覺得一個人挺靠譜的,就會把很多優點安放他身上。如果你覺得一個人特別壞,就會把無數缺點安放在他身上。

人的記憶是基於自己的想法來組成的,而不是基於事實。而人的想法來源於自己的邏輯分析,但是人的邏輯分析是不靠譜的,那麼,人的記憶也是不靠譜的。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利用自己大腦的特點,去做點別的事。比如說,如果你有過痛苦的經歷,讓你久久不能忘懷,你可以通過修改自己記憶的方式來讓自己解脫。

如果你覺得這是自己在騙自己,那隻能說你並不了解你的大腦。人的大腦是分不清真實和虛幻的,因為所有的意識都是來自於人的感受,人用眼耳鼻舌身意來採集外界的信息,最後在大腦進行匯總,從而形成意識。

人們在做夢的時候,沒有覺得自己在做夢,夢裡的一切都感覺很真實。每個人都經歷過一種場景,就是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會感覺這個場景特別熟悉,但是又想不到在哪裡遇到過。這是因為,這樣的場景你是在夢裡遇到的,同樣的場景觸發了你的記憶,但是這個記憶來源於你的夢。

人的性格就是自己記憶的集合,如果你覺得自己性格中有很多偏激的地方,讓自己不滿意,可以試著去回憶過去,在其中的關鍵節點上,重新梳理其中的邏輯關係。

這就像如果你的鑰匙丟了,你會去哪裡找?

你在自己身上和包里找了半天找不到,你肯定要在回來的路上找,要去你剛才待過的地方找,可能是辦公室,可能是咖啡館。

同理,你現在的想法和現在的性格,如果想改變,從當下著手是沒辦法改變的,你只能回到過去,去重新理順自己的記憶,才能夠改變。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修改過自己的記憶。你曾經把一個字的讀音發錯了,你的朋友糾正了你,然後你的記憶就被修改了,至少你現在已經不記得,自己曾經把哪個字的讀音發錯了。

如果你覺得一個人騙了你,你跟他絕交,事後發現你誤會對方了,於是你重新修正了對他的印象,這也是在修改自己的記憶。

我們在講述自己生活的時候,我們會對每個細節進行修飾,或是增加一些東西,或是去掉一些東西。只要你能讓邏輯自洽,能說服自己相信,你的大腦會自動清除原有的記憶。

因為對於同一件事,在同一時間只能有一個解釋,這才符合大腦的邏輯。

記憶就像是一個人的人生劇本,我們終其一生都在修改自己的劇本。

4

很多人在回憶過往的時候,經常會有後悔的感覺。後悔分兩種,一種是曾經有一件事沒做,現在很後悔。另一種是曾經做了一件事,現在感覺自己做錯了,所以後悔。

如果自己當初跟那個女孩子在一起,可能自己現在一定生活的很幸福。如果自己當初在一家公司一直做下去,可能現在都已經買車買房了。

有個人去採訪一些老人,問他們這輩子最後悔的是什麼事。最後這個人發現,老人們最後悔的事情不是自己做過什麼,而是後悔自己沒做過什麼。

這個故事不知道真假,但意思是大家都明白,因為大家都經歷過。

如果你可以和過去的自己對話,肯定會有很多話想跟過去的自己說。比如,別再玩遊戲了,它只能讓你頹廢下去。比如,你要跟你的初戀結婚,因為你再也遇不到比她更好的女孩了。比如,多陪陪家人吧,他們沒有你想的那麼健康。

那麼,後悔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白了,後悔就是拿以前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進行比較。如果現在過的不好,就會後悔以前的選擇。奇怪的是,如果一個人每天開心的嘴都笑歪了,他可從來不會後悔。

這是一種記憶偏差,是人的敘事自我掩蓋了事實。當一個人有了後悔的想法,是他的敘事自我在發揮作用,回首往事,不堪回首。但是人的體驗自我,也就是當初現場直播的時候,他的想法跟現在是不一樣的。

很多人都會懷舊,想像自己童年是多麼的美好。看看自己現在,學會了抽煙喝酒,學會了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這麼多年過去,自己都學壞了。現在這個年齡,要承擔生活的重擔,要結婚,要買房,要養老婆孩子和老人,還要跟別人勾心鬥角。

這時候想想小時候自己天真無邪,無憂無慮,心裡就不是滋味。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仔細想一下,自己小的時候也是有無數的煩惱,有寫不完的作業,不許玩遊戲,想買玩具父母不給買,跟別的小孩打架哭的稀里嘩啦的。在小的時候,我們想的是快快長大,就不用受這種窩囊氣了。

當兩個人離婚的時候,男的可能會說:我真是瞎了狗眼,當初怎麼會娶了你?但他忘了,當初兩個人結婚時,對方在自己心裡完美無瑕,是自己此生摯愛,兩個人當初也是海誓山盟過的。

很多人會有一個想法,如果現在讓我重新選擇,我就不會說現在這樣。其實,這都是在自己忽悠自己。人們只有體驗過先前的事物以後,才會去渴望別的東西。在曾經的場景下,人們都認為自己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

一個人為什麼跳槽?肯定是覺得自己在別的地方有更好的發展。兩個人為什麼會結婚,肯定是覺得對方在當時是最適合自己的。一個人現在覺得玩遊戲不好,但以前玩遊戲的時候可是激情滿滿啊。一個人畢業以後有點後悔上學時沒學好英語,但當初在學校逃課的時候可是很開心的啊。

一個男人如果一開始找一個賢妻良母,就後悔沒找嫵媚性感的;一個女人一開始找了有情趣會來事兒的男人,就後悔沒找忠厚老實的。

其實,一個人不管當初做了什麼選擇,事後都會後悔的。

每個放蕩的青春都有一個後悔的晚年,每個不放蕩的青春都有一個更加後悔的晚年。

5

說完了記憶,現在說一下記憶力的問題。

關於解釋人記憶力的理論,最廣為人知的是「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它說的是,人們記憶的東西,隨著時間流逝,會慢慢遺忘。剛開始忘記的特別快,以後遺忘的速度會慢慢降下來。而且,對於不同的事物,遺忘速度不一樣。

如果是毫無意義的音節,在幾天之內會遺忘的特別快。如果是文章和詩歌,遺忘速度就會比較慢。

通常來說,人們心目中的記憶,就像寫在沙灘上的字,隨著時間流逝會慢慢模糊掉,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說的也是這麼回事。但是這個理論並不是完美的,有一些東西解釋不了。

比如說,某一天你在大街上遇到了十幾年沒見的老同學,平時你也根本想不起他,但是在見面的那一刻,關於你們上學時的記憶,忽然間就從腦子裡蹦了出來,無比鮮活生動,就像昨天剛發生的一樣,這怎麼解釋?

Robert Bjork和Elizabeth Bjork夫婦,都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他們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記憶力理論模型,能夠完美的解釋記憶力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個理論說的是,人的記憶其實有兩個強度:存儲強度和提取強度。

首先,存儲強度不會隨時間減弱。我們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接受大量的信息,其中大部分信息都被大腦自動忽略了,這些忽略的信息不算。

只有那些你真正想記下來的東西,比如人名、地名或者電話號碼,一旦進入記憶,就永遠在那裡了。下次再見到它,你的存儲強度就會增強。哪怕你再也不見它,存儲強度也不會減弱,存儲強度只增不減。

那為什麼我們會忘記一些東西呢?那是提取強度出現了問題。如果關於一件事的記憶,你很久都沒提取,它就會隨著時間慢慢減弱。

這就是為什麼多年不見的老同學,一見面所有的記憶都出現了。記憶一直都在大腦里,只是不好提取了。

用一張表格來說明人的兩個記憶強度:

人的提取強度是越用越高,每一次提取記憶,提取強度都會增加。而這個記憶因為在你的腦子裡又過了一遍,所以存儲強度也增加了。這也說明了,上學的時候複習為什麼那麼重要,因為每一次的複習都是在提取記憶。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提取記憶的時候越困難,對兩個記憶強度的增加值就越大。也就是說,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不是每天複習,而是隔一段時間再複習,等到提取記憶有點困難的時候再複習,效果是最好的。

其實,如果把艾賓浩斯的理論和教授夫婦的記憶力模型結合在一起,效果是最好的。遺忘曲線說的是記憶的材質不同,遺忘的速度也不一樣,這個說的是理解力的問題。

一件事物如果能深入理解,學習效果就會特別好。教授夫婦的記憶力模型,說的是複習的問題,學過的東西多回頭看一下,溫故而知新嘛!

在這裡說一下怎麼看書的事,很多人看完一本書,當時覺得自己記住了,感覺收穫滿滿,但是等過了很久,再次回憶那本書說了什麼,基本上想不起來了。這裡說的書是非虛構類書籍,因為虛構類的書你也不會在意自己是否記住了什麼。

那麼,什麼才是最好的讀書方式?

一個很好的辦法是,看書的時候做筆記,並展開大量聯想,把書里的內容與自己經歷過的事結合在一起,這樣就能最大限度的理解這本書的內容。讀書的過程,要像穿珍珠項鏈一樣,一本書看完,只要能記住其中一點,也能靠聯想把其他的東西串聯起來。

除了做筆記,還可以同時讀好幾本書,一本書讀個幾章就放下,第二天再換一本書,過幾天再回過頭接著讀第一本書。這樣,每次讀的時候都要先提取一下上一次的記憶,最後能記住的東西是最多的。

題圖來源:pixabay

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隨風 的精彩文章:

自由之路-關於自信
魚是最後一個看到水的
自由之路-關於安全感

TAG:王隨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