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門炮戰阻斷親情:到對岸打醬油一去50年

金門炮戰阻斷親情:到對岸打醬油一去50年

少小離家老大歸

在地理上,從廈門的角嶼到金門的馬山,中間只隔著1800米的海面,然而,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這確實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我是在襁褓中來到金門的」,許燕說。

那是在1949年8月份,才4個月大的許燕,是家中的頭胎男兒,一家人喜氣洋洋,為他宴請親友,在金門的外婆也非常高興,從官澳村划船來到小嶝島,要把女兒和外孫接回娘家,準備請客。

從官澳到小嶝,平潮水面距離3750米,退潮的時候只有兩千多米,外婆家的門口就是大海,許燕家的房子旁邊有一道港汊,外婆劃著小船,搖櫓兩千多下,就到了女婿的門口。外婆臨走的時候,家裡人喊著許燕的小名說:「大獃,你要早點回來。」外婆開玩笑說,急什麼呢,等他娶了老婆再回來。誰知道,這一去,就真的回不來了。

1949年10月,解放軍進攻金門失利,國共雙方開始在廈門灣隔海對峙。把窄窄的廈金海峽變為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回家,從此成為一個幾乎遙不可及的夢想。

1987年,台灣方面開放大陸同胞探親,在台老兵潮水般涌往「內務部」申請返鄉,許燕也在這一波返鄉大潮中,於1988年回到小嶝。

用了將近四十年的時間,他終於越過了當年外婆用小船都能輕鬆划過的海面。帶著4000元美金,還有在兩岸的「八二三炮戰」中失去一隻臂膀的殘軀,許燕見到了垂垂老矣的父親。當天晚上,父子二人躺在一張床上,談起往事,卻不知從何說起。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當年滯留閩廈的金門人到底有多少?1996年,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公布的普查資料顯示,散居閩廈各地的金門同胞先後一共有七千多人,但隨著老一代的逐漸凋零,當年在閩金門同胞的總數為四千三百餘人。金門地方文史學者楊樹清由此推斷,在1949年滯留閩廈的金門人總數應為四千多人。

「有人去對岸打個醬油,沒有船了,50年後才回來,到媽媽墳頭上香。」在後來的台灣,許多人聽過這樣的故事,用來說明金廈兩地「這麼近,那麼遠」。

19歲的吳採桑,早上聽母親的吩咐:「去鼓浪嶼買幾瓶保心安膏,順便帶兩斤花生油回來。」下午就回不來了,後來吳採桑一直因這個事情懊悔不已:「來不及坐上返回金門的最後一班船。」

29歲的李任水和33歲的董福燕是一對夫婦,分別來自金門後浦和古崗村。抗戰前,倆人即在廈門開元路開了一家肉粽店。那一天,李任水說要去金門「辦點貨」,這一去,就無法回還。

10歲的金門後浦人文安朗,那年還是一名小學生,放暑假的時候,在福州工作的父親回到金門,說「福州很大很好玩」,貪玩的他跟著父親去了福州,姐姐妹妹不想去,這一念之萌,隨著閩廈與金門的水路完全斷絕,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廈門一家僑批局工作的金門人蔡維暹,每天都從廈門往金門送僑匯,內戰時期的貨幣貶值迅速,上午收到的僑匯能買100斤米,下午送到金門,可能就只能買90斤米了,為了讓鄉親們減少損失,他每次都是收到僑匯後就當即派送,因此在金門擁有很高的威望。金廈航線斷航,他再也無法送僑匯了,與留在金門的妻子和兒子也斷了聯繫,從此獨身一人在廈門孤苦終老。

也有人在偶然中避免了滯留廈門。金門古寧頭人蔡開河那時在廈門一家客棧做幫工,廈門解放前,他回到古寧頭家中,呆了一下又要匆匆趕回廈門,祖母挽留他再待一晚,第二天上午他準備返回廈門,「已經沒有船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六家 的精彩文章:

李鴻章與慈禧太后的緋聞是如何傳到國外的
解放戰爭時,毛澤東險死於胡宗南士兵之手
中國二炮:周恩來親點的核戰先鋒
李光耀「激將」 鄧小平內情

TAG:老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