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被依賴是一件讓你的事情?

被依賴是一件讓你的事情?

被依賴是一件讓你的事情?



依賴,

時而美好,


時而令人恐懼。


今天從源頭說說依賴


有請溫尼克特爺爺

主講 兒童照料中的依賴


嬰兒和兒童不能靠自己的力量照料自己,這一點是如此明顯,以至於依賴的簡單事實很容易被人遺忘。


據說孩子長大的故事和這些內容有關:由絕對依賴到依賴程度減輕,再到平穩發展,並向完全獨立進行探索。


成熟的兒童或成年人具有一種獨立性,這種獨立性與各式各樣的需要適當混合起來,也與愛混合在一起。在喪失帶來哀傷狀態時,這種愛愈加明顯。


對於敏感的小嬰兒來說,可預測感實在很重要

在嬰兒出生前,我們主要從生理或軀體方面去看嬰兒的絕對依賴性。嬰兒在子宮裡最後幾周的生活會影響嬰兒的軀體發展,也會有一個空間來產生安全感或不安全感,這取決於還未出生的嬰兒的心靈狀態。當然,在這一早期階段,由於大腦未充分發展,這個空間僅能起到有限的作用。母親的狀態以及母親在懷孕後期是否能將她自己獻身於令人害怕、危險而通常值得承受的極大痛苦之中,也會在出生前和出生過程中影響嬰兒的意識。


嬰兒在他們生命的開端是高度依賴的生物,他們會受到每一件發生的事情的影響。雖然嬰兒不能理解我們成人在遇到類似事情時可以理解的東西,但他們還是有經驗的。某種程度上,這些經驗在他們的記憶系統里累積起來,讓嬰兒在世界上要麼生活得更有信心,要麼信心不足,感覺自己猶如浮在海上的軟木,是環境的玩物。如果嬰兒處在極度的環境缺陷里,他們對未來會有不可預知的感覺


我們可以用母親適應嬰兒需要的情形來描述嬰兒是如何最終建立自己的可預測感的。用言語描述這個問題是相當複雜和棘手的,事實上,當母親投身到照料嬰兒中,她就能很好或者足夠好地適應嬰兒的需要。這不是能通過努力嘗試或研究書本而做到的,大多數母親在九個月孕期結束時,會發現自己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狀態中:在這個狀態里,她們就那麼自然地適應了嬰兒這一中心人物,而且她們還知道嬰兒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有些母親在生第一個孩子時沒有達到這一狀態,有些母親則是與以前的孩子一起達到過這個狀態,而和現在這個嬰兒卻不能一起達到這個狀態。這些事情別人無法幫忙。無人能被期待必須總是成功。當母親不能和某個嬰兒一起及時達到這一狀態時,通常有人可以滿足嬰兒所需,或許是孩子的父親,或許是祖母,或許是阿姨。但總的來說,加入環境讓母親本人感到相當安全,而後(可能在被嬰兒拒絕數分鐘或數小時後),母親並不需要了解每件事情,她就能知道怎麼適應嬰兒的需要了。當母親還是嬰兒時,她剛好也有這些相同的需要。她不記得這些了,但這些經驗從來都不曾被遺忘,而且通過高度敏感的、使母親能適應真實需要的個人化的理解,母親滿足了新生兒的依賴。

被依賴是一件讓你的事情?


具體來說小嬰兒的依賴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理論知識並不是必須的,幾百萬年來,母親們一直愉悅地做著這些,而且令人滿意。假如對某個理論的理解可以用來補充自然的東西,那當然更好,尤其是母親需要保衛自己的權利的時候(本來她做得好好的)。當然,母親也會犯錯。自願助人者,包括那些能滿足急救需要的醫生和護士,也不可能像母親那樣了解嬰兒的即刻需要是什麼,他們也不可能像母親那樣適應嬰兒的這些需要。


這些需要並不只是周期性的飢餓,它們可能以任何一種可能的形式呈現。如果要我舉例的話,我會說抱歉,因為我不希望大家誤以為除了詩人以外,還有別的什麼人也能用語言表達這樣的具有無限可變性的東西。不過,下面幾點可能會有助於大家了解嬰兒處在依賴狀態時,他們的需要看起來像什麼。

首先,嬰兒有軀體上的需要。嬰兒可能需要被抱起,再放下來換另一邊躺。或許嬰兒需要更暖和點,或被包裹得少些,好讓皮膚呼吸滲出的水分可以蒸發掉。或者敏感的皮膚需要一個更柔軟的接觸,例如羊毛。或者哪裡痛了,也許是絞痛,並且有那麼幾分鐘嬰兒需要被豎抱,靠著大人的肩膀。餵養當然也屬於軀體需要。


在這份清單里,保護嬰兒避免嚴重困擾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有低空飛行的飛機,不要打翻嬰兒的童床,不要讓太陽直射嬰兒的眼睛。


其次,嬰兒有一些很微妙的需要,這些需要只可能藉助人類交往得到滿足。嬰兒或許需要參與母親的呼吸節奏,或許需要聆聽或感受成人的心跳,或許需要聞聞母親或父親的味道,或許需要聽一些可以表示環境活力和生命的聲音,或許需要色彩和活動。這樣,當嬰兒太年幼或不成熟而不能承擔生命的全部責任時,就可以不用被迫只依靠他自身的資源了。


在這些需要背後的事實是:嬰兒容易有非常嚴重的焦慮,這可以想像。假如嬰兒在沒有熟悉的人可以交流的環境下待得太久(數小時或數分鐘),他們就會有很糟糕的體驗。我們可以用下面這些詞語來描述,如:變成碎片,永遠墜落,快死了,正在失去對重建交流的所有殘餘的希望……


大多數嬰兒從未經歷過這些體驗就度過了早期的依賴階段,這是一個重要事實。他們能這樣度過是因為,他們的依賴被辨認出來,基本需要也得到了滿足,母親或扮演母親角色的人讓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適應了嬰兒的這些需要。


有了好的照料,這些糟糕的感受變成了好的體驗,這些好的體驗疊加起來成為嬰兒對人和世界的總體信任,這令人鼓舞。舉個例子,在好的照料下,嬰兒「變成碎片」的體驗慢慢修正為放鬆和寧靜的感覺;「永遠墜落」的體驗修正為被摟抱著,以及被摟抱著移動而產生的興奮和快樂;「快死了」的體驗修正為活著的愉悅和意識;當依賴持續得到滿足,對所期待的關係的喪失感修正為一種確信感:嬰兒確信哪怕他獨自一人待著,也會被人照料。

被依賴是一件讓你的事情?



滿足才能更好地發展,而不是挫折使人進步


多數嬰兒得到足夠好的照料,更妙的是,在嬰兒願意認識和信任其他人之前,他們是被一個固定的人持續不斷地照料著,而這些嬰兒願意認識和信任的其他人也是用這種方式感受到愛並使自己成為可靠和有適應性的人


在這種被滿足過的依賴體驗的基礎上,或早或晚地,嬰兒開始能夠回應母親以及環境必定會對嬰兒提出的要求


相比之下,因為依賴是一個事實,所以有一定比例的嬰兒經歷了環境失敗,這樣就導致了不同程度的損害,這些損害可能很難被修復。好的情況下,嬰兒長大後,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災難性記憶進行埋葬,並為了避免再一次體驗這樣的痛苦而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組織生活。


而在最壞的情況下,兒童作為人的發展被永久歪曲,以致人格發生畸形,或性格扭曲。有些癥狀可能只是淘氣,有些人認為懲罰或矯正性訓練能治癒這樣的癥狀,於是孩子就飽受痛苦,而實際上這些癥狀來源於環境失敗中根深蒂固的事實。再或者,孩子被癥狀過度困擾,以致被診斷為精神病而給予精神病的治療,但其實那本來是可以預防的。


我們思考的這些非常嚴肅的問題中穩定的要素是:大多數情況下嬰兒並沒有這樣受苦,他們安然度過這一階段,不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營造一個包圍自己的堡壘來擋住那些其實是居住在堡壘內的敵人。


就大多數嬰兒來說,他們被母親、雙親和整個家庭需要和珍愛,這一事實提供的條件使每個孩子在其中都能發展成一個個體,不僅是遵循著遺傳天賦的方向而實現他或者她自身的命運(就外部現實容許而言),而且也樂於認同環境中的其他人、動物和物體,認同社會以及社會永恆的自體組織。


為什麼這些事情通常都可以發生呢?這是因為,最初的、絕望的、逐漸朝向獨立性探索的依賴被人類所接受。人類毫無怨言地適應正在成長中的個體的需要,因為天然的歸屬感,我們可以把它簡稱為愛。

被依賴是一件讓你的事情? 點擊播放 GIF/304K



享受依賴,基於個體的完整與對客體的確信


害怕依賴,源於缺少自己也沒有恆定的客體


有空來留言板評論標題唄


本文摘自《嬰兒與母親》


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志紅 的精彩文章:

沒有人會毫無保留地愛你,我的名字叫「沒有人」
你剛剛可能鬧了個「假」情緒
「我怕媽媽不要我啊」
性滿足的人,愛的體驗會更好
再逼婚,我就祝你雞年大吉,.吧

TAG:武志紅 |

您可能感興趣

被女生這樣的依賴,也是一種幸福,你說呢?
不是你的愛,別依賴!
不是你的愛,別依賴。
不是你的愛,別去依賴,不是你的情,別去稀罕
不是你的愛,別依賴
忍不住吃,是一種依賴?
不是你的愛,就別去依賴
怎麼判斷你們之間是愛還是依賴?
讓我依賴你一生可好?
怎樣讓他的身心都對你依賴成癮,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依賴的唯一結果就是痛苦
愛情里,過度依賴的後果是什麼?
你是我不知所措的愛,懵懵懂懂想要依賴著的人
壁紙/頭像▎世上最牢固的感情不是「我愛你」,而是「我習慣了有你」,彼此依賴,才是最深的相愛
依賴很可怕,一旦陷下去了,那人一離開,你就會覺得生活缺氧,無法呼吸。
孩子對父母太依賴你,不見得是件好事!
愛情中的你是獨立型還是依賴型? 一測便知
激素依賴性皮炎是怎麼一步一步變嚴重的,你知道嗎?
用佳茵本來感覺已經好了,為什麼突然又排出來不正常的白帶?是不是有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