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八大山人的心境源流

八大山人的心境源流

?????

八大山人的心境源流


中國士子歷來注重在世間的練心功夫,他們以「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作為檢驗其道真的方式。《莊子》說:「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哪個聖賢不是在洶洶世風中立定腳跟的人?這立定的功夫便是道心。


八大正是秉此道心,一路去蔽,才呈現出無限的光輝來。坎坷的人生只會擊垮無心可依的人,同時也會成就有心聖道的人。讓我們沿著八大這顆「守道以約」的心,去透破種種事相之別,來品味山人用魚鳥構築的太虛畫境。

八大山人的心境源流


八大的法門兄弟饒宇朴在《個山小像》中說:「個山綮公,豫章王孫貞吉先生四世孫也,少為進士業,試輒冠其儕偶。里中耆碩,莫不噪然稱之。」八大是個善學之人,故「里中耆碩,莫不稱之」。

八大山人的心境源流



古人學必宗經,讀聖賢之書或為成聖或為科舉,而做聖賢與科舉雖然大有衝撞但也不是不能兼得。古教首重做人,立君子之行,其次事功,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


甲申之亂,約在1645年,南昌的故明宗室被遣散,八大「棄家」逃往西山,並於1648年剃度入佛門。此時的八大目睹家國零落之慘狀,自知無力回天,潛隱佛門,既是為了保全性命於亂世,或許也是為了保存明室一脈,等待希望重現,等待明室光復。——「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莊子在《逍遙遊》中的這句話,也許能表達出八大當下的心境期許,只要有空間有餘地,不夭亡身死,能通達無阻,便可以到達南冥,獲得成功。當時的詩人黎祖功寫道:「好古心如結,悲窮涕在衣,尚能同拜倒,望帝可魂歸」。八大在驚恐中守護著一命在,不僅是為了存活下去,或許也為了「望帝可魂歸」。莊子說:「哀莫大於心死,人死次之」,有心才有希望。

八大山人的心境源流



1653年,順治癸巳,八大從師於弘敏,在進賢介岡燈社和奉新耕香庵學法,其間與壹些節義之士多有來往,如蔡受、黃安平、容安老人、劉慟城等,劉慟城為八大《個山小像》寫贊語是在1667年。劉慟城,原名劉九嶷,字嶽生,高安人,崇禎舉人。明亡後,立誌不與新朝同列,於順治元年易名為「慟城」,並建有「潔庵」,以顯其誌。


此時的禪門,不僅保護了八大的性命,也為八大提供了心靈棲息所,使他得以在大亂中更深切地審視生命的價值及意義,而人只有在生命最脆微時才有機會彰顯出最強音,如孔子被圍陳蔡,王守仁貶居龍場。此時的八大面臨著從王孫到佛子的巨大轉變,他同樣面臨著「生、死」與「凡、聖」的巨大考驗。要麽坎坷把他給廢了,要麽坎坷就把他的天心給激活了,所謂「福禍輪轉」,唯有道者能馭之。

八大並沒有成為因為榮華被奪而不服的復仇者,也許其他王孫多在咬牙之恨中了斷餘生之時,八大正突破了窮達利害的糾纏,超然地邁出了向聖境進發的腳步。他的友人蔡受已有所感,詩《贈雪師》:人言我怪怪不足,我眼低見惟一禿。師奇奇若入水礬,才磨缸角塵不頑。八大之奇在當時已為人所知,然多數人只知其外在的奇,而不明奇的本質。在蔡受看來,八大奇的不是詩畫,不是行為,而是在於他的精神和靈魂竟猶如被礬凈化過的水一樣清澈無染。


八大為僧期曾號「個山」,蔡受題:「⊙個有個,而立於壹二三四五之間也;個無個,而超於五四三二壹之外也。個山,個山,形上形下,圈中壹點。減余居士蔡受以供,個師已而為世人說法如是」。顯然,「個山」二字隱藏著的是「道」境人心。它不是無謂的文字組合,在篆文中「個山」正好被寫成「圈中壹點」。圈,是圈道的,是大道的形而下呈現。道本無形無狀,無大無小,無生無滅。莊子說:天道如輪,永無止期。王羲之蘭亭詩有句:「大道如輪無停期」也是此義。


八大本無意做佛,他與慧能不同,慧能是賣柴時聞聽壹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後自願出家。而八大則是國破後被迫遁入空門。從1644年到1648年,他有三年住在寺中卻沒有剃度,可能是在觀望,然而當1645年多爾袞下「剃發令」,留頭不留發時,逃禪遂成為明末亂世的獨特現象。不僧不俗,非俗非聖,作為浮屠中遺民。「個也逃禪者,名高藝更尊。風流原國士,漂泊昔王孫。邀笛春帆遠,耕雲野袖存。何時修白社,高詠共芳樽」,此裘璉贈山人詩。作為王室之後,壹剃了之亦是權宜之計。當八大壓抑至極,內心在「死難」與「明哲保身」間抉擇時,他選了後者。山人說「俗人只知死之易,而焉知生之難」,這是何等悲愴!同時對於要象聖人壹樣「世無道,抱道而藏」的八大來說,又是何等弘毅!

八大山人的心境源流


此間的八大壹直仿徨著、隱忍著,若不是有顆「道心」在,恐早已成為壹個自暴自棄的廢人。儒、道、佛都有效地參與了為八大解壓並助他找到生命歸所的作用。「神奇復化為腐朽,腐朽復化為神奇」,莊子這話對八大來說有著真切的印證。53歲時八大在臨川,癲狂了,哭笑無常,「或鼓腹而歌,混舞於世,壹日之間,癲態百出,市人惡其擾,醉之酒,則癲止」,兩年後,忽「裂浮屠服,焚之」,趁機回到南昌老家。我懷疑山人是佯狂,中國歷史上以佯狂避禍的太多,所以邵長衡才說「世多知山人,然竟無知山人者」、「乃忽狂忽喑,隱約玩世」。多年後八大的《甕頌》詩中有:「若日甕頭春,甕頭春不見。有客豫章門,佯狂語飛燕」,52歲時,八大即用「掣顛」壹印,看來他對佯狂是有預見的。56歲左右,八大開始自命為「驢」,這是個與禪道儒皆大有關聯的字。或以為他憤怒、自嘲、自虐,皆不得其真。八大此印自56歲壹直用到約75歲。驢印的使用,已是八大進道的印信。何以名「驢」,眾說不壹,多以為憤怒不滿,無奈和哀痛,對於失國喪家的八大來說,這些情感不能說沒有,不僅此時有,壹生都不曾真正忘懷,但是,如果止於此而已,八大無非是眾多失落王孫中的壹個戚戚者,哪裏還會有壹個橫空的八大哉!


驢在中國文化系統中是有著特殊隱義的,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它常常會成為老子之後的高人逸士首選的坐騎,自老子騎牛之後,道家高士多駕驢,鮮有騎馬者,馬有速度,有爭分奪秒的意味,顯得也莊重;驢談不上速度,也懶散,更有不衫不履的野逸味道,馬和驢儼然暗示著爭與不爭,朝與野,有為與無為的不同生命態度。

八大山人的心境源流



八大山人·孤松圖


另外,驢作為家畜,幾乎人所共知的有兩個代稱:1、順毛驢,2、犟驢,何故又犟又順?犟,體現為驢的獨立驢格,它不似其他畜牲如狗、馬、貓等很通人性,驢幾乎不通人性,無論主人對它多好,好草好料,想讓它幹活都不能逆它的脾氣,強迫它幾乎是無效的,越打越不幹,故得諢名「犟驢」。驢不通人性,即是無奴性。可以說,驢以其大無畏的精神在這個人主宰的世界中,雖寄人籬下,卻能終不失驢之本真。正是驢的這點真骨血,讓守真的道家高人欣然而喜,故曹丕、王粲、蘇軾之流喜學驢叫;張果、陳摶之輩喜駕驢入山。他們不僅能讓驢聽使喚,索性倒騎,以此炫耀他們馭道駕物的高明功夫,這也是以騎驢為「循道而趨」的修行,莊子說「順之、導之、入於無疵」,常人慾以鞭嚇驢、以料媚驢,驢皆不顧,驢大有如道壹般的準則:順我則順,逆我則犟。


八大在驢期所彰顯的情感,應有此等準則的精神取向。雖處清人之國,亦終不為其奴化,雖不反清,亦不參與復明,他壹生只想做壹個守真人。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敦煌石窟的畫師和工匠都來自何方?
從線條、結構、章法談米芾書法「好與壞」
臨帖三步,勝利在望!
齊白石&黃永玉 筆下的雞
何海霞│畫山水畫,要抓住山水的「靈魂」

TAG:月雅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八大山人的心路歷程
神秘的意境大師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的蔬果
八大山人手札:極簡的風流
遊走的靈魂‖從詩和題款看八大山人的心路歷程
畫由心生,八大山人的內心世界你不懂
八大山人&江西人的文化性格
奇簡冷逸的至高境界——八大山人朱耷的花鳥畫
八大山人——孤苦而睿智的靈魂!
八大山人的「極簡風」
八大山人的「極簡風」-大讚
八大山人——畫鹿
八大山人山水畫之妙:荒涼殘敗 野逸無人
八大山人,國畫極簡的最高境界
八大山人:國畫極簡的最高境界
八大山人-至簡境界
論八大山人的「鳥道」觀
八大山人那孤苦而睿智的靈魂!
「國畫精賞」張大千仿八大山人荷塘雙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