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初唐四大家之歐陽詢

初唐四大家之歐陽詢

前記

初唐四大家,指的是唐朝初年的四位大文人: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這四人均為書畫名家。歐陽詢(公元557年-641年)初唐書法家。字信本,潭州臨湘人,由陳、隋入唐,深得李世民的賞識和器重。虞世南(公元558年-638年),唐代詩人,字伯施,浙江餘姚人,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褚遂良(公元596年-658年)初唐書法家。字登善,錢塘人,貞觀末年,與長孫無忌受唐太宗遺命輔政,高宗時封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薛稷(公元649年-713年)初唐書畫家。字嗣通,蒲州汾陰人。

初唐四大家之歐陽詢

歐陽詢(557年一641年),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字信本,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於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

歐陽詢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

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

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有書法論著《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書法造詣

一、書法特點

歐陽詢的書法由於熔鑄了漢隸和晉代楷書的特點,又參合了六朝碑書,司以說是廣采各家之長。歐陽詢書法風格上的主要特點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主筆伸長,顯得氣勢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備,八面玲瓏,氣韻生動,恰到好處。點畫配合,結構安排,則是平正中寓峭勁,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穩固,無欹斜傾側之感,而得寓險於正之趣。

二、用筆特點

歐陽詢書法用筆方整,略帶隸意,筆力剛勁,一絲不苟。清包世臣曾說:「歐字指法沉實,力貫毫端,八方充滿,更無假於外力。」就是說歐字強調指力,寫出的筆畫結實有力,骨氣內含,既不過分瘦勁,又不過分豐滿。每一筆畫都

是增一分太長,減一分太短,輕重得體,長短適宜,恰到好處。歐字的用筆還講究筆畫中段的力度,一些橫畫看上去中段飽滿,得「中實」之趣;一些字的主筆都向外延伸,更顯中宮緊密,尤其是右半邊的豎畫,常向上作誇張延伸,顯示其超人的膽魄。這些都是歐字用筆的獨特之處。

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勁,結構獨異,後人稱為「歐體」。其源出於漢隸,骨氣勁峭,法度謹嚴,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筆畫穿插,安排妥貼。楷書以《九成宮醴泉銘》等,行書以《夢奠帖》、《張翰帖》等為最著名。其他書體,也無一不佳,唐張懷瓘《書斷》中說:「詢八體盡能,筆力險勁,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猶龍蛇戰鬥之象,雲霧輕寵之勢,風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朽出於大令,別成一體,森森然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水,潤色寡於虞世南。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其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雅之致。」

虞世南說他「不擇紙筆,皆能如意」。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楷書為最。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帖》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於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

歐陽詢的書法早在隋朝就已聲名鵲起,遠揚海外。進入唐朝,更是人書俱老,爐火純青。但歐陽詢自己卻並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依然讀碑臨帖,精益求精。

有一次,歐陽詢外出遊覽,在道旁見到一塊西晉書法家-索靖所寫的章草石碑,看了幾眼,覺得寫得一般。但轉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書匠,那麼他的書法定會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個水落石出。於是佇立在碑前,反覆地觀看了幾遍,才發現了其中精深絕妙之處。歐陽詢坐卧於石碑旁摸索比劃竟達三天三夜之久。歐陽詢終於領悟到索靖書法用筆的精神所在,因而書法亦更臻完美觀止。

楷書,是歐陽詢得意的作品,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立。所創「歐陽詢八訣」書法理論,具有獨到見解。對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黃自元結構92法的著述,均有啟示。其「八訣」為:(點)如高峰墜石;(橫戈)如長空之新月;(橫)如千里之陣雲;(豎)如萬歲之枯藤;(豎戈)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折)如萬鈞之弩發;(撇)如利劍斷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過筆。

藝術特色

歐陽詢相貌雖很醜陋,但聰悟絕倫,讀書能數行俱下,博覽經史,尤精三史。其書法初學王羲之及北齊三公郎中劉珉,後漸變其體,筆力險勁,自成面目,人稱「歐體」,為一時之絕,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法家。人們得其尺牘文字,咸以為楷范,故他的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唐張懷瓘《書斷》稱其書「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歐陽詢楷書結體嚴謹,筆勢開張,筆法穿插挪讓極有法度。後世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筆法中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和方法,對後世有很大的啟迪。 歐陽詢最大的貢獻,是他對楷書結構的整理。相傳歐陽詢總結了有關楷書字體的結構方法共三十六條,名為「歐陽詢三十六法」,此法雖然摻人了後人所作的若於解釋或思考,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依然是歐陽詢的:他的研究已經完全擺脫了不穩定的字形的無規律性的變化,而進入了造型分析的層次,書法結構的成熟觀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 傳世著名的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皇甫誕碑》、《溫彥博碑》等。行書墨跡有《張翰》、《卜商》、《夢奠》等貼。編有《藝文類聚》一百卷。《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徵撰文,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於貞觀六年(632)。楷書24行,行49字。碑額陽文篆書「九成宮醴泉銘」6字。碑在陝西麟游。此碑用筆方整,且能於方整中見險絕,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健。明趙崡《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卜商帖》,無款,傳為歐陽詢書。紙本,縱25.6厘米,橫16.6厘米。行書6行,共53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本是作為《史事帖》而流傳的,後來《史事帖》分離流散,此即為其中之一。書法挺拔俊麗,結體嚴密方勁,確為歐陽詢書法之上乘。

相關故事

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反,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譯文:

唐代歐陽詢,有一天騎馬趕路,無意中看到一塊古碑。原來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他駐馬瀏覽,看了很久後離開。他走離古碑幾百步又返回來,下了馬站在碑前觀察,等到疲乏,又鋪開皮衣坐下來觀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離去。

書法理論

傳授訣

每秉筆必在圓正,氣力縱橫重輕,凝思靜慮。當審字勢,四面停均,八邊俱備;長短合度,粗細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痴;又不可瘦,瘦當枯形,復不可肥,肥即質濁。細詳緩臨,自然備體,此是最要妙處。貞觀六年七月十二日,詢書付善奴授訣。

八訣

[點如高峰之墜石。

[豎彎鉤似長空之初月。]

[橫若千里之陣雲。]

[豎如萬歲之枯藤。]

[斜鉤勁松倒折,落掛石崖。]

[橫折鉤如萬鈞之弩發。]

[撇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

[捺一被常三過筆。]

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虛拳直腕,指齊掌空,意在筆前,文向思後。分間布白,勿令偏側。墨淡則傷神彩,絕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勿使傷於軟弱,不須怒降為奇。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隨其大小。不可頭輕尾重,無令左短右長,斜正如人,上稱下載,東映西帶,氣宇融和,精神灑落,省此微言,孰為不可也。

用筆論

有翰林善書大夫言於寮故無名公子曰:「自書契之興,篆隸滋起,百家千體,紛雜不同。至於盡妙窮神,作范垂代,騰芳飛譽,冠絕古今,惟右軍王逸少一人而已。然去之數百年之內,無人擬者,蓋與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筆運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歟?」公子從容斂衽而言曰:「仆庸疏愚昧,稟命輕微,無祿代耕,留心筆硯。至如天挺、功力,誠加大夫之說。用筆之趣,請聞其說。」大夫欣然而笑曰:「此難能也,子欲聞乎?」公子曰:「予自少及長,凝情翰墨,每覽異體奇蹟,未嘗不循環吟玩。抽其妙思,終日臨仿,至於皓首而無退倦也。「夫用筆之法,急捉短搦,迅牽疾掣,懸針垂露,蠖屈蛇伸,灑落蕭條,點綴閑雅,行行眩目,字字驚心,若上苑之春花,無處不發,抑亦可觀,是予用筆之妙也。

公子曰:「幸甚:幸甚:仰承餘論,善無所加。然仆見聞異於是,輒以聞見便耽玩之。奉對大賢座,未敢抄說。」大夫曰:「與子同寮,索居日久,既有異同,焉得不敘?」公子曰:「向之造次,濫有斯言,今切再思,恐不足取。」大夫曰:「妙善異述,達者共傳,請不秘之,粗陳梗概。」公子安退位逡巡,緩頰而言曰:「夫用筆之體會,須鉤粘才把,緩紲徐收,梯不虛發,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與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鉤。壯則口吻而口口,麗則綺靡而消遒。若枯松之卧高嶺。類巨石之偃鴻溝。同鸞鳳之鼓舞,等鴛鴦之沉浮。彷彿兮若神仙來往,宛轉兮似獸伏龍游。其墨或灑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勢,隨其變巧,藏鋒靡露,壓尾難討,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因。唯截紙棱,撇娘密紹,務在經實,無令怯少。隱隱軫軫,譬河漢之出眾星,昆岡之出珍寶,既錯落而燦爛,復逯連而掃撩。方圓上下而相副,繹絡盤桓而圍繞。觀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筆之趣,信然可珍,竊謂合乎古道。」

大夫應聲而起,行吟而嘆曰:夫游畎澮者,詎測溟海之深;升培塿者,寧知泰山之峻。今屬公子吐論,通幽洞微,過鍾、張之門,入羲、獻之室,重光前哲,垂裕後昆。中心藏之,蓋棺乃止。」公子謝曰:「鄙說疏淺,未足可珍,忽枉話言,不勝慚懼。」

結字三十六法

傳為歐陽詢所寫,故稱為「歐陽詢三十六法」。這篇書論是後人對歐陽詢楷書的評述和總結,對我們領略歐公的藝術風貌和掌握歐公楷書的法度特點很有幫助。

1.排疊:這裡所說的「排疊」,應該是指上下結構筆畫較多的字。觀歐陽詢的書法,我們看到,凡是這一類字,歐陽詢都寫得疏密得當、高矮得宜、點畫清楚、向背分明。密處並不擁擠,闊處也不虛空,上下兩部分別安排,非常協調。這類字的書寫要求:一是把握結構,二是筆畫準確,不要雜亂無章。

2.避就:這裡所說的「避就」,是指結構的險易、疏密、遠近要協調恰當,在筆畫上、安排上講求變化、謙讓、不重複、不雷同。遇到很密集、很繁雜的地方,筆法應調整,使其舒緩和流通;某些部位的安排和筆畫的形態要講求迎讓和避就。

3.頂戴:「頂戴」,釋義頭上載物,或是引申為頭上載物而行。這裡也可以指「戴了帽子」的字。該法強調:凡是上大下下的字,要求正而不斜,立而不倒,字的重心一定要安穩,不可斜側。因為是上大下小的字,切忌頭重腳輕。

4.穿插:「穿插」,釋義筆畫之間的穿插和交錯,但細分析「欲其疏密,長短、大小勻停,」句,似乎遠並不簡單。「穿」,貫通的意思;「插」,刺入的意思,意指在筆畫穿插、交錯時,務使其暢通和穩實,要求筆法準確和精密,以穿插之法,來調整結構的疏密和長短。一個筆畫從某個部位穿過時,要找好位置,要注意與整個字的關係,要求四面停勻,八邊具備。

5.向背:「向背」,是「相向」、「相背」的簡稱,字形應都是左右結構的。「相向」的字,除了上述的例子外,還有「助」、「沙」、「動」、「紗」等字;「相背」的字,除了上述例字外,還有「狠」、「馳」、「施」、「張」等字。無論是「相向」或是「相背」,這裡說的都很抽象,對於初學者可能很不好理解。但只要記住,凡是左右結構的字,都要注意筆畫的形態,要顧盼呼應,神氣貫通。

6.偏側:凡字都有正斜偏側之分,因為有了字型的正斜偏側,才有了字型的正斜偏側,才有了漢字的千姿百態,也才有了書法藝術。所以遇到形態端正的字,務要寫正;遇到字形偏斜的字,務要偏斜。但是楷法貴在正中求欹,欹中有正,應隨其字勢而結體,隨其意態而布局。

7.挑扌窕:「扌窕」,其意無考,疑即「窕」,意為空隙或輕佻,也有與「挑」字相同的含義,直筆為挑,曲筆為扌窕。這裡所說的「字之形勢,有須挑扌窕者」,其意是指,當字形有偏側,或者一部位有空缺時,為求得字勢的平衡、對稱和勻密,須將某一筆適當的伸張或擴展,但在筆的末梢或挑鉤處不一定寫得很實、很重,意在虛和、相稱。

8.相讓:凡左右結構的字,都要講求相讓,在相讓之中求得妥帖和互助。筆畫少不得鬆散,筆畫多不得擁擠。在實踐中注意左右兩部的各自位置,於法度之中,力求高低錯落,左右協調。

9.補空:在很多字中都有一些空缺,也叫「空白」,遇到這樣的字,一定要審時度勢,特別是在這些字中的「丶」、「丿」兩筆,往往和空缺之處有一定的連帶關係。王羲之云:「實處就法,虛處藏神。」所謂補空,不是要把筆畫寫長寫大,也不是把筆畫寫粗寫重,而是強調筆鋒所指的方向和筆意的粘連與筆法的意境。

10.覆蓋:「覆蓋」指「宀」。黃自元在《間架結構九十二法》里說得比較明白,「天覆者,凡畫皆冒於其下」其意思是說,遇到「宀」時,應將其寫得寬闊些,應能夠罩住下邊的筆畫。歐公所說的「上長下短」也應是這個意思。至於「點須正,畫須圓明,不宜相著,」我們應該理解為:首點應該垂直端正,居於全字的正中;筆畫應該圓融、清晰、爽朗;下面的筆畫,相互之間不應相黏,也不應和「宀」相接。

11.貼零:「帖」,黏附之意;「零」,零星,指點筆,也可指局部的意思。這裡所說的「貼零」,是指「令」、「今」、「冬」、「寒」等字下面點筆的寫法和點筆的位置。凡下面有點筆的字,與上面筆畫的接觸關係很有法度:如離得太近,或是貼得太緊,則有窘蹙之感;若離得太遠,或是貼得太松,又感到過於凋疏和散落。應該是不即不離,或是若即若離,將點筆輕輕地黏附於其他筆畫上,做到遠近均勻,疏密流動,局部的安置要考慮到整體的格局和態勢。

12.粘合:當一個字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它們之間的距離和態勢。有的看上去本不相連,似乎互不相干,但是我們在書寫時一定要使它們粘合呼應、相互顧揖,使它們達到完整和統一,力求筆意相連。

13.捷速:「捷速」,便捷、快速的意思。意指在某些字中,有些筆畫須要急速疾下,鋒勢便捷甚至疾如閃電,快似奔雷。「鳳」、「風」等字的第二筆就應該使用。但我們還須知道,不是所有的的字都要求捷速,而是當快則快,當慢則慢,筆之緩急應隨形勢而定。快捷的筆畫應該像唐代蔡希綜《書法論》中所云:「下筆意如放箭,箭不欲遲,遲則中物不入。」但是,快捷應有前提,必須遒勁有力,鋒勢備全。

14.滿不要虛「囗」,古通「圍」。本法主要講全包圍結構字的要領和法度。凡遇到「園」、「圃」、「圖」、「國」之類的字,字內務須充滿,不可空白太多,空白太多顯得虛弱無力,空蕩鬆散。腹不可寫得過滿,過滿則擁擠,也會使人感到氣息不暢。做到恰到好處,布局勻稱,疏密適當。

15.意連:「意連」,指如遇字型筆畫不相交、不相連的情況,或筆畫散落、筆勢相反的時候,應使其筆雖斷而意連,筆畫之間前後呼應,起伏連綿、通篇緊湊。這種筆法可能會使許多初學者很難理解,在實踐中難以運用和把握。必須要通過行書的實踐才能掌握。16.覆冒凡上大下小的字,都要使上邊大的部分能夠蓋住或罩住下面的部分,上邊的部分應該略寬闊且舒展,下邊的部分應該相對緊縮和收斂。關鍵是上面部分左右停勻,下面部分重心對正,字身不倒,整個字不可欹側。

17.垂曳:「垂」,向下伸展的意思;「曳」,牽引的意思,有一部分含義與「拽」意同。「垂曳」之意,對於初學者較難理解。概括地說:「凡左右結構的字,左縮者宜右垂,右縮者應左曳。即左部收縮,右部舒展,右部收縮,左部舒展。」

18.借換:「借換」,是指作書時,將一字之中的某一部分與另一部分互換位置,或省去某一筆畫,或在一個特定的位置,借用了其他的筆畫,這些,就是古人常說的「東映西帶」,現指異體字。對於異體字的使用必須考之古帖,不可杜撰、編造或類推。古人將某些字在偏旁上做了移動或調整,是為了字形之美,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是可以的,但今人作書,斷然不可,必須遵循法則。

19.增減:此法與上一法在立意上基本是相同的。古人作書,為求得體勢之美,在筆畫上常有「太繁者減除之,太疏者補續之」,也作「疏當補續,繁則減除」。但這並不是說所有的漢字都可以這樣做。筆畫的增減必須依據古人的成規,法帖碑刻上出現過,才可以使用,而且這種使用也僅限於書法作品。從數量上看,也僅僅是少數的字例。

20.應副:「應副」,指筆畫間的相互照應、對稱、迎就、和諧,這裡也包括筆畫的抑揚頓挫、形態韻律的變化與配合。書法的美學核心,反映了東方美學對稱統一的法理和實質。

21.撐住:「撐住」,指字的重心一定要立得穩,戳得住,體勢勁健有神。特別是有中豎的字,中豎的筆法、位置和行筆至關重要。一般豎筆在兩側時,因字的勢有所欹側,但是在中間的豎筆必須垂直,這樣才能保持全字重心不倒。

22.朝揖:「朝揖」指的是由兩個部分或三、四個組成的字,在處理上要避讓迎就、顧盼聯絡,不可散亂或分離。這裡講的是筆法結構處理上要有個整體考慮,每個部分的處理都要顧及到其他部分的合理安排,以及整體的和諧效果。

23.救應:「救應」,這裡指補救和呼應。任何書家,在寫字時筆法失勢,或是筆法沒有到位,者都是極為正常的現象,但接下來的筆畫如何補救、如何處理視為關鍵,這即是技術問題也是知識問題。清代蔣和《學書雜論》所說:「......預想字形,書之大旨。然名家非全無失誤,如落筆有不愜意,便當想下一筆如何補救之,救護得好,更覺別成機趣。」

24.附離:「附離」,旁附、依附靠近之意,這裡談的是形體結構。凡兩個部分組成的字,大多數情況下應以一部分為主,其餘部分為輔,依附於主要部分。做到結構緊密、寬窄得宜,分出陰陽向背、遠近宜均。

25.回抱:這裡講的即是筆法,也是結體。其意思為,根據結體的要求,當鉤法向里轉鋒出鉤其鉤法遒勁沉雄,鋒勢完備;並要寬窄得宜,疏密相附。其位置不能太寬,也不可太緊,寬則散漫,緊則擁擠。

26.包裹:這裡講的「包裹」,指各種包圍結構的字。我們在書寫包圍結構的字時,無論怎樣一個「包裹」,求得端莊是比較困難的,然而更加困難的是在端莊中還要求得流麗和暢達,規範中求得遒勁和飄逸,特別是對於全包圍的字,絕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書寫全包圍的「囗」時,一定要知道不可以寫成正方形,更不可以寫為圓形。

27.卻好:「卻好」,在這裡是指作書時不僅要懂得結體的法度韻味,字勢的妙理變化,更要知道楷法的核心是規矩和端正,楷書失去了規矩端正,其他的一切也便成了「鏡花水月」、「空中樓閣」。

28.小成大:「小成大」,其意是指一字之中,任何小的部分或某一筆都會對全字造成影響,如是關鍵的筆畫,則更為重要。古人曾說:「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通篇之主。」任何一筆,都不可疏忽大意,小處直接關乎大勢,大勢又全在於小處。

29.小大成形:大字小字從用筆到結體,都有各自的體勢、形態和法度。我們應該知道:大字不是小字的放大,小字也不是大字的縮小;大小即殊,法度頓異。籠統地說,寫小字不可使其筆畫之間過於擁擠而雜亂,應呈大字的寬展、疏闊之勢;寫大字最忌散漫鬆弛和呆笨,須在端莊疏朗的同時,有小字的綿密典雅和流麗。總之,大字貴結密,小字貴寬綽。

30.小大、大小:「小大、大小」,指大字應寫得小一些,小字應寫得大一些。從常規看,筆畫多的字就應該大些,筆畫少的字就應該小一些。上面說的「日」與「國」,從體型上看絕對是不能一樣大小的,又如「公」和「齉」,體型上也肯定是有區別的。

31.左小右大:初學者在寫左右結構字的時候,很容易寫成左小右大。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多數左右結構的字,呈左收右放者居多,久而書之,便為習慣。其實,收放和大小並不完全一致,我們要盡量注意楷書的結體需要平正端莊,疏密得當。某一部分的大小,要合於體勢和法度,儘可能地做到八邊具備,四面停勻。

32.左高右低、左短右長:這裡說的是作書之病,也是初學者容易出現的錯誤,但是文中所說,特有所指。與前面的「左大右小」有相同之處。33.褊衣小為「褊」,引申為狹小、狹隘。歐楷的字形狹長瘦高已為人所共知,也己成為古今學歐者的基礎常識。但是,懂得這一點還遠遠不夠,還應該知道歐楷的結字,更重要的是收斂緊密、排列清楚、次第分明、寬狹得宜,這樣才可生成一種成熟、蒼勁、古樸、深沉的「老氣」,正所謂「書為風神,密為氣老。」

34.相管:領「管」,指的是上管下:「領」,指的是前領後。在結體上,一筆、一字都關係到全字全篇的成功與失敗,因此協調統一、相互呼應至關重要。特別是第一筆,第一部分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對此前人有雲「雖貫珠之一一,亦行雁之聯聯。」因此,一字有一字的起止,一行有一行的首尾,朝揖顧盼、承上啟下。

35.各自成形:凡由兩個或三個、四個部分組成的字,不可勉強湊合,不要不顧法度而亂拼,一定要左右映帶、迎就避讓、相互呼應。要從整體著眼,通盤考慮它的局部,這就是古人說的「合不可離,離不可合,書之正也。」當一個字由幾個部分組成的時候,各個部分應該扮作成各自不同的、但應是所「規定」的角色,在形態法度上要有獨立的統一,或是統一的獨立;在整體協調的前提下,能夠各自成形,各有作用。

36.應接:此法與上一法意思接近,都是在講筆勢、結構的銜接和呼應。為求得字態的變化和意境的高遠,點畫之間應該相接相應、相承相繼。通篇作品,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講求俯仰映帶、顧盼連綿。三十六法淺析雖然只是個大概,但在我們學習歐楷時,可以依此觸類旁通和進行合乎法則的類推,在實踐中做出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行書書法作品

楷書書法作品

本文已完,謝謝欣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正堂 的精彩文章:

明末四大家之董其昌
明末四家之邢侗

TAG:清正堂 |